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长沙国临湘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食邑600户,并建侯城于转步古城村。
东汉,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置醴陵县,并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区。时县境东至今江西杨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据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国时,醴陵属吴国荆州长沙郡。
扩展资料
醴陵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位于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经济区东南部。
2,地质地貌
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土壤成分以板页岩为主,占478%;次为红色粘土,占207%。
3,气候
醴陵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醴陵
地处湘赣边界,素有“广铁东大门”之称的醴陵站始建于1898年8月,1903年8月竣工,当时叫阳
三石站。迄今为止,醴陵站已经运营100多年,是湖南省内最老的火车站。
100多年前,醴陵还是一个封闭的县城,对外交通极为闭塞。醴陵站的主要功能是运送煤炭去汉口,供汉阳钢厂、大冶钢厂和大冶铁厂使用。醴陵站建成通车以后,使沉睡多年的醴陵地区充分发挥了吴楚咽喉的地理优势,为开启湖南经济发展的东大门开辟了一条黄金大道。
创建初期,醴陵站是萍醴铁路的终点站。承担了所有萍矿煤炭、石门煤炭的外运中转任务,是当时华南较有影响的水陆中转站之一,一直对湘东经济发展起着龙头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醴陵站成为湖南轻工陶瓷产品重要的外运出口基地,对醴陵的建设发展、湘东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先行作用。
作为湖南第一代产业工人的醴陵站职工,早在1906年萍浏醴起义时,就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踊跃参加革命战争。毛泽东曾四度来到醴陵,这里是他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醴陵站经历了创建、衰落、恢复、振兴四个历史时期。1903年醴陵站建成时,站房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员工仅有九人,站内也只有3股道。因地形原因,萍醴铁路运输困难,铁路部门决定将铁路延至株洲,改称株萍铁路。直到1908年,醴陵站才正式开办客运业务。
醴陵站接壤湘赣两省边界,坐落在浙赣铁路上,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北伐战争以后,此地战事连绵不断,铁路运输每况愈下,人民用血汗筑成的铁路经受着战争的摧残,数度中断。“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不断派飞机轰炸车站和桥梁,醴陵站铁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抢修铁路,坚持运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朽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站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铁路建设者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会战醴陵站。扩建后的醴陵站站场为7股道,新建调车牵出线两条,调配机车一台,使车站货物运输吞吐量成倍增长,大量的吸纳了周边地区的运输物资。
1971年,醴陵站再次进行扩建。新建的站房面积达1241平方米,候车室能容纳500多名旅客候车,货场面积264万平方米,可堆放货物27000余吨。1972年,醴陵站成立装卸作业所,从此有了自己的装卸队伍,为车站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的列车满载着新的希望。1982年2月20日,醴陵站升格为三等站,以此为标志,醴陵站的建设和发展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84年10月,醴陵站又升格为二等站。
为适应醴陵建设总体开发战略的需要,自1993年开始,国家投资6000万元,在离醴陵站所在地阳三石26公里处择址新建醴陵站。1995年10月26 日,改建后的醴陵站正式开通启用,位于阳三石的醴陵老站更名为醴陵东站。自此醴陵站形成了既有醴陵东货运站,又有醴陵客运站两站一体运营的新模式,二站珠联璧合,具备了旅客、行包、零担、整车、集装箱运输、国内国际联运的整体运输功能。醴陵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机。浙赣铁路经过地区化改造后,醴陵站这个百年老站也在电气化改造中进一步发展壮大。2005年12月20日,以浙赣线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湖南段顺利拨接、安全正点开通为标志,醴陵站进入了电气化发展的新阶段。电气化提速改造之后,浙赣线湖南段直接与南昌局灯芯桥站连接,原有的醴陵东站改为醴茶支线站,局界口也由醴陵东站改在了醴陵站办理交接,醴陵站规模气势恢宏,更有利于发挥车站地理区位优势、国际集装箱口岸站优势以及客货兼营的灵活优势,完全具备了年发送旅客100万人、发送货物100万吨的能力和实力。
从2007年5月10日起沪昆线湖南境内株洲至醴陵段和醴茶支线划为南昌铁路局管辖,醴陵站正式划入南昌铁路局。
三刀石(许真君杀恶蛇)、状元洲、醴泉井、白鹤晴岚(相传丁令威在此成仙)、南屏耸翠(昭文书院)、圣池瑞渌、金鱼烟雨、东台集凤(几个青年在此结茅成庐,后名就功成,后人把此称为东台集凤)。八景中只有状元洲算保存比较好的。
(二)渌江桥与状元洲
渌江桥是1949年前全国少数几座县级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桥之一。始建于南宋处间,曾名渌水,渌江,至正,乐乐,惠民,以渌江桥名最久。原为木墩木梁结构,改建为石墩木梁。自宋至清多次毁于洪水和火灾。清朝乾隆处间醴陵富绅彭之冕曾二次捐资重修渌江桥,两次带领民众修筑渌江桥。1918年北军在撤退时在木梁上挖坑数十个,塞以棉絮,浇以煤油,纵火烧桥,全桥烧成灰烬。1924年富绅陈盛芳倡议建石拱桥,并捐银元34万元,田租250石,连同政府拨款和全县认捐等25万元由傅熊湘方主修。(长1867米,宽8米,10孔) 。全桥用望城麻石建成,当时来醴的船只均义务承运几块建桥麻石至工地。1925年竣工,康有为日题写“渌江桥”3字,傅熊湘撰写渌江桥碑文,刻嵌于下首桥侧。
1928年1,2月,秋收起义的醴陵农民军与安源革命军第二团组织农民攻城,均在渌江桥激战。
渌江桥有6孔麻石拱支桥连状元洲,“孔”与“公”相通,因此人们习惯称它为“六公(孔)桥”。状元洲宛如一停泊在渌江河中的绿船。醴陵虽有“状元洲”,但从隋科举到清朝1300多年,醴陵文人,武将名臣很多,却从未出过1个状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以此为刑场,在此屠杀了大批革命志士。孙小山就是被害于此。1930年毛泽东与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曾驻于此。
(三)屏山寺
屏山寺,位于王坊乡屏山村与萍乡交界外头。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寺内有唐朝宰相房龄亲笔题写的“吴楚古刹”石碑1块,在株洲地区堪称“第一碑”。现在的屏山寺由萍乡、醴陵两地的民众捐资所建。大概是这个原因,它朝醴陵和萍乡开了两扇大门,一庙朝两省开山门,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四)云岩寺
唐朝年间昙晟和尚云游至贺家桥九峰麓,见此山岩陡峭,祥云萦绕,遂面壁坐禅。他归寂后,皇帝赐建寺。唐皇帝谥“无住大师”。昙晟圆寂后,得舍利千余粒。醴陵云岩寺各江西云岩寺平分,两处建塔。。
经其弟子洞山良价创立了曹洞宗。南宋期间日僧道元入宋,在其十几代第子天童如净处学法,回国时如净传给他四副法器(袈裟、《宝镜三味歌》、《五位显诀》、半身佛相)。1227年永平道元携四件法宝回日本,在日本发展迅速,至今延绵不衰。云岩寺是曹洞宗之发禅地,被称为“曹洞祖庭”。1983年日本佛教界曾组团来云岩寺寻根。云岩寺建筑群体宏伟壮观,有山门,大雄宝殿,昙晟塔等,除此之外还有放生池,云岩,龙井等景观。
(五)仙山公园名胜古迹
1、红拂墓、靖兴寺
红拂,姓张名出尘,是隋朝宰相杨素的艺妓,当初李靖以平民身份拜谒杨素,红拂女执拂其中,仰慕李靖才华,夜晚红拂女女扮男装,与李靖私奔。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奉命征伐,其妻红拂相随,不幸在途中染病而亡,李靖将红拂女葬在山水环绕、风景优美的西山,并修建靖兴寺。1829年靖兴寺移建现址,1924年红拂墓重修,座西朝东,为三合土筑,基部为八方形,墓碑正面刻“红拂之墓”,左右刻对联“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
2、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座落在西山半山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江。
渌江书院渌江书院以宋,元,明的学宫(原在武装部文庙内)故地作基础,于乾隆十八年创建的。最初建在城内朱子祠内(现醴陵一中内)右侧。后鉴于书院办在场内,不便学习,1825年迁到西山,。书院座北朝南,依次为头门,讲堂,内厅。内厅两侧有斋舍。渌江书院拥有保存较好的考棚,是当年学生们参加考试时的地方,这在全省都属少有。
朱熹曾两次到醴陵,在学宫讲过学,醴陵人士为朱熹绘有画像,朱熹自题绝句,像与诗镌于碑石,至今犹在。
渌江书院一般均是名流掌教,其中最突出有左宗棠,陈梦元等人。左宗棠为第十届山长,在渌江书院主讲过。两江总督陶澍回安化,道经醴陵,官绅请左宗棠写了一幅门联,陶澍一看十分欣赏,即驱车书院见左宗棠。左回拜时,陶留之通夜长谈,并订儿女婚姻。渌江书院是左宗棠的发祥地。咸丰十年,左宗棠已是清廷名将。他率军过醴陵,满城文官武吏列队欢迎,左宗棠仅微微点头示意而已。但当他发现迎候队伍中有当年的学生时,却连忙下车握手,偕携行十余里,谈笑风生。后来左宗棠总督曾致函书院,邀学生们前往共事。可见左宗棠对书院和学生感情之深。
后书院由小学堂改为中学堂,后又办师范,一直是革命人士活跃的地方,李立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上将宋时轮、陈明仁等早年都在这里上过学。
3、宋名臣祠
宋名臣祠原名“三公祠”,清光绪年建于渌江书院左侧,为祭祀醴陵籍南宋名臣吴猎及杨大异,皮龙荣三人而建。
吴猎,南宋进士,曾经从朱熹读过书,颇有成就,官至学士、四川安抚兼成都知府,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曾抵御金兵入侵有功。在四川任职期间,推荐贤能之士,惩恶除奸,体察民情,减轻民赋。1213年病故,吴猎为官清正,家无余资。
杨大异,南宋进士。他的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在衡阳龙泉任职时,当地正遭饥荒,而浙西提刑官赵某与筐某向当地征购大量大米,致米价倍涨,民怨沸腾。杨按原价卖出,以平民愤。赵与筐大怒,企图加害,因无借口,调杨到安远。当地峒民顺不堪压迫,聚众反抗,多年未能平息。杨亲自面见峒族领袖,示以诚信,劝说罢战,解多年纷拢。
在广东刑狱时,他发现囚犯多为农民,因反抗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敲诈勒索而被关押,杨一律释放,约定交税期限,后农民都一律纳税。后改任广西提点刑狱二司,奸吏收敛,盗寇绝迹,政清民安,道不拾遗。
在四川任官时,金兵入侵成都,杨大异在巷战中几处受伤,全家遇难。天明时,部下去收尸,发现他还活着,背着他逃了出来;在大理寺任职时,平反了7个冤假错案;他很重视教育,在粤东建曲江书院;在粤西建宣城书院。后被封为醴陵开国男。
皮龙荣也是进士,曾被封为醴陵县男,后封长沙郡公。为人刚直,为宰相贾追认道所不容,饮药自杀于衡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