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伯格针对这一不足,区分并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并据此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所谓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是指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下是艾森伯格研究中使用的典型故事:
有一天,一个名叫玛莉的女孩要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舞会,在途中她看到一位女孩不小心跌倒,而且跌断了腿。这位女孩请求玛莉到她家去通知她的父母,这样她的父母才能来带她去看医生。但是如果玛莉真的跑去通知她的父母,就来不及参加生日舞会,而且会错过吃冰激凌、蛋糕,错过所有游戏的时间了,玛莉该怎么做呢?为什么?
艾森伯格根据对这类问题的不同作答得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推理在儿童期至青年期之间的发展要经过五个层次: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研究得出:学前儿童的判断常常是享乐主义的,首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只有当儿童逐渐成熟时,他们才会更多地考虑到别人的需求及期望,并趋向从内化的价值标准角度去考虑对他人的帮助。
以上便是有关艾森伯格的亲社会的道德判断发展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在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结合以上的逻辑梳理来对其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把握。
戴尔在石家庄的规模算小的了那种,学生收费高点,但碍于学生人数,我想待遇上不会太高,不过办公环境和单位地址比较优越(图书大厦),显的人比较有档次。呵呵。浩谦和大桥外语都属于校区遍布整个石家庄的学校,学生收费低,但人数众多。待遇高低是由你的教学水平来定的,你如果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带班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工资肯定会很高。说实话,浩谦在石家庄的年头比较长了,但大桥刚来不到5年,其建校速度,人数规模,很快占领了石家庄培训行业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找工作不但要看工作单位,最主要是看的自己能力,找个适合自己的。如果你水平一般,去那个学校都是白费,只能看着别人拿钱啦。多提高自己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