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无处不在的联接
联接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类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基石。网络联接将成为无处不在的自然存在,网络主动感知变化和需求,智能、随需、无缝、安全地联接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随着5G到来,新的联接版图正在打开。
无所不及的智能
AI驱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已经到来, AI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将无所不及。智能将注入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产品解决方案,深刻改变业务运作过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并通过构筑网络韧性,保障关键业务及数据安全。
个性化体验
企业基于AI、云、大数据,深刻洞察客户需求、敏捷创新,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产业通过整合协同推动规模化创新。个性化体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特权,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潜能充分释放。
数字平台
人类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数字化浪潮。政府、企业将因数字化、智能化而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开放、灵活、易用、安全的数字平台,将成为实现整个社会数字化的基石和土壤,激发行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无处不在的联接
人类将进入万物感知、万物联接的智能世界,而联接是智能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华为努力联接未联接的人、家庭和组织,促进宽带和超宽联接的普及,并推动联接智能化,实现网随人动、网随物动,并支持不同带宽、时延的需求,实现用户期待的一致性和以人为本的业务体验。我们围绕个人、家庭和组织三大场景,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的万物互联,聚焦用户体验需求,实现联接智能化,网络主动感知变化和需求,智能、随需、无缝、安全地联接个人、家庭和组织。
为此,我们积极创新,凭借WiFi、Copper、Fiber、Cable、Microwave、Small Cell、3G/4G/5G、IoT等领先的联接技术,支持任意媒介、任意场景的联接;并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围绕个人、家庭和组织的智能联接解决方案,包括SmartWiFi 、HiLink、OceanConnect、SoftCOM AI等。
无所不及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技术,其触发的产业变革,将涉及所有行业,甚至彻底颠覆某些行业。人工智能还将改变每一个组织,提升组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人工智能也会给每个家庭、每个人带来创新的体验。而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智能将渗透到方方面面、无所不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各种组织运作和业务流程,都将注入智能,深刻改变其运行过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数据、算力和算法所驱动的人工智能将成为数字世界价值创造的引擎。根据华为GIV预测 ,到2025年,全球个人智能助理普及率达90%,智能服务机器人将步入14%的家庭,企业对AI的采用率将达86%。
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算法效率、算力获取、应用部署,以及技术和生态协同等方面的制约,人工智能当前仍是昂贵的稀缺。
华为全栈全场景的AI解决方案,正在从理念到战略、从芯片到应用、从面向消费者(HiAI),到面向企业(华为云EI)、以及面向运营商的自动驾驶网络(SoftCOM AI),从技术到商业和生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实现无所不及的智能。
个性化体验
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在加速深度融合,规模复制的工业化生产,迈向规模定制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催生企业创新、推动生态协同和更丰富的个人体验。
未来的智能终端都将可以实时在线、自然交互、懂你所需、服务直达。基于云端、网络和终端芯片的无缝协同,更多沉睡的终端将被唤醒,从即插即用走向即插即慧。华为GIV预测,2025年,个人智能终端数将达400亿,20%的人将拥有10个以上的智能终端;企业对数据的利用率将达到80%;同时,86%的企业将应用人工智能,AR/VR等应用将达44亿,激发个人、家庭以及组织的创新。
华为基于智能终端在硬件、软件上结构化、标准化的特性趋势,通过联接、视觉、听觉、触觉、感知,以及语言和大脑能力的模块化组合,就像搭建积木一样灵活便利地部署智能终端,让人类的数字感知超越物理世界的局限。企业能够基于AI、云等新技术,深刻洞察客户需求、敏捷创新,提供更加客户化的体验;产业通过整合协同推动规模化创新。
数字平台
随着在个人和消费数据基础上,视频数据和工业数据的不断加入,越来越多源、多形式,并相对孤立的数据需要数字平台来整合、拉通。同时,伴随云、AI、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新技术的驾驭和整合成为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共同挑战。企业需要在战略、组织、流程、营销、服务、产品生产、研发等方面调整适应变化。强大的数字平台将帮助企业整合驾驭新的技术,快速迭代,敏捷业务创新,应对新的竞争和变化。
数字平台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核心引擎。组织的办公楼、厂房、生产线、水电设施是组织运营所必须的物理平台,信息技术的出现,使组织实现了对物理平台的高效管理,提高了组织运营的效率,即数字化。同时,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运营方式,创建新的业务模式,这一过程即数字化转型。这些IT系统及相应的运营方法构成了组织的数字平台。
华为联合生态伙伴,提供领先创新的数字平台解决方案,以及构建数字平台的技术和产品,帮助客户打造开放、灵活、易用、安全的数字平台,使能客户实现数据融合、业务协同与敏捷创新,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成功。华为在汽车领域每进一步,外界对于华为会不会造车的好奇就增加一分。
近日,一则“华为有意参股新能源汽车公司长安蔚来”的消息在业内流传,消息称,华为可能借助旗下基金对于长安蔚来进行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华为与汽车整车厂商合作越来越多,但爆料如果属实,这将是华为第一次入股整车厂。
就此,全天候科技向华为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前仍未获得回复。
实际上,在2018年初就有消息称,华为已经参股新造车企业威马,但随后威马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否认,而这次长安蔚来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开否认。
因此,关于华为会不会造车的讨论又出现了。
一直以来,对于造车这件事华为屡屡否认,坚称“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华为致力于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这也不难理解,作为汽车领域的新玩家,华为在这个领域的积累尚浅,需要处理好与整车企业的关系。
随着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越来越广泛,外界有观点认为,面对智能汽车这种万亿级市场,华为一定不会错过,一定会造车;也有人认为,华为会先蛰伏一段时期,然后再入局整车制造。
在华为的历史上,这种策略也曾真实应用过。
在发展早期,华为为了避免同运营商产生竞争,曾做出不进入信息服务业以及不造手机的决定。
但随着手机产业的迅猛发展,华为最终还是突破自我设限,成为国产手机No1,并在全球市场冲刺第一。
也有电动汽车界人士为,相比造车卖车这种辛苦活,华为利用自己的软硬件优势做一家一级供应商是更赚钱、更容易的路。
在智能汽车领域,华为究竟会怎么选呢?
1
华为不造车的那些年
“华为为什么不做汽车?”2017年6月,有华为员工在华为内部论坛“心声社区”发问。随后,这个问题在内部员工中引发了争论。
有些员工认为,造车不符合华为聚焦通信行业、力出一孔的原则。
“聚焦主航道,只做ICT,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有人拿出了任正非之前讲话的内容,认为华为不会什么都做。
也有员工觉得,华为没有能力进入汽车行业——全球几家大整车厂体量都在上千亿美元,只有这种体量才能撑起整个产业链,华为作为一个“半吊子”,进去是找死。
也有员工支持华为进入汽车领域,认为华为就应该这么干。
“华为是有偏硬件的基因,做汽车(尤其是电动车)是很不错的方向”,甚至有员工认为,华为做电动车(或者进军汽车电子)可能比做云计算业务更有前途。
还有人认为,现在没做,不代表公司没准备去做,华为一定会做和汽车相关的产业,因为汽车才是可以养活华为这个体量的公司的行当。甚至有人预言,华为已经在做了,“你咋知道我们没做呢,保密阶段,两年后你再来看这个帖子。”
这场内部争论两年后,2019年6月,答案大白于天下。当时,任正非签发华为组织变动文件,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设五大核心产品部:智能驾驶产品部、智能座舱产品部、智能网联产品部、智能电动产品部和智能车云产品部。曾在华为日本运营商业务部任职的王军被任命为该BU总裁。
华为公司业务架构,来自华为官网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在内部经历了博弈的过程。
早在2013年,华为便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宣布正式进军车联网。那时候的华为决定,以后每年会投入上亿元用于与车联网相关的技术研发。
同年,华为正式发布ME909T等符合车规标准的通信模块产品,以及前装车载移动热点、汽车在线诊断系统等。
2016年9月,华为与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高通4家通讯公司和奥迪、宝马和戴姆勒3家汽车公司共同发起全球跨行业产业联盟——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诸如此类的华为和国内外各大汽车整车企业各种合作,多年来屡见不鲜。
但是在这一阶段,华为一直将汽车业务放在企业BG下,由汽车行业方案部承载。在这个阶段,华为游离于汽车行业外,和企业厂商的合作主要是提供部分组件作为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之一。对于汽车,华为是从外部的视角来看的。
“我们不会进入汽车制造行业,我们看汽车与家具厂看汽车的眼光没有太多的两样。”2015年,华为副董事长郭平在一个会议上提到,“家具厂看中的是沙发,我们看中的是各种连接的设备。”
郭平认为,华为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全连接的世界,汽车也是全连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时汽车的网络化比例还不到10%,激活率更是小于5%,离精确的智能交通还差的比较远。
2016年,业界传闻,华为可能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和整车代工商麦格纳展开战略合作,推出华为品牌汽车。
当时,华为明确否认了这一个传闻,并称“没有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计划,也没有推出华为品牌汽车的计划。”
那之后的几年里,汽车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特斯拉、蔚来、小鹏汽车等一系列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新趋势。“智能汽车行业比智能手机行业大很多,将会是一个几十万亿的市场。”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沈南鹏曾在一场分享中这样说。
在这种相对确定的趋势下,汽车行业的机会纷纷冒了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