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三问分别是战争因素、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桑弘羊的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引发批评。
桑弘羊三问:
1.帝国运转需要巨额的财政开支,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如果不执行这些制度,问钱从哪里来?
2.一旦遇到战争、灾荒等紧急事务,国库却空空如也,怎么办?
3.如果中央在财政等各个方面不对地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旦地方势力膨胀起兵造反,怎么办?
拓展知识:
桑弘羊的评价在历史上长期存有争议。在建国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界在政治因素影响下,出于崇法抑儒的需要,倾向于肯定桑弘羊的举措、思想和品质。文革结束后,这些观点又受到反向的批判。
其实,桑弘羊并非纯粹的法家人物,对他的历史作为也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一方面,要承认桑弘羊的推行的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上发出的批评,即使不像部分学者所主张的那样是单纯的为民请命、敢讲真话,也至少有其合乎事实的一面。
在汉武帝统治的中期,桑弘羊的确为汉武帝完成其“时代所赋予的任务”而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到武帝后期,各项政策的弊端逐渐凸显,到盐铁会议前,政策调整已十分必要,而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却充当了反对调整的“顽固派”的角色,并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自取灭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