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饮水不忘挖井人。同样的道理,品茶因知茶圣人。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人,以及由此人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个人就是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被世人誉为“茶仙”,又被尊称为“茶圣”。
陆羽的生世很悲惨,说起来跟《西游记》里的唐僧有所相似。唐僧的父亲被恶人杀害后,母亲为了给他一线生机,就把襁褓中的唐僧放进竹篮,然后随着江水漂远。
命不该绝,他被金山寺的和尚捡到,也才有了后来的西天取经。
关于陆羽的出生,《新唐书·陆羽传》中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陆羽,复州竟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天门人。他不知道自己生身父母是谁,因为3岁那年被竟陵龙盖寺的智积法师在湖边捡到。
法师捡到之后,用《易》占了一卦,所得是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取名陆羽,字鸿渐。
从此,这个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在寺院中长大。
到了读书学文的年龄,智积法师只让陆羽研读佛书,以出世态度影响着他。
可小小年纪的陆羽却有自己想法,很想入世做一番事业。
他还对师父说了这么一句话:“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
陆羽觉得,自己既无兄弟,又没后代,穿僧衣,当和尚,让世人听到这种情况,有违孝道,所以他想学习孔圣人的文章。关于这件事,他坚持己见。
在智积法师看来,这简直是孺子不可及,恨铁不成钢。爱徒心切,他希望通过惩罚能规劝住陆羽。
《陆羽自传》中记载:“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法师分配又脏又累的活给陆羽,让他打扫寺院,清洁厕所,用脚踩泥涂抹墙壁,上梁盖屋,除此之外还要放牛三十头。
当法师知道陆羽在外面并没有专心放牛,而幻想着读书写字之后,就不再允许他出去,还让年长徒弟管束他。
有时候,陆羽手里干着活,心里想着读书的事,于是有所恍惚。这一恍惚,一旦被师兄发现就会遭来一顿鞭打。
肉体的疼痛、心灵的禁锢,并没有让他难过,让他哭泣的真正原因是怕时光流逝,自己到最后一事无成。这一哭叹,看管的师兄更来气,于是更加用力鞭打他,直到鞭子折断才罢休。
无法忍受这种苦役,陆羽在12岁那年逃出寺院。为了生存,他加入了各地走穴的戏班子。“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陆羽其貌不扬,还有口吃,这些缺点在他演诙谐剧的时候反倒成为优势。
陆羽志不在戏而在茶,演戏只是他暂时的过渡。通过演戏,陆羽结识了河南太守李齐物。
这个李齐物慧眼识人,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不但赠予他诗书,还推荐他去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学习。
在邹夫子那里,陆羽又遇上从中央调到竟陵任司马的崔国辅,二人志同道合,一起交游三年。临别时,崔司马赠予他白驴、乌犎牛、文槐书套这些珍贵物品。
告别崔国辅之后,陆羽开始了多年的巡茶之旅,走南闯北,风餐露宿,用十余年的时间,考察三十多个州的茶文化,为后来《茶经》的撰写打下基础。
“一路之上,他逢山驻足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一个人欲成大事,除了依靠需要强大意志、勤奋努力之外,还少不了高人的指点、贵人的相助。
除了智积法师、李齐物太守、邹夫子、崔国辅司马这些人,陆羽后来在江南遇到了忘年交僧皎然。
僧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还是山水派诗歌鼻祖谢灵运的后代,他不但在诗歌领域颇有才名,对茶文化也很有研究,被后世称为“茶道之父”,曾写下《茶决》一书,可惜后来失传。
对于陆羽来说,僧皎然亦师亦友,除了舞文弄墨,在茶文化的研究上更是给他很多指点。
29岁那年,隐居在浙江隐居在苕溪的陆羽写下一篇自传文,讲述自己前半生的经历、脾气品性,以及已经写出的著作。
其中有这样一段:“陆子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一起收藏在粗布袋内。”
由此可见,陆羽在30岁之前,便已写出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部分内容。
陆羽一生嗜茶,他淡泊名利,拒绝朝廷赐予的官职,极具魏晋风骨的一个人。“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要么与高僧名士往来,要么独行于山野,“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这一一个人,将毕生光阴致力于茶文化的研习。完整的《茶经》一书,共三卷十篇,7000多字。
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十个方面系统记叙了茶之文化,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者,人在草木间也。当你烹一壶茶,或三两知己,或独自静坐,浅尝细品着草木精华时,是否也领略到对天地大道领略一二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