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HTML可以重绘页面的一部分
1、构建DOM树(parse):渲染引擎解析HTML文档,首先将标签转换成DOM树中的DOM node(包括js生成的标签)生成内容树(Content Tree/DOM Tree);
2、构建渲染树(construct):解析对应的CSS样式文件信息(包括js生成的样式和外部css文件),而这些文件信息以及HTML中可见的指令(如<b></b>),构建渲染树(Rendering Tree/Frame Tree);
3、布局渲染树(reflow/layout):从根节点递归调用,计算每一个元素的大小、位置等,给出每个节点所应该在屏幕上出现的精确坐标;
4、绘制渲染树(paint/repaint):遍历渲染树,使用UI后端层来绘制每个节点。
重绘(repaint或redraw):当盒子的位置、大小以及其他属性,例如颜色、字体大小等都确定下来之后,浏览器便把这些原色都按照各自的特性绘制一遍,将内容呈现在页面上。重绘是指一个元素外观的改变所触发的浏览器行为,浏览器会根据元素的新属性重新绘制,使元素呈现新的外观。
触发重绘的条件:改变元素外观属性。如:color,background-color等。
重排(重构/回流/reflow):当渲染树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因为元素的规模尺寸,布局,隐藏等改变而需要重新构建, 这就称为回流(reflow)。每个页面至少需要一次回流,就是在页面第一次加载的时候。
重绘和重排的关系:在回流的时候,浏览器会使渲染树中受到影响的部分失效,并重新构造这部分渲染树,完成回流后,浏览器会重新绘制受影响的部分到屏幕中,该过程称为重绘。
重排必定会引发重绘,但重绘不一定会引发重排。
触发重排的条件:任何页面布局和几何属性的改变都会触发重排,比如:
1、页面渲染初始化;(无法避免)
2、添加或删除可见的DOM元素;
3、元素位置的改变,或者使用动画;
4、元素尺寸的改变——大小,外边距,边框;
5、浏览器窗口尺寸的变化(resize事件发生时);
6、填充内容的改变,比如文本的改变或图片大小改变而引起的计算值宽度和高度的改变;
7、读取某些元素属性:(offsetLeft/Top/Height/Width, clientTop/Left/Width/Height, scrollTop/Left/Width/Height, width/height, getComputedStyle(), currentStyle(IE) )
重绘发生的情况:
重绘发生在元素的可见的外观被改变,但并没有影响到布局的时候。比如,仅修改DOM元素的字体颜色(只有Repaint,因为不需要调整布局)
重绘重排的代价:耗时,导致浏览器卡慢。
1、浏览器自己的优化:浏览器会维护1个队列,把所有会引起回流、重绘的 *** 作放入这个队列,等队列中的 *** 作到了一定的数量或者到了一定的时间间隔,浏览器就会flush队列,进行一个批处理。这样就会让多次的回流、重绘变成一次回流重绘。
2、我们要注意的优化:我们要减少重绘和重排就是要减少对渲染树的 *** 作,则我们可以合并多次的DOM和样式的修改。并减少对style样式的请求。
(1)直接改变元素的className
(2)display:none;先设置元素为display:none;然后进行页面布局等 *** 作;设置完成后将元素设置为display:block;这样的话就只引发两次重绘和重排;
(3)不要经常访问浏览器的flush队列属性;如果一定要访问,可以利用缓存。将访问的值存储起来,接下来使用就不会再引发回流;
//例如myElement元素沿对角线移动,每次移动一个像素。到500*500像素的位置结束。timeout循环体中可以这么做
//显然这种方法低效,每次移动都要查询偏移量,导致浏览器刷新渲染队列而不利于优化。好的办法是获取一次起始位置的值,然后赋值给一个变量。如下
(4)使用cloneNode(true or false) 和 replaceChild 技术,引发一次回流和重绘;
(5)将需要多次重排的元素,position属性设为absolute或fixed,元素脱离了文档流,它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他元素;
(6)如果需要创建多个DOM节点,可以使用DocumentFragment创建完后一次性的加入document;
(7)尽量不要使用table布局。
不管页面发生了重绘还是重排,它们都会影响性能(最可怕的是重排 ,应尽量避免)
DOM:描述该页面的结构
render:描述 DOM 节点 (nodes) 在页面上如何呈现
当 DOM 元素的属性发生变化 (如 color) 时, 浏览器会通知 render 重新描绘相应的元素, 此过程称为 repaint。
如果该次变化涉及元素布局 (如 width), 浏览器则抛弃原有属性, 重新计算并把结果传递给 render 以重新描绘页面元素, 此过程称为 reflow。
这两个过程是很耗费浏览器性能的, 从 IE 系列和 Chrome 渲染页面速度上的差距即可看出渲染引擎计算对应值和呈现并不一定高效, 而每次对元素的 *** 作都会发生 repaints 或 reflow, 因此编写 DOM 交互时如果不注意就会导致页面性能低下.
页面渲染的过程如下:
原文:
https://blog.csdn.net/sinat_37328421/article/details/54575638
https://blog.csdn.net/sophia_little/article/details/79613990
https://blog.csdn.net/qq_34255080/article/details/86235234
回流焊叫法的由来,据我所知,具体如下:
首先回流焊的运用——用于焊接片式器件,也叫SMC器件;焊接前,需要在PCB板上的焊盘上利用丝印机分布上锡膏(说得白话点,跟牙膏一样的含金属粉尘的膏体),再利用贴片机或手动贴上器件,最后过回流焊,流程如下:
丝印锡膏后的PCB板
贴装上元器件的PCB板
焊接完成后的PCB
通过以上的图片应该能理解回流焊的含义了,也就是回流焊的回流阶段,平铺的锡膏,因引应力、毛细等的作用下,住焊盘中间聚拢,称作“回流”
页面在加载的过程中,需要对文档结构进行解析,同时需要结合各种各样的样式来计算这个页面长什么样子,最后再经过浏览器的渲染页面就出现了。这整个过程细说起来还是比较复杂,其中充满了repaint和reflow。对于DOM结构中的各个元素都有自己的盒子(模型),这些都需要浏览器根据各种样式(浏览器的、开发人员定义的等)来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将元素放到它该出现的位置,这个过程称之为reflow;当各种盒子的位置、大小以及其他属性,例如颜色、字体大小等都确定下来后,浏览器于是便把这些元素都按照各自的特性绘制了一遍,于是页面的内容出现了,这个过程称之为repaint。以上提到的只是在页面加载时必然会出现的repaint和reflow,除此之外,在页面加载完成后,用户的一些 *** 作、脚本的一些 *** 作都会导致浏览器发生这种行为,具体在后文阐述。另外,关于浏览器渲染的更为详细的资料可以参考以下,涵盖了IE以及Firefox:Understanding Internet Explorer Rendering BehaviourNotes on HTML Reflow 二、什么情况下会触发浏览器的repaint/reflow?除了页面在首次加载时必然要经历该过程之外,还有以下行为会触发这个行为:DOM元素的添加、修改(内容)、删除( Reflow + Repaint) 仅修改DOM元素的字体颜色(只有Repaint,因为不需要调整布局) 应用新的样式或者修改任何影响元素外观的属性 Resize浏览器窗口、滚动页面 读取元素的某些属性(offsetLeft、offsetTop、offsetHeight、offsetWidth、scrollTop/Left/Width/Height、clientTop/Left/Width/Height、getComputedStyle()、currentStyle(in IE)) 在继续下面的文章之前,先介绍一款强大的性能分析工具-dynaTrace,借助该功能能够清晰的得到页面中的资源消耗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另外,更细节的方面是它可以跟踪每个函数调用所造成的CPU消耗、Repaint/Reflow。接下来就借助该工具来测试一下以上描述的几点情况。 DOM元素的增删改先看代码HTML:这里是第1个节点这里是第2个节点这里是第3个节点Javascript: function $(id){ return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 function addNode(){ var n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n.innerHTML = 'New Node'$('test1').appendChild(n)} function modNode(){ $('test2').innerHTML = 'hello'} function delNode(){ $('test3').parentNode.removeChild($('test3'))} 在依次点击完每一个按钮后,我们来看看dynaTrace的情况,首先是一目了然的点击事件分布 放大之后来看一下每个事件的repaint/reflow情况: 增加节点: 修改节点:删除节点:图中的绿色部分表示的是reflow和repaint过程,其中比较短的绿条标示的reflow过程,后面长条部分表示的是repaint过程。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