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的最终目标和宏观经济目标是一致的,即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的公平分配。这种宏观目标是通过税负的变化产生的乘数效应及税制设计中的“自动稳定器”效应实现的。
一、税收的宏观作用机制:
1.税收政策的乘数作用机制:
宏观税负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宏观税负可以通过税收乘数效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反向调节。
从消费的角度分析,税收乘数的大小可以用边际消费倾向来衡量。政府税收的增加或者减少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减少额或者增加额一般是大于政府最初的税收增加额的。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政府增税或者减税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配合,对宏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以稳定经济。
2.税收政策的个人收入调节效应:
税收的个人收入调节效应是指,政府按照社会公平原则要求,改变和调整个人收入的市场分配结果,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是可以用指标来衡量的,常用的指标就是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是度量人口的百分比和国民收入占有百分比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偏离均等线的程度可以反映国民收入的不均等程度。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收入差距会通过“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为了实现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经济目标和社会安定的政治目标,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收入和支出手段对过大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使其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税收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收制度手段的综合作用,可以有效实现个人收入和财富存量的相对公平,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平稳增长。
3.税收政策的“自动稳定器”效应:
税收政策的“自动稳定器”效应是指,在既定的税收政策下,累进的税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动进行逆向经济调节,以减缓经济的波动。税收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尽管可以对经济自动进行逆经济变化趋势的调节,但这种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经济的、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还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适时选择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主动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二、税收政策的微观作用机制:
税收的微观作用机制是指因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税收制度的非中性特征,使得纳税人承受了税收的超额负担引起的。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是分析税收对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厂商或者单个消费者的储蓄、消费、投资等行为产生的影响。税收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基本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发挥作用的。
1.税收政策影响纳税人劳动投入行为的作用机制:
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时间决策服从于追求自身福利(效用)水平最大化的目标。个人福利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个人的收入水平,另一个是个人获得闲暇的数量。在一定的效用水平下,收入和闲暇具有可替代性。从政府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看,它实际带来了两种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对劳动征收所得税的税收累进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累进程度越高,随着收入的增加,政府对劳动收入征税会适用更高的税率,闲暇的相对价格更低,对劳动供给产生的替代效应就大。除此之外,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及劳动力供求的市场状况也影响人们对劳动供给的行为选择。
2.税收政策影响纳税人储蓄行为的作用机制:
储蓄通过转化为投资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重要因素。从储蓄的来源看,它可以分为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两个部分。随着资本的全球化,在一国经济不平衡时,国外的储蓄也可以通过资本流动被国内所利用,形成国内的生产能力。国内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企业储蓄主要是指企业的未分配利润,一般企业会用来进行投资。税收对于企业储蓄的影响主要指税收对于企业投资方向的选择。
3.税收政策影响纳税人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
税收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可以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来考察。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与个人的消费能力及一定消费能力之下的跨期消费选择有关。个人消费能力的大小由个人的收入水平决定。在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个人用于储蓄的数量会减少用于当期消费的能力。因此,税收对于消费的影响和税收对于储蓄的影响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增加储蓄的效应就是减少消费的效应,而减少储蓄的效应就是增加消费的效应。
4.税收政策影响纳税人投资行为的作用机制:
纳税人的投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实业投资和证券投资。实业投资是生产力形成的先决条件,它对于证券投资的规模和整个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规模扩张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都有决定性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