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2)

关于商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2),第1张

二是提高市场信息化能力。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加快建设商品交易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公告系统、联网监测监管系统等。鼓励发展适合商品交易市场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完善交易支付安全认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鼓励主动对接网上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网商,使商品交易市场成为网商采购平台和实物体验平台。鼓励加快建立支付、信用查询、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市场软实力。

三是提高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的制定、宣传与实施力度。启动集贸市场管理办法修编程序,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建立适应市场商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的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对市场上市食品、农产品、重要商品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精简执法检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食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制定不同类型市场的管理服务标准,鼓励市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有资质、有品牌的市场管理公司,打造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对市场实施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鼓励专业的市场管理公司做大做强,通过输出专业管理、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我省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提高市场创品牌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加强市场品牌注册、经营、管理与宣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导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尽快注册服务商标、防御商标等;鼓励市场注册集体商标等,并授权经营户使用;积极支持市场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企业在市场设立总经销、总代理、特约经销等,提高市场上市商品品牌率。

五是提高市场主体综合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举办者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市场改造提升、对外拓展、兼并收购的能力;鼓励现有品牌市场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兼并、整合现在各类市场资源,培养组建市场集团公司,采取连锁化、超市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有关部门组织,定期的会商制度,统筹协调流通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按照分工明确、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对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为项目量身定做服务措施、优惠政策、解决建设难题。

二是要素保障。建设大型市场集群,最大的要素瓶颈就是土地供应问题。要借鉴武汉汉口北商贸枢纽区的做法,以园区的方式、价格为大型商品市场集群项目供用地。此外,政府应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组织人才培训等措施,为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三是机制保障。首先要完善规划落实机制,将商业网点规划纳人城市总体规划,保证其严肃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规划部门在制定地块详规是要征询商务部门的意见等机制。其次要完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要组织专门班子,开放“绿色通道”,为项目开工、开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要加强 财税 扶持。各地要安排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积极支持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要从培育市场的角度出发,在市场试营业期给予税费减免。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搭建商品交易市场金融合作与资本运营平台,拓展商品交易市场融资渠道,构建有利于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市场经营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在市场增设服务网点,推动yhk、电子支付业务等在市场的应用,为市场经营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大省、商品市场建设强省,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引人注目。3月13日至16日,谢建辉厅长、吴宜彪副厅长率有关处室及部分市州商务局负责同志一行,赴山东临沂、潍坊两地学习调研, 拜访 了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实地考察了临沂立晨物流有限公司、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潍坊市食品谷、潍坊百货集团物流配送中心、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企业和项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总体情况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流通强省,经济总量大,市场体系完善,特别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20xx年,山东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75万亿元。20xx年青岛、济南、烟台、临沂、潍坊、淄博六市零售额突破千亿元,其中青岛、济南突破2016亿元。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154万个,全省商品交易市场达到7839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555个,交易额达162万亿元。流通业增加值、吸纳就业和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均居第三产业首位。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山东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注重主体培育、载体建设和 商业模式 创新,布局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正在进入一个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新时期,临沂、潍坊等地市场建设发展理念之新、创新意识之强、市场与政府作用协调之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 专业化程度高。在考察中,我们不仅惊异于山东市场数量的庞大,更感叹其极高的市场专业化程度,尤其是有“中国市场名城”美誉的临沂。有别于常见的综合性交易市场,在临沂,大到建材、家电、机械设备,小到铅笔、袜子、胶带,都设有专门的批发交易市场。各种专业市场分门别类,接踵林立,形成庞大的市场群,由此带来的集聚效应为临沂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效果。目前临沂市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达到101个,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20多个国家(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和地区,20xx年临沂商城实现商品交易额1772亿元。商城经营产品多达6万个品牌,涵盖小商品、五金、建材、板材、园林机械、劳保用品等27大类,基本覆盖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门类。

2 市场化程度高。在建设市场的过程中不少同志常常感慨政府部门不知该如何定位,面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山东省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各地在市场建设上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市场为主”的原则,其商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临沂商城、潍坊市食品谷、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等大型项目,政府不直接投资,只在用地、交通、环境等方面加以规划,前三年大幅让利,地方税收和规费基本都返还给企业,大力招商引入民营资本建设市场。而市场的建设以及建成后的运营都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政府仅仅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被临沂市民所津津乐道的“五先五后”的临沂经验,则更具体的诠释了临沂市场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这“五先五后”即:一是先成市后建场。即在传统集贸市场或群众自发形成市场的地方建市场。二是先繁荣后规范。市场开业之初,允许业户“先上车后买票”,经营一段时间再办理手续,并逐步规范其经营行为,以市养市。三是先综合后分离。将市场内具备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品,从原来的市场中分离出来,新建专业市场。四是先分散后集中。把分散在各处、经营户较多、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行业集中起来新建市场,依此方式先后建起了日化、副食品、汽车零配件、建材等批发交易区。五是先简易后提高。根据需要和市场繁荣的程度以及经营者的承受能力,逐步向建设高档次市场的方向发展。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带来了商业繁荣和市场兴盛,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市场的公益性和政府的调控手段,如何在二者之间达成平衡,这也是我们所共同面对和需要破解的新课题。

3 集约化程度高。在项目建设上注重规模效益,重视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发展。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潍坊市食品谷、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都摒弃了传统项目的单一功能,而是形成集展示、交易、加工、仓储、配送、办公以及生活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集聚的超大型园区。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即是寿光市政府进行产业整合的工程,园区占地总面积就高达3000亩,总投资达20亿元,可实现年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交易量100亿公斤,可以提供了数千个商业机会和近万个人才岗位。园区包括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项目的建设,推动寿光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寿光蔬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寿光形成一个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效应,极大的推动寿光的经济发展。而这种复合型、多功能大型园区的建设,既实现了产业集聚,带动上下游产业互通联动;又形成了规模效应,多个业态组团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值更高。

4 配套化程度高。物流配套是商品市场发展的依托。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其农产品物流水平很高。20xx年,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52459亿元。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350多万吨冷库、140家冷链物流企业,低温储运能力超过400多万吨,占全国的455%。果菜、肉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19%、16%和13%左右。强大的物流能力支撑农产品市场迅速发展,而日益壮大的市场又为物流企业带来货源,促进物流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从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流通效率,实现互惠双赢。同时,山东也非常注重应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市场。注重电子信息技术在市场各个环节的应用,实现市场管理信息化、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鼓励和支持专业市场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自建平台等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如潍坊家政服务中心,就通过搭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综合性民生服务平台,整合商户,构建网络,可以实现线上订货,线下配送,服务对象涵盖各行各业,真正实现惠民、便民。

二、 湖南与山东的差距

应当看到,尽管目前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尚处在起步阶段,大项目不多,发展方向不明,自然禀赋条件和规模成本效益都面临诸多压力,但理念、思路上的差距是最主要的。

1 思想观念上有差距。与山东相比,我省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对商贸物流、市场流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只注重生产,而忽视流通的传统观念急待转变。没有流通市场和商贸物流的发展,我省的经济发展就难以摆脱“土货难出、外货难进”的尴尬局面。没有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的带动,我省的农业生产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规模提升。根据测算,流通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13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03个百分点,并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山东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正得益于以流通促生产的总体战略;得益于以潍坊、临沂以及聊城三大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为骨干,各地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为补充,覆盖全省及周边地区、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产地+集散”批发市场集群;得益于现代化、高效率、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建设。正是受益于市场流通带动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使政府让利、工业让地、社会让路的市场优先发展、商贸放水养鱼、流通带动产业的经济模式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和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识。

2 整体规划上有差距。山东各地都非常注重规划的引导作用。在临沂我们专程参观了临沂城市规划展,大到城市总体功能分区,小到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临沂市都聘请专家团队经过科学论证,制定了完整的规划蓝图。临沂市还专门把商务主管部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建立商贸流通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机制。采取规划约束下严格配套建设、政府部门购买、产权置换、租金补贴等多种措施,落实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10%的政策规定。政府部门严格按照规划,按进度扎实推进,从而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项目冲突。而我省目前还没有流通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也缺乏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更谈不上商品市场网点规划商务部门一票否决制。

3 政策引导上有差距。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xx19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商贸流通业在用地、财税和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商贸流通用地比例。城市改造建设中应优先配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零售卖场等商业设施,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设施,各级政府应重点支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参照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对待。“十二五”时期,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按30%的规模,专项用于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总部设在山东省的跨区域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可申请实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同时,山东省狠抓政策落实,并进行专项督察。以名成集团建设的中国食品谷•中凯冷链物流园项目为例,潍坊市政府虽然没有直接投资,但以28万/亩的略高于工业用地的价格向名成集团转让土地1120亩,同时承诺三年之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全额返还。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吸引名成集团为潍坊带来直接投资4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拥有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60万吨容量冷库群的综合性、现代化、一站式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我省在政策的制定及落实上,尚有待加强。

4 骨干企业培植上有差距。山东省非常重视培植骨干企业,并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目前山东全省有销售额过50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53家,过百亿的6家,11家企业入选全国连锁百强。山东一方面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充分发挥资本运作、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优势,以资产、品牌、管理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业态相同、商圈相叠、实力相近的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临沂市,我们了解到,临沂商城之所以得以兴旺,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临沂本地发达的第三方物流的支持。临沂市政府通过扶植立晨、荣庆、金兰、天源等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临沂物流业发展,降低了物流成本,使临沂成为囊括鲁南苏北、辐射全国的商品集散地,包括济南在内的周边城市货物都要到临沂集散周转,极大的带动了整个临沂市的流通业发展。仅临沂立晨物流有限公司一家,就可以调用运输车辆2016余辆,形成了覆盖全国23个省份的运输网络,并拥有仓储总面积2489万平方米,总量在山东省位居前列,年运输货物总价值超千亿元。而我省在骨干企业的培植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5 市场建设上有差距。山东省现有商品交易市场7839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555个,经营面积3650万平方米,摊位总数384万个。20xx年山东省对全省2016家商品市场进行实地调查,仅这2016个市场就完成商品交易额162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7424亿元。而我省现有商品交易市场2589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290个,经营面积1651万平方米,摊位总数562万个,年交易额25735亿元。从这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省在市场数量、市场规模以及年交易额上的差距。而山东商品交易市场的专业化细分以及市场集聚布局,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仅临沂市中心城区就集聚了101家专业批发市场,以西郊批发市场为中心,中心集聚倾向明显。这种专业细分和市场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临沂商品交易市场一年的商品交易额就高达1772亿元,达到我省全年市场交易额的689%。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 几点建议

1 坚持做好整体规划。临沂市的发展经验中,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做好规划,把商务主管部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建立商贸流通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机制。而我省的流通产业要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整体规划。我们要认真调研,根据我省省情,紧扣我省商贸流通实际和发展趋势,紧紧依靠基层和企业的创造性,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科学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及湘菜、湘酒、居民服务业、商贸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城建、规划、国土、发改等部门加强沟通交流,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尤其是要推进商贸流通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同步。

2 高位推动,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成立高层次现代流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流通工作中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对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进行目标考核。按照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基层人员和经费保障。

3 做好典型示范,抓好项目带动。近年来,通过我们积极争取,我省先后被列为全国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项目试点省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省份、屠宰厂(场)标准化改造试点省份、品牌促进体系建设示范省试点项目、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省份。长沙市被列入现代服务业建设试点和中小商贸服务平台项目试点,娄底市被列入再生资源试点。我们要把握好这些试点机会,以项目为抓手,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在农产品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服务业等方面打造亮点,形成突破,做好典型示范,带动全省商贸流通大发展。

4 集中政策重点推进。各个内贸处室加强联动,认真梳理近年国家和省里一系列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集中政策投放到优势项目上,并加强督查,确保落实。整合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加强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培植区域性辐射企业,扶植商贸物流龙头企业、打造区域性骨干市场。

5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加快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快资源整合,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有实力的国内外商业巨头落户湖南投资创业。培育发展步步高、友阿集团、万商红、大汉物流、快乐购、湖南国药、老百姓、长沙马王堆、红星集团、万容科技等20家年销售额过100亿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大力支持中小微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小微商贸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繁荣市场、吸纳就业的作用。三是着力打造商贸流通企业品牌。重点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品牌企业,在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物流业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鼓励“老字号”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流通企业培育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品牌营销。为湖南产品做好市场开拓,精心组织实施 “名品进名店”和“湘品出湘”工作,打造湖南特色产品品牌。

6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瞄准前沿、高位起步、多点支持、高效运营,创新流通方式,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扶植一批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加速信息互通。推进平台服务商、在线销售商、配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高效合作。大力提倡网络诚信,建立网商信用档案。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培育和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企业,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城市。

7加强市场配套建设。推动商品市场整合、升级、改造。构筑涵盖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展示展销、旅游购物、金融服务、价格引导等功能的综合性交易市场。加强市场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改造升级一批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辐射广、服务优的骨干市场。
关于商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篇3
一、我市商品市场的现状

1、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经营门类齐全,品位不断提升

全市现有商品市场337个,建筑面积207平方米,分别比XX年增长10%和109%。其中:生产资料市场27个,专业批发市场27个,农贸市场41个,综合性市场242个。芦淞服饰市场群更是由1989年的1个市场发展到1995年十几个市场再到XX年的43个市场,建筑面积从1989年的4800平方米猛增到735平方米;商品市场档次逐年提高,芦淞服饰市场由最初的地摊式市场到鸟笼式市场再到宽敞门面式市场,部分市场已发展到集办公、服装展示、网上购物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大窗橱。

2、商品市场在商贸流通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全市商品市场XX年实现成交额10357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65%,;市场成交过3000万元的市场有50多个,名列全省第一,有21个市场成交额过亿元,商品市场是我市商贸流通的主力军,其现实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4、商品市场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全市337个商品市场共有从业人员156万人,其中安排下岗职工近十万人。

二、我市商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品市场布局不合理。一是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芦淞区、荷塘区、攸县商品市场较多,而石峰区、天元区、县商品市场数量很少。芦淞区有商品市场79个,占全市的近四分之一。二是市场空间布局不合理,全市93个专业市场,其中在城市83个,农村仅10个;城市专业市场又集中在芦淞区,芦淞区专业市场有63个,占全市专业市场的678%,大半江山坐落芦淞,石峰区除住宅产品市场、天元区除建材市场外,几乎没有象样的专业市场。

2、组织化程度低。我市商品市场基本是各自为营,市场之间缺乏联系,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能相互流动,互通有无;我市虽有过亿元市场21家,但大而不强,没有组建一个市场集团。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市场之间,经营户之间恶性竞争,互相拆台现象严重,无法与国内外组织严密的商业巨人竞争。

3、没有产业作依托,市场辐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我市专业市场数量不少,但除服饰市场外大都销售额不大,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是外来产品,服饰市场销售的服饰80%以上来自沿海城市和武汉,本地生产有服饰所占比重很小,没有产业作依托,势必增加销售成本,减弱商品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制约发展空间。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摘要 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河南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找矿新机制的落实情况,总结了特点与规律;归纳了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对于改革发展的设想;最后重点对政府投入、科技进步、矿产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矿业权退出机制、地勘单位改革等现实问题,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2012年9月5—12日,“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组织有关专家,赴河南省调研地质找矿新机制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运行情况,调研组还就河南省处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

河南省从2009年初“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开始,确立了符合本省实际的“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合作搭桥、整装勘查突破”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制定政策,构建多个主体“找矿联盟”。省国土资源厅通过不断深化“嵩县模式”合作互利共赢的内涵,出台《关于印发省地质勘查基金合作勘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11〕17号)、《关于规范与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合作勘查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11〕56号)等相关文件,搭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制度平台,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矿产勘查领域,构建多种形式多个主体的找矿联盟。

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合作勘查新形式。按照这种新机制,河南省矿产勘查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政府出资成倍拉动社会资金。2011年,该省在5 片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内总共安排重点勘查项目39 项,累计投入勘查资金约101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300万元,占128%,省财政投入3亿元,占2962%,社会资金投入约7亿元,占6910%,资金渠道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总的情况是“政府主导、公益和基金衔接、企业跟进”。政府主导解决了矿业权协调、不同主体利益分配、勘查成果及时转化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发挥了国有地勘单位主力军作用,调动了矿山企业的找矿积极性,实现了中央、地方、地勘单位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相互联动。

(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情况

河南省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成立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省国土资源厅设立办公室,厅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承担起地质找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地质勘查工作、统一安排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统一管理勘查队伍,加大勘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组织实施了财政资金、社会资金、“走出去”三个层面的地质找矿工作,成效显著,其中在伊川盆地非常规资源、通许含煤层、小秦岭深部金矿、栾川铅锌多金属矿及驻马店新蔡铁矿等勘查项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整装勘查区设置情况

河南省在2009年就实施了“嵩县矿集区整合勘查”,它是根据矿床形成规律,对位于同一成矿带、同一成矿系统或处于一个矿集区一定范围物化探异常区内的若干个探矿权的勘探项目,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工作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的一种勘查形式,做到各种要素有效整合(矿业权整合、勘查资金整合、工作项目整合、勘查技术力量整合、勘查成果整合、成果按股份分配),以期实现大项目、大投入、新机制、大突破。

河南省在2010年初确定了全省88个非煤炭矿产重点勘查区,总面积达22263km2,占全省成矿区总面积26%。此后,按国土资源部部署,设立了5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将原设重点勘查区中的44个涵盖其中,总面积31718km2,占该省成矿区总面积70%~90%,包括了该省铁、钼、铅锌、金、银、铝土矿等重要成矿带。

(四)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河南省在处理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认识统一,政策到位,投入增加,取得明显效果。

河南省永城市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双赢”树立了样板。目前河南省在推广宣传永城经验,对全国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二、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特点

在地质找矿大讨论中,河南省将认识和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整合勘查的“嵩县模式”。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中,又有新的发展。

(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合作勘查

河南省近年在“嵩县模式”基础上,创造了省地勘基金和社会资金合作勘查的新形式。近几年政府出资从事地质找矿的力度很大,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采用合作勘查的方式,拉动社会资金30亿元。主要做法是:在同一个地质项目中,政府与企业、地勘单位联合出资,按出资比例,形成股权结构。

1合作勘查

(1)合作勘查项目的起步,主要限制在矿业权空白区,必须从预查开始。

(2)对已有矿业权区的矿业权人提出申请,要求与省地勘基金合作勘查,可以不受勘查阶段的限制,但是原有矿业权在合作之前,必须进行价值评估确认。

(3)合作勘查的终止阶段,可以进行到普查、详查,必要的可以做到勘探。

2合作勘查单位的资格

对于不同矿业权的空白区(地面上的矿业权空白区、采矿权证平面范围下同矿种的矿业权空白区、采矿证平面范围下不同矿种的矿业权空白区),有区别地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单位进行投资合作、联合勘查。

3合作勘查项目的股权比例及办证主体

(1)合作勘查各方经协商确定各自出资比例,依照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签订合作勘查合同(协议)。其中,省地勘基金投入原则上不低于30%。

(2)合作勘查区设置的探矿权,按投资比例将股权固化到合作各方,地面的矿业权空白区初期探矿权,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省属国有地勘单位申请办理。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及其全资公司对所有新立预查项目均可参股,其比例暂定为不低于10%,不高于40%。

4合作勘查项目的管理

(1)合作勘查项目承担单位,由省国土资源厅通过招标形式确定。同一整装勘查区原则上只能由一个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勘查工程施工除外。

(2)合作勘查项目要进行总体设计,经合作各方共同审定,确定投资额度后分年度实施。优化设计方案须经专家论证后,征得合作各方同意。

(3)合作勘查的出资方式原则上应为现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4)项目承担单位和勘查施工单位,要加强对项目资金和技术的管理,严格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出资方的检查监督。

5合作勘查项目的成果处置

(1)合作勘查的各方必须签订勘查合同。勘查合同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矿业权出让管理规定,约定未来矿业权处置方式。

(2)合作勘查成果可以部分或全部出让。出让时,同等条件下,合作方有优先购买权,各优势企业有优先受让权。

(3)对于已设采矿权深部的勘查成果,原则上应有偿配置给符合整合主体资格、参与合作勘查的在上部开采的矿业企业。

(4)对没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没有进一步勘查意义的合作勘查项目,经专家及合作各方共同审定后可予以终止。所余资金,按投资比例退回。放弃勘查的区域为社会公有。

这种合作勘查,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运作所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难题。比如:①它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找矿对商业跟进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如今是多种资金并进,不存在谁挤出谁的问题;②它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找矿对承担技术劳务的地勘单位,所产生的“打工仔”效应,如今是地勘单位也有了自己的股份,为自己找矿;③它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找矿,在获取找矿区块上,在矿业权的核算上的不公平竞争。如今是一个精英主体,享受相同待遇,执行相同制度;④它解决了政府基金独立找矿在一些领域(比如已设矿业权深部)难以进入的障碍,如今通过合作勘查都可以顺利进入。

(二)“订单找矿”与“风险定投”

“订单找矿”就是地勘单位以自己所拥有的矿业权为目标,吸引对矿业权有需求的矿山企业投资,实现优势互补。被吸引的企业,一旦看中这个矿业权,并愿意先支付一定的投资,让地勘单位自主地去继续开展勘查,便通过订单的形式,认购了这个矿业权,勘查完成之后,如果找到了预定者所需要的矿产资源,预付的投资者即可按评估价优先获得这个矿业权。

“风险定投”是在“订单找矿”的基础上,把供给和需求双方都做大,构建坚固的信用基础。供给方是以地矿局为单元,不仅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有经济实力,特别是有很多矿业权(他们叫“综合矿权包”);需求方则是有实力的矿山企业组建的投资公司,他们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业权有广泛的需求,一旦达到详查,即可收购,他们所需要的是地勘单位成果迅速转化。

这种“风险定投”,实际上是一种融资形式。出资方给地勘单位的投资,相当于“预付款”或无息贷款。地勘单位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双方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但是这种预付款,进入地勘单位之后,就是该单位的法人财产权,完全可以自主使用,不受提供资金一方的干预。所以地勘单位可以自己决定找矿目标矿种、找矿计划,有完整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形成了“用自己的钱,给自己找矿”的机制,彻底摆脱了“打工仔”的处境。

“风险定投”这种融资形式有其独特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它的使用周期比较长(5年),使用的范围和探求的目标没有严格的限制。这完全适应于矿产资源勘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地勘单位在利用这些资金找矿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总体的、长期的、全面的谋划,有广泛的活动余地,有利于提高找矿效果。

(2)它是以借贷的形式出现的,是债权主体,不是股权主体。而且这个债主,所要偿还的不是现金,而是可供他们开发利用的矿业权。这就使传统的地勘单位在经营思想上必须转型,由只注重提供地质成果的数量,转到提供有现实利用价值的矿产资源,以便偿还债务。如果取得的地质成果债权人不要,那将陷入破产的边缘。这是巨大压力,也是最有效的机制。

(3)它主要是以拥有较多的矿业权、地质信息和找矿技能为信用基础。这就必然要求地勘单位要重视矿业权的获得,重视找矿技能的提高。

三、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整装勘查的几个特点

(一)地质调查成果为地质找矿突破科学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该省在“九五”末已完成了1:20万、1:2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区域水文与地质环境调查,实现全覆盖;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物化遥调查已覆盖了重要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对东秦岭—大别山构造带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十五”后期又启动了农业地质、城市地质调查;“十一五”期间,新领域地质服务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矿产勘查工作向新矿种、新领域延伸;持续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信息,为该省找矿突破方案制定和科学部署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支撑。

(二)遵循地质工作规律部署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该省找矿突破工作部署比较全面、协调,主要表现:一是部署既考虑突出矿产勘查,又考虑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把地质调查真正视为前期性、基础性工作,以保障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既考虑重要矿产,也考虑一般矿产勘查;既考虑金属矿产勘查,也考虑非金属矿产勘查,从保障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平衡,来考虑矿种勘查的平衡部署。三是既考虑加强矿产勘查,提高增量补给,也重视矿产的综合利用,集约节约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供给。四是既充分发挥现实地质找矿科技手段,积极开展工作,又针对当前部署重大基础地质理论与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等;地质工作部署总体上反映了既满足当前地质工作及找矿突破,又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考虑局部突破,也考虑整体协调发展的思路。

(三)整装勘查是矿产勘查找矿突破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平台

该省重要矿产勘查是按固体矿产勘查和老矿山找矿两大部分部署展开,而固体矿产勘查又分为“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一般勘查区三个层次进行的。

整装勘查组织合作形式多样。根据针对老矿山深部外围的整装勘查、煤下铝土矿勘查、重要成矿有利区域矿权空白区整装勘查、同一矿区(带)矿业权密集区整装勘查、优势矿业企业资源需求情况和特点,合理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勘查和利益配置,以调动各方面参与整装勘查的积极性。

(四)地质找矿突破实践推动了地质工作的发展与转变

根据该省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高而又大面积第四系掩盖区及深部地质研究不足的情况,该省有些地勘单位提出了地质工作逐步实施以地面工作为主向三维调查发展,以基岩区为主工作向覆盖区发展,以生产型为主向生产服务型发展,以随生产项目研究向前瞻性研究发展等推动了地质工作发展。

四、国有地勘单位现状及改革发展设想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主要分属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河南煤田地质局及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截至2011年底,省属国有地勘单位有35个,人员28993名,其中在职职工14331名,离退休14662名。省属地勘单位在找矿突破行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他们不仅承担了该省绝大多数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的矿产勘查项目,而且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10多个资源丰富省(区)建立了资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区已取得找矿突破。此外他们还积极走向非洲、美洲、澳洲、中亚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矿产勘查,其中多个国家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我国资源战略做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该省地勘单位还利用自己专业优势,积极服务,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二)改革发展设想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路是:贯彻中发5号文件精神,遵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步骤和要求,按照“精干过渡、以建促改”的基本思路和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1)建设好精干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公益一类)。理清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关系,健全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为地方政府决策、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综合服务。

(2)建设好精干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队伍(做好地勘企业)。按照“一局一集团、一队一公司”的架构,引导地勘单位建设壮大各种类型的国有地勘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等,适时组建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匡有地勘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3)过渡好国有地勘单位(公益二类)。通过“精干”队伍,使地勘单位逐渐分离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过渡期国有地勘单位职能定位:继续作为财政投资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保证财政拨款渠道不变,对取得突出找矿成果的地勘单位予以奖励;负责离退休职工管理、基地管理、授权监管国有企业资产。在过渡期内严格控制地勘单位队伍规模,基本上不再新增事业编制人员。同时,剥离其社会职能,将所属学校、医院等,按在编人员、占有资产状况整建移交地方。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规范政府投入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的问题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新机制,使地质找矿投入保持持续增加,需要研究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关系,重点是研究政府投入的问题。

要健全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规范政府投入,明确功能定位:①“公益先行”做的是矿产资源调查和资源潜力评价等公益性地质工作,政府财政投入,费用核销;②“基金”的设立是为行使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的功能。对于找矿风险大的社会资金不愿投入的地区(区块),通过“基金”投入工作,降低找矿风险,使社会资金有意投入,而对于社会投资意愿进行商业性勘查的工作地区(区块),“基金”不该去投入工作。“基金”作为周转金要有保值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界定“基金”的功能定位;③政府投入找矿的资金是政府作为出资人投入的资本(国有资本),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不能直接投资找矿,政府投资作为国有资本可投入到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国有资本股份)以及企业化的地勘单位。承担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主体是企业,承担矿产资源勘查的企业要拥有矿业权;④目前收取的“价款”已不是原来文件的内涵,发生了异化,实际是炒卖资源,不少省(区)甚至出现空白地也收探矿权“价款”的现象,更是没有道理,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价款的内涵及其功能定位。

(二)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问题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找矿突破,才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真正意义上发展方式的转变。调研中相关单位反映了依靠科技进步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建议,他们认为国土资源部颁布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中,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找矿突破的政策不明确、措施不具体,基层反映强烈,建议部在总结推广河南等省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找矿的有关政策措施,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资金无处投放、项目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解决目前一些传统地质理论指导效果不明显,一些传统的、过时的技术方法造成地质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问题

河南省近年来持续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新突破,获得了新启示。建议国土资源部总结推广河南省经验,处理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关系。对于形成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补偿主体是政府;矿区勘查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补偿主体是企业。

建议国土资源部尽快研究综合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办证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规程,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开发。

(四)关于建立完善探矿权退出机制的问题

河南省反映,部分县、市矿业权面积占其国土面积70%以上。但多数探矿权是由经济实力差、以运作矿业权为目的的小型企业登记,相当部分探矿权人没有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而剩余的空白区,找矿潜力小,且难以整装勘查。在进行探矿权整合或开展深部找矿时,这些探矿权人不是漫天要价,就是不愿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很难协调。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规定,“不参加整合又达不到整装勘查要求的探矿权人,由整合主体给予合理的补偿后退出。”但在实际 *** 作中,因无法律政策依据而无法推进。因此,必须建立退出机制,有法律法规依据,有合理的补偿标准。这样既能解决“圈而不探”的问题,又能解决整装勘查中的相关问题。

(五)关于解决地勘队伍属地化改革的遗留问题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反映,由于该院未属地化,在省财政厅没有单位账号,不能承担河南省“两权”价款项目,由于缺少地方配套资金,申请“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勘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部“国外风险勘查项目”也受限制,当前地质找矿任务繁重,项目很多,该院由于体制的原因,接不到任务,技术力量和装备处于半闲置状态。

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属地化后,隶属于省国防科技工业局,而现在该局不仅从事铀矿地质找矿,已经形成了地质矿产勘查、工程建设、地质产品生产为主的三大产业,而且在金、银、铅锌等找矿上取得重要成果。但他们感到目前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希望归口管理。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地质找矿事业,也影响地勘队伍的发展和地质职工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建议在这次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中,理顺管理体制,解决1999年改革中遗留的问题。

(原载《地质工作战略研究参考》2012年12月25日,作者与余养力、王希凯、陈元旭、张兴合作撰文)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物联网就业前景很好,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6595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