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5年将有8300万辆5G汽车正式上路

预计到2035年将有8300万辆5G汽车正式上路,第1张

(文章来源:EEWORLD)

尽管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早些年就已经投入了应用,但重要的应用都集中在单车智能与封闭场景内。因此,大带宽、低延时的5G通信被认为是高等级自动驾驶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进入到2019年以来,5G就成为了国际社会上的高频热词,也快速渗透到了汽车领域。在业内畅想中,5G有望为汽车行业的车联网及自动驾驶带来颠覆性改变,而在这些领域落地也将使5G技术取得实质性发展。

ABI Research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5G将对未来的车辆和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的驾驶是什么样?C-V2X是一个全球系统的车辆对车辆(V2V)和V2X通信,侧重于安全和智能系统,如自动驾驶。C-V2X应该为支持汽车中的5G使用打下基础。一项将C-V2X定义为智能交通系统(ITS)设备接入技术的欧洲标准现已获得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的批准。

用不了多久,5G用例可以使这项技术成为可能,为日常车辆带来突破性的新发展。ABI research 5G市场研究分析师里Leo Gergs表示:“这些数字突显出汽车行业在移动网络连接方面,尤其是5G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势头。因此,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在2020年开始为他们的汽车开发C-V2X模块。我们可以期待第一批5G联网汽车在2022年上路。”

从汽车产业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用户智能”,一个是“驾驶智能”。所谓用户智能,就是5G能够为用户在娱乐、消费等方面与车结合,为用户带来价值。比如通过5G通信,相关的娱乐系统能进一步升级,用户可以体验到VR,或者依赖高带宽的高清视频等内容可以达到车端。

所谓驾驶智能,主要体现在感知层(感知和感知信息共享)和计算层,可以实时的将道路、环境及他车的状态通过V2X、V2I、V2V通路实时共享,提高车端的安全性。如V2V方面,通过5G可以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让汽车更好的感知到周围路况,通过感知的环境信息传到自动驾驶系统。举个例子,当自动驾驶车在大的公交车后面行驶时,如果想变道超车,是无法知道前方状况的。但有了V2V以后,可以通过前车的感知设备,通过5G的链路传到后方自动驾驶车上,实现了“透视”。

L2到L3是自动驾驶的一个分水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责任的认定问题。比如说L2,或者是L2+级别的自动驾驶,人在驾驶中依然承担主要角色,如果车出了问题或者发生事故,是人的责任,车厂都是可以规避风险的。

对于L3及L3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核心的问题就在于自动驾驶能力允许驾驶员释放双眼和双手,当汽车遇到危险之前,自动驾驶会有预警提示,如果汽车一旦出事故,车会负责任,而不是人负责。因此,这样对于汽车方面的安全要求会非常高。所以无论是在安全方面还是在技术层面,L2和L3差别较大。

并且,L3对技术的要求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以转向系统为例,如果转向系统有一部分失灵了,需要有双备份的冗余的转向系统和刹车系统,这些关键的系统都是要有冗余的。理想中的L4及L5的自动驾驶的落地和实现,需要政府、互联网公司、车企,三方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为它既有政策问题,也有技术问题,还有运营问题,都要融合在一起考虑的话,三方合作可能会更容易去推广。

自动驾驶的落地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相关测试和运营混合在一起同步推进,比如出行公司运营一些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营系统实现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的联合调度。在早期阶段,自动驾驶汽车上会有测试员、有司机,这些都也可以混编到运营车队里。一定程度上还节约了成本,后续会逐渐从特定区域的运营、和有驾驶员或者测试人员的汽车混编在一起运营,然后最后到彻底无人的运营,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据悉,福特已经宣布将在2021年推出配备C-V2X的新车,其他公司也紧随其后。奥迪(Audi)、宝马(BMW)和大众(Volkswagen)已与爱立信(Ericsson)、华为(Huawei)和诺基亚(Nokia)合作,为联网汽车测试5G技术。“然而,更重要的是,传感器数据的共享将使超车变得更加安全,并保护行人或骑自行车等弱势道路使用者。”因此,将基于5G的蜂窝网络连接引入汽车,对于实现道路交通零死亡的愿景至关重要。”

ABI表示,回顾5G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到2035年,5G对全球GDP的贡献将达到17万亿美元。5G连接的车辆将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现在是时候处理这些用例了,以使这些数据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fqj)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566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7
下一篇 2022-08-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