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被视为新一波制造革命,尽管现在价格与精度技术尚未完全发展到位,但业界仍乐观看待未来将有机会取代部分传统加工制造。而汉翔工业董事长廖荣鑫也看好3D打印技术发展,认为其积层堆叠、空孔化的技术特性,将来可望为飞机引擎制造大幅减缓用料浪费。
3D打印的出现挑战现有制造模式与思维,汉翔工业也看好3D打印将为未来制造模式带来重大变革。汉翔董事长廖荣鑫以飞机引擎制造流程举例,传统引擎制造经过粗加工、精加工等加工流程后,原料多已去除掉超过9成,成品仅剩不到1成,不合乎成本效益。
传统的加工方式是将大块原料切削、研磨、钻凿等,属于「减法」制造,但3D打印则是透过原料层层堆叠,属于「加法」制造,简单地说等于是「要多少用多少」,因此若将其运用于引擎制造,一方面可节省原料浪费。
廖荣鑫也看好未来在飞机引擎制造上,有望以3D打印取代传统加工制造。不过他也强调,3D打印虽有望改变现有制造模式,但也并非会完全取代传统加工。
如以航天工业来看,3D打印较适用于会大量消耗原料的引擎制造,或是精度毋须太高的部分零件模具制造,但部分加工如飞机起落架连杆制造,因仅去除原料的20%,相对来说不是太过于「浪费」,采用3D打印也不见得划得来。
目前国际上航天工业运用3D打印制造的例子时有所闻,象是GE(General Electric)及劳斯莱斯(Rolls-Royce)公司,已开始将3D打印运用在发动机零组件上,用以取代传统的模具与CNC制造方式。事实上,航天与医疗是市场上最先看好会导入3D打印的产业。
一方面除了节省原物料浪费外,3D打印也因其可空孔化制造的特性,除了航天产业应用之外,未来市场也看好将大幅运用在汽车零件制造上。DIGITIMES分析师周延解释,诸如太空梭与飞机等应用皆相当需要空孔化制造。
其原因在于,空孔化结构可使零件变轻,而航天产业恰好非常重视零件轻量化。因为死机体本身重量越重,就意味著需要更多能量才能推进,且飞行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相反地,如果采用大量空孔化结构的零件,便可因机体重量减轻而降低其推进能量。此概念同样也适用于汽车产业,更轻盈的车体将能有效节省能耗,加上电动车议题发酵,以及油价上涨等民生问题,汽车行业对于3D打印的需求应会再更上一层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