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简单理解: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物联网。物联网在国际上又称为传感网,这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行业应用版图不断增长。
现在的物联网产业以应用层、支撑层、感知层、平台层以及传输层这五个层次构成。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经典应用案例:苹果icloud
苹果icloud不仅是一个云端硬盘,它可让你轻松访问你所有苹果设备上的一切内容,并自动同步所有设备中的文件、、音乐、日程表、邮件、联系人目录,更贴心的是,在你修改文件后还能自动将修改同步到所有苹果设备并对旧文件备份。你可以选择免费的5G存储空间,也可以每年花费2499美元购买iTunes Match服务,这样一来,你可以通过任何苹果设备收听存放在苹果云服务器中的音乐。
大数据
大数据相当于人的大脑从小学到大学记忆和存储的海量知识,这些知识只有通过消化,吸收、再造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关系
云计算相当于人的大脑,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对应了互联网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云计算是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和核心软件层的集合,也是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萌芽。大数据代表了互联网的信息层(数据海洋),是互联网智慧和意识产生的基础。包括物联网,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源源不断的向互联网大数据层汇聚数据和接受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则推动了大数据的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应协同发展,物联网使云计算落地,而云计算又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物联网发2113展要部署大量的云感知、云传输、云存储、云处理、云安全、云应用。
物联网和云计算发展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5261就是商业模式探索问题,物联网从感知到传输到应用,自始至终面临的商业模式的问题。第4102二个问题就是行业壁垒问题,数据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第三个问题是就是信息安全。
随着越来越多的物联网项目的部署,大量的节点和传感器,如果都不能自1653主可控,从信息采集端就开始泄密,危及的不止是信息安全,专可能会上升到国家安全。此外,物联网和云计算在未来还可能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量部署RFID,都是放射性的,大量的传属感器如果不考虑回收,也会造成明显环境污染。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未来商业与经营的六大“黑洞”
■董兴荣[文]
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距今6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于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在地球上“集体亮相”,形成多种门类动物并存的繁荣景象。生物种类突然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也被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即物种大爆炸。
类似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在商业文明进程中,当今技术集群和基础设施的演化,以及新技术与新需求的持续碰撞,催生了大量改变人类生活与文明的新物种,重塑着商业与人的关系。
在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冲击下,各行各业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和经营业态。科技赋能,未来已来。平台范式、生态系统、场景经营、交易赋能、乘数效应和指数增长将带来未来商业与经营的六大“黑洞”效应。
黑洞效应一:平台范式
平台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不仅体现在传统企业纷纷向产业互联网平台转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开始提供基于平台模式的金融创新服务。平台范式被认为是数字经济下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技术驱动和消费行为、企业生产和交易方式的改变,使得企业的服务边界越来越模糊,平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也促进了需求侧改革,以及获客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通过与平台的互相合作、互联互通,双方力图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引流、相互赋能,转变原有一对一、点对点的单点获客,创新基于生态链(竖向)、产业链(横向)的批量获客和平台获客模式,进而快速提升业务规模,促进平台服务升级,改变和提升产业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价值创新和迭代进化,并在连接、赋能、互联互通中涅槃重生,“平台+生态”范式将成为企业升维的下一个经济形态。
黑洞效应二:生态系统
随着各个专业化平台的互相打通,生态化将成为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从竞争到合作,专业化平台参与各方牵手合作,依托科技、聚焦场景、围绕用户打造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兴起必然引起众多企业走向价值共生、网络协同关系。通过数字化生态系统,很多企业把重心放在更有潜力的全球市场上,从而开创了“无行业界限”的时代。随着这场数字化革命的加速,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将会有12个围绕满足人类和组织基本需求的大规模生态系统出现。这12个生态系统的收入将达到6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收入的30%。
借助生态系统,产品供给模式得到创新,从单一的产品属性向多元化、场景化和链条化延伸,实现体验式的服务。以保险生态系统为例,当保险产品作为模块化引擎嵌入不同生态系统中时,保险公司向客户提供超越保险业务范畴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甚至向非金融服务公司输出技术能力,为用户提供一种无缝衔接的生态解决方案。
黑洞效应三:场景经营
随着技术群落崛起,未来经济发展的技术延展性不断增强,商业、产业、企业活动的边界不断拓展。这使得企业经营的边界泛化,模糊了金融、商业、消费等场景边界,再加上金融对各行各业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链+金融未来竞争的核心是场景。如产业链金融平台围绕已经建立起来的交易场景,进而打通金融、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的产业链闭环。
企业金融的场景就是经营生态,它能确定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所需要把握的核心要素,比如:客户画像、交易模式、资金流向、监控数据和业务条件等内容。通过深入多层次的融合和场景设计,配合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账户体系、信用中介乃至获客能力等优势,共同输出金融服务。此外,通过天然被留存的交易要素、资金结算、交易信用等各项交易数据,结合量化风险评判能力,将能围绕场景以更丰富的服务层次匹配不同风险喜好和资金成本,有助于提升整体产业链金融服务能力。
数字化、场景化和互联网化正在重塑商业世界,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和体验的提升,更推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进化,甚至给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黑洞效应四:交易赋能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降低交易所需成本,为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开放式架构技术的推进,互联网、物联网、服联网、资联网等新平台的发展,引发了产业链的平台化发展。随着专业化平台越来越多,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内部之间的交易呈现高频化、个性化、碎片化、场景化、数字化的趋势,并催生新型交易和凸显数据价值。技术改变的不仅是交易的方式,还有构建交易的方式。
数字经济是以交易和账户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交易效率远远超过生产效率,这不同于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体系。在数字经济下的平台企业运行过程中,“数据+交易+算法”的运营方式日益主流,并最终趋向于一个“智能化”的形态,交易将赋能未来商业与经营。
黑洞效应五: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平台+生态”经营模式下的价值形成机制。当今移动互联网正进入5G时代,随着平台上参与者与使用者的数量不断增多,交易节点越来越多,生态系统内各要素、各环节和各流程的运营成本降低,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平台+生态”的经营模式能产生的价值等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即随着参与者和使用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平台+生态”经营模式给每个参与者带来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各个参与者进行优势资源共享和稀缺资源互补配置的目标,即实现乘数效应。
黑洞效应六:指数增长
万物互联不断放大和扩散“平台+生态”产生的价值和利益,从而进一步实现更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强化跨界融合。各个“平台+生态”之间的深度互联互通,通过扩张与整合的优势,连接各方势能加速提升,技术和数据的驱动实现优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和互补,以此呈现“网络倍增效应”,推动乘数效应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最终实现经营上经济效益的指数级增长。
数字化趋势已成为颠覆性力量,各个企业纷纷重新审视数字化战略、平台化战略和生态化战略。数字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生态经济的崛起,为商业模式重塑、经营管理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铁山青士编注: 该文帖系该文帖系名都华品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文帖,本文首发于《财富风尚(财资中国)》杂志2018年3月刊,原标题为《科技赋能,未来已来——未来商业与经营的六大黑洞效应》,以上文本文字经在下校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