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ppt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ppt,第1张

报任安书原文及注释(报任安书原文)

报任安书原文(报任安书原文及注释)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q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谨再拜。

【翻译】:

我现在只想写完这本书,司马迁写给任安。

公元前93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

少卿足下:

我听说,提高修养才能承载智慧,充满爱心才能开启善行。道义决定取舍,勇气决定荣辱,贡献决定声誉。人是靠着这五项标准存活于世、立于君子之林的。所以,灾祸莫惨于贪欲,悲哀莫痛于伤心,恶行莫丑于辱先,耻辱莫大于宫刑!受了宫刑,就不再是人,今天如此,历来如此!况且,事情的真相难以说清。

我小时候没什么才华,长大后也没有被人看好,主上看着我父亲的面子,让我有机会以微博之力,效力于宫廷。我我觉得头上顶个盆,就看不见天,所以我远离了朋友应酬、抛弃了家庭琐事、殚精竭力,克己奉公,希望换来主上的恩宠!但是,事情并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我跟李陵虽然同朝为官,却不是朋友。我们两人志趣不同,连杯酒都没喝过。但我看李陵的为人,真是非比寻常!对亲人孝顺、对他人诚信、对钱财清廉、对取舍公平,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他一贯的所作所为,我认为确有国士之风!

一个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能够舍生忘死、慷慨前行,已经很了不起!现在只是因为犯一个错误,那些龟缩在家的人就群起而攻,我真的是由衷为他感到悲哀!

李陵带领的步兵不满五千,深陷敌阵,打到了单于的王庭,就像在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发起攻击。面对着千军万马,与单于连战十天,杀敌人数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敌军丢弃了伤员,所有军官无不惊慌失措。于是,敌人征调了左右贤王的全部军队,动员了所有能参战的人,举一国之力,围攻李陵。李陵率领部队转战千里,矢尽道穷、不见援兵,死伤的战士堆成了山!但就是这样,李陵振臂一呼,将士无不奋起。他们流着眼泪、流着鲜血、拉开没有了箭的弓弦,冒着寒光凛凛的刀刃,面向北方,拼死杀敌。

李陵尚未全军覆没的时候,每逢收到战报,王公贵族都是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后,战败的消息传来,主上因此食不甘味、心情沉痛。大臣们战战兢兢、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我自不量力,看见主上悲伤的样子,就想给他宽宽心。我想对主上说,李陵一直与将士同甘共苦,换得士兵以死效力,就是古代的名将也比不过他!现在虽然战败被俘,但观其意,一定会想着找机会报效朝廷的!结局虽然无奈,但他杀敌无数,所立战功依旧是可以昭告天下而无愧的。我正想着找机会跟皇上说呢,皇上就问到了我头上,我就用这番话强调了李陵的功劳,想让主上换个角度看待这件事,也堵一堵那帮挑事人的嘴!

也许是我没有完全说清楚我要表达的意思,皇上也没有深入了解,以为我是在败坏贰师将军、替李陵辩解,就把我下了大狱…

我拳拳的忠心从此再没有机会辩白,因为是皇上定的性,也就只能这么判。

家境贫寒,凑不出足以赎罪的钱财。朋友无奈,皇上身边没人肯为我说一句好话。我身非草木,孤独地与狱卒为伍。深陷囹圄之中,我心中的苦又能跟谁说呢!正如您亲眼所见,这件事我哪点做错了?李陵活着被俘,社会舆论让他全家都抬不起头。我被关在宫刑的囚室,满世界的人都在嘲笑!悲哀,悲哀…

这些话是轻易不能对人说的,我的祖辈不是开疆裂土的功臣,宫廷中的文史之官、天象之官跟算卦的差不多,本来就是主上的弄臣。跟唱歌跳舞的一样,社会上没几个人看得起!

假如我伏法被杀,就像九牛一毛,跟死了只蚂蚁没什么区别。社会上没人会把你当英雄,只会觉得你傻、不知道躲事儿、活该去死!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我们平时宣扬的价值观造成的。人谁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区别在你为什么而死!

人没有不贪生怕死的,你会想到父母、顾及妻子,但为了理想而选择不死,却是另有坚守。

不幸的我已经无父无母、无兄无亲、我还受了宫刑、没法面对妻子儿女!我不死,是因为死不一定代表勇敢、不说明你不怯懦!活着,更需要勇气。我选择了隐忍苟活、选择了深陷粪土之中而不解脱,是因为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窝囊的死,我的著作后人就再也看不到了。

有太多曾经的显贵,在历史上全无痕迹,只有真正精彩的人生才会被人称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都是圣贤发愤之作。我比他们差了很多,我一直在用可怜的文采、网罗天下流传的旧闻,约略核定事实、梳理事件始末、探究成败得失的道理,从轩辕时代开始,一直写到今天。写成了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章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是一百三十篇!也想着据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书正写到一半,就遭遇了这次的灾祸。我真后悔为什么没能早点写完,那样的话,我就可以直接死了算了!我现在只想写完这本书,把它藏之名山、传给后人…我要在全天下洗清我的耻辱,为此忍受今天的万人耻笑,我绝不后悔!

人只有在死了以后,才会获得公正的评价!书不尽意、略陈固陋。再拜!

【解读一】: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散文作品,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千古绝唱。文章讲理想,大气恢弘;谈人生,如泣如诉,历代文人为之倾倒,历代读者为之动容。这篇文章涉及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任安,他是司马迁的好友;一个是李陵,他困扰司马迁的一生。要读懂《报任安书》,先要了解任安其人与李陵其事。

任安其人

任安与田仁是同事,又是好友。田仁的父亲叫田叔,司马迁写有《田叔列传》,田叔列传中有田仁传,因田任与任安是好友,褚少孙在《田叔列传》后补有《任安传》。

任安是荥阳人,从小就是孤儿,家庭贫困,为人赶车到长安,落脚武功,后为亭长。邑中人出外打猎,任安为大家分“麋鹿雉兔”,甚为公平,众人皆喜。

任安有点名气后到卫青将军帐下当舍人,与田仁俱居门下,同心相爱。二人家贫,无钱贿赂,卫青的家监让他俩养“恶啮马”,两人由此知卫青不识人也。一次,卫将军带两人到平阳公主家,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二人愤愤不平,拔刀断席别坐,以示不愿为伍。平阳公主很奇怪又很憎恶两人,但还是没敢呵斥。

后来汉武帝让卫青将他府下舍人择优选为郞,卫青推荐了一些有钱人的子弟欲上报,恰逢大夫赵禹路过卫青家,卫青将他推荐的人给赵禹看,赵禹看后认为十余人没有一个有智慧谋略。赵禹说:“将门之下必有将类,现在你只取富人子弟,又无智略,不过是些木偶人穿华丽衣裳而已。”赵禹让卫青把他的舍人全部召来,赵禹面试后说,“只任安、田仁二人可用,余无可用者。”

赵禹将任安与田仁带到京城,汉武帝召见。田仁说:“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任安。”任安说:“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听后大笑曰:“好!”汉武帝便任命任安为北军护军,后改任益州刺使,再调回任北军护军。任命田仁为三河太守,田仁杀了一批三河恶霸,汉武帝又改任他为丞相司直,主管城门。

后来发生了戾太子事件,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刘据在北军南门外召任安起兵,任安接受了符节,但闭门不出。刘据兵败逃亡,田仁认为皇上与太子是骨肉之亲,便开城门放刘据出城。汉武帝从甘泉宫回到京城认为任安“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将任安下狱,后处死。

李陵其事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长于骑射,谦和而仁爱,人缘极好。武帝任命他为骑都尉,在张掖酒泉一带训练了五千精兵。这五千人都是奇才剑客,荆楚勇士,力能扼虎,射必命中,可谓精锐。

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居延(今宁夏北部),向北行进30天,到达浚稽山(今天蒙古国境内),并派部下陈步乐回长安汇报。陈步乐走后,李陵遭遇匈奴主力,单于率三万骑兵围了上来,李陵率壮士奋勇迎战,千弩俱发,杀敌数千,匈奴败退。

单于见状,大吃一惊,立即调动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突围后且战且走。李陵军在树林间苦斗,肉搏还击,杀敌数千。单于见连战不胜,准备撤退,这时,李陵军的一个军候逃到匈奴,告诉匈奴李陵箭快完了,只有李陵和韩延年各带八百人前行。单于便带兵反击,把李陵围在一个山谷内,箭如雨下。激战到半夜,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

一年后,李陵投降匈奴,在匈奴待了26年,公元前74年,病死。

遭受宫刑

李陵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城,汉武帝龙颜大怒,召集群臣讨论,所有大臣都纷纷落井下石,说李陵有罪。唯独司马迁站出来讲公道话。司马迁说:我与李陵同朝为官,但交情不深,“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但司马迁非常敬佩李陵的为人,他说:“李陵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他认为李陵虽然被俘,但是会找机会报效汉朝的。

司马迁的本意是为武帝宽心,安慰武帝,但汉武帝却认为司马迁是“沮贰师”。“沮”是用语言败坏人的意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妻哥,又是此次征匈奴的统帅。为李陵辩护与“沮贰师”,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汉武帝却以“沮贰师”的罪名,判处司马迁死刑。九年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司马迁写进了《匈奴传》,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的司马迁被捕下狱,公元前98年,48岁的司马迁接受了官刑。

根据汉代法律,判处死刑的人可以有两种办法免死。一是交赎金50万,二是接受宫刑。李广、张骞等汉代名将都曾交钱自赎。司马迁是个小小的处级官员,月俸仅六百石,50万钱对司马迁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他深感自赎无望。

接受宫刑免死,对常人来说,可能不是多大问题,但对司马迁来说,问题比天还大,很难接受。原因有二:一是羞辱了祖先,二是成为个人的最大污点。他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宫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司马迁是个大孝子,他认为身体肌肤,发自父母,而接受宫刑既辱身又辱祖先,甚至认为,接受宫刑再无颜面到父母的坟丘去,后果真的很严重。

面对此情,司马迁陷入两难,欲生无望,就死又于心不忍。他认为如果就这样“伏法受诛”,那不过是“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所以他选择了生,是因为太史公书还没有写完。他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认为他的文采是相当好的,必须流传于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根本原因。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12月,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到了公元前96年6月,司马迁大赦出狱,并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这一年,司马迁50岁。虽然中书令是两千石的高官,但司马迁不齿于这一职务,而是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太史公书的写作上。

报书任安

司马迁受李陵之祸八年后,即公元前91年,对司马迁来说,有两件大事:一是《太史公书》已写作完成,二是任安当年冬天将被执行死刑。这两件事促成司马迁写《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表面上是为任安写回信,但对任安让他“推贤进士”只一笔带过,而用大量篇幅向好友任安倾诉自己无比激愤的心情。向任安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自己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地流露出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报任安书》对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在气势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在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在它的纵横捭阖,波澜起伏。作者是坦率的,内心的矛盾又是十分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三言两语又说不清楚,所以他就一一道来;此文之奇还在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行文流畅,语言生动。

这样的文章,写于武帝之时,甚有楚汉雄风。文章写得大气磅礴,纵横跌宕,敢于放言,无所谓避,在大汉的严刑之下,又在身受极刑之后,竟然行若无事,这样的文章只有司马迁的性格才写得出来。

几点启示

《报任安书》深刻反映了司马迁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中国人必读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对后人的启示有三条:

1、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理想是成就人生的前提,司马迁的理想就是写一部《太史公书》。他二十壮游时,已在为写史作调查研究,他三十六岁接受父亲遗命时,这个理想已成定型。他父亲交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三年后即担任太史令,并开始了《史记》的写作。七年后,《史记》写了一半,他却遭受了宫刑,支撑他活下来的动力就是完成《史记》的写作。在一定意义上,史记的写作延长了司马迁的生命。

2、人应有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为我们留下一段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的一生,应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就重于泰山。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精神上受到极大的痛苦。但他忍受了这一切,终于完成藏之名山的史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的死,也就重于泰山了。

3、曲折是成就人生的必要条件。人生的曲折,每个人都会遇到,《报任安书》中列举了许多名人遭受的曲折:李斯为丞相,身受五刑;韩信为王,死于囚室;季布为家奴,终成汉名将;窦婴为贵戚,难免被处死。司马迁有一段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所谓圣人,就是在曲折面前,发愤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就是发愤而有所作为,才成就了伟大的《史记》。

李长之说:“司马迁的受刑,在他个人当然是一个太大的不幸,然而因此他的文章里仿佛加上浓烈的苦酒,那味道却特别叫人容易沉醉了!又像音乐中由之加上波折、急骤、悠扬的曲子,那节奏便特别酣畅淋漓,而沁人心脾了!”

总之,《报任安书》是一篇励志之文,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齐心奋斗的今天,读一读《报任安书》,可以激励我们奋斗的勇气,并在奋斗中获得幸福!

作者:薛万田

【解读二】:

司马迁忍辱著史的人格力量和蔑视皇权的傲人风骨更加深深地根植到了我的血脉之中。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公元前91年,汉武帝认为任安在“戾太子事件”中,“坐观成败”,“有不忠之心”,被冤判入狱,获罪待斩。

任安在获罪的前几年曾经写信给他的好友司马迁,希望他要尽“推贤进士之义”,为朝廷推荐贤能人才。直到任安入狱临刑前,司马迁才匆匆写了这么一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安书》。

司马迁为什么没有立即给任安复信,而是在任安获罪赴刑之前匆匆回信呢?

我窃以为,应该是因任安的突然遭遇与司马迁自己的遭遇引起了思想感情上同悲同仇,同恨同愤的强烈共鸣,先生推己及人,触景生情,喷薄的愤懑倾注笔端,洋洋洒洒挥毫千言。

司马迁作《报任安书》,诉说自己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决心。这封书信,深刻表明了司马迁的人生观、创作观、《史记》观,是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极其重要的珍贵资料。

司马迁把著述当成实现人生价值、与现实抗争最重要、而且是唯一的手段。

他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载历史,而且要通过《史记》一书,全面总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创立自成体系的思想学说。

带着这样的目的,他蒙垢含羞,发愤著书,用一部五十余万言的鸿篇巨著,在中华文明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报任安书》不仅对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相媲美。

在诵读《报任安书》的过程中,我首先被其磅礴壮阔、摧肝裂胆的气势所震撼!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长久郁积在心中的悲伤和喷薄的激愤情感。

如叙述腐刑的极辱,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犹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喷涌而出,如排山倒海,一泻千里、撼天动地、气势壮阔,令人惊叹!

随着诵读的深入,我更被先生纵横捭阖,波澜起伏的巨笔所震惊!作者是坦率的,内心的矛盾又是十分复杂的。

遥想先生刑余之夜,握发锥心,肝胆欲裂,五内俱焚!肠一日而九回,魂一夕而九逝!每念斯耻,莫不冷汗涔涔、湿透衣背!

如泣如诉的语言,将其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纤毫毕现、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似江涛滚滚。

诵读结束以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长时间为先生所遭受的残酷刑罚而震怒!

这篇书信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可谓字字滴血,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

其描写悲愤之情、愧恨之心、锥骨之痛,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已至极致,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也。

司马迁在信中写下了一段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段话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奋发作为的思想战鼓和精神号角。

作为一个钟情于韩城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政协学人,作为一个根脉在芝水河畔、司马故里冯姓后裔,我对先人司马迁有着超乎常人的感情。

我在阅读《报任安书》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辛酸而复杂的泪水,不仅为太史公倔强而屈辱的一生,更为太史公不知所终的人生迷局,扼腕叹息!

中华文明五千载,他一人就独写三千年!而有关他自身的传记却少之又少,凤毛麟角。

悲哉!痛哉!

他为中华写信史,无人为他作传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华夏民族一个巨大的缺憾和“国殇”!

每每念此,我也只能捶胸顿足、悲歌当哭、仰天长叹!

要深入了解司马迁,就不能不读《报任安书》。理解不透《报任安书》,就无法解读司马迁,更难以体会司马迁以多大的毅力克服死的欲望,隐忍苟活,书写信使,完成巨著。

每读《报任安书》,我常常觉得丝丝凉意寒浸骨髓,阵阵刺痛如芒在背,一个人活在尘世几十年,坎坎坷坷经风雨,有时活着真不易,有时死去更艰难,但像先生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忍辱苟活,想死而不能死,更是超乎寻常的难乎其难!

司马迁面对“天灾”“人祸”、蒙冤受辱,不甘沉沦。

他刚正不阿,不虚美、不隐恶,砥砺奋进,自强不息,效《春秋》而成《史记》,不求名而名满天下,生也无悔,死重泰山!

其言其行,其德其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及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今天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黄河经济带协同发展,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高地!

今天,五十万韩城儿女,继承司马迁的傲人风骨,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矢志不渝,勇于担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黄河为墨,把韩原当纸,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争创一流的锦绣华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445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1
下一篇 2022-1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