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天,我用自己暑假打工赚的钱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手机,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款牌子为索尼爱立信的折叠手机,上面可以听歌,可以拍照,可以下载应用……可以说跟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相比,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在当时的我眼中,功能机更完美的模样可能是诺基亚N97或者黑莓那样,拥有跟电脑布局一样的键盘,有更大的屏幕。至于更好的电子设备是什么样?我大概只能想到笔记本电脑。
而事实上同样是在2010年,苹果的新一代智能手机iPhone 4横空出世,迅速风靡全球,与此同时,安卓阵营的HTC和三星也相继推出安卓手机。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正处于一个消费电子产品“改朝换代”的年份里,并且成为了一名后知后觉的见证者。
时间过去了十年,前些天我看新闻,看到特斯拉大幅降价,引发了一波消费热潮,市场上对于这件事议论纷纷,说着特斯拉降价搞营销的各种理由,包括特斯拉国产化后成本降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等等,我不自觉就想起十年前那场手机迭代“战争”,然后忽然就想: 正在发生的一切,或许也是一个行业“改朝换代”时间的到来 ——特斯拉可能是察觉到了“某个稍纵即逝的契机”,并且就像当年的乔布斯一样迫不及待地出了大招,且不说效果如何,但至少说明了一点—— 汽车 行业的迭代“战争”已经来了。
先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新能源 汽车 凭什么市值如此亮眼?以及特斯拉凭什么成为市值第一的车企?”。
特斯拉股价从去年最低点(2020年3月中旬)开启上涨通道,至今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涨超过十倍,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远超传统 汽车 行业巨头,比如像丰田 汽车 (Toyota,市值1500亿美元左右),德国大众(市值约850亿美元)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连中国新能源 汽车 上市企业蔚来的市值也超越了德国大众。
但如果从营业收入等经营性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跟传统车企相比,特斯拉等新兴造车势力的销量跟市值表现“严重不匹配”—— 比如说大众 汽车 2020年 汽车 销量达到了930万辆,其中包括134万辆纯电动 汽车 ,而丰田 汽车 销量更是超过了大众,相比较而言,市值远超其他车企的特斯拉2020年 汽车 交付量为50万辆,蔚来 汽车 的全年交付量仅为43万辆——甚至不到特斯拉的十分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销量和利润跟传统车企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距离,那么为什么市值会这么高,而且在很多人看来,未来将会更高?
对于了解股市的人来说原因很简单: 市值反映的是预期,换句话说,市场看好特斯拉,看好它的发展发向。 虽然这里面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高估,但也存在着支撑人们去高估它的逻辑基础。
那么支撑特斯拉高估值的逻辑基础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主要包含三方面: 第一,新能源 汽车 代表着未来 汽车 能源的发展方向;第二,自动驾驶代表着未来 汽车 控制的发展方向;第三,全球市场领导地位。
在这里我先引入一个概念:我们可以把传统 汽车 视作 汽车 10版本,那么新能源 汽车 (主要指电动 汽车 ,但也不排除其他新能源)则可以视作20版本,它改变了 汽车 所使用的能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发动机系统,并同时改变了 汽车 工业的产品打造模式——这一点尤其重要。而至于30版本,只有能源方式改变是不够的,在我看来,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 汽车 才能算作真正质变——它改变了人与 汽车 之间的关系,我把这种能兼顾新能源与自动驾驶两种特性的 汽车 称之为智能 汽车 。
在当前的语境下,我们也可以把新能源 汽车 视为智能 汽车 的第一个阶段,事实上有可能成为智能 汽车 的产品几乎全都属于新能源 汽车 。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三方面。
第一方面,新能源 汽车 代表未来 汽车 能源的发展方向。
在说到新能源 汽车 的必然性时,大家能听到最为频繁的词汇可能就是环保、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等,燃油 汽车 排放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直接导致了现如今的“开车限号”,而在宏观层面,石油资源不可再生的属性确实证实了燃油 汽车 必然面临的危机——石油越来越少也就必然越来越贵。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除污染之外的环保问题——碳排放,为了控制碳排放,燃油 汽车 向零排放的新能源 汽车 的变迁也名正言顺。
但在我看来,新能源 汽车 必然取代传统 汽车 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一件小事上—— 电比油便宜,且通用,并且这个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发电技术和各类电力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建设,电的成本不断地在往下降,这也是全球推动能源革命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变迁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电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能源。
从这方面来说,特斯拉、蔚来等 汽车 制造新势力,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这类关键部件供应商,基本上都受益于这一趋势。
第二方面,自动驾驶代表着未来 汽车 控制的发展方向。
这里所对应的就是新能源 汽车 的升级版——智能 汽车 ,智能 汽车 的核心功能就是自动驾驶,我们可以将这种功能理解为 汽车 内部存在一个“虚拟老司机”,它依靠智能 汽车 上的各类传感器以及物联网回传信息等来做驾驶决策——换句话说,我们买一辆车的时候实际上也买了个“司机”,而自己将从传统的“司机与 汽车 ”的关系中脱离出来。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际是建立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之上,本来这事儿还很遥远,但随着5G的发展,以及前沿技术的迅速突破,自动驾驶也迅速向着现实挺进。
处于这种使用体验上的巨大差距,自动驾驶对主动驾驶就体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从这一方面来讲,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依然受益,但除此之外,百度、苹果、华为、谷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 科技 公司也成为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同时对于这些互联网 科技 公司而言,自动驾驶是它们进入智能 汽车 领域的最佳跳板。
而第三方面就很容易解释了,正是因为特斯拉当前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两方面都处于全球同行 ——这里指的是智能 汽车 行业——领导地位,所以它才能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在资本市场中产生了极为强悍的“虹吸效应”,并成就了当前的市值。
对于许多人来说,特斯拉已经风光无限,可以知足,但是对特斯拉和马斯克来说,或许“战争”刚刚开始。
而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在一场战争中能笑到最后的,才笑得最好。
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讲,它在战略层面上需要考虑至少两个层面的“战争”: 第一个层面是如何在整个 汽车 领域保持新能源 汽车 的绝对优势,这里说的就是新能源 汽车 跟传统 汽车 的“斗争”;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保持绝对优势,这里要说的就是特斯拉跟其他新能源 汽车 的“斗争”。
我们先说第一层面。
对于特斯拉或者马斯克来说,特斯拉 汽车 在早几年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推动着新能源 汽车 走向公众视野,推动着智能 汽车 的渐趋成型,但是几年过去了,尽管在刚过去的这一年里特斯拉股价大涨,但是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存量相对于整个乘用车市场的 汽车 保有量来说,依然微不足道。
这有点像智能手机刚出的时候,功能机年销量几亿部,智能手机销量纵然达到几十万部上百万部,但依旧显得势单力薄。所以尽管特斯拉或者说苹果在新一代产品中占比很高,但是从数量来看,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智能 汽车 跟智能手机又存在不同,智能 汽车 所涵盖的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智能手机,这就决定着智能 汽车 想要取代传统 汽车 就要面对更大的阻力,以及需要更长的消化周期。
那么阻碍人们把手里的传统 汽车 换成新能源 汽车 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 汽车 使用周期较长,更换频率低。
这个应该不难理解,特斯拉从推出到现在也没多少年,很多人当时买的 汽车 到现在可能车况还不错。或者说近几年新能源 汽车 才慢慢被市场接受,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还远未到为了尝鲜买新车的地步。
第二, 汽车 价格贵,购买决策偏保守。
汽车 不同于电子产品,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它属于仅次于“房产”的资产,所谓“有房有车”。所以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人们偏向于购买已经得到市场验证并且学习成本低的车子,从这点来看,新能源 汽车 其实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而且天然对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接受障碍。
第三,新能源 汽车 缺陷明显,且目前成本并不低。
也就是续航的问题,市面上大部分新能源 汽车 充满电后的续航里程在500公里左右(实际里程能达到这个地步就算不错了),并且充电桩并不像加油站那样常见,还存在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到了冬天,续航能力还会因为天气原因大幅缩减。
所以对于当前的新能源 汽车 来说,缺陷还是很明显的,对于绝大多数传统 汽车 驾驶者而言,续航里程和充电问题是两大硬伤,尽管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绝大多数时间每天的驾驶里程很难超过电池续航上限——换句话说能做到一天一充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此外就是成本问题,新能源 汽车 的驾驶成本可能不高,但是存在时间成本(充电时间长)和维护成本高的情况,这个主要还是技术发展不完全成熟造成的。
问题列出来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应该看到这三个因素说明的一个核心问题: 用户买新车选择传统 汽车 而不是新能源 汽车 的最根本原因就三个字—— 不值得。
那么解题思路也就一句话—— 让用户觉得值得。
至于方法,就是在体现新能源 汽车 优势的同时,压低用户们的“尝鲜成本”。
在我看来,特斯拉降价在这个层面上的意图很明显——将整个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盈利空间打下来,逼着涉足这个行业的玩家跟随着将价格压下来,从而快速壮大新能源 汽车 的存有量。
而为了保障这种玩法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其他战略目的,特斯拉就必然要压低制造成本, 压低成本有两条路——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 。同时兼顾这两方面优势的只有中国,中国不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提供了一个颇具成本优势的产业链供应体系。而美国、欧洲相比中国较突出的优势就是市场接受度会比较高,这是马斯克将海外第二个超级工厂放在欧洲的主要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 特斯拉想淘汰的不是传统 汽车 厂家,而是传统 汽车 本身 ,所以如果欧美日 汽车 巨头们转型的话,说不定特斯拉会更开心,这意味着推动 汽车 “换代”阻力更小。
从这个战场来看,特斯拉目前并不存在真正的敌人,这对于新能源 汽车 行业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这个行业里的其他玩家以及战略腾挪空间越来越小的传统 汽车 企业来说,都算是噩耗级别的消息,尤其是后者。
接着说第二个层面。
蔚来创始人李斌有个观点没错—— 特斯拉的降价对蔚来等矢志走高端智能 汽车 路线的新玩家来说构不成威胁。 但这里存在一个前提,蔚来的产品相比特斯拉需要有高一个等级的水平,或者能够像苹果之于安卓一样独成一个体系。
尴尬的是从目前来看,特斯拉才更像是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苹果。
不过特斯拉跟苹果有一个处境上的本质不同: 苹果智能手机是能够碾压所有手机产品的,而特斯拉既做不到在体验上完全碾杀传统 汽车 ,也做不到对同行的绝对领先。
正是这一点不同,成为特斯拉实行降价策略的另一个理由——降价可以提升特斯拉的销量,进一步增高市场保有量,并且让它具有更大的动员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奠定自己在整个行业内部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场“斗争”——特斯拉要借助成本优势对近身的竞争对手进行敲打,与此同时向充电基础设施、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等方面进一步落子抢占先机。
在论述这场斗争之前,我们要先明白两个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背景: 第一,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在新能源 汽车 乃至于智能 汽车 领域的综合实力居全球首位。 在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力发动机、车用各类型传感器等硬件方面,和车载系统、V2X、自动驾驶等软件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优势; 第二,就智能 汽车 发展路线来看,中国造车势力相比特斯拉更有前景。
正是因为这两个前提的存在,特斯拉虽然当前阶段并不畏惧任何一家新能源 汽车 企业的挑战,但是它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强大威胁。
与此同时,它将第一家海外超级工厂放在中国,当时马斯克或许并不认为中国的新能源 汽车 会因此受益,它更多是想借助中国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来加速第一场“战争”。但是在过去的2020年,他或许已经认识到另一点:特斯拉提升了中国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产业链实力,同时也或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抬头向上——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给特斯拉开绿灯办厂,绝对算得上目光长远。
我在第一部分说了特斯拉股价暴涨的三大原因,实际上就是它在两大趋势上都做到了领先,但 这个领先并非永远,也并非方方面面。
从当前来看,新能源这条路线上特斯拉已经逐渐失去优势,不管是能源供应系统、动力系统还是为自动驾驶提供硬件支持的传感器及芯片,中国力量都已经能够提供不输于特斯拉的方案;而从自动驾驶方向来说,百度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得上独树一帜,特斯拉仅从这方面来说并不具备优势。
特斯拉当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向的综合实力依然是行业翘楚,但是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蔚来们在开辟新的技术道路,对续航、传感器等展开了大力 探索 并且开始出现成果;而中国的 科技 公司开始下场新能源 汽车 领域,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 科技 公司在内都已经成立智能 汽车 公司: 阿里巴巴旗下有千寻位置,在V2X领域做得相当不错;百度是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技术领先者,其自动驾驶平台阿波罗已经开启商用脚步;华为在物联网方面则有着相当不俗的技术底蕴。
这里边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在于—— 中国造车新势力很显然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像之前的历次技术迭代一样做硅谷的跟随者。
而反观世界其他地区,美欧日韩的传统 汽车 行业虽然也在进行着改革,但是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开拓以及发展相对于中国来说是远远滞后的,因为它们的最大阻碍并不是造车技术上的转变困难,而是路径依赖很难改变,说白了,它们和当初的诺基亚一样无法放弃已经付出的努力,并且并不认为智能 汽车 与传统 汽车 存在多么巨大的不同:比如说,智能 汽车 未来可能将如同智能手机一样,生产环节交给代工企业,所以才会有 科技 企业跨行进入智能 汽车 领域,才会出现富士康与特斯拉合作这样的事情。
特斯拉作为智能 汽车 行业的领先者,它比所有其他车企乃至于 科技 企业更能认识到这个窗口期的逼近,以及中国造车势力的崛起。所以它就必须做些什么来保持自己的领先。
降价是特斯拉众多策略中的一个比较显眼的举动,包括这个策略在内的扩建工厂、增加产能等等,目标很清晰——迅速增加特斯拉 汽车 的保有量,而在保有量上去的同时,它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发展特斯拉的生态——包括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
硬件生态主要包含的是相应硬件标准的制定,比如说充电桩、充电站的标准设计,传感器、芯片的相应技术标准等,它可以通过市场影响力来影响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从而对其他路线的“玩家”进行降维打击;软件生态则包含自动驾驶系统,精确定位、数据处理、边缘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方面。
如果特斯拉把握住当前这个窗口期,在中国造车新势力还没有能力大肆铺开并将影响力传播到国外之前,极大地提升特斯拉的产量以及几乎必然暴涨的销量,那么就能够在我们的车企真正走向国际之前, 先在“标准战”上独领风骚,这对于中国造车新势力来说才是真正的战略性惨败。
自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忽略—— 中国已经替代美国成为对新兴 科技 最为友好的国家,包括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一种抢跑的姿态在发展。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近几年尤其是特朗普当政时期基本玩起了“闭关锁国”那一套,而美国硅谷 科技 企业同样因为技术红利陷入“创新乏力”状态,依靠垄断和技术强权攫取大量经济利益, 科技 发展决策也开始掺杂政治因素,这些都导致美国 科技 在近几年乏善可陈。
我认为这种大趋势是新能源 汽车 乃至于智能 汽车 领域内中国力量逐渐展露头脚并一往无前的最根本原因,同时这种趋势让产业链资源极为快速地向着中国集中,日韩和台湾省相关产业链资源也已经与中国大陆密不可分。
所以在基本面上,中国车企并不弱,在智能 汽车 领域的实力和潜力更是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存在。但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造车新势力似乎直不起腰来,在国外也好似没有一点存在感。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最大的缺陷,也是它们想实现破局最为关键的地方—— 中国智能 汽车 相关企业必须走出中国,不要只是在国内和特斯拉及它背后的产业链企业竞争,要去国际上做这个工作——就像华为曾经做到的那样。
最后想说,传统车企有它的路径依赖,但更大的可能是它们能够拥有从零开始的决心,当大众丰田倾其所有拥抱新能源或者智能 汽车 ,当特斯拉也放下自己的骄傲学习我们的长处,那么到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呢?
路只有一条——我们也要放下自己的路径依赖。 造车新势力包括所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都过于依赖国内市场,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内企业早已用不着在国际市场上“自卑”,更不应该畏惧国际市场,中国崛起也必然伴随着国内一大批企业走向世界。
希望智能 汽车 行业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文丨伊然
火星旅行已经不能满足马斯克的“画饼”野心了。
当地时间8月19日,在特斯拉第一个“人工智能日”(AI Day),特斯拉的高管们轮番登台向大众介绍了 FSD 完全自动驾驶最新进展和规模深度神经网络训练集群系统Dojo 。特斯拉所研发的名为D1的AI芯片采用7纳米制造工艺,处理能力达到1024亿次,一组芯片能够提供的计算功率达到9千万亿次。人工智能机器人给大众带来了无尽的想象。
在众多的科幻作品中,创作者们已经天马行空地表达过自己的美好畅想与潜在担忧;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无数的科学家和企业也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中。
现在,机器人研发大军加入了一位重磅级大亨——马斯克。
在发布会现场,马斯克压轴登台。发布了特斯拉机器人计划Tesla Bot 。 显然,这就是特斯拉在邀请函中所说的“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以外的应用”。
根据马斯克的介绍,Tesla Bot身高172米,体重56千克,承载能力20千克,最快行走能力为每小时8公里。TeslaBot外部造型完全仿照人体线条,肩膀以上是黑色无面孔形态,下半身则是像《星球大战》里面太空部队的乳白色铠甲质感外壳,细看之下带有些许静默的诡异感。
Tesla Bot的面部是一个显示屏,显示屏背后是多个摄像头;脖子、胳膊、手、腿位置累计搭载了 40 个机电推杆。 Autopilot 摄像头会作为它的眼睛,它的胸腔内则安放了特斯拉 FSD 芯片,此次发布的多摄像头视觉架构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也会在其身上得到应用。
马斯克宣称,Tesla Bot将会达到和人类的尺寸以及重量相近的物理特性,并且会具有用于自动驾驶的相机系统和计算单元,未来会用来帮助人类处理“无聊、重复和危险的工作”。
当然,发布会并没有实物亮相,只是马斯克和他的PPT, 预计产品原型机将在2022年面世 。
马斯克简短介绍完后,一位演员穿着Tesla Bot造型的紧身衣在舞台上开始了短暂的机械舞表演,颇有超级变变变风范。或许是为了缓解尴尬,马斯克自嘲地表示:“演员不是真正的机器人,但是特斯拉的机器人将会是真实的。”
看起来,马斯克也知道大家对他的“狂言”并没有那么的信任。他在发布会结束后的新闻交流会上还特别强调, 因为特斯拉已经造出了带着轮子的“机器人”( 汽车 ),所以现在几乎拥有制造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任何零件。
在特斯拉官方招聘页面,最近也发布了四个工作地点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职位,被外界视作与机器人项目直接相关。
岗位要求分别是专注于执行机构齿轮设计和系统;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和执行器组件的集成上;高级人形机电机器人架构师;高级人形建模机器人架构师。
马斯克确实是掌握流量入口的高手。
TeslaBot的诡异造型和莫名其妙的发布会,社交网络的注意力又成功被“顶流”马斯克吸引了,各种段子和表情包层出不穷。
一如既往,同行们对马斯克的介绍内容持有异议,有媒体直言Tesla Bot完全是商业宣传——特斯拉绝对不可能在一年内制造出马斯克所宣扬的人形机器人。
目前,全球研制人形态机器人产品最为知名且公认的行业技术标杆是波士顿动力公司。
199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克·雷波特创办波士顿动力,并在美军的资助下,研发商用机器人 。
虽然机械的运动能力进展迅速,然而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过多进展。
2012年,随着深度学习等算法突破,人工智能大爆炸。5G、物联网带源源不断地产生海量的大数据,投喂给AI大模型。加速迭代的AI大模型给机器人行业带来无限的遐想。
8月17日,波士顿动力分享了一段一分钟视频,双足人形机器人Atlas展示了手跨栏、后空翻下台阶、过独木桥、跳箱子、走斜板等高难度跑酷运动。 波士顿动力公司表示,跑酷测试展示了Atlas全身在各种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平衡,无缝切换动作的实力。
Atlas使用IMU、关节位置和受力传感器来控制其身体并感受地面获得平衡,通过感知算法来识别障碍物。
据波士顿动力介绍,深度相机以每秒15帧的速度生成距离测量数据,形成环境点云,使用多平面分割的算法从点云中提取表面。接着,算法输出的数据被输入地图系统,最后系统帮助Atlas用相机看到不同物体建立模型。
短短三天后,Tesla Bot用几张PPT就盖过了Atlas的风头,马斯克选择的时间节点就颇为值得玩味。
波士顿动力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特斯拉机器人的理论和设想非常前沿,对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也有借鉴和推动意义,但是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格局和技术水平来说,Tesla Bot的商业化蓝图近乎是痴人说梦。
即便特斯拉有优秀的硬件研发能力,有强大的人工智能计算硬件和算法基础,有钱和政策支持,但是人形机器人研究 在关节控制、手部精细 *** 作、视觉信息理解等几乎所有的技术细节上有太多尚未攻克的难题。
目前,Atlas也仅可以实现每小时54公里的移动速度,并没有可以实现灵活运动的手指关节,特斯拉基本不可能在一年内就完成同行们十几年都没有突破的瓶颈。
有不客气的评论人士指责马斯克宣布的Tesla Bot计划不过是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的幌子。
7月,美国权威的消费者权益机构《消费者报告》指出 特斯拉的FSD Beta V9缺乏安全保障措施,不应使用未经专业训练的用户进行驾驶测试。 从用户公开的测试视频中可以看到,纯靠视觉方案的FSD有时会莫名出错,无端乱打方向盘,不按道路线行驶等状况。
车企进行类似的测试时,一般会在电脑上模拟运行,由专业人员完成。特斯拉把测试版FSD开放给普通用户,是让未经训练的消费者成为了试验品,还给公共空间的行人带来了风险。
当地时间8月16日,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启动正式调查,认为该系统存在“难以识别停放在路边的紧急车辆”的隐患。
8月24日,马斯克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承认公司最新发布的驾驶辅助软件FSD“不够好”,Autopilot/AI团队正在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改进。
特斯拉试图开发比普通人类司机驾驶安全约10倍的辅助驾驶系统,需要更大量的神经网络培训。
虽然Tesla Bot的“狂言”大概率是马斯克又一份“炒作PPT”,但马斯克的长远眼光一向精准 , 在线支付、新能源车辆、自动驾驶、动力电池、太空 探索 ……他几乎踩准了发展的路径。
近几年,各大服务机器人厂商开始加码技术链条布局,SLAM、AI芯片、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核心技术获得较快发展,服务机器人产品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也有明显提升,产品类型愈加丰富。
QYReaserch相关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仿人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达到了211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8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产品方面来看,双足机器人正在逐步替代轮式机器人,教育和 娱乐 、研究与空间 探索 仍是机器人主要商用范围。
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2020年的市场规模为超过4800万美元,占全球的23%,预计2027年将达到29亿美元,全球份额提升至34%。
中国厂商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后来者,但近年来国内快速发展的智能家庭小机器人和商场里随处可见的引导机器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
7月,上海举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优必选发布了国内首款可商业化的大型双足仿人型服务机器人Walker X。 Walker X身高130cm、体重63kg,拥有41个高性能伺服驱动关节,能够 *** 控冰箱、吸尘器等家电,还可以帮人按摩,下象棋。
虽然人形机器人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马斯克所言的便利,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生产的前景确实越发的光明,或许会成为新能源造车后的下一个增长点。
马斯克曾说:“从长远来看,人们会将特斯拉视为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就像我们现在被视为 汽车 或能源公司那样。”
马斯克对相关 科技 在产业应用落地中的判断和界定值得思考,将新能源 汽车 视作是物联网终端已经不算是新概念,但将智能车比作是长了轮子的机器人却是另辟蹊径。
人形机器人全面介入到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绝对不会亚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时刻要为未来规划。
特斯拉没网可以用屏幕的,特斯拉自带的4g网络用国产的特斯拉车辆均内置了中国联通物联网的SIM卡,以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根据公安部和工信部相关要求,所有车主提车以后必须完成车辆内置的SIM卡用户实名认证4g图标显示在显示屏信号上方采用的联通网络。马斯克的净资产升至1280亿美元,超越比尔·盖茨,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仅次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截至美股收盘,特斯拉涨幅回落至658%报52185美元,总市值为4946亿美元。微软微跌013%报21011美元,总市值为159万亿美元。
受特斯拉股价的推动,现年49岁的马斯克净资产周一暴增了72亿美元,增至1279亿美元。今年,马斯克的净资产已经增加了1003亿美元,成为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榜单上财富增幅最高的富豪。
11月18日,马斯克财富彼时达到1097亿美元,超越扎克伯格,跻身全球富豪排行榜第三。而在今年1月份,马斯克仅排名第35位。特斯拉近日利好消息不断,先是被宣布将正式纳入标普500指数,之后又被摩根士丹利三年多来首次给予增持评级。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特斯拉正在从一家以汽车零售业务为主的公司向拥有软件、服务等多产品收入渠道的公司转型。
华尔街投行Wedbush分析师Daniel Ives认为,特斯拉有望在2023年底前,甚至最快2022年底前实现100万辆汽车的交付量目标,这意味着其股价有望进一步强劲增长。
说实在,我们看到马斯克的财富超过比尔盖茨这件事情也不算让人意外,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马斯克的财富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因为这些年来比尔盖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逐渐脱离了微软的经营管理层,当前的微软已经不再由比尔盖茨执掌,而是由职业经理人来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比尔盖茨本身的财富在其逐渐退居幕后之后的增长是相对放缓的,再加上比尔盖茨这些年都在下大力气做慈善,所以其花出去非常多的钱了。
从数据上来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盖茨基金会总共捐赠了 538亿美元,用于全球发展项目的捐赠支出占总支出的45%,用于全球健康项目的支出占比29%,另有分别16%、10%的捐赠支出用于美国本土项目和其他慈善项目。而这个时候再看马斯克,马斯克身家今年以来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他持有特斯拉2074%的股份,以此计算其财富一夜增加超60亿美元,今年身价累计增加1003亿美元,是彭博富豪榜上增长最快的一位。
其次,特斯拉和微软其实代表的是不同的市场发展方向,从目前来看,大家所熟悉的屋也就是几个方向,一方面是微软所代表的 *** 作系统Windows和办公软件office体系,一方面则是微软的云计算体系,虽然说这些年来微软凭借云计算已经实现了高速的发展,甚至实现了快速的翻身。但是我们再来看到马斯克所带领的特斯拉,其实特斯拉正带动的是整个物联网体系,其所带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又是最新的发展方向,可谓是产业的风口,也是华尔街最关注的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就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化,因为微软相对而言是比较传统的公司,其所代表的市场发展和市场预期都是相对稳定和固定的,但是特斯拉所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的新风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斯拉完全有可能比微软获得更多的市场关注度,所以我们看到,虽然特斯拉的市值比微软低,但是特斯拉的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广大的。
第三,两者的未来到底该怎么看,从财富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比尔盖茨将自己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捐赠,未来的比尔盖茨的财富水平有可能会进一步的下滑,而马斯克的财富水平则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特斯拉所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微软所代表的传统互联网产业之间,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从长期的角度出发,马斯克的收入和财富可能会增长,但是未来的特斯拉可能也不会有持续这么好的股票市场表现。
未来可能颠覆世界的十大 科技14D打印
相信大家都看过**里的变形金刚在短时间内变形,在不久的将来,4D打印技术将能使你需要的模型在短时间内成型。4D打印是指利用“可编程物质”和3D打印技术,制造出在预定的刺激下(如放入水中,或者加热、加压、通电、光照等)可自我变换物理属性(包括形态、密度、颜色、d性、导电性、光学特性、电磁特性等)的三维物体。其中,“可编程物质”是指能够以编程方式改变外形、密度、导电性、颜色、光学特性、电磁特性等属性的物质。4D打印的第四维是指物体在制造出来以后,其形状或性能可以自我变换。
4D打印制造的物体至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体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可自我变换成另一种形态或性能;另一种是该物体由可分离的三维像素(一种基于体积的像素,与平面像素类似,三维像素是“可编程物质”的基本单元,不同的“可编程物质”具有不同的三维像素)组成,三维像素可聚集形成更大的可编程部件,该部件也可分解成三维像素。
4D打印比3D打印多了一个时间维度,3D打印是预先建模再打印出成品,而4D打印则是把产品通过打印机嵌入可以变形的智能材料中,在特定的时间或激活条件下按事先的设计进行自我组装。打印过程并不新鲜,关键是打印出来后发生的变化,对于这项技术的运用,可以让物体在地下管道等难以接触到的地方进行自我组装,也可以应用到家具、自行车、 汽车 、建筑物等的制造上。4D打印概念的灵感来自于生物的自我复制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这一技术的问世可能预示着自我组装家具时代的来临。
2精密基因工程
传统基因工程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新技术正在兴起,使我们可以直接“编辑”植物的遗传密码,以提高植物营养成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等。这些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S)和近期推出的可在细菌中演化为病毒防御机理的CRISPR-Cas9系统。这种系统使用核糖核酸分子来锁定目标DNA,并在目标基因组中按照一组已知的、用户选定的序列进行剪切。这样,便能抑制不需要的基因,或者将该基因进行改良,使其发挥出与自然变异别无二致的功用。通过采用“同源重组”的办法,CRISPR也可用于精确地向基因组中植入新的DNA序列乃至完整的基因。
基因工程另一个有望取得重要进展的领域是将核糖核酸干扰技术(RNAi)用到农作物身上。核糖核酸干扰可有效预防病毒和真菌病原体,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需求。病毒基因已广泛用于保护木瓜树免遭环斑病毒侵害。以夏威夷为例,采用此法十多年来,并没有出现病毒抗药性增强的迹象。此外,核糖核酸干扰也能惠及主要粮食作物,预防小麦秆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香蕉枯萎病等。
现在有很多生物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癌症的突破,这当中基因工程必不可少,也许在不久远的未来人类可以实现癌症的强效治愈,从而使人类的生命更加长寿持续。
3无线电力传输
如 今,越 来越 多的电子产 品为人们 的工作生活带 来了极大 的便捷 ,但传 统 的电力传输 方式大多是通过导 线或插座 将电力传输到终端产 品。随着移动设备、 无线数据 传输 、无线网络技 术的 曰益 普 及 ,人们 希望能摆脱 传统 电力传输方 式 的束缚 ,解 除纷乱 电源线带 来的困扰 。 由此 ,无 线 电力 传输 技 术成 为 21世 纪 最 值得期 待的技术 ,无线 充电产品成 为 人们关注的新焦 点。目前,全球许多国家 都 在研究 开发 无线 电力传输技术 ,探 索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在不 同领域的应用 , 致 力于将其实用化。
无线 电力传输 (W irelessPowerTransmission,WPT)也 称 无 线 能 量传 输或无线 功率传 输,它通过 电磁 感应和能量 转换来实现 。无线 电力传输主要通过 电磁 感应、电磁其 振、射频、微波、激光等 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根据 在空间实现无线 电力传输供电距离的不 同,可 以把无线 电力传输 形式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传输三大类
4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汽车 ,又称无人驾驶 汽车 、电脑驾驶 汽车 或轮式移动机器人,为一种运输动力的无人地面载具。作为自动化载具,自动驾驶 汽车 不需要人类 *** 作即能感测其环境及导航。完全的自动驾驶 汽车 仍未全面商用化,大多数均为原型机及展示系统,部分可靠技术才下放至量产车型,逐渐成为现实。
自动驾驶 汽车 能以雷达、光学雷达、GPS及电脑视觉等技术感测其环境[1][2]。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将感测资料转换成适当的导航道路,以及障碍与相关标志。根据定义,自动驾驶 汽车 能透过感测输入的资料,更新其地图资讯,让交通工具可以持续追踪其位置。
自动驾驶 汽车 的展示系统可追溯至1920年代及1930年代间,第一辆能真正自动驾驶的 汽车 则出现于1980年代。1984年,卡内基美隆大学推动Navlab计划与ALV计划;1987年,梅赛德斯-奔驰与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大学共同推行尤里卡普罗米修斯计划。从此以后,许多大型公司与研究机构开始制造可运作的自动驾驶 汽车 原型。21世纪以后,伴随着资讯 科技 的进步,更是突飞猛进,全自动驾驶的车辆在试验车辆上已经被制造出来,特斯拉 汽车 率先推出特定环境下的自驾车。
5全天候能源收集技术
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从各种燃料当中生产出能源的技术,利用人体和环境的温差产出电力。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出一种“能源收集树”,能从周围环境中收集能源并转换为电能,给小型电子设备充电。在英国已有了靠着人们的脚步就能产生电源来启动灯泡,还能帮手机充电,这项发明 科技 将成为智慧城市的下一步,在高密集人流量的街道上,铺上全天候能源收集跑道,走在跑道上,人人都为绿色能源出份绵力。
6智慧工厂
智慧工厂”的发展,是智能工业发展的新方向。特征体现在制造生产上:
一、系统具有自主能力:可采集与理解外界及自身的资讯,并以之分析判断及规划自身行为
二、整体可视技术的实践:结合讯号处理、推理预测、仿真及多媒体技术,将实境扩增展示现实生活中的设计与制造过程。
三、协调、重组及扩充特性:系统中各组承担为可依据工作任务,自行组成最佳系统结构。
四、自我学习及维护能力:透过系统自我学习功能,在制造过程中落实资料库补充、更新,及自动执行故障诊断,并具备对故障排除与维护,或通知对的系统执行的能力。
五、人机共存的系统:人机之间具备互相协调合作关系,各自在不同层次之间相辅相成。
结合高度自动化与大数据、物联网接轨的一种未来工厂型态,通过各种感测器、网络技术、云端运算等,减少人力而且能有效率地生产。相较现行的大量生产策略,未来将转变成多样少量客制化生产。 随着工厂制造流程连接的嵌入式设备越来越多,通过云端架构部署控制系统,无疑已是当今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所谓工业40就是新一代的工业革命,第一次的工业革命,由水力及蒸汽带动机械化,跟随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电力驱动引入大量生产,再下一个则是数位革命,引入信息技术以更进一步地自动化生产,现在,我们正处于第4次工业革命的边缘,而它将是自动化与数位化的融合。
7隔空挥手遥控
该技术运用仿生学原理(蝙蝠用超声波捕食)能够识别挥手运动信号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将人在挥手瞬间产生的动作信号精准捕捉识别,从而实现了对电源的相对远程控制。所以,哪怕你睡在床上,只要使用这种开关,对着开关远距离挥手,就能开关你家中不同房间里的电灯和其他电器。最近华为的最新手机发布会上也展示了该种功能可以隔空通过手势识别来截屏滑动点击APP,也意味着,未来隔空 *** 控智能产品,智能家居也会成为现实
8虚拟现实
处于不同时空可克服距离的限制,共同参与活动的实感体验型技术,例如,呆在家中也能与远方亲友“一起”打球。目前已经到了商用化的阶段,全息图的应用技术也在开发中。 VR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3D的虚拟世界,提供给用户视觉、听觉、触觉等的模拟,让用户感觉彷佛身历其境,可以及时同步、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用户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的感觉。
9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 [1] 技术是指利用分析比较的计算机技术识别人脸。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等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
10高度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该词也指出研究这样的智能系统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同时,通过医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及统计学等的进步,有些预测则认为人类的无数职业也逐渐被其取代。
人工智能于一般教材中的定义领域是“智能主体(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与设计”,智能主体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约翰·麦卡锡于1955年的定义是 “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安德里亚斯·卡普兰(Andreas Kaplan)和迈克尔·海恩莱因(Michael Haenlein)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系统正确解释外部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并利用这些知识通过灵活适应实现特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研究是高度技术性和专业的,各分支领域都是深入且各不相通的,因而涉及范围极广[8]。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技术问题。其分支领域主要集中在解决具体问题,其中之一是,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完成特定的应用程序。
AI的核心问题包括建构能够跟人类似甚至超卓的推理、知识、规划、学习、交流、感知、移物、使用工具和 *** 控机械的能力等[9]。人工智能当前仍然是该领域的长远目标[10]。当前强人工智能已经有初步成果,甚至在一些影像识别、语言分析、棋类 游戏 等等单方面的能力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而且人工智能的通用性代表着,能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是一样的AI程序,无须重新开发算法就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AI完成任务,与人类的处理能力相同,但达到具备思考能力的统合强人工智能还需要时间研究,比较流行的方法包括统计方法,计算智能和传统意义的AI。当前有大量的工具应用了人工智能,其中包括搜索和数学优化、逻辑推演。而基于仿生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经济学的算法等等也在逐步 探索 当中。 思维来源于大脑,而思维控制行为,行为需要意志去实现,而思维又是对所有数据采集的整理,相当于数据库,所以人工智能最后会演变为机器替换人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