2022年对于中国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体育大年,这边北京冬奥会接近尾声,9月的杭州又将迎来亚运会。奥运期间,各大央媒纷纷报道,相关消息霸屏微博热搜,国民的体育热情被点燃,体育的重要性受到关注。
随着体育在国民心中关注度的递增,近年来,一直遇冷的体育教育也不断升温,国家相继颁布了相关政策。学校教育的理念也从“增强体质”转变为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要求。但如何落实学校体育教育变革依旧需要拾级而上, 本文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建议。
本文共5096字,仔细阅读需13分钟
1917年军阀混战,面对“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毛泽东提出了运动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观点。这对于中国的体育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时间回到100多年以后。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要求。体育作为“五育”之一,备受重视。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半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习体育工作的意见》。
2021年12月,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提出中考体育成绩由过去的30分提高到70分。大幅度的分数涨幅,不难看出,体育地位不断提升,愈发得到重视。
体育何以得到重视,源自于体育带给孩子的裨益。
体育强身健体是人尽皆知的,此外,体育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也是对意志和性格的锻炼,同时,体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起到强有力的作用。
2010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发现:常规运动能够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功能。
当孩子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特殊蛋白,帮助脑神经建立连接,孩子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运动,这样的连接就会愈发紧密,孩子就能更加容易地进行学习、获得信息。
运动还能提升专注力和记忆力。Wendy A.Suzuki博士是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系教授,她的实验数据显示,单一次运动就能改善转移和聚焦的能力,而专注的改善会持续至少两个小时。
如果能长期保持运动,不但会有更佳的专注力,海马体的容量也会增加,而海马体主要负责记忆和学习。
总而言之,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身体教育”,更是“人生教育”,除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使得人生更有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出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体育精神。更有精力和勇气为国家做贡献,体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如何改革?以往在“应试教育”的负作用下,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体育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组织形式呆板。现代体育教育已然发展改变。在国家的倡导之下,“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正在推动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基于教育改革的趋势,学校体育教学到底怎样改革?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怎样设计?如何创新体育课堂教学?
梳理了国家颁布的一系列规定之后,可以发现体育教育主要是以素养为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下,大单元理念被频繁提及并应用与教学实践,而要想落实素养导向下的体育教育,大单元教学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那么如何基于大单元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设计呢?要想打破以往循规蹈矩的体育教学方式,又有哪些新的方式呢?
1、基于大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
大单元是从优化教材结构和通盘设计着手,宏观审视一个教材完整的贯穿过程,发现教材之间、教学之间相互关联和互为补充的内在关联,超越常规课和小单元设计,教学点、面、线体统整设计。
体育教学大单元建构则是把体育教学从传统“小单元”思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将体育教学放在学科核心素养和完整课程体系中定位和思考。下面梳理了四条基于大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要点。
第一,学校要明白“学什么”、“怎么学”。
学什么:以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大主题为教育思路,促进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大单元要求我们将18-36个课时作为一个单位来教学;大观念指引我们构建全人教育观念;大概念要求我们“学会、勤练、常赛”,最后大任务也就是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大单元建构的主题如何确定?通常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单元设计架构:
一是以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技术为主线的项目类单元。如,高中排球运动模块 1 中可选取传球、垫球、移动等作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简易规则下的排球比赛。
二是以动作方法为主线的方法类单元,需考虑动作间的学习迁移特性,将不同动作按照相互共性进行整合。如,助跑投掷垒球、篮球单手肩上传球、羽毛球击高远球等可作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肩上投掷动作。
三是以基本能力为主线的能力类单元,该类型单元以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能力表现。如,将稳定性技能中的平衡和重心转移作为单元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在多种移动方式中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怎么学:体育课程一定要牢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第二,课程内容需要结构化设计和重构
内容是大单元的脊柱,贯穿于整个单元始终,其本质是回答“学什么”的问题,它是目标的生成载体,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具体抓手。
首先,帮助体育老师明晰,体育课程内容要进行结构化设计,不能依然以知识点为序列的内容组织逻辑。
比如篮球里的运球,我们应该把完整的运球放在一个课堂里面去学习,而不是一节课就只高低运球,做着一种单一的机构化的技能教学。这要求我们以大观念或大单元或大任务重构课程内容。
其次,要帮助体育教师转变,实现这一突破才能引导和激发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育人模式的改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没有设置比赛、没有大强度的体能素质训练、没有孩子的合作情感和对情境中问题的思考,核心素养将难以体现。课程的变化就要抓住这个要点。
再次,要帮助体育教师落实,即怎样来呈现组织课程的内容。
既要遵循学科的逻辑,也要遵循学科逻辑的教育规律,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特别这一次,国家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硬性规定跨学科必须占比10%。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一定要嵌入教学中。
课程内容结构怎样来安排?可以分为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1-2年级以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和游戏为主体;
第二板块,3-9年级以体能训练为主;
第三板块,1-9年级都必须要有的健康教育;
第四板块,3-9年级需要掌握的运动技能学习。
如何按照大单元分层匹配课时?可以参考下面的分类:
如果按照水平一,比如说小学1-2年级,每学期每周4节课,即72节课。按照义务教育的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4课时,跨学科实践8课时,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和游戏60课时。
如果按照水平二,比如说小学3-4年级和5-6年级,每学期每周3节课,即54课时。包括健康教育4课时,跨学科实践6课时,体能8课时,运动技能36课时。再学两项运动技能,每一项运动技能是18学时。全国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学时数。
过去一个学期教3~4个项目的内容,从下学期开始就要进行改变,我们要进行结构化的、大单元的1~2项运动技能的连续性学习,不能太跳跃。
第三,需要建构基于大单元的教学设计
评价是大单元的肱骨,它支撑大单元教学的持续发展,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保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在于过程的积累,教师需强化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与纠正功能。在建构体育教学大单元时,需要有优先、贯通、适配的设计评价。
评价的优先性是指评价的构建在目标和内容确定的基础上,早于具体的课时设计,评价方案的适度优先设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清晰指向,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评价的贯通性是指评价应贯穿于大单元教学全程,有效发挥其诊断、激励、导向、调控等功能。
例如,“位移能力:双脚跳跃练习方法”一课的评价方案可设计为:
①清晰认知双脚跳跃练习中缓冲、蹬摆等相关概念;
②展示 3 种以上双脚跳跃练习方法;③创编 1 套双脚跳跃练习组合并完成;
④说明练习前后个人运动能力的 3 项变化;
⑤清楚合作过程中的角色担当;
⑥能认真观察同伴并客观评价;
⑦能完成一定难度的双脚跳跃练习(团身跳、立定跳远)。
以上 7 点是学生达成双脚跳跃能力目标的具体证据,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判断依据,该内容的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实施的精准性,便于课堂目标的有效生成和学习策略的及时调整。
评价的适配性是指针对具体内容灵活、合理地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
2、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
新课标强调课堂模式的多样化,跳出大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抛开教材,进入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个创新方式,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主题情境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自主、合作、创造性地体验,进行适当地教学和学习评价,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逐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理念。
比如,在《渔翁捕鱼》这节课中,教师围绕一个故事展开教学。
一开始她采取了猜谜语导入:一把刀,水里漂,有眼睛,没眉毛。横也是行,立也是行,坐也是行,卧也是行。
当学生猜出是鱼时,老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鱼送给他,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游入规定区域。
通过鱼游小溪、渔翁捕鱼、鱼跃龙门、鱼游大海四个情节把上课的内容:躲闪跑和双脚跳串联起来,一气呵成。
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会了多种方法的躲闪和双脚跳过一定高度的皮筋,练习的密度和强度都非常的充足。
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往往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程度:处理恰当能激起学生“共鸣”的参与度就越高;处理不当引不起“共鸣”则相反。
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模仿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置活动情境,把教材内容情境化,使学生在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情境中学习,效果比较好。
第二、场地布置的与众不同
在体育备课设计场地时,根据教材特点,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实效。
在常规备课中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策略,多样化地利用、规划场地。比如在场地布局时,把成人化的体育器材改造成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缩小篮球场地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的童趣一些,例如,在画小青蛙找家游戏场地时,可在 *** 场上画一条小河,布置上荷叶,让学生看后感觉新奇而有趣;在大渔网游戏时,画一条大鱼形状作为活动的范围,学生看后新颖而醒目等。
第三、器材选择独具匠心
器材选择上可以不拘泥于原有的器材,用其他物品代替。比如,利用沙包、羽毛球、乒乓球等轻物代替垒球掷远;利用跳橡皮筋来代替练习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可以增加练习次数,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并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
除了用替代法,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这样不仅节约开支、物尽其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如废纸、报纸到处都有,收集简便,随手拿来,稍加折叠或搓揉就能成为一个安全、实用、多功能的体育器材。
比如,在触线跑和上步投掷垒球中就可以选择旧报纸作为这堂课的学具。
开始阶段,学生把报纸作为躲与藏的一个屏障;
准备阶段,把报纸变成一块简易的垫子,学生在报纸上做垫上模拟动作;
基本活动阶段,把报纸搓揉成一团用纸袋套住作为投掷的垒球,然后又作为触线跑的标记。
当下,发展好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改革的核心要义,学校体育教育如何改革仍需要不断摸索。相信在不断地尝试与创新之下,学生一定会在体育课程中享受乐趣、学会技能、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发展素养。
编辑 | 倪文东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本文为思维智汇综编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