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已经进入LTE时代,截至发稿时止,目前全世界已经部署LTE网络152个,预计在2014年将达到300个 以上。众多移动运营商将面对GSM、CDMA等2G网络,WCDMA、CDMA2000、TDS-CDMA等3G网络与TD-LTE、LTE-FDD等网 络融合组网所带的不同频段覆盖差异、天面资源紧张、系统间干扰、后期网络技术平滑过渡等诸多问题。致力于成为全球移动运营商天馈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的摩比天 线,日前正式发布LTE融合组网天线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协助移动网络运营商有效地解决以上难题。
图1: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路线图
LTE融合组网天线系列产品
LTE融合组网天线产品根据LTE网络制式所使用的不同技术分为波束赋形LTE融合组网天线系列及MIMO LTE融合组网天线系列。
图2: 摩比LTE融合组网天线产品系列
LTE融合组网天线关键技术及产品特点:
1. 宽带化
宽带化一直是天线技术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对于LTE融合组网尤为重要。这是由于在全球不同国家及地区LTE网络被分配到的频谱并不相同,此外运营商同 时运营2G、3G、LTE等网络也将获得一系列离散的频谱组合。在此前提下,宽带化设计的融合组网天线将最大限度的获得网络部署的灵活性,降低天线选型难 度,减少采购型号数量,降低天线库存,并为后期平滑升级过渡做好准备。
图3:中国移动网络运营商频谱分布
2. 智能化
智能天线技术是LTE网络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应用MIMO、波束赋形等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强健性,提升频谱效率,抑制干扰,提高网络吞吐率。摩比LTE融合组网天线产品支持MIMO、波束赋形等智能天线技术,为高速无线网络连接提供稳定可靠支持。
3. 独立电调
在多网络共天馈部署过程中,由于不同频段无线传播性能不同,将为网络设计及网络优化带来极大难度。例如,在相同发射功率,相同天线下倾角条件下,室外 2.1GHz频段的电平平均值和2.6GHz频段差异约为2dB,室内电平平均值差异约为5dB。共天馈建设时,2.1GHz频段的最优下倾角和 2.6GHz频段的最优下倾角差值约为2度。如果采用相同下倾角设置,将造成网络性能急剧下降。因此,在LTE融合组网过程中,各频段下倾角独立调节尤为 重要。
4. 信息化
随着电调天线、波束赋形天线的大规模部署以及集中网络管理技术的逐步应用,基站天线的信息化愈发受到重视。天线扇区、电子下倾角范围、电子下倾角、波 束赋形权值等天线配置信息如果不能得到妥善高效的管理,将导致网络覆盖恶化。摩比天线信息化存储方案预先将LTE融合组网天线的配置信息存储在天线内部, 在站点配置时通过基站设备自动读取相应天线的配置信息,可实现天线自动化配置及管理,极大地降低了站点配置的复杂程度,避免了人工设置可能出现的错误,将 在提升网络性能、提高效率以及减少维护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平滑过渡
LTE是Long TIme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缩写,后期网络技术的平滑升级过渡是LTE网络的重要特点之一,这对于降低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节能环保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摩比LTE融合组网天线所具备宽带化、多端口可定制的特点,保证了其在后续网络建设过程中平滑升级过渡的可扩展性。
应用实例
1. 产品类型:
790-960MHz*2+1710-1880MHz*2+ FA(8通道波束赋形)+D(8通道波束赋形)
端口数量:
产品特点:一面天线提供GSM+TD-SCDMA+TD-LTE网络共天馈解决方案,各频段下倾角可独立调节,内置电调驱动器及信息管理模块;
应用场景:
GSM900+GSM1800+ FA(8通道波束赋形)+D(8通道波束赋形)
系统连接框图:
摩比天线的LTE融合组网天线解决方案
2. 产品类型:
790-960MHz*2+1710-2170MHz*8
端口数量:10
产品特点:一面天线提供GSM+WCDDMA+FDD-LTE或TD-LTE(MIMO)网络共天馈解决方案,各频段下倾角可独立调节;
应用场景:
GSM900+GSM1800+WCDMA+FDD-LTE(1.8GHz,4T4R)
系统连接框图:
摩比天线的LTE融合组网天线解决方案
3. 产品类型:
790-960MHz*2+1710-2170MHz*4+2490-2690MHz*4
端口数量:10
产品特点:天线内置双工器,多端口下倾角独立调节,运营商组网可灵活部署;
应用场景1:
GSM900 +WCDMA+FDD-LTE(1.8GHz,2T2R)+TD-LTE(2.6GHz,4T4R)
系统连接框图:
摩比天线的LTE融合组网天线解决方案
应用场景2:
CDMA800+FDD-LTE(2.1GHz,4T4R)+TD-LTE(2.6GHz,4T4R)
系统连接框图:
摩比天线的LTE融合组网天线解决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