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国产可穿戴设备来说,叫好不叫座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有一类可穿戴产品却近乎疯抢,它就是儿童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的概念在国内炒得很火,同质化、鸡肋化也成了国产可穿戴产品的硬伤。但儿童可穿戴厂商独辟蹊径,安全牌掩盖了产品本身的诸多缺点,点燃了儿童可穿戴产品的巨大需求。可这类产品是真正的刚需还是利用安全借势营销,确实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
疯狂的背后,儿童安全是卖点
在儿童可穿戴产品中,360儿童手表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10月份正式上市,已经售卖了不少于20万只,仅仅从数字上就让同行们望而却步。但无论是360儿童手表还是其他同类产品,主要的卖点就是安全。
这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抓住了家长的痛点,目前世界各地每年被拐卖的儿童高达数百万之多,而受到各种伤害和侵害的儿童更是数以亿计。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偏多的中国,孩子的安全成了一个家庭最重要的问题。以360儿童手表为例,没有像普通可穿戴设备那样有诸多花哨的应用,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了安全问题上,定位和预警保障了孩子的安全,低辐射无刺激保证了产品本身的安全。而这些对家长来说已经足够了。
没有大数据,没有连接一切,把安全做到极致再搭配出色文案的吸引力,不少家长想要借此为孩子多一份保险,也由此引发了儿童可穿戴设备的疯抢。
技术不成熟,宣传近半是假设安全是儿童可穿戴产品的主要卖点,却也是急需解决的技术痛点。虽然定位、跟踪、报警等技术已经十分普遍,可精度上不去,一切都是虚假宣传。
从用户的反映来看,即使是安全起家的360,在精度上依然很难令人满意。室内定位的难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GPS在室内的误差根本无法满足儿童安全的要求,WiFi和基站定位的误差更大,技术上的不成熟使得商家的宣传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让人信服。不可否认,一些厂商采用多重定位的模式,再辅以录音、一键报警等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位精度的缺陷。不过家长在选购时,厂商所宣传的安全程度仍需要着重考虑。
无论是穿戴式还是挂靠式,产品一旦离开了孩子,安全也就毫无意义。儿童可穿戴设备只能保证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安全,一旦有人为因素参与后果并不乐观。从不少产品的宣传来看,父母的手机对儿童穿戴设备有着绝对的控制器,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通讯被破解,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危险程度,但对产品本身在服务上的安全,几乎没有厂家提及。技术不成熟或者存在缺陷,所有的宣传都只是假设罢了。
花样频出,投机还是创新?时尚界与科技的合作不只打造了可穿戴领域的奢侈品,也创造了诸多“奇葩”的儿童可穿戴产品。除了手表,衣服、鞋子、体温计、婴儿车等等几乎和儿童有关的日常用品都被冠以了智能设备的称号。从功能上来看,投机多于创新。
如果你觉得儿童手表过于老土,带定位功能的鞋子、帽子、上衣等满足你的个性化需求,不少儿童服饰厂商开始了“可穿戴之旅”。这些产品的特色功能也就是儿童手表的功能,只是做的更加隐蔽,但精度、安全性、实用性等大打折扣。而更加细化的针对儿童玩具的智能产品,无非是普通玩具中加入一颗GPS芯片、温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之类的东西,然后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以达到定位、温度测量等功能。产品有了新的卖点,却也没有太多的必要。
科技是个有人吃肉,有人啃骨头,有人喝汤的行业。儿童可穿戴设备的火热,必定吸引来诸多的投机者,为了分的儿童市场的一杯羹,传统厂商和创业者也是蛮拼的。
回归理智,应正视儿童可穿戴设备鉴于儿童可穿戴产品不算高的价格,不少家长愿意在孩子身上进行尝试。从婴儿到青少年,相关的可穿戴设备可谓应有尽有,但在尝鲜的同时,更应该理智的去思考孩子是否需要这些智能设备。
如果说可穿戴设备把孩子和父母的距离缩短了不如说把孩子和父母的手机连在了一起。如今孩子们已经同数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父母则将大把时间花在了自己的智能手机上。但现在,父母们又希望通过电子设备,而不是自己亲自观察的方式来照顾孩子。在数据安全不能保证,数据准确性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过度的依赖儿童可穿戴设备恐怕有害无益。
即使是主打安全的儿童可穿戴产品也只是一种监护工具,家长在信任这些电子设备的同时更应该用心去关心孩子。对于厂商来说在宣传上更应把产品作为亲自交流的纽带和工具,过于强调技术只会适得其反。0
儿童作为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利基市场,不少人对其抱有看好的态度,但儿童可穿戴市场的发展也应回归理性,不只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更应该符合孩子的需求,切莫让孩子成为科技的试验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