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的行业现状

电子元器件的行业现状,第1张

2020年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近19万亿

电子元器件是各种电子整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着电子整机的性能和质量。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已渗透到整个工业领域中,是支撑整个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资料,2020年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不含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真空电子器件行业)销售额总和达到18831亿元,2015-2020年平均增长47%,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产销规模高居全球之首。

光电线缆是电子元器件最大的细分市场

电子元器件主要包括电阻电位器、电容器、电子陶瓷器件、磁性材料元件、电子变压器、电感器件、压电晶体器件、混合集成电路、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光电接插元件、控制继电器、微特电机、光电线缆、光通信器件、电声器件、电子防护元器件、印刷电路板等细分产品。从2020年电子元器件行业细分市场销售占比来看,光电线缆销售占比最大,达到18%,其次是电声器件销售占比17%,光电接插元件销售占比16%。

“十三五”期末电子元器件行业未能达到规划目标

“十三五”期间,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国际贸易壁垒、新冠疫情等各种不利因素叠加,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整体销售额增速放缓,导致“十三五”期末国内电子元器件市场整体销售总额仅达到988%的规划目标水平,其中电容器市场仅达到862%的规划目标水平。

注:电子防护元器件和印制电路板在“十三五”时期并未规划具体销售额目标。

规划到2025年国内电子元器件销售规模近25万亿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规划到2023年中国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国内电子元器件销售规模将达到24628亿万。

在本土企业发展培育方面,规划到2025年,中国本土企业的电子元器件(不含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真空电子器件行业)销售总额达到18450亿元,占国内销售市场总额的75%,2020-2025年均增长72%。其中,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务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本土大公司达到20家以上,而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比“十三五”期间翻一番。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9年中国5G产业市场分析:开启产业互联网新阶段,全球化步伐有待加快

5G板块热度不减 开启产业互联网新阶段

近期,5G板块热度不减。2019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在人民大会堂“委员通道”上表示,我国25个省区市正在进行网络试点,下半年5G手机将零星上市。3月4日5G概念股多股涨停。专家认为,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启产业互联网新阶段贡献将更为显著。

5G开启产业互联网新阶段贡献更为显著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张春飞分析认为,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和更大用户连接能力等显著特征,不仅能满足人与人的通信,还能满足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将开启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新时代,对构筑数字化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5G连接数量将达到14亿,占全球总数的1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左铠瑞表示,5G与4G协调发展正加快基础设施升级。在建网初期,5G主要覆盖热点地区,当没有5G覆盖时,5G多模终端(兼容4G/5G多种制式)可以自动切换到4G网络,5G网络建设可与4G网络协同。预计2020-2025年,5G网络总投资额在9000-15000亿元,同期电信企业5G业务收入累计将达到19万亿元。

5G拓展产业互联网新空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汪明珠分析认为:

1、增强移动宽带场景,主要是现有移动互联网的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极致的应用体验,如智能家居、智慧医疗、虚拟现实等。

2、物联网场景,主要面向智慧城市、车联网等低功耗大连接应用,给城市管理、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行业带来新型智慧应用。

3、工业互联网场景,主要面向工业控制、工厂自动化、远程运维等对时延和可靠性具有极高要求的垂直行业应用。

从上述应用场景可以看出,与4G相比,5G应用将与更广泛的实体经济领域相结合,极大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5G对经济社会贡献显著

从直接贡献看,5G的部署可以有效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

1、5G建网过程需要采购大量网络设备,这将带动我国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先进的设备。

2、带动手机终端的升级换代,将促进手机厂商制造更先进、更丰富的终端产品。

3、网速快了,终端好了,也将推动互联网、软件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带动整个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从间接贡献看,5G将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使能器

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将支撑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生产流程的全面深刻变革,助力传统产业优化结构、提质增效。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将放大5G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就业贡献看,5G 将创造大量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就业机会

5G带动移动通信产业就业的同时,还将催生工业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开发、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新型信息服务岗位,并培育基于在线平台的灵活就业模式。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G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从直接贡献看,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达33万亿元。从间接贡献看,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间接带动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从就业贡献看,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2020-2030年中国5G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产出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大运营商试点城市激战 专家点评争夺全球领先步伐还需加快

继去年12月三大运营商获得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后,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今年中将进行5G商业推广,一些地区将会发放5G临时牌照,使大规模的组网能够在部分城市和热点地区率先实现,同时加快推进终端的产业化进程和网络建设。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在人民大会堂“委员通道”上表示,我国25个省区市正在进行网络试点。

5G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网络建设的超大密集度。在网络建设方面,中信建投证券在一份研报中预计,2019年中国将新建开通5G基站10万个左右,预计全球在30万~40万个基站左右。未来5G基站量将是4G基站量的2倍,可见5G需要大规模投资。而5G基站建设规模是视运营商而定的,可以预计,运营商围绕5G的激战近在眼前。

目前进展最快的就是三大运营商的试点城市。去年12月,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正茂在中国移动5G创新合作峰会上表示,中国移动在全国有17个实验城市。其中在杭州、上海、苏州、广州、武汉5个城市进行5G规模实验。此外,还将在北京、成都、深圳、青岛、天津、福州、武汉、南京、贵阳、沈阳、郑州和重庆12个城市开展应用示范,深入到垂直行业的应用,形成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探索新兴商务模式。

中国联通计划在北京、雄安、沈阳、天津、青岛、南京、上海、杭州、福州、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贵阳、广州和张家口17个城市进行5G试验。中国电信则准备在北京、雄安、深圳、上海、苏州、成都、兰州、南京、福州、重庆、杭州、海口等17个城市进行试验。

看起来几大运营商竞争的如火如荼,但也有通信专家点评认为,相对于韩美等国在5G上表现出来的激进步伐,国内三大运营商的“激战”仍显得相对保守。虽然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在高呼5G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总体行动上或许步伐并不大。三大运营商在争夺5G全球领先的步伐上还需进一步加快。

——预见2023:《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百度百度(BAIDU)、腾讯(TCTZF)、阿里巴巴(BABA)、科大讯飞(002230)等。

本文核心数据: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情况、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情况、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轮次分布、人工智能各技术方向岗位人才供需、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高校名单、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人工智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区域分布、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派系、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将其视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指出其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行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可分为三个下属行业,分别为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和人工智能系统服务。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涵盖行业庞大

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三层: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包括AI芯片等硬件设施及云计算等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服务和算力支撑;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构建技术路径;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始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分别是1956-1970年、1980-1990年和2000年至今。

1959年Arthur Samuel提出了机器学习,推动人工智能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此后70年代末期出现了专家系统,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美国和日本立项支持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期,期间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学模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著名的多层神经网络、BP反向传播算法等,算法模型准确度和专家系统进一步提升。期间,研究者专门设计了LISP语言与LISP计算机,最终由于成本高、难维护导致失败。1997年,IBM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arry Kasparov,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当前人工智能处于第三个发展高潮期,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三方面共同的进展。2006年加拿大Hinton教授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极大地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机器自学习的能力,随后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为代表的算法研究的突破,算法模型持续优化,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准确性,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普及,全球网络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PU、NPU、FPGA等各种人工智能专用计算芯片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机器处理海量视频、图像等的计算能力。在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行业政策背景:行业发展从技术过渡到产业融合

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产业政策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2017年之前,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突破方面。从2017年开始,政策的重点已经从人工智能技术转向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

从2018年两会发言的不完全汇总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产业的融合将是未来的重点,包括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等官方部门和百度、腾讯、联想等民间代表,均提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医疗等。

2019年,两会更是将“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社会的赋能被给予最高层次的期待。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智能+”的理念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落地空间和回报想象。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更能反向助推技术自身的迭代和进步。

2020年,明确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建设重要一环,“十四五”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且各省市也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行业发展现状

1、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占比最高的核心技术

从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看,计算机视觉技术占比最高,达到34%;其次是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占比分别为18%和17%;智能语音技术、自然语音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的热度也较高,分别占比8%、8%和7%。

2、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注: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典型的融合交叉产业,对产业统计口径的不同会带来市场规模数据上的出入。下文整理了统计口径不同的三大研究机构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的测算数据,以期展现多方视角。其中:中国信通院统计口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统计口径>中国电子学会统计口径,三大研究机构的统计口径在图表下方注明。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本和人才的驱动,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4041亿元,同比增长333%。

注:中国信通院对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及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即包括人工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方面,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同比增长389%。

注:中国电子学会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对话式AI、机器学习(含自动驾驶)、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软件、AI芯片等核心硬件

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582亿元,同比增长354%,总体上看,当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软硬件)市场规模增速大于整体产业市场规模增速,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注:①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统计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和硬件市场,不包括服务市场规模;②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尚未发布最新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测算数据

3、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客户来自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公安、交警、司法、城市运营、政务、交运管理、国土资源、监所、环保等),应用占比达到49%,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8%和12%。

企业和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升温。在决定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已能够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AI 核身帮助人们安全生活、远程交易、便捷通行;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分析预测、科学决策;人机对话提升了拜访登记、服务响应中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推动社会进入智能经济时代。前瞻估算,目前中国大型企业基本都已在持续规划投入实施人工智能项目,而全部规上企业中约有超过10%的企业已将人工智能与其主营业务结合,实现产业地位提高或经营效益优化。

4、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

截止2022年10月9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总计共有6486起投融资事件发生,总计融资金额为9994亿元。其中2014-2018年在融资事件及融资规模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融资金额达1366亿元,融资事件1049起。2019-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相较之前冷静不少,融资事件有所下降但是融资规模有所上升。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资本市场再次迎来增长大潮,投融资事件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年峰值,分别增长至1066起和3062亿元。截止2022年10月9日,2022年人工智能行业共有投融资事件532起,融资金额达到1008亿元。

注:2022年数据截至10月9日,下同,不再赘述。

从我国人工智能行业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来看,由于初创型企业融资金额与估值相对较合理,泡沫较小,因此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2014-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天使轮和A轮占比最高。随着人工智能市场板块的逐渐成熟,早期的投资占比逐渐降低,人工智能投资轮次逐渐后移。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A轮融资占比下降至379%,C轮融资占比则上升至1137%。

5、技术方面人才不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说明该技术方向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从细分行业来看,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的岗位人才供需比分别为008、009,相关人才极度稀缺。

注:岗位人才供需比=意向进入岗位的人才数量/岗位数量。

相对国外,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培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加快推进,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资格。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人工智能竞争能力遥遥领先

从1990年至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城市格局几经变化,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变现稳定,这些城市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互联网业发展中也排名靠前。这些城市均强化科研与人才优势、加速补充完善人工智能自身及面向行业落地的产业链、建设示范性智能应用场景、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相关标准体系、推动公共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环境与宜居性、支持系统性超前研发布局等措施将成为城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的谋划方向。

在2021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区域竞争力排名中,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属于第一梯队;排名第六至第十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辽宁省和湖南省。

在四大都市圈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长三角,排名第二的是京津冀,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珠三角和川渝地区。

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主要分为三个派系

从企业的竞争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派系,分别是头部平台代表企业、融合产业活跃企业、技术层面代表企业。

人工智能平台的代表性企业主要有百度、阿里云、腾讯、华为、京东和科大讯飞;而小米、平安科技、苏宁、滴滴是融合产业较活跃的企业;技术层企业代表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作为独角兽公司。

从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来看,根据胡润排行榜,商汤科技以500亿元的价值位列2021年胡润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排行榜首位;其次,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地平线机器人与明略科技也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价值均超200亿元。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高质量、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已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及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化转型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部署。

2、“十四五”期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科技部于2019年8月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有序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截至2021年3月末,我国已有14个市+1个县获批建设试验区;至2023年,试验区数量预计将达20个左右。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55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7
下一篇 2023-06-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