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智慧社区”的赛道上挤满了智能硬件、互联网企业、地产商、物管、传统零售、金融、生活服务等各类角色,看似热闹非凡,只是几年下来,仍然“雷声大,雨点小”。“智慧社区”不 “智慧”,成了大家共同的感受。
智慧社区除了社区金融 ,智能家居 、智能安防 、智能医院 、智能楼宇 、票证缴费 、家庭护理等,几乎渗透了社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今“智慧社区”的赛道上挤满了智能硬件、互联网企业、地产商、物管、传统零售、金融、生活服务等各类角色,看似热闹非凡,只是几年下来,仍然“雷声大,雨点小”。“智慧社区”不 “智慧”,成了大家共同的感受。
这是为何?
事实上,多数“智慧社区”项目都跑偏了道,而且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有以下三个现实问题。
本是系统盘,结果成散沙智慧社区本应是项系统性工程,如今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者,无人主导。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大家都有各自的小算盘无论是地产、物管还是第三方半台,他们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比如在部分地产商眼里,“智慧社区”就是个能来钱来人气的噱头,但他们对物业管理与安全服务、智能家居、便民服务这些综合性智慧社区要素并不“感冒”。尽管也有金地物业这种“高精尖”企业,但多数物管公司正在四处寻找转型出口,却又面临 着各种先天不足——经费不足、资源缺失、技术瓶颈、人员素质跟不上。这让本应是主导者身份的物管公司只能沦为各方势力的资源“接口”,最后还可能被收取高昂的“接口费”。个别主体甚至直接成为“捞钱客”而不是“参与者”。比如网络硬件服务提供商只关心是否使用了他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介质;IM软件厂商只关心客户是不是用他们的产品作为通讯工具或支付工具;智能家电厂商更直接,只关心卖掉了多少硬件产品,或者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以阻挡别的产品进入。
而那些在智慧社区中积极主动的第三方平台却因为无法完成深度沉淀,也没有用户黏性而又急于将流量变现,最后从“壮士”变成了“烈士”。
利益分配是个麻烦问题算盘之外,根本原因还是难以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无论怎么做,各利益方都难说满意。正是这样的利益纠葛,让最有能力的地产商不作为,让最有动力的物管不支持,让最合适的第三方平台走了歪路,大家一盘散沙。仅有个别的服务供应商在试图主导这场游戏,比如恒大、腾讯在香港借壳上市的恒腾网络,背靠恒大地产庞大的物业/社区资源,上拥腾讯巨量的线上资源,中间整合协调社区服务、社区金融、社区家居等智慧社区相关的几乎所有服务,通过大服务的基础平台及其垂直产品线,满足不同年龄段社区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以期望能完成整合,让其他主体“乖乖听话 ”。
行业标准不统一,陷入死循环正是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目的,都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放手,从而使得行业缺乏统一协议或标准,产品之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比如智能照明的技术协议,就有ZigBee、MacBee、蓝牙5.0、WiFi、2.4G等数种之多,这些协议各有优劣势又相互排斥。尽管阿里巴巴、海尔、美的、中兴等厂商都在努力完成智能化产品的标准统一,推动产业升级,但由单一产业链的整合转变为各个生态圈间的融合发展的路途还是较为漫长的。
用中兴智能家居总经理田波的话说,“糟糕体验是万恶之源”,标准不统一的直接后果是用户体验的下降,进而使得智慧社区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人人都想做生态,结果是人人都成不了生态如今在这个赛道上,初创企业都会举着“生态”大旗,人人都说自己要成为智慧社区的控制中心。比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要用手机将摄像头、灯泡、路由器、电视盒子等智能硬件产品连接起来。中兴则认为智能摄像头、路由器、智能门锁具有成为入口级智能硬件产品的可能性。另外他们也都有智能家居的客户端,可以统一管理和协同在系统内部的所有产品:插座、摄像头、电灯、电视等。但实际情况是,在生态的梦想和现实中间存在一道深深的鸿沟。
大家都喊着做生态,现实中单品都没有做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所谓的连接器、入口、控制中心、“生态”等都是建立在单品之上,没有极致单品,其他都是空谈。然而大家又都“栽在”单品上,尽管大家都知道智能社区平台的意义在于连接更多产品,产品又是厂商争取用户最重要的筹码,但市面上没有一款绝对的爆品,最突的表现还是好产品的稀缺。产品或平台留不住用户,用户在新鲜期过后,很容易弃之不用,如果没有爆品支撑,平台也就只能是海市蜃楼。
生态既复杂又相互排斥
人人都做生态的另一个问题是每一样产品都有一种控制方式,但这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个噩梦,更别谈“智慧”。所以我们也看到阿里、中兴都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家电产品、家具产品、安防产品等品类上全面发力,希望给消费者家用智能家居一网打尽的掌控体验。
但因为智慧神区业务涵盖的内容太多太复杂,智能服务需要整合产生的“组合”形式既数量多又个性化,也没法制订统一的利润分配模式,这给要做生态的智慧平台的集约化、标准化建设和运营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不过好在也有部分具备整合能力的智慧平台,比如中信国安集团发力智慧社区的“国安社区”借助中信围安自有品牌形象,逐步整合了社区各类资源,基本实现了社区信息共享。只是这样具有规模性的平台还是太小。
智慧社区不 “智慧”,现在噱头大于实际这应该说是最大的问题,智慧社区停留在不智慧阶段,甚至有些投机者胡乱就给自己戴上了“智慧社区”的帽子,就如搞互联网零售的都称自己是“社区020”,搞硬件的就叫“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搞IT房产的则称“智慧社区”一样;对于自己项目的不成熟则归结于时机未到,事实上是其项目最基本的安全性都没做好,更别谈“智慧”。
据行业人士说,智能家居企业基本无安全防御技术,这意味着智能家居系统更容易被黑客攻击,导致智能门锁、室内监控失效,小偷可以如同进出自己家一样进入你的家里拿走东西,还可能窃取室内监控摄像的内容,导致用户隐私泄露等大量潜在危险。智能安防、智能医院、智能楼宇等的隐患就更甚 。
行业浮夸的背后实际是因为智慧社区需要分阶段从蚂蚁金服集团和金地物业集团的合作来看,就是把原来传统的线下社区业务搬到线上,无根本性革新。而我们 真正期待的智慧社区是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把物业管理、安防、通信等系统集成在一起,并通过通信网络连接物业管理处,为小区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生活环境。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创业者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实现逐步深化。
除了智能家居、社区O2O 服务外,智慧社区还有很多事要做 、可做
在智慧社区基础硬件一物业管理与安全服务一智能家居一便民服务四个层次中,020、智能家居只是其中一部分。人们对围绕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的相关智慧社区服务更加期待,这也是能把智慧社区做实、融入社会体系并稳定下来成为人们亲密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实际的原因是智慧社区既烧钱又烧技术曾有记者调查称,一个2000多户的小区,建设智慧社区的费用为l000多万元,其中200万~300万元为设备成本。再加一些硬件成本的升级改造,每个小区的成本少则几百万。如果要形成规模化,那至少得有l000个小区的规模,想想这是一笔多大的投入,非一般企业能承受得起。而且就算有钱做,这投入产出比又是个问题,这些投入能辐射多少用户,这些用户进来后又怎样变现?
长此以往,整个行业也会如多数行业一样,必然有一个洗牌的过程,无技术基因、技术不过硬、靠营销炒作的企业必将率先出局。智慧社区这一仗,专利研发技术仍是核心竞争力。
总之,智慧社区概念高大上、内涵极广,在步履蹒跚的前行中又有诸多问题等待解决。从业者不妨先忘掉高大上的概念,俯下身段去解决这些最现实的问题,或许这才是迎接行业起飞的最好姿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