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来一个重磅消息:广州从2020年1月1日起强制推行BIM
这个新闻一出来,整个朋友圈都在刷屏: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粤建科函〔2014〕1652号)等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以下简称BIM)技术应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在BIM技术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坚持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相结合,普及和深化BIM技术在建设项目全周期的应用,发挥其可视化设计、虚拟化施工、协同管理、提高质量的优势,为产业链贯通和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建设水平,促进建筑业向绿色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助力未来智慧城市建设。
二、BIM应用范围及要求
(一)自2020年1月1日起,以下新建工程项目应在规划、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采用BIM技术,鼓励在运营阶段采用BIM技术,其中经论证不适合应用BIM技术的除外:
1政府投资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屋建筑工程、大型桥梁(隧道)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标准详见《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建市〔2007〕86号));
2装配式建筑工程;
3海珠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荔湾区白鹅潭中心商务区,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天河智谷片区,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番禺区汽车城核心区,南沙区明珠湾起步区区块、南沙枢纽、庆盛枢纽区块,花都区中轴线及北站核心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大型建设项目。
除以上应用范围外,鼓励其他工程项目开展BIM技术应用。
(二)列入BIM应用范围的建设工程,尚未立项的,建设单位按照下列阶段开展BIM技术应用;已立项尚未开工的,建设单位根据所处阶段开展本阶段及后续阶段的BIM技术应用。
1在项目立项阶段,建设单位自行或者委托BIM咨询企业编制项目BIM技术应用方案,明确应用阶段、内容、技术方案、目标和成效。
2在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建设单位组织建立BIM设计模型,并按要求提供BIM设计模型进行审查。
3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组织建立BIM施工模型,实现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施工方案优化、施工进度和成本的动态管控。
4在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组织建立BIM竣工模型进行竣工验收备案。
5在运营阶段,鼓励建设单位组织建立基于BIM模型的运营管理平台,实施智慧高效管理,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建设单位应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引导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参建各方在同一平台协同BIM应用,实现建设各阶段BIM应用的标准化信息传递和共享。
鼓励行业、企业开展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BIM产学研用技术交流与协作,总结和分享BIM技术应用成果和成功经验,促进全行业BIM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促进BIM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BIM配套费用
BIM技术应用费用按照《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费用计价参考依据(2019年修正版)》(见附件)计算确定。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当建筑面积少于2万平方米时,按2万平方米作为计价基础计算BIM技术应用费用;市政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的造价少于1亿元时,按1亿元作为计价基础计算BIM技术应用费用。因工程复杂程度、规模差异和材料设备标准高低造成应用难易程度不同,BIM技术应用费用可上下浮动20%。
建设单位对采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在项目立项阶段,应明确BIM技术应用费用,并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单独计列。
四、BIM应用审核和监管
投资、规划、建设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加大BIM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加强实施BIM技术应用的建设工程项目各管理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BIM技术应用落地。对采用BIM技术的建设工程,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审核和监管:
(一)在项目立项阶段,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费用计价参考依据(2019年修正版)》对BIM应用相关费用进行审核。
(二)在规划审批阶段,规划部门在规划审查和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环节运用BIM模型进行三维数字化审批。
(三)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施工图审查机构运用BIM模型进行施工图三维数字化审查。
(四)在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中运用BIM模型进行建设监管及竣工验收备案。
有关各阶段的BIM数据标准,由该阶段的负责部门另行发布。
敲黑板,划重点:BIM近几年无法在建筑领域普及的一个很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设计院只用CAD出图。
而设计院坚持用CAD出图(不用BIM)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甲方、业主只认可签字盖章的施工蓝图;二是虽然认可BIM出图的价值,但是用BIM出图更费力、成本更高,综合收益不如CAD出图。
广州市的这项政策,完美的解决了BIM无法在设计阶段应用的问题。
又比如深圳市,已经取消施工图审查,改为BIM审批平台,而且深圳市《房屋建筑工程招投标BIM技术应用标准》已经开始实施!
相信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城市相继出台BIM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到时候就不再是纠结要不要做BIM正向设计了,而是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基于BIM技术的正向设计。
当整个行业都意识到BIM有用,且国家在法律法规上进行保障,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作为约束,BIM取代CAD出图只是早晚的事。
其次,我们来看看BIM与CAD各项区别:
关于定义:
CAD:(Autodesk Computer Aided Design,以下简称CAD)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设计软件,用于二维绘图、详细绘制、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
Revit:同样Autodesk公司开发的软件。Revit系列软件是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的,可帮助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和维护质量更好、能效更高的建筑。Revit是全球建筑业BIM体系中使用最广泛的软件,没有之一。
注:Revit是BIM的核心建模软件,BIM软件包含:Navisworks、Fuzor、Lumion、BIM5D等。
应用领域:
CAD:主要用于土木建筑,装饰装潢,工业制图,工程制图,电子工业,服装加工等多个领域。
Revit:主要应用于土木建筑领域。(Revit相对于CAD更细分、更专业)
二维与三维:
CAD:属于二维与三维的结合,导出来的图纸呈现的观感是二维模型。
Revit:主要是做三维模型建模,二维能力较弱,呈现出来的模型在观感上是三维立体模型。
设计院应用程度:
CAD:目前,国内各个设计院基本都是用CAD来做施工图。
Revit:鉴于越来越多的大项目需要运用到BIM技术,因此很多大的设计院都开始建立自己的BIM工作室,而作为BIM模式下最核心的建模软件,Revit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现用版本:
CAD:学校里教学、培训中所用的一般都是CAD 简体中文 (Simplified Chinese)版本。
Revit:常用的是 Revit 2018版本。
软件基本元素:
CAD:基本元素是矢量数据,CAD主要采用分层的办法,对绘制图形“线条”的管理。
Revit:基本元素是现实对象——“族”(family)。这种以物体在实际中的真实特性加以分类和定义的方式更加真实,也符合人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门族中就包括了门所应该具有的各种基本信息,如几何尺寸、材质、式样、制造商、价格等等。
表达方式:
CAD:表达一个物体的平、立、剖面时,是用二维线条加以绘制,几乎没有逻辑关联。
Revit:擅长对三维物体的表达,通过在同一个三维模型中提取,各类视图所表达的内容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当某一个视图中的物体发生改变,立即会在所有的视图中显现出来。
设计方式:
CAD:画一笔是一笔,最终用线表达出图形。
Revit:参数化设计,即为不同的族设定不同的参数,比如为标高设定一个参数值,为轴网设计一个参数值,然后把它们拼接在一起。
二次开发层面:
CAD:二次开发需要编程,原理是通过程序将设计的功能要求转化成用点、线来表达。开发难度较大,开发人员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计算机编程能力。
Revit:二次开发基于族库,且族库的建立过程与普通的绘制过程相差不大,容易掌握。Revit的使用过程非常像一个搭积木的过程,不同的积木代表不同的族,只要有了满足需要的族,后面的工作就会变得很轻松,相对于AutoCAD来说,二次开发的环境更好、门槛更低、范围更广、手段更灵活。
信息量:
CAD:产生的文件打印到纸面上,90%的信息可以完整地反映出来。
Revit:文件所含的信息量比CAD大的多得多,因为BIM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数据库,与其相关的应用都可以利用它得以实现。BIM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信息这个维度上。
协同设计与碰撞检测:
CAD:可以通过图形链接和图层管理技术实现一般意义下的协同设计,但却无法做碰撞检测。
Revit:所搭建的BIM平台既可以做协同设计,又可以做碰撞检查(在Revit建模的基础上借助Navisworks软件实现)。
再次,BIM的核心作用在于“信息”
我们往往看待BIM,只关注了“模型”,忽略了“信息”的价值。在建筑业的发展中,无论是信息化大数据,还是国家所提倡的数字建筑、数字城市,背后都需要有“模型”和“信息”这两个方面来支撑,而且“信息”可能比“模型”更重要,这就要求把BIM中“信息”的应用进行不断的发展。
针对企业的管理而言,一线的信息数据几乎很难做到同步采集和层层传递,渐渐就形成了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孤岛,而BIM技术可以成为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BIM的可视化、集成性、协同性,使得模型和信息的结合能够贯穿建筑全生命期,从而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
而这些作用,CAD难以望其项背。
当前,我国BIM市场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规模小,但空间很大。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三个省市(上海、广东、浙江)发布了关于BIM收费的相关政策,用于指导地方的BIM收费标准。依据BIM应用深度,建筑工程中的BIM收费标准最高可达50元/m2若以平均30元/m2推算, 2018年中国BIM市场空间可达628亿元。
而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2018年我国BIM市场规模为4631亿元,不到市场空间的十分之一。随着以BIM为核心,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人,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还面临着新的变化。
上述变化为建筑行业信息化带来了极大的机会,信息化的范畴从过去的二维图纸进化到三维模型、从管理系统延伸到现场感知、从流程管理提升到数据采集,全新的BIM软件和物联网设备存在极大的市场空间。
所以,不管是从政策、软件本身、还是行业发展哪个角度,建筑行业BIM取代CAD将是必然。
因此,现在已经不是纠结要不要学习BIM技术,而是不学BIM就没有办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的问题。以物联网水质传感技术为核心,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搭建包括实时水质监测、GIS展示、统计分析、超标报警等功能,实现对供水管网的出水、饮用水等在线监控、自动监督、远程监管。
水厂自来水供应前水质实时监测
一、产品详情
二次供水水质物联网监测应用聚焦水环境治理的重点民生问题,通过部署在居民区二次供水系统内部的物联网水质传感器,采集水体信息,为城市二次供水的工作长效管理、跟踪评价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二次供水水质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建设,弥补无法实时获取二次供水水质变化情况,通过获取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水质监测大数据,实时分析水质变化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二次供水水质的数据,确保市民用水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保障力度。
示范图
水厂实拍图
系统由应用层、平台层、传输层和感知层构成,其中监测设备通过NB-IoT、LoRa窄带物联技术或者GPRS进行通信,感知数据接入物联网监测平台。
监控室
1) 监测指标
根据《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二次供水选取余氯、浊度等指标来评价水体质量。
(2) 数据传输
监测设备监测数据可通过NB-IoT、LoRa或GPRS等方式进行上传,数据上传频率默认为15min/次(可根据用户需求设定)。
(3) 监测设备
水质物联网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一体式机柜和传感器两部分
(4) 部署方案
二次供水水质物联网监测是在水箱旁部署专用检测箱,在入户水管处增加三通管,其中一路通往用户,另一路将池水引入检测箱内的检测池中,确保检测的水与入户饮用水同质量。通过部署在检测池内的专用水质传感器监测相关水质数据。水样经由房屋雨水排口排出。测量前会给予一定时间的水流通来清洗检测池。其设备安装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二、应用场景
本方案适用于智慧城市、二次供水、居民饮用水的水质监测。
水厂实拍图
三、产品亮点
(1) 实时监测
将传统水质监测与新兴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水箱水质实时监测:高空间分辨率:易于大量部署,形成完善的监测网络; 高时间分辨率:水质数据24小时实时监测;
实时监测数据
(2) GIS展示
通过水质数据与GIS系统结合,直观的展现水质变化情况,并提供移动端水质综合信息服务,具体内容包括:通过不同颜色展示各个监测点的水质情况;具有信息面板,展示各个监测点的指标信息;GIS系统的其他基本 *** 作,如:放大/缩小,拖动等。
(3) 超标报警
通过居民区二次供水水质信息的实时分析,推送水质劣化事件。当水质监测值到达预警限值时,发送超标报警。管理人员可及时了解水质超标情况,迅速采取治理措施。
四、客户案例
安装现场图
野外取水监测点
安装现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