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模型
美国著名信息化系统专家诺兰(Nolan)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对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诺兰模型。分析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道路及一般规律。
诺兰认为,某一范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必须经过六个阶段,描述如下:
1初始;这个阶段配备的计算机主要用于专业半专业人员,初步开发单机版管理应用程序。
2扩散;计算机开始普及,少数部门尝试的成功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到多数部门,部门内部的事务处里效率得到提高。
3控制;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计算机在电子政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缺乏全局的考虑,这一阶段各应用系统不协调,并且投入增长迅速但是却未能取得相应的效益。政府开始组建高层参与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开始从计算机管理向数据管理转换。
4集成;人们开始使用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全面规划、建设与改造信息系统。建立集中式数据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5管理;系统集成和整合以及硬件投资基本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开始逐步发挥作用,信息资源进入整合利用和提高阶段。
6成熟;信息系统实现对电子政务应用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政府系统决策水平得到提高,计算机的作用大大地发挥出来。数据处理和整合与需求相匹配,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一般来说,模型的各个阶段是不可跳跃的。如没有哪个组织可以不经扩散阶段,就直接进入集成阶段,因为只有当组织内部的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意识到各部门之间的系统不兼容,系统集成才会受到重视而得到实施[3]。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诺兰模型对我们认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诺兰模型分析,可以清楚的描述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以及当前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特征。
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诺兰模型分析
初始阶段
在1999年之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刚刚起步,应用项目很少,范围有限。直到1993年被视为中国“电子政务”前身的“三金工程”的启动才正式拉开了我国信息化的序幕。因为当时还没有正式提出“电子政务”的概念,政府信息化多以“办公自动化”为表现形式;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电子办公设备的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属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初始阶段。
扩散阶段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以1999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为标志,进而开始受到重视。到2003年之前基本上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包括:部门内部的软硬件普及、外部计算机网络的铺设。各级政府以“政府上网工程”为契机,成立各自的部门网站、门户网站。在这一阶段,得益于INTERNET快速发展,以及为公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的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工具。
控制阶段
2003年至今,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依托完善的大规模基础网络,进入一个应用深化期,其基本特征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这一时期,电子政务的各项“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各种应用得到深化。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构建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新途径,如政府微博[3]这种全新的应用模式。另外,电子政务的各项“软环境”如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等也逐步完善,管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
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基本都处在控制阶段的中期,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向集成阶段迈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也符合这一阶段的诺兰模型规律。主要表现如下:
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不够明确和规范
实施电子政务,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总是先要做好总体规划。而我们的电子政务发展到今天,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成长经历,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原因,各级政府没有办法在先做好充足的整体规划,然后再实施电子政务。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电子政务网络结构、电子政务的“内涵”等方面的理解千差万别,这必然导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协调难度加大,建成以后也难以有效的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效益的发挥。
管理体制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跨部门、跨地区、中央和地方间的协调,主要依赖国家领导小组开会协调以及相关单位主要领导间的协调。在一些先进国家,往往在最高决策层之下,设立常设的协调机制,如美国的首席信息官(CIO)委员会[4],加拿大的首席信息官办公室(CIOB)等制度,而我国于2008年成立的工业信息化部,机构设置层级过低,其职能注重产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很难担当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的重任。
电子政务建设统筹严重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投资的热点,中央和地方投入巨大。2011年,思林博德市场咨询(Springboard Research)在报告“中国政府相关客户的IT购买行为研究”中预测中国政府相关客户(包括政府部门、医疗保障、教育部门等)在IT投入上超过428亿美元,这占中国大陆总体IT支出的437%[5]。
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统筹严重不足,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等机制,电子政务项目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审查、监督、评价以及对技术需求的深入有效审查,导致电子政务重建设,轻服务,超前购买贵重设备、软硬件设备更新不断,追求建设独立体系不愿集中共享等现象存在,造成巨大浪费。
电子政务对内办公效率有所提高,对外公共服务仍旧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电子政务”被提高到作为加快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种重要途径的高度。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等对内办公为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足。
此外,电子政务的法治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不够完善以及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水平低下等等,都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的今后发展趋势与展望
强化电子政务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将迈入集成阶段,其主要举措就是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由诺兰模型可知,这是进行总体规划的最好时机。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各地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文本普遍强调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普遍提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技术、业务、信息资源应用、绩效管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明确总体架构设计的具体内容,从互 *** 作性角度加强资源共享,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效益和效能[6]。
重组和提高电子政务决策与应用推进机构及级别
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经验,将国家的电子政务综合协调机构设在最高行政长官的管理决策机构中,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可以强化工业信息化部职能,或者扩大国办电子政务办公室的工作范围,甚至重建国信办[7],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重得到广泛运用,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而智能终端和3G的普及将带动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必将掀起新一轮电子政务发展浪潮。
信息安全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
在电子政务应用中会涉及大量保密信息和敏感信息,保障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而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大的企业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应用创新的同时,也将带来未知的信息安全隐患。针对政府云、移动电子政务、政府物联网等新应用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语
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外部环境与十几年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仍然处于从控制阶段向集成阶段演进的过程,根据诺兰模型的发展规律,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使命,需要国家、地方两个层面的紧密配合,同时也需要社会大环境、公民意识、企业参与等诸多因素的大力支持[8]。电子政务将逐步发展、完善乃至进入理想的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燕燕,基于诺兰模型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分析-以K公司为例[J]管理观察,2011(2);84-85
[2] 汪玉凯,吴倚天,中国电子政务的十年回顾与发展展望(上)[J] 行政管理改革,2009(3);49-54,60
[3]沈哲磊, IT职业发展与诺兰模型[EB/OL]2005-05-01, / details/370041
[4] 温尊平,廖文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研究-基于诺兰模型和施诺特模型 [J] 情报杂志2007(1); 16-19
[5]中国政府相关客户IT投入超428亿美元[EB/OL]2011-03-13 doc/0/640/640695shtml
[6] 2011年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2012年展望[EB/OL]2011-12-13 comcn/research-insights/article/20948html
[7] 2009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EB/OL]2010-01-19 structure/xwzx/hydtxx_2441_1htm
[8] 汪玉凯,吴倚天,中国电子政务的十年回顾与发展展望(下)[J] 行政管理改革,2009(4);53-59
娱乐与安全:车用 *** 作系统的未来主战场
过去一两年,国内的汽车厂商也开始自己研发和生产、出口高端汽车。因此给 *** 作系统厂商QNX带来机会,据该公司亚太区销售总监Kimm Krueger称,目前已有很多本土汽车厂商采用了基于QNX的车载电子系统。下一步,QNX希望将业务从高端向中低端延伸。
QNX的 *** 作系统能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保障。针对汽车业,QNX即将推出CAR 2应用平台,并预集成了多项QNX及其合作伙伴在汽车业积累的先进技术和成熟方案,该平台主要被汽车生产商和一级供应商用于信息娱乐系统的快速开发。随着本土汽车厂商的研发和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汽车安全上投入更大的精力。
以前,汽车车载电子系统用到32位处理器(CPU)的只有信息娱乐系统,其他的系统例如发动机控制、行车控制等都使用比较简单的硬件和软件。但是随着新能源车/电动车的出现,很多客户已经需要在车控系统里采用32位处理器,这就带动了市场对 *** 作系统更大的需求:例如,电动车的动力来自于蓄电池,电池的管理、控制、更新、补充等等都将是新的问题,如何根据实际的路况提示驾驶者,当前电量还能维持多久,最近的可充电或可更换电池的服务站在哪里,选择哪条路径会在电力耗完之前确保能够到达服务站等。这些功能的实现和服务的提供都需要比较复杂的计算和多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
Kimm称,目前全球已经有250种以上的车型应用了QNX系统,用于超过2000万辆汽车的车载电子系统中。比较保守的估计,QNX在汽车车载电子系统的前装市场占有率是60%或以上。因为QNX系统的灵活、高效以及上佳的用户体验,世界上各大知名汽车厂商都采用了基于QNX的车载系统,如奥迪的MMI+,路虎的电子仪表,通用的安吉星等。(王莹)“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日前,国家发改委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有针对性地组织100个城市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方方面面的多个环节。为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顺利建设,需在顶层设计中构建优秀的总体架构。那么如何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华为企业BG全球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部总经理郑志彬博士、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会长李林教授就此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华为郑志彬博士:
近日,在华为举办的“新ICT,让城市更智慧——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发布会”上,其发布了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整体架构,即“一云二网三平台”。
1、“一云”:城市云数据中心
基于开放架构,为城市建设融合、开放、安全的云数据中心,整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提升政府服务与决策效率和合理性。
2、“二网”: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
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线+无线宽带网络,为城市构建无处不在的宽带,让城市公共服务触手可及;在物联网领域,提供轻量级物联网通信 *** 作系统,多种类型的接入网关。并提供物联网平台,为城市各行业应用提供物联网数据服务。
3、“三平台”:ICT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
通过ICT能力开放平台,将ICT能力进行封装、打包提供给业务应用开发者,使其更便利地调用ICT接口,共同为客户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联合提供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为城市智慧应用提供资源获取自动化、软件开发自动化、运维管理自动化的服务。
智慧城市研究会会长李林教授:
面对新型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李林教授提出了“三中心一平台”的总体架构。其认为,“三中心一平台”遵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六大核心要素。通过天地一张栅格网构成一个“虚拟化的复杂巨系统”,实现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平台资源、软件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的全面共享。
1、“三中心”
(1)网络融合与安全中心
新型智慧城市“网络融合与安全中心”以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天地一张栅格网为核心要素。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公共互联网(包括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网络)、智慧城市无线网、智慧城市物联网(包括公安视频专网)之间的网络互联和传输信息及数据的互通,以及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保障。
(2)大数据资源中心
“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以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的“总和”为核心要素。将分散的、重复的、难于访问的 *** 作数据转换成集中统一的、有价值的知识数据。“大数据中心”为不同来源的数据提供了一致的数据视图,将不同介质、不同组织方式的数据集成转换成为一个一致的分析型数据环境。
(3)管理、指挥与运行中心
新型智慧城市以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指挥和运行中心为核心要素。更好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有效掌握和管理,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管理、指挥和运行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撑。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对智慧城市网络、数据、信息的集成与应用的展现、监控、管理、运营、服务的功能。
2、“一平台”
“一平台”即“公共信息一级平台”。“公共信息一级平台”以新型智慧城市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支撑智慧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功能为核心要素。应用“智慧城市信息栅格技术”,构建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城市涉及政府政务信息、城市管理信息、社会民生信息、企业经济信息各行业级二级平台、业务级三级平台和应用系统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功能协同。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新技术和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以技术为引领”到“以理念为引领”,“以管理为核心”到“以服务为核心”和“以业务为驱动”到“以数据为驱动”的转变。
金鹏信息智慧政务解决方案10月18日,中国政府网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一)节能环保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五、《决定》提出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哪些?选择这些重点领域和方向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看,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做强我国信息产业的需求出发,未来应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主线,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 2010年10月21日
1/4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产业应快速发展,占国民生产总值比将从2015年的8%上升到2020年15%。新兴产业七大产业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位置第二。
新一代信息技术涉及3G、地球空间信息产业(3S)、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信息安全、云计算等,这几大领域未来在中国将都是千亿级别的市场,行业带动效应达到万亿。
云计算对于通信信息技术产业的意义重大,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20亿美元。
我国政府极其重视云计算所带来的机会。上海市发布3年规划31亿推进13个项目;北京市启动祥云计划,力争世界级的云计算基地。 云计算在目前甚至是未来几年内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兴产业,其未来的发展尚有赖于云计算知识的普及以及相关使用者对其的评价和反馈。机构预计,未来五年云端服务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30%以上,发展速度是传统IT行业的6倍以上。
10月18日,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0]2480号
一、 范围
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二、 试点示范主要内容
(一)针对政府、大中小企业和个人等不同用户需求,研究推
2/4页
进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可选择若干信息服务骨干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建设云计算中心(平台),面向全国开展相关服务。
(二)以信息服务骨干企业牵头、产学研用联合方式,加强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三)组建全国性云计算产业联盟,形成云计算创新发展的合力。
(四)加强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有关安全管理规范的研究制定。
三、要求
有关省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抓紧制定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发展思路、发展领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内容。请于2010年11月25日前将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联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 十二五规划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
3/4页
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一、两者的作用不同:
1、电子政务内网的作用:用于政府机构内部的办公、管理、协调。
2、电子政务外网的作用: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二、两者的概述不同:
1、电子政务内网的概述: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平台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基础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建立的全国最早的、系统全面的介绍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建设的专业网站。
2、电子政务外网的概述: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
三、两者的建设内容不同:
1、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内容: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规范网络连接,整合网络资源,确保安全接入。重点建设中央级平台,尽快实现顶层互联互通。各部门按照业务系统部署和安全管理要求,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开展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共用。
2、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内容: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
政务内网主要是政务部门的办公网,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平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政务外网大数据时代的治理转型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领域已经显示出提供“解决方案”的惊人能力,同样可以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中运用
国务院通过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为未来中国的大数据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大数据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构筑大数据时代的国家竞争发展优势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数据时代的国际竞争格局
当前,大数据正焕发出变革的力量,并正在改变各国综合国力增速,重塑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大数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驱动力。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进入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流转成为常态。未来20年,全球50亿人将实现联网,这将使全球数据量呈几何式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约40ZB(1ZB=10亿TB),将成为新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大数据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资产。世界各国对数据的依赖快速上升,国家竞争焦点已经从资本、土地、人口、资源的争夺转向了对大数据的争夺,制信(数)权成为继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之后的新制权。大数据使得数据强国与数据弱国的区分不再以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论英雄,而是决定于一国大数据能力的优劣。
第三,大数据将改变国家治理的架构和模式。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和经济革命,更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海量、动态、高增长、多元化、多样化数据的高速处理,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提高公共决策能力。另外,数据主权的提出也使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角色发生转变,使国家治理结构逐步实现从国家独大的治理结构转向多元共治,从封闭性治理结构转向开放性结构,从政府配置资源模式转向市场配置资源模式的转变,作为基础设施的大数据和作为基础性制度的大数据同时存在。
最后,大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安全之一。借助大数据革命,美国等发达国家全球数据监控能力升级,确保自身在网络空间和数据空间的主导地位。各种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机构所承载着的庞大数据信息,如由信息网络系统所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水、电力、交通、银行、金融、商业和军事等,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大数据安全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安全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主要国家大数据战略在行动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利用大数据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战略能力。
1美国大数据战略的全球领导力。美国政府最先对大数据技术革命做出战略反应,利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和国家竞争优势。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在大数据方面实施了三轮政策行动。
第一轮是2012年3月,白宫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该计划有两个目标:一是用大数据技术系统改造传统国家治理手段和治理体系;二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业态和板块。
第二轮是2013年11月,白宫推出“数据-知识-行动”(Data to Knowledge to Action)计划,进一步细化了利用大数据改造国家治理、促进前沿创新、提振经济增长的路径。这是美国向数字治国、数字经济、数字城市、数字国防转型的重要举措。
第三轮是2014年5月,美国总统办公室提交《大数据:把握机遇,维护价值》政策报告,强调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紧密合作,利用大数据最大限度地促进增长和利益,减少风险。
2欧盟“数据驱动经济战略”框架初显。欧盟在2014年发布了《数据驱动经济战略》,有望近期内成为欧盟经济单列行业,为欧盟恢复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做出巨大贡献。欧盟在大数据方面的活动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1)研究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2)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包括开放数据、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和科学知识开放获取四大战略。主要原则是:高质量数据的广泛获得性,包括公共资助数据的免费获得;作为数字化单一市场的一部分,欧盟内的数据自由流动;寻求个人潜在隐私问题与其数据再利用潜力之间的适当平衡,同时赋予公民以其希望形式使用自己数据的权利。
3亚太地区国家纷纷抢占大数据战略制高点。亚洲一些国家在大数据发展中紧追其后。日本积极谋划利用大数据改造国家治理体系,对冲经济下行风险。2013年6月,安倍内阁正式公布新IT战略《创建最尖端IT国家宣言》,以开放大数据为核心的IT国家战略,把大数据和云计算衍生出的新兴产业群视为提振经济增长、优化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
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2011年正式提出“大数据中心战略”以及“构建英特尔综合数据库”。同时,韩国社会专职部门制定应对大数据时代计划。2012年,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就大数据未来发展环境发布重要战略规划。2013年,在朴槿惠总统“创意经济”的新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提出“培养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相关企业1000个”的国家级大数据发展计划以及《第五次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2013-2017)》等多项大数据发展战略。
总体来看,国外政府大数据政策措施体现出如下明显特征:一是颁布战略规划进行整体布局,抢占大数据先机;二是注重构建配套政策,包括人才培养、产业扶持、资金保障、数据开放共享等,为本国大数据发展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
中国准备好了吗
大数据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2013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为343亿元,同比增长率超100%。然而,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大数据发展却面临非常严峻的风险与挑战。
1大数据战略储备能力不足,尚缺乏国家顶层设计。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大数据发展经验看,美国等国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重点关注大数据对创新能力、国家安全能力、产业竞争力等国家竞争优势的重构,持续推出大数据国家战略规划。目前,中国明确大数据发展战略的中央部门和政府部门较少,更多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探讨,大数据战略的国家顶层设计尚未进入议事日程。此外,大数据治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需要有全面推动大数据战略实施的权力部门和核心决策机构。而这些机制设计,中国都明显缺失和缺位。
2条块分割体制壁垒和“信息孤岛”,阻碍数据开放和共享。据统计,中国政府掌握着80%以上的数据,政府作为政务信息的采集者、管理者和占有者,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信息优势。但由于信息技术、条块分割的体制等限制,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往往自成体系、相互割裂,相互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通共享,导致目前政府掌握的数据大都处于割裂和休眠状态。同时,由于政府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部门化”,政府信息系统出现“系统林立”和分裂状态,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重复采集现象严重,信息摩擦和治理成本偏高。总体而言,政府开放数据的程度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
3传统治理思维和治理体制在大数据时代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并引发新的难题。大数据正在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模式,然而,现有国家治理思维和治理体制已经明显不适应这种大数据时代新趋势的变化。特别是如果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有效跟进,既得利益主体很可能将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国家治理契机转化为既得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可能引发新的“权力寻租”、新的“数字鸿沟”等问题。
4法治建设滞后,维护“数据主权”的法律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严重缺失。目前,中国大数据法治建设明显滞后,用于规范、界定“数据主权”的相关法律缺失,缺乏有效的大数据法律框架。
一是对于政府、商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数据开放、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尚待进一步完善,尤其缺乏企业和应用程序中关于搜集、存储、分析、应用数据的相关法规。
二是没有对保护本国数据、限制数据跨境流通等做出明确规定。金融、证券、保险等重要行业在华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将大量敏感数据传输、存储至其国外的数据中心,存在不可控风险。
三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将大数据发展规划上升为全面的国家战略
大数据引发的经济社会革命才刚刚开始,需要全面提升大数据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治理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
1完善大数据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要在“行动纲要”基础上,加快形成大数据国家战略,包括中长期路线图与实施重点、目标、路径。统筹布局,加快大数据发展核心技术研发;推进大数据开放、共享以及安全方面的相关立法与标准制定;抢抓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战略机遇,重构国家综合竞争优势。
一是把数据主权纳入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范畴,加快大数据立法、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二是规划重点领域的大数据研究计划,布局关键技术研发方向,强化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对大数据产业的扶持,做好体制机制、资金、法规标准等方面的保障,为后期专项政策制定、项目规划等提供依据。
三是借鉴国外政府大数据战略经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大数据配套政策路线图,注重从战略技术能力储备和战略应用实施两个角度,释放大数据发展的潜能。
2构建国家大数据仓库。应加快G2G(政府与政府之间)、G2B(政府与企业之间)、G2C(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大数据开放与共享,盘活大数据资产。
一是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持续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公共无线网络、电子政务网、行业专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云平台”,统筹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公众民情采集与服务数据管理平台、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数据管理平台、政府管理绩效考评数据管理平台、资源统筹与经济预警监测数据管理平台。
二是加强基础数据整合。一方面,整合来自于政府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的数据信息资源,推动和规范诚信机构建设,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企业和个人诚信信息,推进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推动国家基础数据开放共享进程,打造透明、智慧政府,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大数据交换共享,打通信息横向和纵向的共享渠道,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建成国家大数据仓库。
3运用大数据,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全球领先国家经验看,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是运用大数据进行改造提升的最有潜力领域。
一是将大数据更广泛实践于污染防治、城市规划、交通、医疗健康、教育、国家安全、社会舆情、军事等重要领域,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军工、国防等方面实现重大模式创新。
二是利用大数据加快政府自身革命,制定政府大数据开发与利用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三是利用大数据实施监管和反腐。大数据给网络问政、网络监督和技术反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国民满意度指数、腐败指数以及清廉指数等。
4利用大数据创新政府决策方案。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领域已经显示出提供“解决方案”的惊人能力,同样可以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方面中运用。以通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四张网为支撑,可以提出大数据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大数据新农村建设解决方案、大数据金融解决方案、大数据智能终端解决方案、大数据位置服务解决方案、大数据教育解决方案、大数据文化创意解决方案、大数据环境解决方案、大数据制造解决方案、大数据生物健康解决方案、大数据中小企业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大数据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大数据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等,为大数据战略真正落地找到突破口。
5充分挖掘释放大数据变革、创新经济的潜能。首先,通过大数据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及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要做好大数据与工业宽带建设的对接,率先将工业宽带的传输、工业大数据采集、数据中心的计算应用等环节整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和中国的工业40体系。
其次,鉴于目前中国的人口要素红利在“退潮”,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日益紧张,要将大数据作为新的战略性生产要素释放出来,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创新联盟,增强产学研合作集成研发能力,激励基于大数据资源的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再次,利用大数据研判,预测宏观经济形势,开发“经济增长形势判断预测系统”、“物价变化高频判断系统”、“金融市场信心判断系统”、“房地产景气判断系统”等,增强对经济形势判断的科学性、精准性。
6开展全球大数据交流合作。全球主要国家都已提出本国大数据国家战略,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中国可通过大数据外交,与之展开国际合作,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疾病灾害、恐怖主义等领域,以及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丰富公共外交领域的大数据建设。
此外,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全球性数据情报和全球焦点事件发展态势。建议实施中国版“全球脉动”(Global Pusle)项目。联合国于2009年推出“全球脉动”项目,提出大数据是纳米技术和量子计算之后的一个颠覆性变化,用这个技术对Twitter和Facebook等互联网数据和文本信息开展实时分析监测,使用语言解密软件对互联网世界进行“情绪分析”,可以对疾病、动乱、种族冲突提供早期预警。中国可以实施类似的大数据全球情报智能监测项目,对全球重大趋势进行早期预警,切实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