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
战国末期,楚国沦陷,屈原在被流放的途中内心非常悲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怀抱大石投入了汨罗江,江边百姓听到这一消息后纷纷划船追赶,想要将屈原的躯体打捞起来,但并没有成功,于是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后来慢慢发展,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大习俗,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吃粽子寓意: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有阖家团圆的意思,每到端午节各地的游民便会回家与家人团聚。还有另外一层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谐音“中子”的意思,传闻吃了粽子,就能求得孩子的风俗,寓意家族人丁兴旺的意思。
历史发展: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由来已久,传播甚远。这种食品很早就流传开来了,据考证,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一直到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