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传统制造业迎接转型升级的浪潮,工业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制造业开启了智能化大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众多百年老牌企业,如西门子、通用电气、博世集团、施耐德电气等,都在为推数字化工厂、工业互联网及工业40的发展,他们早已成为行业领导者。那么在新的革命浪潮中,谁能笑到最后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7新一届世界500强排行榜,下面是工业自动化领域排名靠前的10家企业。
1、通用电气公司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立于1892年,又称奇异公司,由老摩根在1892年出资把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汤姆逊-豪斯登国际电气公司等三家公司合并组成。美国通用电气以各种方式吞并了国内外许多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通用电气坚持多元化发展,公司业务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
人、数据、机器无缝协作-以智能机器定义未来工业的新形态。2013年,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通过大数分析,找出机器的能耗来源,提升设备的运转效率。
2015年4月,通用电气(GE)公司与AT&T、思科、IBM和英特尔共同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通用电气(GE)公司还做出承诺,其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Predix向所有公司开放。2016年7月20日,通用电气(GE)正式宣布与华为达成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进步。通用电气将积极参加打造中国工业互联网的生态体系,探索不同的合作模式,寻求共赢。
众所周知,今年GE高层进行了大换血,新任CEO Flannery实施了一系列新政提振业绩、优化业务结构、削减运营成本、大幅裁员等,可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能是新旧政策的交替需要磨合,GE的股票一直在下跌。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GE股票下跌,但是总营收的工控领域排名依然是全球NO1。
2、西门子
西门子股份公司创立于1847年,是全球电子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2014年,西门子卖出博西家电股份,彻底退出家电领域,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西门子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涵盖了工业软件、工业通讯、工业信息安全以及基于数据的服务。
西门子主要产品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业电脑(IPC)及工业 *** 作面板(HMI),工业软件,数控机床,低压电器,触摸屏等。九大业务分别是发电与天然气、风力发电与可再生能源、能源管理、楼宇科技、交通、数字化工厂、过程工业与驱动、医疗以及金融服务。数字化是西门子未来发展方向三大之一,西门子将数字化作为未来主要的增长领域,对数字化工厂设定的目标利润率为14%-20%。
为了加强数字化领域的实力,西门子收购了全球工程仿真软件开发商CD-adapco。西门子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在实际投入生产之前即能在虚拟环境中优化、仿真和测试,而在生产过程中也可同步优化整个企业流程,最终打造高效的柔性生产、实现快速创新上市,锻造企业持久竞争力。
2016年4月西门子推出了MindSphere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被设计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工业企业可将其作为数字化服务。今年12月25日,西门子宣布, MindSphere的最新版将首次登陆亚马逊云服务(AWS),从此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为各行业的客户开发稳健的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尤其是航空航天、国防以及能源和公共事业。
3、日立
日立(HITACHI),是日本的一家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中国,成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少量外资企业之一。日立集团由众多的事业部门、事业公司组成,并拥有多项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技术。目前,日立在中国国内拥有100多家集团企业,成员活跃在电力电机、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和信息通信等领域,
日立全心投入社会创新事业,将信息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环境·产业·交通系统、社会·城市系统等相关的“社会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两大领域的优势融合创新,为打造低碳社会和绿色经济而不懈努力。日立通过对人像特征抽取算法及高速检索引擎的长期研究,并结合深度学习和自动矫正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人脸检索与识别技术克服了诸多使用条件的限制,系统核心功能和性能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日立变频器以其稳定的性能、丰富的组合功能、高性能的矢量控制技术、低速高转矩输出、良好的动态特性及超强的过载能力,在变频器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全球获奖甚多,尤其是具有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的日立变频器,是日立首创,具有全球专利。日立SJ700B系列广泛适用于金属加工机械、卷绕机械、 塑料挤出机械、搬运机械、木工机械、 空调设备、风机、水泵等应用领域。
于工业界物联网的潜力巨大,日立Hitachi Insight Group在工业物联网投资上更是一掷千金。未来两年,日立将投入28亿美元,为客户群提供预测性解决方案。采用大数据和预测分析的工厂,日常运营中提高了10%的生产力。从事物的宏观角度来说,10%的提高看起来不算多,但这种效应最后会传递给终端消费者,而显得意义重大。
4、博世公司
博世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从事汽车技术、工业技术和消费品及建筑技术的产业。1886年年仅25岁的罗伯特·博世先生在斯图加特创办公司时,就将公司定位为“精密机械及电气工程的工厂”。总部设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市的博世公司员工人数超过23万,遍布50多个国家。博世以其创新尖端的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闻名于世。
博世集团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发起者,在工业40领域有着独特的定位。博世力士乐位于德国洪堡的液压阀生产线,因实现人、机器、物体与IT系统的最佳互联被德国知名行业杂志授予“工业40奖”。该生产线能够零切换生产6大产品家族的2000种不同产品,并且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甚至是单一产品生产,在提升生产效率10%的同时减少30%的库存。
博世力士乐开发了一系列同步伺服电机,可向公司的IndraDrive控制器提供电机上的温度和饱和度数据,使其扭矩精度得以提高且 *** 作耐量范围比之前的更严格。目前,博世已在全球超过100家工厂推广实践工业40,苏州汽车电子工厂便是试点之一。在生产环境中,构成该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机器、仓储系统以及制造设施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交换信息、触发流程以及自动控制等功能。工业40将在整个价值链上,从供应商到客户,将人、机、物全部联结起来。
2017年5月,博世在上海召开的以“创享互联”为主题的2017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其2016年财报情况,借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博世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在2016年上升了19%,达到了915亿人民币,获得巨大的成功。
5、松下
松下集团是全球性电子厂商,从事各种电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事业活动。1978年,中国国家参观了松下集团日本电视机工厂。在双方会谈中,创业者松下幸之助表达了为中国做贡献的决心。随后,松下集团进入了中国事业的起始阶段。在这几年中,集团一直致力于产品出口以及对中国工厂的技术合作,并于1987年设立了第一家合资工厂。截至今日,松下集团在中国的事业活动涉及研究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物流、宣传等多个方面。松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产品涉及继电器、连接器、机器用传感器、开关、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智能 *** 作面板、图像处理装置、紫外线硬化装置等。
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PanasonicWeldingSystems(Tangshan)Co,Ltd简称PWST),是由日本松下集团与唐山开元电器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中日合资企业。公司完全采用日本松下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使用世界一流的制造、调试和检测设备,生产商标为“Panasonic”的各种弧焊机、电阻焊机、等离子切割机、机器人及焊接切割用纯正部品。自1996年起,经济效益连续居中国电焊机行业之首。
松下2016年07月19日宣布,将涉足机器人控制设备市场。松下预测到2020年左右这种设备的市场将达到数百亿日元规模,将争取获得其中的数十亿日元市场份额。松下开发了能比以往设备更精确地测量机器人立体位置的“动作感测器”。这类产品能检测并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公司认为工厂和护理等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将增加。据称控制机器人姿势的能力将提高,能提升工作效率。
6、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成立于1999年,由原世界两大著名公司-美国联信公司及霍尼韦尔公司合并而成。原霍尼韦尔公司的核心业务为住宅及楼宇控制技术和工业控制以及自动化产品;核心业务为航空航天、汽车和工程材料。如今,霍尼韦尔业务涉及航空产品及服务;住宅及楼宇控制和工业控制技术;自动化产品;特种化学、纤维、塑料、电子和先进材料、以及交通和动力系统及产品等领域。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工业企业必须找到可以快速实施的,兼具高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的自动化解决方案。2016年7月20日——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近日发布了具备更强工业物联网性能的新一代Experion PKSOrion过程知识系统。该全新解决方案不仅可以让工厂业主与前沿技术保持同步,还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优化自动化项目执行,减少循环调试时间和运营风险,同时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投资。Experion PKSOrion拥有可扩展的系列创新解决方案,可帮助客户提高项目执行和调试,升级控制系统基础架构,扩大标准的兼容性和互 *** 作性,并提供持续的技术演化路径。
霍尼韦尔成立一个新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2016年5月,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HPS)近日宣布推出全新的、一体化集成的过程软件解决方案——Uniformance Suite。该系统能够将工厂数据转化为可 *** 作的信息,从而实现智能运营。霍尼韦尔工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系列正在帮助制造商通过利用数据来更加安全、高效地运营工厂。通过数据采集、先进的分析能力及深厚的专业知识,霍尼韦尔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业主减少意外停机时间和不合格产品等状况。
2017年5月,霍尼韦尔发布全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ControlEdge PLC)。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PLC产品经理施学勇表示,“适时推出ControlEdge PLC,一方面是顺应智能制造对于PLC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小型化更新换代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配合霍尼韦尔渠道业务模式。”
7、三菱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电子和电气产品制造商,始终致力于尖端技术及专业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制造。主要从事信息通信系统、电子元器件、重电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汽车电装品设备和家用电器等业务,并在卫星、防御系统、通风设备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三菱电机拥有优秀的显示设备和显示装置技术。三菱电机其业务范围覆盖工业自动化(FA)产品和机电一体化(Mechtronics)产品。
三菱电机在中国的合资、独资企业已达三十多家,它们在汽车零部件、半导体等电子器件领域,以及输变电设备、电梯、铁道车辆用电机品、工业自动化设备、家用电器等电子、机器的广泛领域内,均开展着各项事业并积极进行技术转让。
三菱电机于2015年7月15日推出了工业用垂直多关节机器人“MELFA-F”系列的新产品,包括承载重量分别为35kg、50kg、70kg的“RV-35/50/70F”等12款机型。新机型通过改变手腕的结构,配备比老款容量大的减速器,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速度。12款机型中有6款机型可与三菱电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联动。不仅可以使用PLC的高速通信功能缩短I/O处理时间,而且配合使用显示器时,还能提高 *** 作和维护工作的效率。
为响应“综合设备和工厂控制的工业需求”,三菱电机自动化发布了IQ-R系列产品,将序列、运动、安全、过程和C语言控制融合到一个平台中。该iQ-R系列控制平台适用于需要综合的运动和安全控制、多过程和高生产率之间的紧密同步的应用,专为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物料处理和电子设备制造行业设计。随着中国自动化市场逐渐转型智能化,对智能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三菱电机紧密贴近中国市场,2017年推出性价比极高的经济型产品——小型智能变频器CS80。
8、韩国现代重工集团
韩国现代重工集团成立于1972年,最初从造船事业开始做起,通过造船行业积累的技术,逐渐进军到海洋设备,工业成套设备,发动机,电子电气设备,工程机械及新能源领域,成长为世界领先的综合性重工业企业。
1984年现代重工正式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向全世界用户提供自动化和机器人系统的项目服务,产品涵盖: 焊接机器人系统,搬运机器人系统,装配机器人系统,码垛机器人系统,LCD搬运机器人系统,医疗机器人系统等。
目前,韩国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商已占全球5%左右的市场份额。现代重工已可供应焊接、搬运、密封、码垛、冲压、打磨、上下料等领域的机器人,大量应用于汽车、电子、通信产业,大大提高了韩国工业机器人的自给率。但整体而言,韩国技术仍与日本、欧洲等领先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现代重工机器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9、瑞士ABB集团
ABB集团成立于1988年,由瑞典ASEA公司和瑞士BBCBrownBoveri公司合并而成。ABB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致力于为工业和电力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是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的电气工程集团
ABB发明、制造了众多产品和技术,其中包括全球第一套三相输电系统、世界上第一台自冷式变压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第一台电动工业机器人,并率先将它们投入商业应用。ABB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包括全系列电力变压器和配电变压器,高、中、低压开关柜产品,交流和直流输配电系统,电力自动化系统,各种测量设备和传感器,实时控制和优化系统,机器人软硬件和仿真系统,高效节能的电机和传动系统,电力质量、转换和同步系统,保护电力系统安全的熔断和开关设备。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电力和公共事业中。
2015年4,ABB推出了第一款真正实现人机协作的双臂工业机器人YuMi,YuMi是一个协作的双臂组装解决方案,具有视觉和触觉。从机械手表的精密部件到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台式电脑零件的处理,YuMi都能以其精确性轻松应对,甚至连穿针引线都不在话下。这款机器人特别为电子产品和玩具制造等行业小部件装配和测试而设计。可用于分拣、零件插入、检测、零部件配送、包装以及拉紧螺栓等力量引导装配任务。
今年ABB通过一系列战略并购补强实力,2017年7月,ABB宣布完成对贝加莱(B&R)公司的收购,后者是专注于为机械与工厂自动化提供领先产品和软件的全球最大独立供应商;2017年9月25日,ABB在瑞士苏黎世宣布收购GE工业系统业务,进一步巩固电气化领域全球领导地位。
10、施耐德电气
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成立于1836年,总部位于法国吕埃,是全球能效管理领域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为100多个国家的能源及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及网络、楼宇和住宅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在能源与基础设施、工业过程控制、楼宇自动化和数据中心与网络等市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住宅应用领域也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
施耐德电气将在2020年以前,斥资6500万欧元(约一亿新元),在新加坡设立软件解决方案中心、新的东亚总部与区域控制中心。该公司全球主席与首席执行长赵国华(Jean-Pascal Tricoire)表示,选择新加坡是因为该公司在本地已有40年的历史,新加坡经商环境友善、有效率、地点优越、有完善的物流平台,并具有人才优势,因此决定扩展在新加坡的投资。
作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希望凭借在可持续能源管理、工业自动化以及软件与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技术创新,并为客户带来价值。
2017年10月11日,施耐德电气宣布推出EcoStruxure工业软件平台(EcoStruxure Industrial Software Platform)。该平台为工程、规划和运营、资产绩效以及控制和信息管理提供了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能力,凭借部署在全球超过10万个站点的200多万个软件授权,工业软件平台可在支持复杂和关键任务型工业运营所必需的范围内运行,处理超过10万亿次日常业务,涵盖200多亿个运行参数。Zkeys系统可以帮助传统IDC厂商在不依靠大量资金和技术权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云化转型,而且耗费的时间更短,产品更稳定,在新基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议IDC厂商可以多了解看看,选择合适自己的云化平台。首先是要做好基础建设,包括资源,产品,技术等,然而纵观国内IDC,以中小型居多,普遍存在资源匮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系统化的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建议可以试试借助ZKEYS系统,一方面,ZKYES系统提供优质的核心资源与各项配套服务,打造本地化自生产技术支持和云端资源池共享的一站式资源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硬实力。另一方面,ZKYES系统串联研发、生产、服务、运营、商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七大关键业务环节,优化流程管理,形成系统化管理、平台化运营、可视化监控、自动化运维、流程化管控的产业标准化体系,驱动IDC践行数字化转型,提升软实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中列了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最近科技部发布《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该规划明确了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给出了突破三大核心技术:泛在精确定位,全息导航地图,智能位置服务的具体目标。
科技部《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云计算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服务模式的重要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资源聚合和虚拟化、应用服务和专业化、按需供给和灵便使用的服务模式,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支撑各类信息化的应用。给出了“突破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大规模数据管理与处理、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制按需简约的云 *** 作系统与服务管理平台、EB 级云存储系统、支持亿级并发的云服务器系统、面向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安全管理系统,形成面向区域、重点行业的各类云服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具体目标。
以北斗系统为主体的中国卫星导航加上云计算技术,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信息产业的核心要素与共用基础。它对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综合数据业等多个产业改造升级有促进作用。对传统地质调查工作来说,智能地质调查和智慧地质调查就是现代地质调查的典型标志,而导航与位置服务、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等技术为智能地质调查和智慧地质调查带来了契机。下面就云计算、网格计算和导航与位置服务等技术的当前进展综述如下。
一、导航与位置服务
(一)国内外导航卫星技术发展现状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能够提供时间、空间基准和位置相关动态信息的天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当前最具发展前景和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已经成为重大空间信息化基础设施。由于GNSS系统在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世界航天大国都在发展各自的GNSS系统,如今美国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俄罗斯GLONA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欧盟GALILEO(“伽利略”)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已经被联合国确认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此外,印度和日本基于本国的发展战略,分别发展了针对亚太地区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IRNSS(Indian Region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和QZSS(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分别开始研制全天候、全天时、连续实时提供精确定位服务的新一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至90年代中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和GLONASS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行。2002年3月,欧盟启动GALILEO 计划。全球各定位系统参数见表1-1。
表1-1 全球定位系统参数及性能表
我国卫星导航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从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理论开始。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导航卫星系统,其发展战略分三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在2012年,建成由5颗GEO卫星、5颗IGSO卫星(2颗在轨备份)和4颗MEO卫星共14颗卫星构成的,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步:2020年全面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届时将包含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7颗中轨道卫星,形成优于GPS定位精度并具备短报文通讯的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完成第二步的建设,并开始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讯服务,分为开放服务和授时服务两种方式。开放服务是指在服务区内为任何拥有终端设备的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m,授时精度50ns,测速精度02m/s。授权服务是指需要获得授权方可使用的服务,包括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务(最高可达1m)和短报文服务。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按产业上中下游基本可分为:上游是导航与卫星制造、芯片、OEM板卡、模块、天线等:中游是终端集成、系统集成;下游是销售、运营、服务。2012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日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预测,到2015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将超过2250亿元,至2020年则将超过4000亿元,届时北斗产业有望占据70%至80%的市场份额。
北斗除在定位、导航功能方面不弱于GPS外,其授时功能主要应用于金融、电力以及通信等领域。北斗授时精度能达到10ns的级别,其特有通信功能有望成为无线移动通信的重要补充,对资源调度、安全监控和防灾抗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位置服务的发展现状
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又称定位服务,LBS是由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在一起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如经纬度坐标数据),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统,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实质上是一种概念较为宽泛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新型服务业务。
2004年,Reichenbacher将用户使用LBS的服务归纳为五类:定位(个人位置定位)、导航(路径导航)、查询(查询某个人或某个对象)、识别(识别某个人或对象)、事件检查(当出现特殊情况下向相关机构发送带求救或查询的个人位置信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美国有3/4的智能手机用户正在使用实时的LBS定位服务。Pew Inter ent& American Life Project对此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有74%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实时的LBS定位服务,来查找附近的相关信息;另外,18%的用户会使用诸如Foursquare的地理位置社交服务的“签到”来确认自己的地理位置,并分享给朋友。
美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占有率由2011年的35%增长到2012年的46%,这意味着其中使用LBS服务的整体比例也在增加。此外,使用“签到”的用户量也从2011年的12%增长到2012年的18%,智能手机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
Pew Interent&American Life Project成员Kathryn Zickuhr向Mashable透漏,长期的研究发现:位置与用户的互联网及手机使用情况无关,但是用户定位服务意识的增长已经成为人们使用数码科技产品的一部分。Zickuhr同时补充到,发现人们所处的位置,其重要性在于发现自我,发现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毫无异议,LBS信息服务及地理位置社交签到服务会更多地在年轻用户中普及。研究同时表明,尽管低收入人群会较少使用LBS信息服务,但却更可能成为地理位置社交服务的用户群体。
2001年12月,日本的KDDI推出第一个商业化位置服务。在KD DI服务推出之前,日本知名的保安公司SECOM 在2001年4月成功推出了第一个具备GPSONE技术,能实现追踪功能的设备。该设备也运行在KDDI的网络中。这一高精度安全和保卫服务能在任何情况下准确定位呼叫个人、物体或车辆的位置;NTTDoCoMo在i-mode套餐中提供了i-Area业务,但仅限于日常信息服务。基于高通MS-GPS系统开发的EZNaviWalk步行导航应用在日本市场大获成功,成为KDDI与NTTDoCoMo竞争的杀手级应用。
在韩国,KTF于2002年2月利用GPSONE技术成为韩国首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用户提供商用移动定位业务的公司。在LBS业务创新方面,走在世界最前端的是韩国移动运营商。2004年7月,韩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SK 电讯率先推出全球首项保障儿童安全的网络定位服务—i—Kids,用来确认孩子当前的位置和活动路径,一旦孩子的活动超出设置的范围,就会自动发出报警短信。
加拿大的Bell移动公司可谓LBS业务的市场领袖,率先推出了基于位置的娱乐、信息、求助等服务,2003年12月,Bell移动的M yFinder业务已占尽市场先机。Bell移动还不断推陈出新,2004年9月,Bel l移动发布全球首款基于GPS的移动游戏Swordfsih,利用移动定位技术,把地球微缩成了一个可测量的鱼塘。据调查,大约2/3的美国用户愿意每月支付费用来获得引导驾驶的方向和位置信息。在市场的驱动下,在E911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SprintPCS在2004年9月份推出了LBS商用服务。
在欧洲,运营商应用LBS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服务主要是定位与导航业务。
2012年,科技部发布了《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在国际上已成为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发展最快的新兴信息产业之一。”《规划》明确了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突破泛在精确定位、全息导航地图、智能位置服务三大核心技术;开展公众、行业及区域应用示范,为政府、企业、公众用户提供位置信息服务:直接形成1000亿以上的规模产业: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
全球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已成为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发展最快的新兴信息产业之一,近年来保持着50%以上的年增长势头。据统计,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2011年产值接近700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约20多倍,占全球的74%。我国地理信息位置服务产业在未来的5年内将进入黄金发展期,甚至是“钻石”发展时期。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空间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北斗系统为主体的中国卫星导航,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信息产业的核心要素与共用基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综合数据业等多个产业改造升级有促进作用,“位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元素将无所不在。
二、云计算与网格技术
(一)云计算
信息时代,新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业发展程度成为各国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针对云计算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人才保障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政策和保障措施。全球云计算产业虽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不大,但将会引导传统ICT 产业向社会化服务转型,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2011年全球云计算服务规模约为900 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1768 亿美元,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近些年,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云计算的扶植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战略计划、明确云计算产品服务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标准、鼓励创新:加大政府采购,积极培育市场;构建云计算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协调发展。由当前的现状分析,美国政府将云计算技术和产业定位为维持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扶植采用深度介入的方式,通过强制政府采购和指定技术架构来推进云计算技术进步和产业落地发展。
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启动一项旨在进一步开发欧洲云计算潜力的战略计划,旨在扩大云计算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欧盟委员会的云计算战略计划中的政策措施包括:筛选众多技术标准,使云计算用户在互 *** 作性、数据的便携性和可逆性方面得到保证,到2013年确定上述领域的必要标准:支持在欧盟范围内开展“可信赖云服务提供商”的认证计划;为云计算服务,特别是服务的SLA 制定安全和公平的标准规范;利用公共部门的购买力(占全部IT支出的20%)来建立欧盟成员国与相关企业欧洲云计算业务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确立欧洲云计算市场,促使欧洲云服务提供商扩大业务范围并提供性价比高的在线管理服务。欧盟委员会制定的云计算战略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云计算能够在欧洲创造250万个新就业岗位,年均产值1600亿欧元,达到欧盟国民生产总值的1%。
2010年8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云计算与日本竞争力研究》报告指出:政府、用户和云服务提供商(数据中心,IT厂商等)应利用日本的优势,如在IT方面的技术优势,并通过分析云计算的全球发展趋势,解决云计算演进和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关键问题,构建一个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开创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开拓全球市场,在2020年前培养出累计规模超过40万亿日元的新市场。
2011年9月,韩国政府制定了《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其核心是政府率先引进并提供云计算服务,为云计算开发国内需求。韩国通信委员会(KCC)报告指出:2010~2012年间,韩国政府投入4158亿韩元预算来构建通用云计算基础设施,将电子政务中使用的1970台利用率低下的服务器虚拟化,逐步置换成高性能服务器,并根据系统服务器资源使用量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动态分配。
我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云计算技术与设备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国云计算服务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但追赶势头明显。据Gartner估计,2011年我国在全球约900 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3%,但年增速达到40%,预期未来我国与国外在云计算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大型互联网企业是目前国内主要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业务形式以IaaS+PaaS形式的开放平台服务为主,其中IaaS服务相对较为成熟,PaaS服务初具雏形。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发了云主机、云存储、开放数据库等基础IT 资源服务,以及网站云、游戏云等一站式托管服务。一些互联网公司自主推出了PaaS云平台,并向企业和开发者开放,其中数家企业的PaaS平台已经吸引了数十万的开发者入驻,通过分成方式与开发者实现了共赢。
ICT 制造商在云计算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上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其中,国内企业研发的云计算服务器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在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新增采购中,国产品牌的份额占到了50%以上,同时正在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私有云解决方案已经具备千台量级物理机和百万量级虚拟机的管理水平。
软件厂商逐渐转向云计算领域,开始提供SaaS 服务,并向PaaS领域扩展。国内SaaS软件厂商多为中小企业,业务形式多以企业CRM 服务为主。领先的国内SaaS 软件厂商签约用户数已经过万。
电信运营商依托网络和数据中心的优势,主要通过IaaS服务进入云计算市场。中国电信于2011年8月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2012年提供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服务,未来还将提供云化的电子商务领航等SaaS 服务和开放的PaaS服务平台。中国移动自2007年起开始搭建大云(Big Cloud)平台,2011年11月发布了大云15版本,移动MM等业务将在未来迁移至大云平台。中国联通则自主研发了面向个人、企业和政府用户的云计算服务“沃·云”。目前“沃·云”业务主要以存储服务为主,实现了用户信息和文件在多个设备上的协同功能,以及文件、资料的集中存储和安全保管。
IDC 企业依托自己的机房和数据中心,将IaaS作为云服务切入点,目前已能提供d性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等IaaS服务。少数IDC企业还基于自己的传统业务,扩展到提供PaaS和SaaS服务,如应用引擎、云邮箱等。
为加快推进云计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科技部于2012年下发了《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在规划中,提出了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也是该领域十二五技术发展趋势。
这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体系结构、计算、存储、管理、应用支撑、海量数据处理等共性关键技术。如支持万级并发任务的云服务器节点技术,支持十万量级节点有效交互的数据中心互联网络结构与通信栈技术,支持身份认证、加密与隔离的硬件安全技术: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共享与管理技术;资源调度及d性计算技术;用户信息管理技术,运行管控技术,安全管理与防护技术;应用服务开发和运行环境技术,应用服务交互技术:云计算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技术等。
(二)网格计算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ASA 等组织、部门以及美国军方都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各自领域内的网格研究项目。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用于网格技术基础研究经费已达5 亿美元。NPACI(National Partnerships for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Grid 是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网格研究项目。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满足NPACI科学计算需求的先进计算机体系。其运作方式是:研究人员首先从试验或是数字图书馆收集数据,然后通过运行计算网格上的模型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Web 实现这些数据的共享,最后将分析结果通过数字图书馆发布。NPACI Grid 由一系列分布于各个资源站点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及数据资源构成。这些站点主要包括圣迭戈超级计算中心(San Diego Supercomputer Center,SDSC),得克萨斯先进计算中心(Te Axdvaanceds Computing Center,TACC)及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目前这些资源站点已经安装了集成的网格中间件集合和先进的NPACI应用软件。
TeraGrid 项目于2001年8月由美国NSF 支持启动,旨在构建全球范围最广、功能最全面、支持开放式科学研究的分布式网格计算体系。该体系能够使全美国成千上万的科学家通过全球最快的研究网络共享计算资源。2001年8月资助5300万美元支持四个站点: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圣迭戈超级计算机中心(SDSC)、Argonme国家实验室(ANL)和高级计算机研究中心(CACR)。2002年10月,匹兹堡超级计算中心加入,NFS追加35万美元增补资金。2003年9月TeraGrid又增加了四个站点,NSF相应地增加了10万美元。TeraGrid主要的合作伙伴是IBM、Intel和Qwest通信。到2004年为止,TeraGrid将向用户提供20TeraFlop(万亿次浮点运算/秒)的计算能力,1PetaByte(250)的数据存储能力,高分辨率的可视化环境,以及一系列支持网格计算的软件工具包。TeraGrid的所有资源将通过一个具有40Gigabits/s交换能力的网络相连。
Globus是目前全球最有影响的网格研究计划之一,主要项目成员有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IBM 公司现在也参与其中。其主要研究任务分4个方面:网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软件及工具的开发,试验平台的建立,网格应用的开发。
根据Globus的规划,在网格计算环境下,所有可用于共享的主体都是资源,如计算机、高性能网络设备、昂贵的仪器、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各种科学数据、各种软件等是资源,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库缓冲池等也可以理解为资源。实际上,只要在网格计算环境中对用户存在利用价值的东西都可理解为资源。Globus 实际上关心的不是资源的实体本身,而是如何把资源安全、有效、方便地提供给用户使用。所以从共享的角度考虑,Globus将主要研究重点放在了资源的访问接口或访问界面上。目前,Globus 把在商业计算领域中的Web Service技术融合进来,希望能够对各种商业应用提供广泛的、基础性的网格环境支持,实现更方便的信息共享和互 *** 作。
网格研究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十五”期间我国将研制具有每秒4万亿次运算能力、面向网格的高性能计算机;建设一个具有5万~7万亿次聚合计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即“中国国家网格”(CN-Grid):开发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格软件;建设若干个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急需的重要应用网格;形成若干网格技术的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使我国在网格技术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中科院计算所正在开展名为“织女星网格”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宽带和无线网络,让现在位于一台计算机内的各种部件都能独立上网,共享资源和服务。计算所将重点研究通用服务、辅助智能、全局一体、自主控制4项技术,并研究开发出面向网格的服务器、路由器、 *** 作系统、协议等具体产品和技术。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计划是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专项。其科研网格支撑平台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联合开发,它基于W eb服务的参考架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支撑平台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和高校的大量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提供有效的服务器,形成高水平、低成本的计算服务平台。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将充分利用中国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和高校的大量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相应的网络软件,配合网络计算机的使用,将分布在教育和科研网上自治的分布异构的海量资源集成起来,实现CERN ET环境下资源的有效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提供有效的服务,形成高水平低成本的服务平台,将高性能计算送到教育和科研网用户的桌面上,成为国家科研教学服务的大平台。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应用需求
1 从传统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是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
导航与位置服务是指基于导航定位、移动通信、数字地图等技术,建立人、事、物、地在统一时空基准下的位置与时间标签及其关联,为政府、企业、行业及公众用户提供随时获知所关注目标的位置及位置关联信息的服务。对带动现代地质调查行业升级改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位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元素将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通常在艰险地区开展,很多地方具有一次性到达的性质,野外一手获得的信息就极为宝贵了。如果在野外观察,受限于个人的能力和观察环境的限制,可能就会漏掉极为有用的信息,导致失去发现“矿”的机会。其次,野外工作环境艰苦、学科交叉多、找矿难度大,通过现代化工具实现野外地质工作部署、专家会诊、远程指导,管理监控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有效在野外一线获取地质数据,使其最大化和准确,需要利用北斗系统为主体的中国卫星导航的特点与优势,与野外地质调查充分结合,搭建野外地质调查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华东、华北、西南、西北、东北、中南)、地调院或地勘单位(省级)及野外人员4级结点组网体系;以网格GIS技术为基础,研究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万级用户的位置信息搜索、智能推送和按需服务技术、通过基于BDS/GPS的野外地质调查智能位置服务系统与平台的建设,为地质人员在野外地质调查主动地推送当前位置相关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区域预警信息、区域人文地理背景信息等综合信息,为智能地质调查和智慧地质调查的实施提供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具体依托。
2加强对野外地质调查人员的工作、管理服务能力的需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国家“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开展主要成矿带大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通过面积性的地质、化探、物探工作,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查明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矿产资源潜力,圈定找矿靶区,进行矿产开发等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修复试验,对于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资源优势,缓解我国资源“瓶颈”制约,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边疆民族生活水平和巩固边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每年都有大量地质技术人员涌入艰险的野外一线,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由于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具有移动性大、单独工作(或2~3人一组)、分散性强等特点。我国现阶段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在西部地区,多为移动通讯和地面通讯网络的盲区,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进度和动态、野外工作的应急救援主要是采用卫星电话的联络方式,其推广应用受自动化程度低和成本高的限制,很难满足野外地质调查移动目标的动态跟踪与导航。急需通过高技术手段提高野外地质调查的工作精度和安全保障,完成国家基础性地质调查队伍精兵加现代化的转型要求。
推动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疫情期间,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临时性供需矛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资料,欢迎参阅。
篇一
一、进一步稳定就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也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更直接威胁到就业市场的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20,较上季度大幅下降107,创指数发布十年来季度最低值。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为此,中央及地方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和助企纾困,密集出台大量政策举措,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加速蔓延,国内外因素叠加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下降,一些中小企业由“复工复产难”到“找订单难”,甚至出现“复工复产即破产倒闭”的情况。因此,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用工及融资成本,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手段。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疫情下的中小企业复苏,面临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入不敷出”,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高企,收入减少。因此,建议一方面适当下调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最低缴纳5%降至3%,切实减轻企业用工压力。另一方面,建议进一步降低社保缴纳比例,如养老保险参照厦门、深圳等地做法,全国范围内企业缴纳比例统一调整为12%或13%。降低比例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保基金其他收入来源。
2、积极推动灵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担企业用工成本
疫情期间,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临时性供需矛盾。为此,一方面,建议政府以定向补贴等方式,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搭建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平台。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吸引更多有需求的企业通过平台发布信息,促进供需信息精准对接。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社保缴纳指导性政策,如社保缴纳部分可由双方用工企业共同缴纳,并约定分摊比例。
3、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与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大,且分散于百业百态,情况各异,金融机构风控难度较高,因此其融贷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众所周知,大量中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用户达成交易,在线上沉淀了海量数据,因此建议在政府指导下,金融机构与拥有大数据资源的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深度分析其生产经营信息,从而生成企业风险报告,计算出可贷款额度,确保安全高效地提供融贷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二、进一步做好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举措。2020年伊始,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几乎陷于停滞,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此举既是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更为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提供了机遇。
基于此,人社部、财政部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在上半年密集推出各项政策,如“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等,积极推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据人社部2020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目前线上平台实名注册总人次数达590万,包括农民工、城市蓝领等城乡各类劳动者。但相比庞大的农民工等就业群体,目前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仍存在着企业从事培训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接受培训劳动者偏少,培训资源供需不均等问题。从长远看,推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疫期“战时”举措,更是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未来方向。为进一步做好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我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教育平台
作为用人主体,企业对于人才技能的标准及要求最为了解,建议政府大力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该平台可优先纳入各地“两目录一系统”,享受国家相应补贴,同时针对部分在培训内容、技术、师资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全国性项目,各地政府可将其引入本地,与当地培训机构合作共建,带动本地职业培训发展。其次建议政府加大资金筹集和支持力度,将更大比例的保障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用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针对部分中小企业申请补贴流程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政府可直接将补贴发予培训平台,促使其更好服务中小企业。
2、加大组织引导,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线上培训
针对劳动者参与线上培训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少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设立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做到“一人一档”,逐步实现数据统计、过程监督、效果评价、资金拨付等功能一体化,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补贴标准及对象。对参加线上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群、残疾人求职者、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在培训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此外,建议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集中推荐最紧缺岗位及相关培训课程,便于劳动者进行选择学习,并鼓励“订单式培训”,实现“招、培、就”环节无缝衔接。
3、提升服务质量,为构建灵活、有序市场体系打好基础
建议政府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鼓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筹办线上职业技能平台,并给予一定职业资质认证权限,为其招生打开窗口。同时,需将补贴标准与市场培训成本挂钩,各地应避免补贴数额“一刀切”;在申领补贴流程方面,可进一步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长,为线上职业培训平台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务。
三、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建设体系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指出:全国777%的县(市、区)设立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并向乡村延伸建立益农信息社。但该报告还指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过 60%的县(市、区)仅占39%,低于30%的县(市、区)占比达到396%。”由此来看,县域信息化水平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化人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挖掘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潜力,我建议:
1、 搭建本地互联网信息平台,进一步服务民众
建议以县为单位搭建本地信息平台,引入生活服务相关功能。县级政府可以联合社会企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搭建符合当地县情的本土化、特色化信息平台,采用政府引领、企业运营、居民互动的模式,在发布政府公告、政策和便民信息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平台上的电商服务、求职招聘、水电缴纳、公交出行等功能,进一步服务好当地居民。
2、 建设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快普及互联网应用技能
一是建议政府积极选拔各类人才参与信息化工作,打造信息化人才队伍:以提高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政策引导、吸纳返乡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熟悉互联网,对网络技能有一定认知的人群,组建人才队伍,按需分配到县、乡基层工作岗位,从事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普及;二是加强基层人员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鼓励线上职业教育平台免费向基层开放部分课程,同时县级政府可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在县、乡开展专项培训,让基层公务人员和广大民众学会使用互联网工具工作生活,提升当地居民网络技能和信息素养。
3、以数字经济驱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云旅游、线上问诊等新业态逐渐成熟,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县域经济亟需抓住数字转型的战略机遇,以信息化为引擎,实现升级跃迁。建议各地将本地特色工业、农业产业以及服务业,与信息化手段充分结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特色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篇二信息化建设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xx%的县(市、区)设立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并向乡村延伸建立益农信息社。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过xx%的县(市、区)仅占xx%,低于xx%的县(市、区)占比xx%,县域信息化水平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化人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挖掘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潜力。
为此,姚劲波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一是搭建本地互联网信息平台,进一步服务民众。姚劲波建议,以县为单位搭建本地信息平台,采用政府引领、企业运营、居民互动的模式,在发布政府公告、政策和便民信息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平台上的电商服务、求职招聘、水电缴纳、公交出行等功能,构建符合当地本土化、特色化信息平台,进一步服务好当地居民。
二是建设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快普及互联网应用技能。姚劲波认为,应当积极选拔各类人才参与信息化工作,打造信息化人才队伍。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政策,引导、吸纳返乡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熟悉互联网的人群,组建人才队伍,从事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普及。此外,还应加强基层人员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鼓励线上职业教育平台免费向基层开放部分课程。同时,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在县、乡开展专项培训,让基层公务人员和广大民众学会使用互联网工具工作生活,提升当地居民网络技能和信息素养。
三是以数字经济驱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姚劲波认为,特殊时期,直播带货、云旅游、线上问诊等新业态逐渐成熟,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他建议,将本地特色工业、农业产业、服务业,与信息化手段充分结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特色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篇三与发达省份相比,县域经济不强仍然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全域高质量发展就缺乏块状集群和点面支撑。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打破思维定势,超越传统路径,能优先集聚的优先集聚,能率先发展的率先发展,通过发现“空白点”、找到突破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随州1至7月出口农产品位居全省第一。除香菇外,茶叶出口作出了贡献。随州不是茶叶主产区,但能成为我省茶叶出口大市,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改善经营模式、开发新型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基础上,利用香菇出口形成的理念、经验和机制,带动了茶叶出口,从而突破了“吃资源饭”的老路,蹚出了打开市场的新路。要因地制宜引进培育更多有终端产品的头部企业,带动资源要素聚集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通过再造提升产品功能、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功能、流通功能、服务功能等,推动一家企业、一个产业、一方经济获得竞争新优势。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为区位决定论、条件制约论所困,而要敢于、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全国一些看起来“零资源”的县域做起来的大产业,靠的就是强烈的市场意识,不断适应、主动求变,在“夹缝”中撬开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思考和谋划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必须跳出县域看县域,在全球、全国和区域发展的大视野中捕捉市场需求、寻觅发展机遇,探索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合作,提高一县一品、一城一品、一地一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才是一条符合实际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县域好,全省才能好;县域强,全省才能强。要在“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中发掘潜力、开拓空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精益求精,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和块状经济,推动湖北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为我省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篇四1补“体制机制”和“制度供给”短板
更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抓手,没有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没有新的创新型政策供给,就很难有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需要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繁荣为目标,以促进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手段,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的有效方式,转变目前乡村经济发展的家庭化、作坊式、碎片化等不适宜市场经济竞争的传统组织模式。
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域是行政管理职能最全面、财政独立、具有经济发展规划自主权的最重要的基层行政机构。但长期以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中国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由于行政区划太小,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导致各行政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发展规划分割,往往导致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因此,应以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为导向,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县域乡镇区划的调整等,形成有利于经济组织高效率、高组织化的行政区划。改革的重点,一是合理适当扩大县级、地级行政区域范围(合并一些县、地),以起到很好的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规划、区域间发展规划协同的目的。二是积极推进“扩权强县”的改革,赋予县级政府更多发展自主权,推动县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使县级政府合理的运用下放的治理权限,强化基层组织活力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担当,特别是要着重解决好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三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协调组织、规划和促进更大区域的协同化、一体化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布局,实现更大区域的协同共赢、多赢发展。
2补 “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短板
补“经济结构”短板,科学规划要先行,规划也是发展的基本蓝图。“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当代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为观察视角,深入洞察特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践行“优势化发展、潜力化发展、协同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实现“一县一策”,“一县一规划”,擘画好特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蓝图。
振兴乡村、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齐步走”,应“分类分区,递进式规划”!应基于区域的区位特点因地制宜和分类分区,规划先行,阶段性、连续性、递进式地建设成千上万的“乡村振兴区”“产业复兴区”,作为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更多的区域发展。
补“产业结构”短板,还需要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一是系统总结推广微观实践中的典型创新经验,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二是依托农业和生态环境资源特色,进一步探索特色农业、绿色产业等的有效组织模式,尤其是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协调发展,增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
最后,还应积极促进县域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发展的大方向。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在深入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发改农经〔2017〕1451号)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方面,福建省建宁县就积极探索形成“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农业+乡村旅游”模式等,对带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就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3补“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短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经济发展,根本出路还在于人才和科技,特别是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新型人才和人才技能,只有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大力应用新技术,才能创造新产业、发展新经济。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谁振兴乡村”的问题。没有产业技术人才,就不会有相应产业的发展。因此,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和经济主体,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培育新兴产业工人,是县域经济发展和振兴乡村的关键。另一方面,也只有通过人才带动技术引进和应用,提高产业发展、经济结构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才有出路和希望。
解决“谁振兴乡村”的问题不能光靠喊 口号 ,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长期政策措施!在农业人才培养上,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法国作为欧盟第一的世界农业大国和强国,在农业人才培养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是想当农民需“持证上岗”(获得农业专业证书);二是农业学校和农业培训机构众多,法国农业部网站资料显示,仅2017学年法国全国有806个农业教育机构、371个学徒培训点和495个成人教育培训点;三是“农学生”补贴高、生源广、数量多。以上因素决定农业教育在法国很受欢迎。
4补“资本”短板和“金融服务”短板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培育壮大民营经济主体,尤其是在资本支持、金融融资服务方面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营商环境。因此,补“资本”短板和“金融服务”短板,关键是强化政府针对性的金融融资服务,一方面,农业是弱势产业、低利润产业,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法律开道,财税随行”,确立农业发展的国家法律地位,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直接资本支持和补贴,坚定地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性经费补贴。特别是在农业对外开放、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加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竞争的新形势下,更加需要政府“出手”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本补贴。这方面,就可以充分借鉴欧盟就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以稳定对农业发展补贴的制度。另一方面,应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发展基金和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服务水平和服务便捷程度。比如: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担保收费标准,免除反担保规定,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搭建政、银、企、保多方合作平台。
5补“基础设施”和“区位发展”短板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要素的公平交易与双向流动,以城市发展反哺县域、辐射和带动乡村振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补“基础设施”短板、“区位发展”短板就要打破“城乡二元发展”和“城乡畸形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应分区分类、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递进式、阶段式、连续式建设和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衔接,加快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