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首款新车机甲龙在广州车展上的高光出镜,向世人展现了一辆面向未来的豪华纯电跑车该有的样子。同时,101台全球限量版机甲龙预订开启,限量版包含六大碳纤维套件,Brembo橙色卡钳,进口米其林高性能轮胎,哑光涂装,特殊标识,Alcantara方向盘和内饰,以及终身免费的智能辅助驾驶权益,售价488万,仅35小时便被抢订一空,可见其受欢迎程度。该车预计将于明年正式上市,量产版售价将会在40-45万之间。
11月21日,这款出道即高光的沙龙机甲龙正式宣布与科技巨头华为达成战略合作,沙龙智行智能化中心高级总监杨继峰与华为MDC产品线解决方案部长毕舒展出席活动现场,围绕沙龙全球首搭的4激光雷达,以及全球领先的双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等内容展开深度合作与探讨。二者的强力联合,赋能机甲龙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在甩开竞争对手的同时,对于行业而言更是极具开创性和引领意义。
超强感知 树立纯电出行新标杆
为了解决用户出行痛点,达成更高阶智能驾辅所需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沙龙机甲龙配备了顶级“神经元感知系统”,是全球首搭4激光雷达、唯一实现激光雷达360°全视角覆盖的车型。同时搭载全球最多的38个智能化感知元件,感知能力达到行业顶尖水准。
此外,就像视神经和脑神经的关系,感知能力同样需要与超级大脑配合。沙龙机甲龙全球首发华为双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相比市场其他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具有高性能、高安全、高能效和低延时等特点,超级算力堪称“学霸级”。
基于以上高端硬件,并在Captain-Pilot机长智驾系统的统领下,机甲龙还可实现“高速+城市+泊车+互联”的全场景端到端智能辅助驾驶,大幅提升出行体验。
速度决胜 沙龙机甲龙知你、更懂你
5G时代,速度决胜一切,但现有不少车型的车机系统因反应迟钝被用户所诟病。为了给用户带来快速流畅的车机使用体验,机甲龙采用了车规级顶级中央处理器——8核7纳米制程的8155芯片,相比上一代CPU运算能力提升25倍以上,GPU图像处理能力提升35倍以上,极速交互速率,让触、听、视、说实现“真人”式人机交互。
当进入机甲龙的“机甲智控舱”后,其“1+2+4+7”矩阵式座舱交互能力,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人机交互的固有印象。除了8155顶级车机芯片,车内还配备了DMS和OMS2个摄像头和 4个独立音区,可通过声音及手势等主动识别。
结语:
显然,新能源汽车的高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而沙龙品牌在广州车展的首次公开亮相,就展现出了引领汽车未来潮流的大格局,凭借颠覆性的智能配置成为重塑人与科技和谐共生的标杆。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说,机甲龙搭载华为领先的硬核智能科技横空出世,将会给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启迪和思考。
易车讯 日前,继5月19日小鹏汽车自建工厂生产资质落定后,6月9日上午,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肇庆工厂)秉承开门造车的坦诚心态,以“与鹏同行”为名首次对外公开亮相:一批五湖四海的鹏友受邀远道而来,亲身参与和见证小鹏P7的诞生之旅。
开门迎客,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更是充当了一把“向导”角色,以全网直播的形式携鹏友逛遍肇庆工厂各个车间角落,并一同在测试跑道上完成对小鹏P7的全路况体验,与线上线下众多鹏友共同见证小鹏P7从0到1的品质智造旅程。据了解,肇庆工厂将是小鹏P7的唯一规模量产基地,这意味着小鹏汽车成为新势力中,从自主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运营以及售后服务保障的全链条先行者。
小鹏汽车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造就了自身更开放、更包容的企业姿态。从最初邀请鹏友参与外造型评审,到如今在自建工厂邀请鹏友前往作客,这既是一家企业的成长记录,也是对“鹏友为先”企业价值观的延续。
小鹏汽车肇庆工厂坐落于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 3000 亩,早在2017年12月完成奠基仪式,于2018年6月27日全面动工,2019年9月底竣工并试产。厂区共设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Pack五大车间,具备不同平台4种车型柔性生产能力,共计设置 264 台智能工业机器人。
肇庆工厂的首次公开亮相几乎毫无保留,极富诚意。参观当日,何小鹏邀请小鹏车主一起出现在直播镜头前,与屏幕后的所有网友共同展开“小鹏P7诞生探秘之旅”。在“向导”何小鹏的引领和介绍下,一行人沿着“一台P7是如何诞生”主线,依次参观了让P7成型成样的焊装车间,华衣上身的涂装车间,肌体充实的总装车间,脉搏跳动的PACK车间以及下线后确认车辆整备待发PDI检测线。
参观过程中,何小鹏表示:“置身于肇庆工厂,亲眼看着一辆P7在生产流水线诞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首次进入小鹏P7诞生地的鹏友们,对肇庆工厂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也叹为观止。
完成了整车生产车间的工序后,并不意味一辆小鹏P7就此完成,每一辆小鹏P7还要面临全路况的严酷考验,厂内覆盖高速路、ABS路、涉水路、扭曲路、石板路、自动泊车等18种测试路面,实现车辆耐久、NVH、 *** 控制动舒适性、密封、异响等基本性能测试和智能交互、自动泊车、自动驾驶标定等新科技功能测试,全面检测车辆性能状态,保证小鹏P7始终如一的智造高品质。在参观完整车生产流程后,“何向导”更是自信地邀请小鹏车主,踏上一辆刚下线不久的小鹏P7,在诸多直播网友共同见证下,进行了测试跑道的全路况体验。
何小鹏曾在各种公开场合表示,新能源汽车并非下一个汽车时代,智能汽车才是未来分水岭。智能标签不只烙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流程里。在参观行程后的互动沙龙环节,主讲人小鹏汽车副总裁兼工厂生产负责人蒋平认为:“智能汽车需立身于智造之上,肇庆工厂于小鹏汽车战略部署上有着深远意义”。
肇庆工厂在立项之初,被定义为数字化智能工厂,全面按照工业 40 标准打造,先进的 MES 制造执行系统,结合贯穿生产全过程的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可以实现生产信息可视化、设备信息可视化、工艺信息可视化、质量信息可视化。基于数字化系统,五大工艺车间既分工明确又紧密相连。据蒋平介绍,肇庆工厂目前配置了600余名高效且高素质的成员,78%来自主流主机厂,74%超过5年工作经验,其中工程师超97%为本科及以上的学历。
蒋平在沙龙上举了6个详实的生动案例,为了极尽有效地提高产能,几乎在每一道制造和质检工序中,都能看到小鹏汽车智能智造上,对品质把控的严苛和极致精神:
冲压车间实现100%自动化、全自动物流,生产速度达到12冲次/分钟,高于行业同类产线10%;
小鹏P7高强度笼式车体结构,焊装车间里不允许任何一个焊点出现差错,车身强度、精度均达到主流合资品牌水平;
涂装车间采用薄膜前处理工艺,用液态阻尼垫工艺替代传统沥青基阻尼板,同时使用水性漆工艺,车身材料更加绿色环保。
总装车间采用全数字化系统,实现关键拧紧力矩、液体加注防错,确保装配力矩合格率100%,且100%可追溯;
造车企业中鲜有的自建PACK车间,关键工序全面自动化,每一块电池均需经过198项下线检测、89项电性能的严苛检查,确保质量一致性。
除了常规整车检查流程,全车搭载31个自动驾驶传感器的小鹏P7,还会进行业内领先的自动驾驶标定,以确保软硬件相互匹配。
凭借首款智能汽车小鹏G3在郑州智能工厂积累的丰富经验,于去年9月竣工的肇庆工厂,此前已完成数百台小鹏P7工程试制车的生产及SOP阶段的小批量试产,迅速跑通并验证整个生产和检测流程。按照既定计划,小鹏P7于2020年第二季度在肇庆工厂开始量产,并将在6月底正式开启对外交付,而这场在交付前夕适时而来的肇庆工厂鹏友开放日暨“小鹏P7诞生之旅”,也预示着小鹏汽车曾经许下的承诺,都会“如7而至”。
文 |陈龙
本文授权转载自:集智俱乐部
导语
资深智慧城市研究者、华为公司智慧城市高级顾问王鹏,受邀在腾讯研究院×集智俱乐部 AI&Society沙龙上发表以“从城市数据到智慧城市”为题的演讲。笔者回顾了王鹏对城市数据及其应用的,并结合清华大学龙瀛团队在人类数字化上的最新研究,提出对城市和个体虚拟化的探讨。讲座视频实录请见文末小程序与网页链接。
源于工业40的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Michael Grieves教授2002年在密歇根大学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心对产业界做的一次演讲(虽然没有书面证据,但这仍被广泛认为是数字孪生最早来源)。
2014年,Michael Grieves在其撰写的“Digital Twin: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 through Virtual Factory Replication”白皮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通过物理设备的数据,可以在虚拟(信息)空间构建一个可以表征该物理设备的虚拟实体和子系统,并且这种联系不是单向和静态的,而是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都联系在一起。
在此之后,数字孪生的概念逐步扩展到了模拟仿真、虚拟装配和3D打印等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工业产品、工业设备具备了智能的特征,而数字孪生也逐步扩展到了包括制造和服务在内的完整的产品周期阶段,并不断丰富着数字孪生的形态和概念。
企业界走在数字孪生的前列。工业40下的数字孪生被各大软件厂商赋予了各自的理解,并将其与自身业务融合,致力于打造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的解决方案。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与ANSYS公司借助数字孪生这一概念,提出物理机械和分析技术融合的实现途径,让每个引擎,每个涡轮,每台核磁共振都拥有一个数字化的“双胞胎”,并通过数字化模型在虚拟环境下实现机器人调试、试验、优化运行状态等模拟,以便将最优方案应用在物理世界的机器上,从而节省大量维修、调试成本。
西门子引用数字孪生的概念,来形容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间的数据模型。通俗地说,数字孪生就是仿真模拟一些工厂的实际 *** 作空间,从产品设计到产线设计,到设备制造方的机械设计和工厂的规划排产,到最后制造执行和产品大数据。
法国软件公司达索系统在数字孪生创新协作和验证中,不仅重视产品的数字化表现,更试图通过三维体验平台实现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互动。
德国软件公司SAP基于Leonardo平台在数字世界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双胞胎,在产品试验阶段采集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产品的实际性能,再与需求设计的目标比较,形成产品研发的闭环体系。
简而言之,工业40下的数字孪生,更多是为制造业提供了产品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在实体世界以及数字虚拟空间中记录、仿真、预测对象全生命周期的运行轨迹的过程。
物理世界和数字副本
数字孪生:催生智慧城市20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孪生的概念不仅活跃在工业40的制造业,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智慧城市领域。随着ICT(信息、通信、技术)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动能,移动通信、互联网、云计算、传感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在智慧城市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全域感知、数字模拟、深度学习等各领域的技术发展也即将迎来拐点,这使得城市的数字孪生应运而生。
中国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数字孪生高度依赖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和信息,而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精细化尺度下城市数据的全域感知和 历史 多维数据的获取,依旧有难度。物理实体空间的数据不够详尽,将直接导致其数字副本的缺失。现阶段的数字孪生距离想象中的沙盒系统模拟推演、人工智能决策等功能仍有很大差距。
数字孪生在智慧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全面建立实时联系,进而对 *** 作对象全生命周期的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和预测。智慧城市中的数字孪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对城市现状进行精准、全面、动态映射的现状孪生;
从 历史 数据中学习、分析、识别、总结并发现城市运行规律的学习孪生;
人工监督下模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发展情景的模拟孪生;
最终通过实时数据接入与人工智能自动决策的自主孪生。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数字孪生在传感器、5g和边缘计算技术不断发展中所具备的巨大潜力。传感器的高密度部署与高精度感知,结合5g和边缘计算的实时结构化计算回传,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域感知和实时更新,将是5g时代的常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人一车,都会以不同的频率更新位置和状态信息,从而实现真正的“全息”虚拟城市。
城市数据:数字孪生的DNA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数字孪生的核心在于构建与城市物理空间全面映射的虚拟(信息)空间。不同于制造业产品周期管理中被制造商全面掌握的产品信息化数据,城市作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其包含的物理空间及过程,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多维的海量大数据,这无疑在数据收集、处理、运算、储存和管理上向城市数字孪生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以数据为核心的城市生态链构架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形成以共享信息为中心、各行业协同实现的“感知-应用-共享信息”的智慧城市模式。与此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ICT技术的推动下,多维的海量城市数据也逐步以不同方式被挖掘并应用在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中。
传统城市统计数据的电子化与空间可视化是城市大数据发展迈出的第一步。基于GIS平台上对行政边界的勾绘,并将其与传统的年鉴统计数据相匹配,就能实现传统数据的电子化与可视化,并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空间可视化与分析。
Cityeye上对传统统计数据的电子化与空间可视化
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标志着城市真正迈入了大数据时代,而互联网大数据也俨然成为近年来城市研究的“宠儿”,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在积极 探索 互联网大数据为城市研究和发展带来的诸多可能。
互联网大数据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打破了传统数据自上而下的数据采集壁垒,而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提供着精细尺度下的多维数据,如记录城市内所有地理实体空间位置与属性的兴趣点(POI)数据;反映话题热度与用户画像的社交媒体大数据;实时展示人口空间分布的热力图等。
而随着智慧城市的到来,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与成熟为城市研究提供了另一条数据获取之路。
通过多模块集成传感器在城市内部的架设,可以实现精细尺度下城市环境、人车行为等数据的实时感知与收集。如由City Grid城市网格数据监测站,可利用多模块传感器网络监测人车流量及环境质量,如风速、风向、光照、温湿度和pm25等。City Grid是一款针对城市空间精细化感知的物联网产品,也是传感器技术应用在城市全域感知、数据采集,乃至实现城市未来微观环境与人车行为预测的经典案例。王鹏团队也曾多次利用City Grid多次在清华大学校园和白塔寺社区内进行监测布点、数据采集,并针对城市环境和人群行为开展深入分析。
City Grid城市网格数据监测站
LBS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数据),通过运营商采集用户与基站间不间断的信令数据,来获取移动服务用户相对精确的实时空间位置。因其具备用户量大,覆盖范围广等特征,是描述城市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的“终极”数据。
我们把自己数字化了!
Digital Self 数字自我
在感叹数字孪生如何颠覆性地改变制造业和城市管理与运营的同时,有学者已经开始 探索 如何打造人类个体的数字双胞胎。
清华大学龙瀛团队的研究助理张昭希近期发表了一篇题为“Application of wearable cameras in studying inpidual behaviors in built environment”的期刊论文,提出创新性地使用可穿戴式相机对个体行为和城市空间感知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与模拟。
研究团队利用便携式相机,记录佩戴者正前方每5分钟一张的数据,并通过人工识别、计算机视觉分析和色彩识别分析等手段,对佩戴者个体行为特征、时间分配、路径转移、场所事件等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穿戴式相机采集到的数据具有丰富的个体行为与时空信息,可以有效描述个体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数字化的“生命日志”
随着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基于建成环境层面的形态要素数据(如遥感、街景和POI数据)和多种互联网数据(如微博、点评和手机信令数据)开展的针对大规模群体的研究,为利用大数据解释城市问题提供了大量案例参考,并逐步建立了理论基础。然而,这些基于较粗尺度城市物理空间,抑或是大规模群体的大数据,仍较难被应用于个体的深层剖析和研究解读。
而可穿戴式相机为大规模采集个体数据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记录的数据将个人活动信息数字化,形成“数字自我”的 电子档案,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对个体行为数据采集不够连续、维度不够丰富的问题,这也是从城市环境数据化向个体行为信息化的转变之一。同时,个体行为信息化也将推动研究方法的革新和新技术的介入,从主观的“个体感知”转向客观的“量化研究”。
从数字孪生的角度来看,基于可穿戴式相机记录下的数据,通过整理和分析可以剥离出个体在物理空间中的行为特征要素,进一步将这些个体行为特征要素在时空上数字化,从而构建了其在虚拟(信息)空间内的数字双胞胎。同时,数据中包含的大量物理空间建成环境要素同样可以被数字化并记录在虚拟空间内,从而反映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内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
科技 的日新月异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也影响着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不可置否的是,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研究与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着城市规划技术和工具的突破与创新。如龙瀛提出的数据增强设计,允许规划师们借助多维城市大数据对城市做出更全面、精准的分析与规划设计响应。
同时,在信息通讯技术革新的助力下,数据储存、挖掘、云计算和可视化等技术的完善也为研究城市提供了新视角。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传统的机械思维向大数据思维转变,认知方式也逐渐向虚实结合的体验过度。城市数字孪生、数字自我的概念也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下拥有更丰富的内涵。
参考资料
[1] 王鹏:展望未来城市,万物皆可运营 | 智慧城市长文综述
[2] 王鹏:城市数据到智慧城市
[3] Long, Y (2019) (New) Urban Science: Studying New Cities with New Data,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7(2), 8-21
[4] Zhang, Z X, & Long, Y (2019) Application of Wearable Cameras in Studying Inpidual Behaviors in Built Environment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7(2), 22-3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