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锻造高技术能手和高素质人才的保障。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中职生实践和理论并重、技术与知识并行的特点,将道德和行为培养落实到中职生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中职生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知行合一”教育,明确“知行合一”教育目标。“知行合一”教育目的修正可以借助相关的教育理论,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时代性。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尤其是职业教育,更应当关注时代变化。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方向,摒弃传统教育的糟粕,如保守、刻板等,学习传统思维的精髓,如勤勉、节俭和诚信。
第二,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行合一”学习中表现的意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行合一”的教育应当围绕学生开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中职学校教育模式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实践性。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在“知行合一”教育中,既要有“知”,也要有“行”。“知行合一”必须以实践活动为支撑,丰富学生的“知行合一”情感体验,验证“知行合一”教育的成效,实现“知行合一”的实效性。
2.优化教学方式,增强“知行合一”教育有效性。“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教学方法的优化关系着“知行合一”教学的有效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因此,教育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互为表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兼顾“知”“行”,例如“案例法+合作交流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其次,“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要教学必须结合丰富的实践,才能“格物致知”,例如通过举办“知行合一”的辩论赛,举办“知行合一”文化节,引导学生去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让“知行合一”真正地落到实地;最后,“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合一”的实现要以不断反思、反馈为辅助,实现教学方法的动态优化。教师在讲解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看法,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将这些反馈进行总结:,梳理其中的优点和缺点,再次开展教学时要突出优点,避免缺点,使“教——练——评——反思”改进为一体,使教学的过程实现“知”和“行”的内在统一,外在转化。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可以看出其“知行合一”教育的更加深入,不再像过去只注重知识讲解,忽视实践和评价。
3.加强教育“沟通”。实现“知行合一”的评价方式优化。孔子认为,教育应当“因材施教”,而“材”的识别应当通过“沟通”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分数层面,更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德育”的教学要求。加强对教育的“沟通”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下的“提问回答”环节,而是要带着“引导”和“立德”的目标,融入学生群体,也将“知行合一”的思想融于学生群体。对于“知行合一”的评价,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和目标,与现有的学习考核。“知行合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实践行动。在学生主观能动充分地发挥的情况下,结合“知行合一”教育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发展计划。除了原有的学习考核之外,要突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鼓励,提高学生行动方面的积极性。
4.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环境建设对于“知行合一”教育的落实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环境与氛围是较为感性的表述,无法体现在成绩数字和学生的就业率数字方面,但是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于“知行合一”的教育作用是难以替代的。“知行合一”的教育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文化,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知行合一”,更好地产生认同感,减少教育中遇到的阻碍。这个环境的建设既需要中职学校加强“知行合一”理念的认同,更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行动中落实“知行合一”,将教育的目标瞄准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综合素质方面,“重德”“重行”,以德树人,以德服人。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技术的实践课程上,都要加强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