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物联网时代下数据采集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应对物联网时代下数据采集的机遇与挑战,第1张

 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认定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向社会经济各方面、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有资料显示,1998年全球网民平均每月使用流量是1MB(兆字节),2000年是10MB,2003年是100MB,2008年是1GB(1GB等于1024MB),2014年将是10GB。全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即一天产生的信息量可刻满188亿张DVD光盘。我国网民数居世界之首,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淘宝网站每天有超过数千万笔交易,单日数据产生量超过50TB(1TB等于1000GB),存储量40PB(1PB等于1000TB)。百度公司目前数据总量接近1000PB,存储网页数量接近1万亿页,每天大约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几十PB数据。一个8Mbps(兆比特每秒)的摄像头一小时能产生36GB数据,一个城市若安装几十万个交通和安防摄像头,每月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几十PB。医院也是数据产生集中的地方。现在,一个病人的CT影像数据量达几十GB,而全国每年门诊人数以数十亿计,并且他们的信息需要长时间保存。总之,大数据存在于各行各业,一个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
信息爆炸不自今日起,但近年来人们更加感受到大数据的来势迅猛。一方面,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以物联网和家电为代表的联网设备数量增长更快。2007年全球有5亿个设备联网,人均01个;2013年全球将有500亿个设备联网,人均70个。随着宽带化的发展,人均网络接入带宽和流量也迅速提升。全球新产生数据年增40%,即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以翻番,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目前,单一数据集容量超过几十TB甚至数PB已不罕见,其规模大到无法在容许的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
数据规模越大,处理的难度也越大,但对其进行挖掘可能得到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大数据热的原因。首先,大数据反映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为564亿,手机网民为42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其次,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已达22ZB(1ZB等于1000EB),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2011年,英国《自然》杂志曾出版专刊指出,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大数据应用的领域
大数据技术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宏观经济方面,IBM日本公司建立经济指标预测系统,从互联网新闻中搜索影响制造业的480项经济数据,计算采购经理人指数的预测值。印第安纳大学利用谷歌公司提供的心情分析工具,从近千万条网民留言中归纳出六种心情,进而对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变化进行预测,准确率达到87%。制造业方面,华尔街对冲基金依据购物网站的顾客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一些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对采购和合理库存量的管理,通过分析网上数据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市场动向。有资料显示,全球零售商因盲目进货导致的销售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这方面的数据分析大有作为。
在农业领域,硅谷有个气候公司,从美国气象局等数据库中获得几十年的天气数据,将各地降雨、气温、土壤状况与历年农作物产量的相关度做成精密图表,预测农场来年产量,向农户出售个性化保险。在商业领域,沃尔玛公司通过分析销售数据,了解顾客购物习惯,得出适合搭配在一起出售的商品,还可从中细分顾客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在金融领域,华尔街“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分析34亿微博账户留言,判断民众情绪,依据人们高兴时买股票、焦虑时抛售股票的规律,决定公司股票的买入或卖出。阿里公司根据在淘宝网上中小企业的交易状况筛选出财务健康和讲究诚信的企业,对他们发放无需担保的贷款。目前已放贷300多亿元,坏账率仅03%。
在医疗保健领域,“谷歌流感趋势”项目依据网民搜索内容分析全球范围内流感等病疫传播状况,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供的报告对比,追踪疾病的精确率达到97%。社交网络为许多慢性病患者提供临床症状交流和诊治经验分享平台,医生借此可获得在医院通常得不到的临床效果统计数据。基于对人体基因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症下药的个性化治疗。在社会安全管理领域,通过对手机数据的挖掘,可以分析实时动态的流动人口来源、出行,实时交通客流信息及拥堵情况。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搜索引擎,可以收集热点事件,挖掘舆情,还可以追踪造谣信息的源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对十万多人手机的通话、短信和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处理,提取人们行为的时空规律性,进行犯罪预测。在科学研究领域,基于密集数据分析的科学发现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个范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材料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正在兴起。
麦肯锡公司2011年报告推测,如果把大数据用于美国的医疗保健,一年产生潜在价值3000亿美元,用于欧洲的公共管理可获得年度潜在价值2500亿欧元;服务提供商利用个人位置数据可获得潜在的消费者年度盈余6000亿美元;利用大数据分析,零售商可增加运营利润60%,制造业设备装配成本会减少50%。
大数据技术的挑战和启示
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体现在大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其次是数据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第三是数据处理。有些行业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数据样本本身,更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很大,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利用上下文关联进行语义分析,从大量动态而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第四是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使结果更直观以便于洞察。目前,尽管计算机智能化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只能针对小规模、有结构或类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谈不上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现有的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行业中难以通用。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任务很重,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保证。大数据分析对我们深刻领会世情和国情,把握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数据的重要价值。
为了开发大数据这一金矿,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首先,大数据分析需要有大数据的技术与产品支持。发达国家一些信息技术(IT)企业已提前发力,通过加大开发力度和兼并等多种手段,努力向成为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国外一些企业打出免费承接大数据分析的招牌,既是为了练兵,也是为了获取情报。过分依赖国外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平台,难以回避信息泄密风险。有些日常生活信息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从中也可摸到国家经济和社会脉搏。因此,我们需要有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技术与产品。美国政府2012年3月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这是继1993年宣布“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一重大科技部署,联邦政府和一些部委已安排资金用于大数据开发。我们与发达国家有不少差距,更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中国人口居世界首位,将会成为产生数据量最多的国家,但我们对数据保存不够重视,对存储数据的利用率也不高。此外,我国一些部门和机构拥有大量数据却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导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政府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数据割据与封锁,应注重公开信息,应重视数据挖掘。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统一数据开放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鼓励挖掘与利用。例如,提供各地天气与航班延误的关系,推动航空公司提升正点率。
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应当有法可依。去年底全国人大通过的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是一个好的开始,当前要尽快制定“信息公开法”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在很多机构和企业拥有大量客户信息。应当既鼓励面向群体、服务社会的数据挖掘,又要防止侵犯个体隐私;既提倡数据共享,又要防止数据被滥用。此外,还需要界定数据挖掘、利用的权限和范围。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安全性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要注意技术安全性和管理制度安全性并重,防止信息被损坏、篡改、泄露或被窃,保护公民和国家的信息安全。
大数据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盖特纳咨询公司预测大数据将为全球带来440万个IT新岗位和上千万个非IT岗位。麦肯锡公司预测美国到2018年需要深度数据分析人才44万—49万,缺口14万—19万人;需要既熟悉本单位需求又了解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管理者150万,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大。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能理解与应用大数据的创新人才更是稀缺资源。
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应用驱动性很强的服务领域,是具有无穷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目前,其标准和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这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机会。我们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将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抓手,但要注意科学规划,切忌一哄而上。

“主芯片的问题海康处理的比较好,目前对海康没有太大的影响。”海康威视(002415)日前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现在供应链面临的压力是半导体的产能不足带来的问题,“长期来看半导体的整体紧缺对我们还是带来很多挑战。”

4月17日,海康威视举行业绩说明会。近千名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会,这在其他上市公司是非常罕见的,足以说明海康威视的江湖地位。

海康威视4月17日发布的2020年年度 社会 责任报告显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11月,成立之初以音视频压缩版卡为主要业务,逐步发展成为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康威视在中国内地设有32家省级业务中心,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国家/地区设立了66家分支机构。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在155个国家和地区,服务的行业超过70个。

海康威视表示,过去两年,由于美国对中国 科技 企业的打压,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半导体产能不足,许多行业出现明显的供货紧张。2021年,外部环境依然复杂,美国的制裁措施还在继续对中国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公司表示,“面对多重制裁,我们必须认真应对,坚持开放、透明和合规的经营原则”。

一季度盈利大增

研发费用占比逐年提高

4月16日晚间,海康威视发布2020年财报和2021年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35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86亿元,同比增长782%。2020年公司的分红预案是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8元,派发现金红利约75亿元。

2021年一季度,受益于市场需求增加,销售规模扩大,海康威视营业收入13988亿元,同比增加4836%;净利润为2169亿元,同比增长4499%。

现金流方面,2020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6088亿元,是历年来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与当年净利润比最高的一年。

创新业务发展方面,2020年智能家居业务营收2919亿元,同比增长1260%;机器人业务营收1359亿元,同比增长6691%;其他创新业务营收1891亿元,同比增长8349%。2020年末创新业务占公司总营收971%,创新业务正在成为公司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三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逐年提高,2017至2019年分别为762%、899%、951%,2020年则加大到1004%,“技术创新是海康威视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营手段,未来将继续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赚技术创新的钱。”

打造AI开放平台

致力于推动厂商更多的融合

“我们做的AI开放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算法训练平台,对于各种各样的用户场景下特定的应用提供一个算法训练工具,海康在不断打磨这个工具,积累样本、积累算法。”在被问及AI开放平台时,海康威视总经理胡扬忠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是一个弱智能的时代,算法需要训练。“我们在相机里面开放了HEOP平台,可以加载我们自己不同的算法,也可以集成其他公司的算法。我们希望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可以推动行业更开放,在嵌入式平台上面更加开放,推动厂商更多的融合。”胡扬忠说,HEOP已经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成熟平台,海康为此已经做了三年时间,并非现在才提概念。

据悉,早在2018年,为帮助实体经济用户实现智能化升级,海康威视推出AI开放平台,帮助零基础用户开发行业智能算法,以及助力广大AI从业者拥有智能硬件和解决方案。

谈及AI落地速度,胡扬忠表示,海外的AI拓展要比国内慢很多,会有很多问题阻碍市场拓展。海外的市场对AI应用的观点不同,AI应用的发展节奏也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路径不一样。相比而言,国内的应用走得快一些。AI的应用是个大趋势,不仅是人脸识别。AI是个基础技术,在很多方面都会发挥作用,其成本会持续降低。

那么,海康是否已经在扮演AI行业标准制定者的角色?胡扬忠表示,还谈不上标准的制定,海康没有能力来制定行业的标准,涉及到标准的事情太复杂了,中国有很多行政管理部门来牵头制定标准,而不全是企业联盟来制定标准。

分拆萤石独立上市

对其未来成长持乐观态度

进入2021年以来,海康威视动作频频。2021年1月,公司即宣布拟分拆子公司萤石网络至科创板上市。截至公告日,海康威视持有萤石网络60%的股权,为萤石网络控股股东。

天眼查资料显示,2015年成立的萤石网络,主营业务是为智能家居等相关行业提供用于管理物联网设备的开放式云平服务,以及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控制和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

海康威视表示,分拆控股子公司萤石网络独立上市,可为公司智能家居及云平台服务业务的研发投入与生产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促进萤石网络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业务规模的扩大,为公司的做强做优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持续为公司广大股东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

对于萤石增速放缓的质疑,公司4月17日回应称,对萤石未来几年的成长持乐观态度。萤石2020年的收入增速不能作为一个正常经营下的常规增速,因为萤石面对To C的市场去年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要看2021年萤石是不是能做得更好。“萤石未来五六年的成长,还是比较明确的。”

未受到“缺芯”影响

对标华为,面对星辰大海?

“海康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影响,但长期半导体供应链(产能短缺)会持续多久,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样的影响会怎么样,存在不确定”。4月17日,在被问到“缺芯”现象是否对产品的正常生产和交付造成影响时,海康威视总经理胡扬忠这样回应。

海康威视表示,过去几年、现在以及未来几年供应链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过去几年的挑战是来自于制裁带来的不确定性,包括对海康的制裁、对华为的制裁。“我们过去几年的应对还是做的不错的,包括用高库存的方式来缓解部分制裁影响,获得更长的过渡时间。现在供应链面临的压力是半导体的产能不足带来的问题,例如 汽车 电子配套的半导体不足导致 汽车 整机厂在停产,这是在过去的30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时间里从未发生过的情况。”半导体现在不光是先进制程的供应紧张的问题,常规制程的产品也都面临问题。

被问及跟友商的竞争合作关系时,海康显得特别低调——

有趣的是,海康威视前员工 @黑龙_杭州和华为前员工 @傅晓阳通信投资蜕变4月17日晚在雪球平台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海康威视投资价值分享”的直播。在直播中, @黑龙_杭州认为,海康威视是A股最好的 科技 公司,其未来是可以对标华为的。“海康是年轻14岁的华为,未来是星辰大海。”

主力动向不一

券商看好其长期发展前景

根据权威调研机构IDC早前报告预计,到2024年,中国物联网市场支出将达到约3000亿美元,全球占比达到267%,成为全球第一大物联网市场。

作为智能安防领域的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受益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落地,近年来经营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反映到A股市场,自2010年上市以来,从大的行情级别看,海康威视经历了持续十余年的大牛市,并在2021年1月底创下7048元的 历史 最高价,目前股价在5703元。

而在股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海康威视股东逢高兑现的意愿明显增强。2021年一季度,股东户数由上期末的19903万增加至234089万,大幅增加1761%。尤其是私募基金领域的“大佬”冯柳,一季度大手笔减持海康威视,其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共减持3500万股,按照区间成交均价计算,减持金额达205亿元,期末持有市值12085亿元。这也是冯柳最近三个季度首次减持海康威视。

主力的动向也有不同。相比之下,“公募一哥”张坤一季度狂买海康威视。4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显示,张坤所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一季度买入海康威视至少10亿元,期末持有市值超过50亿元。

申万宏源表示,作为国内最优秀的嵌入式软件公司之一,海康威视长期前景或被低估。公司2020年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曲线的“超级拐点”,2021年起有望持续兑现高成长。预计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681亿元、2088亿元,对应PE为28、23倍。目标市值约800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目前,其市值为5329亿元。

海通证券预计,公司2021-2022年EPS分别为174、207元。由于公司在安防监控领域的核心能力,及未来在AI、创新领域的拓展潜力,未来可望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给予较同行业公司更高的估值溢价,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审读:喻方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2681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 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