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闲暇≠幸福:《心流》告诉你幸福的秘诀

大量的闲暇≠幸福:《心流》告诉你幸福的秘诀,第1张

大量的闲暇≠幸福:《心流》告诉你幸福的秘诀

作者 :灰M

来源 :京师心理大学堂

一个永恒的话题:幸福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事物都已发生了变化,人类对宇宙星球及原子的认识,都已超乎前人的想象,尽管如此,人们对幸福的渴求却是亘古不变。

1960年的夏天,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和让·鲁什对巴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幸福的理解。2012年中秋、国庆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进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的问题。

央视《走进基层·百姓心声》节目截图

幸福的当代研究

幸福是今天通吃世俗与学界的热门话题。而积极心理学无疑为当代幸福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著作《心流》中为我们阐述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

米哈里找到了幸福的代名词---“心流”,也称“最优体验”。即我们心无旁骛投入到某项活动,将自身智力能力精力发挥极致去完成挑战,心神合一。

所以,所谓幸福,即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截图

心流与庖丁解牛

弗洛伊德曾说:"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在东方文化中,我们也有在工作中产生心流的记载。

《庄子内篇·养生主》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无疑在分解牛的过程中进入心流的状态,文惠君也盛赞厨子在工作中的神技,而庖丁认为自己是对解剖牛体的一种发乎直觉的体悟,回答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在这里,东方的"遇"便和西方的"流"融会贯通了。

我们如何研究幸福?

虽然我们比古人活的更长久、更健康,又有这么多科学发明任我们灵活运用,但仍然有许多人觉得生命是种浪费,难道人类注定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怀着非分之想吗?

我们就用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去探讨一个古老的命题。

米哈里用了一种简单却“浪漫”的方法研究幸福,这种方法叫做“心理体验抽样法”:

每个受测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当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觉或心情。呼叫器每天会不定时的发送8次讯号,一周期满之后,受测者交回一份流水账式的记录,代表他一生的一段剪影。

他们收集到这种人生体验的剖面分析记录超过10万份,心流理论也正以这些数据为大部分依据。

心流的要素

米哈里在研究中发现:无论多么不同的活动,不分文化、年龄与性别,受访者描绘的感受到的乐趣都大致相同。

下棋爱好者与身处于贫民窟正争夺足球锦标赛冠军的青少年,心境几乎完全一样:

当事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消失,人与行动完全合一。

总而言之,最优体验以及导致这种体验的心理状态,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

1. 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 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3. 有明确的目标

4. 有及时的反馈

5. 在从事活动时忧虑感消失

6. 能够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7. 进入“忘我”的状态,体验结束后,自我感觉强烈

8. 主观时间感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或相反

一般人回想自己最积极的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到这些元素中的几项。

工作与休闲孰乐?

为什么在周末闲暇时,我选择我最放松的方式----躺一天追剧,有时还是感受不到快乐呢?

我们这个时代最讽刺的一个矛盾就是,大量的闲暇并不能转化为乐趣。

以今天最普遍的休闲活动---看电视为例,它几乎不可能产生心流。实际上,工作时全神贯注,挑战与技巧完全配合,且有掌控与满足感,体验心流的机会是看电视的4倍。

如何获得心流?

我们如何获得这种最优体验,从身体的各种能力中寻求乐趣呢?有没有助于进入心流的性格特征呢?米哈里在本书中都做了解答。

1. 自得其乐的性格

为什么游戏能带来兴趣,而我们日常所做的事——例如工作或在家发呆,却令人感到无聊呢?为什么有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能苦中作乐,有人到度假胜地却感到单调乏味呢?

把日常体验转变成心流绝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其中“自得其乐”的性格十分重要。

这种性格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的乐趣。

以希特勒最欣赏的建筑师艾伯特·斯皮为例,他被关在施潘道监狱的几个月时间,他假设自己由柏林步行到耶路撒冷,靠想象力填充沿途风景和各种事件。

罗素在讲述自己觅得幸福的过程中说道:

“我渐渐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我渐渐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状况、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我喜欢的人。”

——这可能就是如何培养自得其乐性格的最好描述。

2. 用心灵来驾驭身体

米哈里强调:“光靠身体的动作是不能产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灵的力量。”

对于最简单的体能活动——步行来说,同样适用。

步行的挑战有很多种,视环境而定。

在山路上步行,每一步都是不同的挑战,落足点要谨慎选择,身体与不同落足表面—泥土、岩石、树枝---之间的动力与重心,就像解答一连串的涉及质量、速度、摩擦力的复杂方程式一般。

城市的地形虽不具有挑战性,却也有其他培养技巧的机会,比如你可以浏览橱窗、观察他人、思考人际互动模式。有些人专挑最短的路程,有些人选择最有趣的路程;有些人在冬天专挑阳光下的路面,夏天专挑阴凉的路面;有些人刻意调整步伐,以便在过马路时刚好赶上绿灯。

总之,关注当下,产生心流的可能性就在每个细微的瞬间。

3. 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

幸福不是获得,也不是暂时的愉悦。

幸福感的本质在于掌控自己的意识、驾驭注意力,抓住最重要的目标,放弃关注消耗精神能量的干扰,有意识做稍高于能力的挑战。

只有这样目标清晰、反馈及时、能力挑战匹配,我们才会进入积极的心理体验(心流)。

即心无旁骛投入到某项活动,将自身智力能力精力发挥极致去完成挑战,心神合一。

这才是我们的终极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62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