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韩国主要电信SK电讯、韩国电信公司(KT)等,推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5G服务,成功地在5G赛道上拔得头筹。而华为,作为我国5G的主要设备商,在业内也是相当有话语权的,却遭到美国不顾一切的打压。受相关因数刺激,中国提前向运营商发放5G牌照,加速了5G网络的建设。到这个份上,全世界都知道5G将会是下一个重要赛道,不容有失,然而在当下,第一个岔口出现了,体现在网络的部署技术路线上,选择NSA组网,还是SA组网,接下来就让我们为大伙盘点一下。
5G标准
其实所谓的5G,准确的定义是第五代通信技术,是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定下来的一整套的技术标准。如果将全球无线通讯比作一个村的话,那么这个组织可以理解为这个村里的村长,它说只有你的“庄稼”长多高(速率),什么土地上种(编码~~),你的产品才能打上我们这条村的认证(通讯技术的标准)。
好比4G时代,TDD-LTE和FDD-LTE两种制程,“村长”3GPP出来了,说你们这个制程不满足我的标准,只能叫3.9G,不能称之为4G,直到后来升级成LTE Advanced,才满足4G的要求,所以刚开始的运营商提供的4G服务,只不过是四舍五入的叫法而已。
新一代5G移动通信标准主要分为R15、R16两个阶段,前者在2018年6月正式完成商用标准冻结,主要有两种组网方式:非独立组网(NSA)和独立组网(SA),还有基于不同的组合方式的7种架构。后者估计需要等到2020年3月才能完成。
不少人看到这里就开始懵圈,5G的背后怎么那么复杂。其实通信标准本来就如此,不是拿出一套标准就完事了。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要考虑到旧有的设备复用,毕竟不是全部运营商都有足够的资金换装设备(NSA);也要为真正的5G代言(SA);更要为向6G演化的准备。所以为啥3GPP从16年开始讨论,直到现在还没完工就可以理解了吧。
5G组网
5G网络的部署主要需要两个部分: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和核心网(Core Network)。无线接入网主要由基站组成,为用户提供无线接入功能。核心网则主要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和相应的管理功能等。然而不同于以往2G/3G/4G的演化,之前是核心网与接入网一体演化,5G时代则分开核心网、基站两块,于是就有了5G基站+5G核心网(SA)、5G核心网+4G增强型基站(SA)、4G核心网+4G/5G基站(NSA)、5G核心网+4G/5G基站(NSA)多种的方式。
站在技术的角度,SA组网无疑是最优选项的,它能够更好地向R16版本过渡,抢占5G制高点,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当下提供不了5G服务,毕竟要重新建设核心网和部署比4G更多的基站,工作量无疑会更大。而相关产业链也愿意等R16版本确认后,细细打磨技术。所以行业内也有这样的共识,假如想在现有条件下推出5G服务,就只能选择在现有移动通信网络上叠加5G无线通信模块(NSA),韩国成功抢跑也是基于此。
虽然被别人抢跑,相关决策部门与运营商均表示,将会使用SA组网来提供5G服务,毕竟随着数据量的爆发,NSA网络最终还是要向SA网络演变的,也要考虑到升级的成本。虽然最好700MGz频谱资源无缘运营商的5G建设,那意味着他需要部署更多的基站,虽然运营商会苦于支出的增大,不过对于设备商而言是喜闻乐见的,对于社会,也能拉动更多的就业与产值。
背后的原因
这种对于SA组网的坚持,不止是技术上的,还有更深沉的含义:也就是贯彻习主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中国一直有着基建狂魔的称号,大量的轻轨、高铁、跨海大桥等基建缩短着人与人的物理距离。那么心的距离呢?目前看来基本上就由网络来负责了,通过构建5G这样的网络高速公路,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作用力。物理的基础建设经过了那么多年,除了发达地区,其它地区的投入产出比已经下滑了不少。对比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相关的产业链更透明、更有竞争力,投入产出比保持高位,所以获得国家大力的支持也情理中。
此外,在香农第二定律中提到,信息的传播速率不可能超过信道的容量,通信网络中也是,回想一下,互联网发展的各个阶段实际上是建立在不断拓宽带宽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信道的容量增加了,传输率才能上去,我们才能从阅读文字,到看图片,到看视频,再到看高清视频,巨量的数据量催生了诸如外卖(美团)、移动支付(支付宝)、打车(滴滴)、短视频(抖音)等公司,配合腾讯、阿里这些巨头,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起了较大促进作用。
结语
巴菲特说,“当真正机会来临的时候,要把全部的筹码都压进去,争取最大的胜利”。SA组网就是这样的选择,虽然5G杀手应用还没诞生,不过复盘历史,从2G这样子一路走来,只要网络建好,新产生的数据流量就一定是会被新的组织利用起来,谁能更好地利用,谁就会成为新王,正如信息流中的百度在移动互联网的掉队,与字节跳动的崛起。只要有充分竞争,使用SA组网的5G将会带来更大的总体效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