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百家湖畔,大鼓落槌,驼铃声响,一则《携手同心 丝路共赢》宣传片,拉开了2020南京创新周——T20中以科技文化交流大会的帷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场穿越千年的“握手”活动上,江宁开发区—以色列EcoMoTIon智慧交通行业协会合作项目等3个项目进行云上集中签约。另一场重头戏更令人振奋——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为南京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装上了“创新大脑”,这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件大事”。
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国内参股领衔创办的唯一一家人工智能应用型研究院,目标是打造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技术开放场景实验室和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计划5年内孵化和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企业60家,引进5只基金,总规模10亿元,打造一支百亿级行业龙头企业群。
85岁来宁“创业”,打动张钹院士的是一桩“往事”。张钹院士告诉记者,和南京“结缘”源于去年的一场中以人工智能高端创新论坛。这类国际性论坛活动协调周期长、筹办难度大,但江宁开发区在极短时间内高效促成了这件事,论坛很快落地举办。“执行力极强”——这是南京市江宁区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当下,南京正举全市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出台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叠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风口”,张钹院士决定以八旬之龄投身“双创”大潮,创办人工智能研究院,首选地就是南京,落子就在江宁。
“国内只有我们才能做成这件‘大事’!”身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首倡者、张钹院士说,强烈的信心源于强大的人才优势。清华大学从1978年至今,搞了40多年的人工智能,拥有全国唯一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AI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企业技术骨干大多是“校友”。单从技术水平上看,与世界水平是接近的。但是,与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竞速,还需要一块高效的创新创业土壤,加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
现在的国内人工智能企业为什么普遍做不大、做不强?成立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初心”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个制约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张钹院士看来,关键在于应用场景与技术供给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单靠企业家并不能把成熟技术与应用很好结合起来。而恰恰“我们知道技术用到什么地方就灵,用在什么地方不灵”。也正因此,和传统研究院不同,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第一步核心目标不是“埋头研发”,而是力争在2—3年内培育出大企业。
记者注意到,与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一起亮相的,还有首批落户研究院的9个项目。这些项目并非“种子”和“幼苗”,大多已经是风头正劲的高成长型企业、行业“小巨人”。
“爱泊车”是追随研究院来宁的行业“小巨人”之一。目前, APP应用已推广到北上广深等10多个城市,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在城市交通场景实际落地应用规模最大的企业。“爱泊车”创始人闫军说,来南京发展,一方面将在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框架下成立城市人工智能静态交通实验室,另一方面将在南京推进“无感停车收费”。深醒科技是拥有人脸识别等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参与过国庆阅兵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保障。公司创始人袁培江说:“靠近研究院有利于我们技术创新,未来我们希望在南京上市。”
“我们是来这里‘加速’的!”“蓝卡”医疗创始人于浩波说,企业于2018年入选科技部独角兽榜单。进驻研究院之前,他与张钹院士就“智慧医疗”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张钹院士一句“智慧医疗中的‘智慧’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医生的智慧,即深入开发和利用医生的智慧”,给了他极大触动。在研究院技术支持下,“蓝卡”将把更多资源能力、算法技术归集给医生,尤其是赋能基层医生,真正让市民群众享受到智慧高效的数字化医疗服务。
“第一步,把研究队伍建起来,把各方资源聚在这个平台上对接,两三年就要搞出几个大企业;下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研发,有的放矢,用产业的收入来养研发。同时,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国际化、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面向全球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张钹院士端出了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发展“路线图”,言语间雄心勃勃,踌躇满志。
责任编辑:pj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