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个争议非常大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岳飞第二;有人认为他死有余辜;有人认为他是国之依仗;有人认为他误国误民;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言过其实……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使得真正的袁崇焕被我们看到的无数他的影子遮蔽了起来,现在的我们只能寻着历史的蛛丝马迹去探寻那个真实的袁崇焕。
为人慷慨负胆略,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首先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豪爽的袁崇焕。在那个其他官员像躲瘟神一般躲辽东的时候,袁崇焕却毫不避讳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有边才。更令人佩服其胆略的是袁督师自己找着去辽东前线的。以此看来质疑袁崇焕忠诚问题的可以打消疑虑了,毕竟谁闲着没事找着上前线去投敌?
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
一介文官,赤胆忠心,夜行虎豹荆棘中抵达前线。不仅将士壮其胆,现在的我们只是读读这寥寥数字就能感受到他那慷慨胆气。无外乎‘将士乐为尽力’。
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这就有点情商不够了,上司倚重你,你却连阳奉阴违都不愿意。你可以说他正直,也可以说他目中无人,或者是他只愿意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想想他督师蓟辽后,清军入侵,恩师孙承宗写信告诉他让他把清军挡在离京城远一点的地方,可他就是不听,非得凭坚城,用大炮,最后搞的民不聊生,官不聊生(京官的土地财产都京城之外清军劫掠同样令他们损失惨重)。最后不明不白的搞了个勾结敌寇的罪名。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
看来私斩毛帅这事早有前科。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袁崇焕跋扈的一面和容易头脑发热,做事不考虑后果。试想军中有军规,朝中有《大明律》。即使发现有不法事,不经过任何人就能立斩,专杀;那这军队是大明的军队还是你自己家的,如此行事置朝廷于何地?
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
应该说袁崇焕确实是少有的‘边才’。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稳定了辽东局势,击退了努尔哈赤的进攻。正如后来抗战时期的平型关一样,这种成功的意义要远比消灭多少敌人大的多,因为他给了人们希望。
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
志骄,这是袁崇焕最大的缺点。不遵法度,不团结同僚。在他的眼里要不就服从他做他的属下,要不就哪远去哪。
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
应该说袁崇焕对当时的形势看的很清楚,萨尔浒集兵十二万,王化贞集兵十六万,袁应泰集兵十三万,最后丧师失地关外只余袁崇焕在宁远坚守。他清醒的认识到要凭当时的卫所兵跟战力强盛的后金军交战是没有胜算的,只能凭借堡垒层层推进。(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看到这每一个影子,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袁崇焕。
他死的一点也不冤,不经朝廷,擅杀大将已是死罪。更不用说崇祯将其下狱后,祖大寿领军哗变,皇帝、高官轮流劝说都不管用,见到狱中袁督师的一纸书信就哭着回去了。有此两点就注定了袁崇焕不得善终。(这都忍了,那这天下是姓朱还是姓袁?)
他想把辽东变成他的私人领地,想把关宁军变成袁家军。在这里只有对他的绝对服从,任何阻碍他的因素都会被他清除掉。在这里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只服从自己认为正确的命令。虽然这有他吸取熊廷弼,袁应泰教训的因素;虽然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比较有利于对抗后金,但这却造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军阀化、藩镇化。这是当时的明中央朝廷和官员们所不能容忍的。(当为了复辽,崇祯就忍了,你可以说他政治幼稚也可以说他政治成熟)
先不去考虑他到底能不能完成五年复辽的鸿愿。有一点我们要清楚,那就是整个关宁军敬佩他,服从他。因为在他的感染下,关宁军也将忠义刻在自己的心里;在他的带领下,关宁军能看到希望,胜利的希望。七尺男儿,谁愿苟且偷生,谁愿在敌人的皮鞭下当牛做马?袁崇焕的作用就在于,他在整个关宁军才是一个整体,只有他才能将他们凝聚起来如臂指使。而这样的将领也是后来的明军面对清军所最为缺乏的。也就是说有他辽东问题不可能立即解决,但没他问题只能越来越糟。
写到这里我明白了,他所做的一切都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平辽。为了这个目标他做事不计后果,不管以后朝廷如何对他,只管是对是错、有效与否。他胆大包天,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眼里不揉沙子,不是他的属下就是他的敌人。他不得善终虽是意外(被卷入党争),但却又是必然。
最后就用这首诗作为结尾吧!我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袁崇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