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到6G时代,你也用不上eSIM卡

恐怕到6G时代,你也用不上eSIM卡,第1张

文 土卫六

前不久,MIX4手机的发布,让屏下摄像头真正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但这款手机的亮点不止于此,“ 无SIM卡防丢模式 ”也是亮点之一。



通常来说,小偷在偷到手机时,往往会先把SIM卡拆掉。这样失主要想定位或者找回手机,就难上加难了。


MIX4的“无SIM卡防丢模式”,其实就是内置了一张eSIM卡。即便小偷拔掉SIM卡,手机也可以通过内置的eSIM模块连接到互联网,从而为 精准定位以及找回手机 提供可能。除非小偷是把手机拆了卖,否则这一招还真有可能成为防丢王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款手机刚发布还没三天,由于“ 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只能放弃这张王牌。


消息一出,eSIM版块股价大跌。/截图自东方财富网


eSIM卡到底怎么不符合国家规定了呢?这还要从SIM卡的 历史 说起。


1991年,德国捷德公司开发了史上第一张SIM卡。SIM卡的全名是“ 用户识别模块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其实SIM卡本质上就两个功能:


1确保用户给运营商支付接入费;

2确保该号码在网络中的唯一性。


SIM卡发展趋势——卡片越来越小,芯片基本不变。/中金公司


为了实现这两个功能,SIM卡储存了两条重要的数据:


1IMSI,即“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用于 识别用户身份

2Ki,即“鉴权密钥”,它能让运营商 加密 手机与网络交换的所有数据。


功能和现在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当时的SIM卡非常大,和一张yhk差不多。第一部插入SIM卡的“手机”,是沃达丰的Orbitel-901,这部“手机”重达两公斤,大小和现在的座机差不多,但重量却重多了。


Orbitel-901真么大!好家伙,这是手机?/imeiinfo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轻薄化,SIM卡的体积也越来越小,但最核心的芯片从外观上看还是没变多少。当然,功能上在逐渐优化,比如4G时代就新增了网络语音通话(VoIP)身份识别功能。


其实,客观上讲,SIM卡能实现的这些功能,通过eSIM卡的形式也能实现。也就是将SIM卡的IMSI和Ki模块直接集成到手机中,这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还会更方便。


试想,你买一部手机,直接输入身份认证信息就能激活属于你的eSIM卡,无需插拔SIM卡槽,简单快捷;而且还能根据网络覆盖情况, 自如切换运营商 ,想用移动用移动,想用联通用联通……岂不妙哉?


自如切换运营商,你想多了。携号转网都不自如。/19楼


但这样做,就隐藏了一个风险——万一 诈骗分子 冒用你的身份信息,登录了你的eSIM卡,然后向你的家人发诈骗信息怎么办?


因此,为了打击这种行为,国内运营商配合有关部门开启了对手机卡的严格管制,对于任何一张手机卡,运营商都必须严格核验“ 实人、实卡 ”。


“断卡行动”,遏制电信诈骗。/央视


这就是eSIM卡无法在手机通信领域完全放开的其中一个原因,至于另一个原因,你细品——


通过eSIM卡,用户可以自如切换运营商,既然如此,话费肯定就要按照使用量或者使用时长由手机厂商转交给运营商。如果你是运营商,会愿意吗?


所以,在物联网广泛发展的今天,连共享单车里都内置了eSIM卡,但手机却不能内置,就是这样的道理。



这些功能都行,但替代SIM卡就是不行。/ 科技 讯


单纯就防丢功能而言,其实不用eSIM卡也可以。苹果的“ 丢失模式 ”,就利用了自身庞大的用户网络,利用设备间的信号传输定位丢失手机。国内也有厂商借鉴了这样的模式,即使小偷刷机,也不会清除掉“丢失”的标记。


科技 的进步是多路径的,此路不通就会通向他路,但永远不会止步不前。这就是 科技 的魅力啊!

本人从事物联网专业多年,分享下自己的认识,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
物联网其实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的终端是计算机(PC、服务器),我们运行的所有程序,无非都是计算机和网络中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除了计算机外,没有涉及任何其他的终端(硬件)。
物联网的本质还是互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PC、服务器),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这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服务的计算机呈现出各种形态,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等。只要有硬件或产品连上网,发生数据交互,就叫物联网。
不过物联网的概念目前被炒到过热。鄙人大概十年前开始学习嵌入式,那个时候还没物联网、智能硬件这么高大上的字眼。相信很多前辈那时跟我一样,学的是单片机编程,大家都用“单片机”来概括这个行业。大概2012年左右,很多热钱从房市涌出,投入资本市场。正是这个时候,一大波高大上词汇来袭。服务器技术叫“云”,单片机叫“智能硬件”,网络单片机应用叫“物联网”,车载单片机应用叫“车联网”
不过受限于技术上的瓶颈,物联网的发展,其实无法像当初互联网那样爆发。或者换通俗一点的说法,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物联网的应用,其实是锦上添花的东西,需求性并没有那么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智能硬件卖得并不是很好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需求性原因,所以商业上也不会出现滴滴打车那样的持续性投入,又一定钳制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到今年,这一波的投资热潮冷却了很多,但是在这波浪潮里,我们的社会还是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关注物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从业者也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大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政府也出台了行业鼓励政策。前面我们说过物联网的概念被炒得有点过热,所以在物联网的大群体里,有两类人最为迷茫。其一就是专注物联网的创业者,其二就是物联网专业的学生。鄙人也曾经属于第一类人。
物联网的技术前景是广阔的,近些年上市的一些空气净化器产品,穿戴设备,家庭环境监控设备,在过去是不曾有的,在目前的消费背景下,正服务着大众。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式设备出现,这些正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投身于物联网的技术研发,是很有前景的一件事。
然而物联网的商业前景却是复杂的,特别是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既然创业,目的肯定是赚钱,然而放眼人类社会,最赚钱的事情,其实归类起来就那么几样。首先是资源、再就是获取资源的工具,以及信息。每个企业,想要活得好,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垄断。然而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源,都是垄断在大企业手里,小企业参与的,往往是跟民生有关的门槛低的行业,竞争激烈,赚钱辛苦。回到计算机行业,虽然计算机行业开放程度很高,然而垄断的存在并不亚于其他行业。英特尔、ARM等公司,基本垄断了处理器行业。微软、Google(Android)、苹果垄断了 *** 作系统。物联网是新兴市场,虽然目前容量不大,但各家各户都盯着,对于创业者而言,无法创造垄断,很难存活。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小公司,你无论多么牛逼的技术,一旦有市场,大公司都可以迅速投入数倍于你的资金,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模仿你,超过你,压垮你。你是小公司,宣传推广,也不可能投入像大公司那样的资金及影响力,所以产品再好,也不一定卖得好,这是每个技术型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正是因为上述压力,很多创业者非常迷茫。本人过去四年间一直从事物联网行业,因此结识了很多同行,其中大部分都是创业者。这些创业者非常勤奋,对自己的想法充满热情,也往往敢于坚持。然而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大部分创业者,都没有走到今天,因为投资人的钱总是会烧完的。
我觉得想走向成功,物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应该处理好两个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计算机行业想突破垄断,对于大企业而言,是技术积累。然而对于个人或小团队而言,唯一的方法是缩小用户群体。就是我们应该专注于一个领域一项技术去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你说你的客户是大众每一个人,那你的东西基本一个都卖不出去。但是如果你的客户是“捷达轿车车主”+“装过电子导航系统”,那你的东西会比较好卖。缩小用户群体的好处,是大企业不会来跟你抢饭吃,而你又非常容易精准的找到你的客户并说服他们买你的东西。其次,个人或小团队,不应该有任何一刻在亏本,否则你终会难以坚持。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大家都有正职工作(收入),但是比较闲,一起来维护一款小产品,这样的情形,往往容易成功(最后团队或项目被大公司收购,实现财务自由,或职位上升)。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与人的连接正向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迈进,万物互联背景下的连接需求空前。与此同时,2G/3G减频退网,为NB-IoT做了巨大的市场“让步”,NB-IoT作为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高集成度等优势的窄带物联网技术,又能够以更低成本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因此,潜在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
█ NB-IoT模组之基——功耗与稳定
超低功耗模组是电池供电的物联网终端能长时间工作的关键。当前,水电表、燃气表等表计采用的都是电池供电的方式,表计行业对于生产的水电表寿命要求通常为6-8年甚至更长,而NB-IoT模组作为表计内部最大的耗电源,其功耗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表计的使用时长。随着NB-IoT终端运行时间的加长,对异常处理、环境适应、系统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模组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NB-IoT模组的可靠性是物联网设备终端的核心要求。
█ 千锤百炼,造就超高可靠性
作为NB-IoT的推进者之一,美格智能一直专注于NB-IoT模组的SoC定制,始终坚持双平台“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规划。针对于以上问题,美格智能直面行业合作伙伴需求与挑战,就多款NB-IoT模组在严苛的温湿度环境下进行了可靠性测试,以有效破解广大NB-IoT合作伙伴对产品维稳性的疑虑。
“数据是产品性能的主要支撑力”。本次测试美格智能主要针对于公司现有的SLM130、SLM160、SLM130X三款NB-IoT模组进行,最终通过了三个“1000小时”的苛刻量产常规测试。
1000小时常温常湿正常运维:首先,美格智能对三款(SLM130、SLM160、SLM130X)NB-IoT模组产品分别进行了常温常湿环境下的工作运行测试,测试样品联网上电开机1000小时,仍然保持着持续正常的工作运维。
1000小时高温高湿不断网:在高温测试环节,美格智能将NB-IoT模组样品装上eSIM卡和天线并置入环境试验箱,在移动网络覆盖稳定情况下以串口连接方式将模组接入电脑,以1℃/min的速率提升试验箱温度至85℃,并上电开机,通过电脑串口AT命令工具,间隔1分钟循环发生AT命令“AT+ECPING=>

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后,近日,中国移动上线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该业务自2019年1月23日至2019年12月进行试行。又一家运营商在eSIM推广上“松了口”意味着,随着一点点的突破,eSIM在国内的普及终有一天会到来。

eSIM前世今生

eSIM卡这一技术概念最早在2010年被提出,所谓的eSIM是指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就是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本质上还是一张SIM卡,只不过它变成了一颗SON-8的封装IC,集成到移动设备当中。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繁琐的步骤拆卸SIM卡,不用去识别标准卡、micro卡、nano卡,也不用去管什么型号的手机匹配什么类别的SIM卡,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连接可靠性的问题,也可以有效缩减手机的卡槽空间,相较于实体SIM卡可以减少高达90%的空间,使得手机变得更为纤薄。省去的SIM卡的卡槽和卡托等附件,可以降低这部分的成本。

eSIM是可编程的,支持通过OTA(空中写卡)对SIM卡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

对于用户来说,更换网络运营商不再需要换卡,eSIM卡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多种套餐之间自由切换。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以及信号质量实时切换运营商,像选WiFi一样方便。对于出国 旅游 或者异地出差来说尤其方便。

eSIM卡可实现一卡多设备,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同号同时在线,共享同样的流量服务,这使得这些设备可以不受使用场景的限制,随时随地联网独立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从安全性上看,由于手机不再需要实体卡,更安全地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安全。因此今后黑客想办法破解被盗手机已经变得没有必要。

尽管eSIM有着多重优势,但与SIM卡相比,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eSIM卡芯片损坏,更换起来可能成本较高;如果具备eSIM卡手机给他人使用,新老号码切换难度增加;如果手机出现故障或丢失,补卡、补号相关业务或者更换手机可能造成困扰。

eSIM领域巨头云集

在eSIM卡的推广中,终端厂商是先行者,尤其是苹果公司,可谓是开路先锋。

2014年9月,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2015年8月,三星Gear S2成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

2017年10月,Google发布的Pixel 2与Pixel 2 XL成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机。

在国内,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厂商同样在eSIM卡上发力,包括小米、联想等多家企业已在自家的笔记本产品上集成了eSIM功能,华为推出的HUAWEI WATCH智能手表2018版也支持eSIM功能

在终端设备商们纷纷投入eSIM怀抱的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开始发展eSIM业务。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步子比中国移动迈得都快,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近日才姗姗来迟。因而,亦有业内人士指出,联通、电信都推出了这一业务,使得中国移动在eSIM业务的态度上出现了松动。

eSIM是奶酪还是毒药?

手机卡经历了最早的SIM卡,再到Micor-SIM卡,再进化为Nano SIM卡,手机卡越做越小,从技术层面上看,eSIM技术早已成熟,eSIM卡的远程配置规范在2016年初已经正式发布。

而从需求层面上看,eSIM能实现一号多终端的功能,可简化用户的账号管理,在当下可穿戴热潮、物联网浪潮下,eSIM卡的市场需求可谓巨大。

据权威部门预测,至2020年,新增eSIM连接数将达到2亿个,全球将拥有346-864亿部内置eSIM卡的智能手机。德国电信甚至大胆预计,至2025年,eSIM将全面取代传统SIM。

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展eSIM业务,说明通信业开始启动改变SIM卡的使用模式,配合5G的升级,为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做准备。目前物联网、车联网所运用到的eSIM技术是厂商和运营商共同推进的。

既然好处那么多,为何eSIM迟迟难以普及?总的来说,运营商的利益、设备的部署、政策的落实都是e-SIM普及缓慢的原因。特别是对运营商来讲,既面临着巨大机遇,也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有沦为管道的风险。

eSIM卡使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间进行切换,这无疑降低了消费者对运营商的依赖用户通过eSIM卡直接面向手机生产商,则为终端厂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终端厂商则非常积极地推动这项技术,它们希望通过eSIM获取更多的用户控制权。

在传统业务被互联网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情况下,用户(号码)成为了运营商唯一的藩篱,一旦这个都被突破,运营商就真的是彻彻底底的通道了。

● 运营商原来SIM卡的采购体系、供应模式将会转变。

● SIM卡满号资源管理也将有一些相应的转变。

在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上,比如预置的证书如何统一、号码与运营商的对接由谁来把控、空中下载过程中如何来保证信息安全等问题都需解决。

还有就是,SIM卡所依附的基础增值业务就会失去。小小一张实体SIM卡片,却承载着用户数据这一运营商们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数以亿计用户的名字、号码、资费套餐、使用习惯等等。

此外,用户的流动性增加,运营商对用户资源争夺力度加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运营商要部署很多的远程配置管理的系统,导致它的运维服务的成本也有所提升。对于运营商来说需要对现有的管理系统和硬件设备进行一定的改良和部署。

苹果曾向美国司法部提出投诉,指控AT&T和Verizon进行了合谋,阻碍苹果推广eSIM,但并未成功,而此前的西班牙就是前车之鉴。西班牙监管机构曾要求运营商将用户更换网络的处理时间缩减到24小时,结果导致用户流失率猛增。

对此,某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出于安全问题、实名制等方面的需求,目前运营商均暂不考虑eSIM进入手机,但会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

有专家表示,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eSIM的应用,eSIM业务将会覆盖物联网及消费电子领域,eSIM取代实体SIM卡会是大势所趋。(小青桔)

— The End —

更多 科技 生活相关信息,请关注公众号“晓说通信”(ID:txxxbwz)

感谢对中国联通的支持,中国联通是eSIM领域全球领先的运营商,是国内唯一推出eSIM业务的运营商。中国联通率先与苹果、华为等开展eSIM终端产品合作,建成了全球首个运营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SIM管理平台,开发了中国市场唯一的eSIM电子证书服务体系,完成了IT支撑系统的全网升级改造,推出了基于eSIM的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并获得GSMA技术大奖。此外,中国联通从2015年Apple Watch 3设计初期即与苹果开展合作、同步开发,全程推动了这款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eSIM可穿戴产品在中国的落地。在苹果手表上市时,中国联通即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友好用户测试活动。本次正式上线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是中国联通对用户期待的友好回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33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 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