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在建筑行业的作用?

BIM在建筑行业的作用?,第1张

BIM在建筑行业发展已经有不少年头了,尤其是受发达国家与建筑行业改革发展的整体需求的影响,近年来BIM技术逐步在建筑工程领域普及推广。随着影响的不断加强,国家及各地政府也陆续推出相关BIM政策,如住建部发布的《2016-2020年建筑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多次提及BIM,确定了以“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发展规划;住建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进BIM应用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等。”由此可见,基于BIM的设计、施工、运维等应用已经成为建筑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BIM将会在建筑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BIM技术已成为建筑业的主流技术

目前,BIM技术已成为建筑业的主流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协同设计、施工计划、工程量统计、维护计划等,其应用跨越了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且应用的广度不仅体现在房屋建筑中,还包括各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用的人群也非常广泛,涵盖了与工程相关的所有人员。另外,BIM技术可实现3D(可视化)、4D(3D+时间)、5D(4D+成本)、甚至nD(5D+各方面的分析),应用深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以说,在建设项目的的全寿命周期中,BIM技术是无处不在的。

(2)基于BIM模型的工作平台成为建筑项目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

BIM技术的核心是建立虚拟的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借助模型,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方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平台。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此平台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建筑设计质量及效率可以显著提升,施工人员施工时便可减少返工,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缩短了工期。除此之外,施工方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更周密的施工计划,做到各工序衔接紧密,消除窝工现象等。可以看出,该平台改变了信息交流中的无序现象,实现了信息交流的集中管理。

(3)BIM将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二次数字革命

在BIM的普及和推广过程中,我们发觉传统的建筑业管理模式及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原有的工程信息采用二维图纸和文字表达,信息交流采用纸质文件、电话、传真等方式,信息交换缓慢。BIM的应用打破了建筑业的传统架构,包括工作模式、管理方式、团队结构、协作形式、交付方式等方方面面,一种适应BIM应用的新架构将取而代之。正如工程领域的第一次数字革命—CAD技术的普及和推广,BIM的出现将引发整个工程领域的第二次数字革命。

(4)BIM已成为全球建筑业提升生产力的主要导向

从各国政府发展经济战略的层面来说,BIM已经成为提升建筑业生产力的主要导向,是开创建筑业持续发展新里程的理论与技术。因此,各国政府正因势利导,陆续颁布各种政府文件,制定相关的BIM标准来推动BIM在各国建筑业中的应用发展,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可以预料,全球建筑业在BIM的推广和应用中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5)BIM成为我国实现建筑业信息化的助推器

我国建筑业自改革开放开始就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一直以来,信息技术都只是在建筑企业的不同部门或者不同专业独立应用,彼此之间的资源和信息缺乏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和利用。虽然都用上了信息技术,但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由此看出,消除信息孤岛,强化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应用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应用水平和经营水平的关键。多年以来,我国在实现建筑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如今终于发现,BIM是实现建筑企业信息化最为合适的载体和关键技术,大力发展BIM的应用,将会推动我国建筑信息化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上述种种,都能说明BIM在建筑行业的地位和意义,有人说BIM就是建筑行业的未来,小编认为,这种说法也不为过,按照目前的发展来看,BIM会越来越多融入到建筑行业中,必将成为相关行业从业者必备的技术之一。

BIM这个词大家一般习惯理解为「建筑信息模型」,网上还会找到各种吹上天的东西。但你真的理解BIM吗?

BIM这个词语是英文单词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这三个词国内一般的翻译方法为「建筑信息模型」。 

如果我们上网一查,一般还会看到,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几大特点。 

然而,我们知道这些后,还是对BIM是什么,该怎么用,该怎么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那么今天,我们就尝试剥开BIM神秘的外衣,为大家讲个清楚,这BIM到底是什么。 

前面我们说到,国内一般对于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翻译呢,是「建筑信息模型」,其实这个翻译是不太合适的。 

在这个解释下,我们会觉得BIM的重点就是「模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工程项目应用BIM这种技术后,收效不明显的原因——用户花了不少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最后就得到一个电脑中的模型,感觉看起来很直观很炫,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这肯定很不划算的。 

那么对更好的解释应该是什么呢? 

对BIM技术更好的解释应该是:由完全充足的信息构成的、用以支持生命周期管理的,并可由电脑程序直接解释的,工程信息模型。换句话说,BIM就是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对建筑环境的生命周期管理。 

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是有点晕,我们来进一步拆解BIM这三个字母。

B

首先,这第一个字母B,building,不应该理解为狭义的「一栋建筑」,而应该是整个建设领域。

这个领域包括一些常规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工程,节能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景观工程,水务工程,农业工程,给排水与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风景园林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等。 

所以BIM的B所涵盖的,可以是建筑的某一具体部分,比如水暖电啊、土方工程啊等等,也可以是单体建筑,还可以是社区,更可以是一个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不仅是搞「建筑」会用到BIM技术,搞设备的、搞材料的、搞园林的,只要你在工程领域中从事一份工作,BIM技术就会和你发生不同层面的关系。

M

BIM中间的字母「I」我们放到最后来说,我们先来看看第三个字母M,modeling。现在国内对这个词的翻译是「模型」,我们说这种理解是很不对的,因为model这个词才是模型,它是一个名词,一个结果。 

而modeling作为一个动名词,所表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把这个词理解为「建模」,或者更好地理解为「模拟」。 

如果我们把M理解为「模型」,我们就把BIM技术与实际施工建设拆分开了,而实际上国内有很多的工程项目恰恰就是这样做的。 

比如有的企业会单独设立一个BIM小组,把所有关于BIM的工作安排给这个小组来做。 

这样的BIM小组主要工作有两个。第一个工作是在建设开始的时候,根据二维平面图纸「翻」出来一个三维的模型,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更炫的表达方式罢了。工程开工后,所有的建造工作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实施,并不跟BIM产生关系。 

等到工程项目结束了,BIM小组再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修改模型,交出一份竣工版的模型,交差完事。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BIM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模型」,它仅仅是一个模型,把图纸或者竣工的工程搬到电脑中,用三维的方式给人看。这样的BIM,自然产生不了什么价值。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批从事了BIM工作的人们经常吐槽的地方,钱没少花,夜也没少熬,没创造什么价值,觉得BIM没有用。 

而如果我们按照「模拟」来理解BIM中的M,那就不是这样的工作方式了。我们知道一个工程项目是多方参与的动态结果。 

目前市场上用BIM技术应用最多是在设计阶段,用三维的模型来代替传统的平面图纸,只有设计阶段会应用到BIM,参与方只有设计,而一个工程作为一个产品,设计阶段只是刚刚开始。

我们讲BIM要参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就是在开始动工前,业主就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个BIM模型,注意这里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设计方。比如使用BIM技术的各方,就经常忽略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在前期流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我们实际上是在工程真正开始之前,在电脑中把整个项目模拟建设一次。这时候这个模型其实是“拟完成作品的模型”,在计算机中,它已经完成了。 

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参与人员会尽量根据这个模型去进行建设,而要想大家根据模型去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开始的「模拟建设」中,各方就都能够参与到「数字模型」的建立中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说在建模的时候有一方没有参与,比如施工方,那这个数字化模型在实施的时候就会遇到和传统方法中同样的问题。 

举个大家都能听懂的例子,比如我们盖一个房子,门是09米宽,屋子里放着一个3米见方的大鱼缸。如果仅仅是设计方把鱼缸的模型花在这个房间里,那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模型很容易就能在电脑中被画出来。 

但如果没有施工方的参加,没有过程的模拟,那到了实际施工的时候,就会发现门开好了,鱼缸抬不进来。那么就得把门重新拆掉,搬进鱼缸后再把门装上,这一拆一装,就是传统施工中的浪费。 

大家看,即便是用了BIM技术,我们只是把平面上建筑的完成状况变成了三维的,但鱼缸搬不进来这个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只有当数字模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实际进行建造的各方参与进来了,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这个模型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断地再问题出现之前预先解决的,这个模型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再回到我们房子中的鱼缸的例子,这里涉及到的是设计方、施工方还有设备生产商。这个问题可以这么来解决:要么就是在工序上,我们考虑到先把墙留上一个三米的孔洞,然后搬鱼缸进屋,再把孔洞封上做门,这个是可以的。 

或者我们需要鱼缸的生产商设计一个可以拆装的鱼缸,每一个部件的尺寸都能够搬进门,这也是可以的。 

到了实际的项目中,我们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一个门,和一个鱼缸。我们遇到的会是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是空间尺寸的问题,有的是施工工序的问题,有的是意外出现的物体挡住了一扇窗造成的采光不足的问题,有的是物料进场时间安排不合理互相等待耽误工期的问题,有的是装好的东西必须拆下来重装引起浪费的问题,等等等等。 

BIM,就是要在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发生之前,大家在电脑模拟的模型中发现他们,提出方案,解决后再次模拟,持续的预先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以这个M翻译为模拟,它不仅仅是设计的阶段和最终竣工阶段的一个交差的工作,它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 

刚才我们也说到,一个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门和鱼缸碰撞的问题,还会遇到形形色色其他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知道,光是把尺寸这个事儿解决了还是不够的,这就要回到我们BIM中间这个字母I上来了,它才是BIM技术的灵魂。 

I

最后我们看看这个字母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这个信息分为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两种。我们先说说几何信息。 

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中,门的尺寸和鱼缸的尺寸,就是几何信息。BIM模型的一大用处,就是用几何信息来解决碰撞的问题。它可以检查鱼缸是不是和旁边的桌子碰撞了?也就是说,模型中如果这两个东西碰撞了,那再实际建造过程中,我们要么把鱼缸挪开,要么把桌子挪开,一挪开可能又会碰撞到其他的东西,碰撞检查就是用电脑自动地计算各个物体在空间中是不是互相打着架了,来预先解决这样的问题。 

除了这个模型的尺寸大小信息之外,所有的信息都叫做非几何信息。还是回到我们的例子,刚才说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先搬鱼缸,在补孔洞开门,那这个先搬鱼缸,再开门的顺序,就是一个信息。第二种方案,是要求生产商生产出可以拆卸安装的鱼缸,那么这个鱼缸该拆装成几份,按照怎样的顺序安装?是购买方自己装还是有人上门给安装?上门安装的时间、地点、联系电话,也同样是一个信息。 

再比如预先开洞的这个墙,史什么样的材质?是不是能够承受足够的内力,使建筑不至于倒塌?这是一个信息。安装后的鱼缸是不是需要螺栓来固定,螺栓的尺寸型号是什么?这还是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用几何信息无法表达的,都是要被各方参与者为了提前发现问题和方便管理,放到BIM模型中去的。 

当然,我们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的一个简单例子,而一个项目中被成功运用的非几何信息的多少,往往决定了这个项目BIM技术运用的深度。 

我们来看看项目中都有哪些信息要被运用。 

项目概念阶段:项目选址模拟分析、可视化展示等等。 

勘察测绘阶段:地形测绘与可视化模拟、地质参数化分析与法案设计等等; 

项目设计阶段:参数化设计、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线规划、管线优化、结构分析、风向分析、环境分析等等; 

招标投标阶段:造价分析、绿色节能、方案展示、漫游模拟等等; 

施工建设阶段:施工模拟、方案优化、施工安全、进度控制、实时反馈、工程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场地布局规划、建筑垃圾处理等等; 

项目运营阶段:智能建筑设施、大数据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云平台存储等等; 

项目维护阶段:3D点云、维修检测、清理修整、火灾逃生模拟等等; 

项目更新阶段:方案优化、结构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项目拆除阶段:爆破模拟、废弃物处理、环境绿化、废弃运输处理等等。

这些信息,在传统的设计和施工方式中,也一直存在,它们一般是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记录在工程项目中的,很难整理,用的时候也很难对应。 

我们的BIM技术,就是要把这些information,放到我们实时变化的模拟中去。 

BIM技术在一种近年来流行的建筑项目交付模式-集成项目交付(IPD)中得到广泛应用。BIM把项目交付的所有环节即建筑设计、土木工程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建造、价格预估、日程安排及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所有的信息加以联合和互相合作。简单来说,就是BIM使得建筑业能够像一般的工业产品那样,实现信息化,高效率的进行生产。

信息是死的,信息化是活的,只有信息化,才能真正体现BIM的价值。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等信息化技术及手段,来实现建设领域的智能化,这些手段所应用的信息,是需要被整理和安排好的,才能够被二次利用。 

那么说到这儿,我们再来回顾一下BIM的正确理解,B应该被理解为广义的建筑工程领域而不是单个的建筑,I应该被理解为信息化,而不是简单的信息,M应该被理解为模拟,而不是模型。 

所以对BIM这个词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建筑业信息化模拟。 

那么市面上经常宣传的BIM就是建模,就是学习一款软件,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BIM全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在建模时,所有的构件被赋予了尺寸、型号、材料等各类约束参数。有了这些数据后,整个模型(建筑)的施工算量数据准确性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另外,可视化也是BIM的一大特点。在建模的同时,如钢结构、门窗、机电管道等大型构件在BIM软件的可视化环境中进行碰撞检查、施工模拟等 *** 作反复确认,为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工作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
说起施工环节中绝不可少的施工图,传统的施工图纸仅是运用简单线条绘制建筑施工所需的各项构件信息,对着2D的图纸作业使得工程对施工人员丰富的经验有着严重的依赖性。
BIM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BIM模型可以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变化而自动对整体及相关部分进行变更调整。
举个例子,在传统的设计链路中,窗的位置发生变化后,除了在平面设计图中改变窗的信息,还需要对立面图、剖面图等相关图纸全部进行修改;这样的 *** 作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会降低整体的流程效率。但通过BIM建筑模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应用可以自行修改所有相关信息外,这些信息也可以同各协作部门之前进行共享传达。
除了在建筑领域中BIM可以串联起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在其他领域中,BIM依旧可以应用其中并给该行业带来新的颠覆变化。
从建筑到家装,产业链的前后顺承,让BIM快速进入了家装行业的视野,并为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传统的家装流程中,业主频繁变动的需求,导致落地施工图也需要反复绘制、修改,但是通过BIM 三维模型和参数化设计,可以生成详细的方案明细表,施工图、详图等,所有图纸都来源于统一的模型,所以之间相互关联,大大提高了装修设计的效率,保证了施工的可能性。
其次,借助BIM的可视化 *** 作逻辑,在施工前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房间内管线的走向和分布。提前发现管线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快速全面的检查出设计图纸中的错误、遗漏及各专业间的碰撞等问题。
此外,BIM还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精准算量。通过BIM设计的装修方案,可以一键查询设计中瓷砖、地板、电线、水管等产品信息和耗材用料,有效避免材料浪费的同时,还可以输出精准的预算造价。
装修BIM赋能家装行业的重大意义是,实现设计到施工的无障碍打通,并将施工信息前置到设计环节,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实现设计端、业主端和施工端的有效信息沟通。
现如今多数企业仍旧用传统的方式在做设计做施工,过程中会运用到许多工具产生许多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并不互通且容易出错甚至遗漏。各个环节耗时长且效率低。
酷家乐BIM针对这些问题都有相应的行业解决方案。系统将会采用云+端的结构,数据、信息计算及渲染等大数据、高运算量的内容都在云端服务器中存储、计算,将不同的数据发送给不同的人,设计团队、施工方及业主都能各取所需共同受益,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酷家乐BIM正是为“所见即所得”的使命进一步赋能,提供专业化的底层数据及产品架构,从设计——出图、算量——施工,打通整个链路流程,快速适配小别墅、大平层、小型建筑、装配式装修等业务场景,实现让设计能够真正落地。
另外酷家乐BIM包含的工具包含了装修施工中最为复杂繁琐的水电工程、符合国家标准的精准施工图纸、适配企业ERP等系统的算量报价系统等。
从量房绘制精准户型、快速建模出全景效果图,到一键导出施工图和算量清单解决落地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问题,到后续的售后服务和工程追溯查询等,通过酷家乐BIM就可全部搞定,无需再通过多个软件数据导进导出,重复绘制计算浪费时间及人力成本。对于装修企业来说,酷家乐BIM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控和信息化建设问题,帮助企业在行业内脱颖而出。

1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管理现状
为了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我国部分城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监控措施。以上海为例,为了有效减少爆管或是漏水情况,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在所辖部分区域水管内安装了流量仪;为了确保用电安全,上海电力建立了远程监控预警系统;为确保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上海市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建设了全球首个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上海市轨道交通沉降基准网。
由于现有煤气、自来水地下管道、供电和通信线路等部分设施老化,加上违章施工和使用不当及偷盗、人为破坏等问题,造成煤气泄漏燃爆和大口径水管爆裂、通信供电线路中断等事故时有发生。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日益增多,原因主要有:
1)城市生命线工程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运行监测信息获取、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监测等无法在一个平台上统一管理;
2)各部门独立的管理平台系统往往互不相通、自成体系,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和资源无法共享;
3)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的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作为智慧城市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障要依靠预防加控制,必须采取有效的监控和预警。
2物联网和bim技术在城市建筑安全生命线运维管理中的适用性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震害分析、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等方面。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的Kevi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指将利用RFID等传感技术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然后通过各种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最后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开展了物联网在供热、供气和供水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物联网与GIS相结合,提出基于物联网和GIS的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目前关于城市生命线工程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物联网技术单独应用在某一类生命线工程中,尚无建立统一的运维应急管理框架以及各部门间的协同响应机制;
2)物联网与三维GIS的融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维阶段发生事故时管道线路的定位问题,在利用三维动态模拟不同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具体关系和影响问题时,必须将设计施工等信息录入模型,需大量的手动输入,造成数据信息丢失严重。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的出现不仅可整合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图形化及非图形化资料,提供虚拟实境模型,并纳入流程的观念,降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转移工程资料的信息遗漏问题。国际标准组织于2006年提出了CGB(CAD-GIS-BIM)架构,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以达到整合宏观与微观空间信息,并进行交换与交互 *** 作,提供城市数字化、救灾等相关应用。
事实上,BIM是三维GIS发展的新趋势,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并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为各方主体提供信息协同、共享和传递,具有可视性、可模拟性等特点。BIM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数据模型,而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有效延伸,包含并兼容了互联网所有的应用和资源。城市生命线工程运维安全管理以其多领域、多主体、多目标等特征,成为物联网和BIM延伸和应用的最佳平台,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如图1所示。
3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城市建筑安全生命线运维管控平台设计
31设计目标
本系统采用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物联网、bim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规划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通过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实时动态监控,旨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提供科学决策的技术平台。生命线工程的各个子系统共用基于BIM的生命线工程动态监控数据库,实现统一化管理,最终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基础和依据,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陈兴海,等•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建筑安全运维管理应用研究本系统按照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与运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简称“感、传、知、用”)四个环节展开,以标准规范与运行管理、信息安全为保障,分为感知、网络和应用三个层面,确保各单位相关数据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如图2所示。其中,感知层主要利用射频识别等感知设备,即把传感器分别安装到生命线工程及相邻建筑物的关键部位,实时获取位置距离、力学性能、运行参数等感知信息;网络层主要通过各类相关网络,特别是有线宽带和无线宽带专网的建设和应用,对感知信息进行安全可靠传输;应用层主要是运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对获取的物联网信息进行共享整合、智能分析和处理控制,通过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服务城市统一应急管理科学决策。
32系统主要功能
模块根据生命线工程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的特征和目标,并结合供水、供气管道、电力、通讯线路,桥梁结构监测等类型分析,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管控平台系统应包括工程信息共享平台、监测数据管理、三维模拟与漫游、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与应急预警管理的五大功能模块。
33技术架构
331工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制订相关标准,在设计施工阶段形成BIM的基础上,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相关各单位物联网感知设备和管理对象的编码服务,收录生命线工程的基本信息,包括工程名称、地理位置、项目规模、建造日期、主要设备材料信息、参建单位相关资料,以及动态监测测点布置、传感器类型、参数设定等内容。
332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工程结构健康安全数据信息,利用网络将获取的信息传输到BIM数据库中进行位置定位,然后存储在云计算网络服务器中,用户可以实时共享查询所需信息。
333三维模拟与漫游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范围生成三维浏览图,从不同角度观察生命线工程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信息,通过改变参数来模拟生命线工程综合网络的变化情况。
334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针对不同生命线工程的特点,当监控系统发现监测数据有异常情况时,通过预先设置的阀值来判断生命线工程的安全运行状况,超过设置的安全设计值将会触发调用服务器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并整合各单位工程的相关业务信息,实现智能分析研判,同时将分析结果存入数据库中。
335应急预警管理根据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系统模块的研判,应急预警管理系统具有制定生命线工程的维护管理方案、启动城市联动防灾应急预案,以及提供城市防灾指挥数据支持等功能。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管控平台通过上述五大系统功能模块,全面对工程结构和管线安全运维状况开展在线动态实时监测,系统维护人员和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客户端查询各个系统功能模块的工作状态和监测对象的实时工共享信息,协同对工程出现的异常状态做出及时科学决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逐步增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建筑安全生命线工程运维管理平台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它能发挥不断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能力。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
(1)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运维安全管理多领域、多主体、多目标等特征,成为物联网和BIM延伸和应用的最佳平台,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
(2)采用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物联网、BIM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规划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通过生命线工程的各个子系统共用基于BIM的生命线工程动态监控数据库,实现统一化管理,最终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基础和依据;
(3)根据生命线工程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的特征和目标,并结合供水、供气管道、电力、通讯线路,桥梁结构监测等类型分析,提出了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管控平台系统五大功能模块的技术架构。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7002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