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工作原理是:
首先,电源作用于发射结上使得发射结正向偏置,发射区的自由电子不断的流向基区,形成发射极电流。
其次,自由电子由发射区流向基区后,先聚集在发射结附近,但随着此处自由电子的增多,在基区内部形成了电子浓度差,使得自由电子在基区中由发射结逐渐流向集电结,形成集电极电流。
最后,由于集电结处存在较大的反向电压,阻止了集电区的自由电子向基区进行扩散,并将聚集在集电结附近的自由电子吸引至集电区,形成集电极电流。
晶体管诞生历史
当时,市场的领导者们不太愿意接纳个人运算业务,原因很简单——投入产出比太低,而且软件缺乏标准化,且潜在用户又受限于专业技能,导致市场预期并不乐观。
但是,当8080处理器被广泛用于各种终端设备之后,Intel的工程师开始意识到个人运算的重要性,并试图说服公司高层尽快着手个人运算业务了。而且,当时还在HP供职的天才设计师斯蒂夫·伍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建议HP开展个人运算业务。
1947年12月,在迈克尔·法拉第、朱利叶斯·利林费尔德、鲍里斯·达威德夫、拉塞尔·奥尔、卡尔·L-霍罗维茨等半导体专家们的研究基础上,威廉·肖克利、沃尔特·布拉顿、约翰·巴丁、罗伯特·吉布以及杰拉尔德·皮尔森五位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联合开发了业界首款晶体管。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 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 荷兰 「关於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彼得·塞曼 荷兰 荷兰
1903年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 法国 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 法国 法国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尔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 法国 法国
190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斯 英国 英国 「对那些非常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 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关於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约翰·汤姆森 英国 英国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米高逊 美国 美国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 法国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德意志帝国 德国
1910年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 荷兰 荷兰 「关於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式的研究」
[编辑] 1911年—1920年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11年 威廉·维恩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瑞典 瑞典 「他发明的用於控制灯塔和浮标中的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尼斯 荷兰 荷兰 「他的,导致包括制成液态氦在内的一些成果的,关於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绕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 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英国 英国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英国 英国 「发现元素的特徵伦琴辐射」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意志帝国 德国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魏玛共和国 德国 「发现极隧射线的都卜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瑞士 瑞士 「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魏玛共和国 德国
瑞士 瑞士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 尼尔斯·波耳 丹麦 丹麦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美国 美国 「他的关於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 曼内·西格巴恩 瑞典 瑞典 「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1925年 詹姆斯·夫兰克 魏玛共和国 德国 「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古斯塔夫·赫兹 魏玛共和国 德国
1926年 让·巴蒂斯特·皮兰 法国 法国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美国 美国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
查尔斯·汤姆森·里斯·威耳孙 英国 英国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
1928年 欧文·威兰斯·里查孙 英国 英国 「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
"
1929年 路易斯-维克多·皮埃尔·雷蒙德·德布罗意公爵 法国 法国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
1930年 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 印度 印度 「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编辑] 1931年—1940年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维尔纳·海森堡 魏玛共和国 德国 「创立量子
1933年 埃尔文·薛丁格 奥地利 奥地利 「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式——薛丁格方程式和狄拉克方程式)
保罗·狄拉克 英国 英国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英国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年 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 奥地利 奥地利 「发现宇宙辐射」
卡尔·戴维·安德森 美国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年 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 美国 美国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绕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乔治·佩杰特·汤姆生 英国 英国
1938年 恩里科·费米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1939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 美国 美国 「对回旋加速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1940年 未颁奖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1943年 奥托·施特恩 美国 美国 「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1944年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 美国 美国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1945年 沃尔夫冈·包立 奥地利 奥地利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包立原理」
1946年 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 美国 美国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1947年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 英国 英国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1948年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 英国 英国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 日本 日本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50年 塞西尔·法兰克·鲍威尔 英国 英国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於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51年 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 英国 英国
欧内斯特·托马斯·辛顿·瓦耳顿 爱尔兰 爱尔兰
1952年 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 美国 「发展出用於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爱德华·米尔斯·珀塞耳 美国 美国
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 荷兰 「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 马克斯·玻恩 英国 英国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瓦尔特·博特 德国 德国 「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1955年 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 美国 「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 美国 「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1956年 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 美国 美国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电晶体效应」
约翰·巴丁 美国 美国
沃尔特·豪泽·布喇顿 美国 美国
1957年 杨振宁 中国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李政道 中国
1958年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 苏联 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伊利亚·法兰克 苏联 苏联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苏联 苏联
1959年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美国 美国 「发现反质子」
欧文·张伯伦 美国 美国
1960年 唐纳德·阿瑟·格拉泽 美国 美国 「发明气泡室」
[编辑] 1961年—1970年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61年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美国 美国 「关於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於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 德国 德国 「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
1962年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苏联 苏联 「关於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1963年 耶诺·帕尔·维格纳 美国 美国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美国 美国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J·汉斯·D·延森 德国 德国
1964年 查尔斯·哈德·汤斯 美国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於激微波-雷射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 苏联 苏联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苏联 苏联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日本 日本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 美国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美国 美国
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法国 法国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年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 美国 美国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於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1968年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 美国 美国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1969年 默里·盖尔曼 美国 美国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 瑞典 瑞典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路易·欧仁·费利克斯·奈耳 法国 法国 「关於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71年 丹尼斯·伽柏 英国 英国 「发明并发展全像照相法」
"
1972年 约翰·巴丁 美国 美国 「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
利昂·尼尔·库珀 美国 美国
约翰·罗伯特·施里弗 美国 美国
1973年 江崎玲於奈 日本 日本 「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
"
伊瓦尔·贾埃弗 美国 美国
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 英国 英国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1974年 马丁·赖尔 英国 英国 「他们在无线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
安东尼·休伊什 英国 英国
1975年 艾吉·尼尔斯·波耳 丹麦 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
本·罗伊·莫特森 丹麦 丹麦
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 美国 美国
1976年 伯顿·里克特 美国 美国 「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丁肇中 美国 美国
1977年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美国 美国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脱 英国 英国
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 美国 美国
1978年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 苏联 苏联 「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 美国 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 美国 美国
1979年 谢尔登·李·格拉肖 美国 美国 「关於基本粒子间弱交互作用和电磁交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
阿卜杜勒·萨拉姆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
史蒂文·温伯格 美国 美国
1980年 詹姆斯·沃森·克罗宁 美国 美国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 美国 美国
[编辑] 1981年—1990年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81年 凯·曼内·伯耶·西格巴 瑞典 瑞典 「对开发高解像度电子光谱仪的贡献」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美国 美国 「对开发雷射光谱仪的贡献」
阿瑟·莱昂纳多·肖洛 美国 美国
1982年 肯尼斯·G·威尔逊 美国 美国 「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
1983年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美国 美国 「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
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 美国 美国 「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84年 卡洛·鲁比亚 意大利 意大利 「对导致发现弱交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
西蒙·范德梅尔 荷兰 荷兰
1985年 克劳斯·冯·克利青 德国 德国 「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6年 恩斯特·鲁斯卡 德国 德国 「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格尔德·宾宁 德国 德国 「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
]
海因里希·罗雷尔 瑞士 瑞士
1987年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 德国 德国 「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
卡尔·亚历山大·米勒 瑞士 瑞士
1988年 利昂·马克斯·莱德曼 美国 美国 「微中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μ子微中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梅尔文·施瓦茨 美国 美国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美国 美国
1989年 诺曼·福士特·拉姆齐 美国 美国 「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 美国 美国 「发展离子陷阱技术」
沃尔夫冈·保罗 德国 德国
1990年 杰尔姆·I·弗里德曼 美国 美国 「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d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
亨利·W·肯德尔 美国 美国
理查德·E·泰勒 加拿大 加拿大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91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法国 法国 「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1992年 乔治·夏帕克 法国 法国 「发明并发展了粒子侦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
1993年 拉塞尔·艾伦·赫尔斯 美国 美国 「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重力的新的可能性」
小约瑟夫·胡顿·泰勒 美国 美国
1994年 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加拿大 「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於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克利福德·格伦伍德·沙尔 美国 美国 「对中子绕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於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1995年 马丁·刘易斯·佩尔 美国 美国 「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美国 美国 「发现微中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
1996年 戴维·莫里斯·李 美国 美国 「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
道格拉斯·D·奥谢罗夫 美国 美国
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 美国 美国
1997年 朱棣文 美国 美国 「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法国 法国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 美国 美国
1998年 罗伯特·B·劳克林 美国 美国 「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场形式」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德国 德国
崔琦 美国 美国
1999年 杰拉德·特·胡夫特 荷兰 荷兰 「阐明物理
马丁纽斯·J·G·韦尔特曼 荷兰 荷兰
2000年 若雷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 俄罗斯 「发展了用於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
赫伯特·克勒默 德国 德国
杰克·圣克莱尔·基尔比 美国 美国 「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
年份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埃里克·阿林·康奈尔 美国 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
卡尔·埃德温·威曼 美国 美国
沃尔夫冈·克特勒 德国 德国
2002年 小雷蒙德·戴维斯 美国 美国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侦测宇宙微中子」
"
小柴昌俊 日本 日本
里卡尔多·贾科尼 美国 美国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美国 美国 俄罗斯 俄罗斯 「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
维塔利·拉扎列维奇·京茨堡 俄罗斯 俄罗斯
安东尼·詹姆斯·莱格特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2004年 戴维·J·格娄斯 美国 美国 「发现强交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H·戴维·波利策 美国 美国
弗朗克·韦尔切克 美国 美国
2005年 罗伊·J·格劳伯 美国 美国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约翰·L·霍尔 美国 美国 「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於雷射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特奥多尔·W·亨施 德国 德国
2006年 约翰·C·马瑟 美国 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blackbody form and anisotropy of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107]
乔治·F·斯穆特 美国 美国
2007年 艾尔伯·费尔 法国 法国 「发现巨磁阻效应」
彼得·格林贝格尔 德国 德国
2008年 小林诚 日本 日本 「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益川敏英 日本 日本
南部阳一郎 美国 美国 「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Analog Device Inc. ,即“亚德诺半导体技术公司”,另一译名是 “美国模拟器件公司”亚德诺半导体技术公司(Analog Devices, Inc. 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ADI)自从1965年创建以来到2005年经历了悠久历史变迁,取得了辉煌业绩,树立起成立40周年的里程碑。回顾ADI公司的成功历程——从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一座公寓大楼地下室的简陋实验室开始起步——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发展成全世界特许半导体行业中最卓越的供应商之一。
ADI将创新、业绩和卓越作为企业的文化支柱,并基此成长为该技术领域最持久高速增长的企业之一。ADI公司是业界广泛认可的数据转换和信号处理技术全球领先的供应商,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60,000客户,涵盖了全部类型的电子设备制造商。作为领先业界40多年的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IC)制造商,ADI的产品广泛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处理领域。公司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诺伍德市,设计和制造基地遍布全球。ADI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被纳入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 )。
ADI生产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Digital Singal Processor),代表系列有 ADSP Sharc 211xx (低端领域),ADSP TigerSharc 101,201,....(高端领域),ADSP Blackfin 系列(消费电子领域).
ADSP与另外一个著名的德州仪器(TI: Texas Instrument)生产的芯片特点相比较,具有浮点运算强,SIMD(单指令多数据)编程的优势, 比较新的Blackfin系列比同一级别TI产品功耗低.缺点是ADSP不如TI的C语言编译优化好.TI已经普及了C语言的编程,而AD芯片的性能发挥比较依赖程序员的编程水平.ADSP的Linkport数据传输能力强是一大特色,但是使用起来不够稳定,调试难度大.
ADI提供的Visual DSP ++2.0, 3.0, 4.0, 4.5 ,5.0编程环境,可以支持软件人员开发调试.
http://baike.baidu.com/view/471819.htm
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帮助测试、控制、设计领域的工程师与科学家解决了从设计、原型到发布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通过现成可用的软件,如LabVIEW, 以及高性价比的模块化硬件,NI帮助各领域的工程师不断创新,在缩短产品问世时间的同时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如今,NI为遍布全球各地的30,000家不同的客户提供多种应用选择。NI总部设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在40个国家中设有分支机构,共拥有5,200多名员工。在过去连续十二年里,《财富》杂志评选NI为全美最适合工作的100家公司之一。作为最大的海外分支机构之一,NI中国拥有完善的产品销售、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和强大的研发团队。
20世纪70年代初期,詹姆斯·楚查德博士、比尔·诺林和杰夫·科多斯基三个年轻人在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应用研究实验室中工作。因为从事对美国海军项目的研究,这些人使用了早期的计算机技术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当时数据收集方法的低效使他们十分沮丧,于是他们决定创造一种新产品,来使他们的任务变得轻松。 1976年,在詹姆斯·楚查德家的车库里,三个小伙子建立了一家公司。
最初公司命名时曾有过“长角牛仪器”、“得克萨斯数据”等创意,但提交申请时均遭到拒绝,于是最终采用了如今的名称:“国家仪器”。
公司成立后,从Interfirst银行贷款一万美元并购置了一台PDP-11小型计算机。设置和建造GPIB接口是公司接手的第一个项目,第一个成功的订单则是向位于圣安东尼奥的凯利空军基地推销而得的。由于三人受聘于学校,所以在1977年他们雇佣了第一位全职人员来负责订单、账单与客户服务。随着公司交易额的扩大,1978年,他们搬到了一个56平方米的办公室内。
1980年,三人从学校辞去工作全职投入公司的发展,公司也搬到了一个拥有50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为了帮助创收,公司接手了许多特别项目,包括油泵xyk系统和美国海军声纳测试所需的波形发生器。到1981年,该公司已达成100万美元的销售大关,因此他们1982年迁移到拥有1000平方米的一间更大的办公室。
1986年,LabVIEW这一基于苹果机环境下的著名图形开发系统推出。这款软件使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可以生动的采用“电线”等图形进行编程,而非像之前一样基于代码来输入文字。通过人们更直观的使用和框架结构的减少,生产力得以大大提高,这使得LabVIEW一经发布便大受欢迎。次年,基于DOS环境的LabVIEW新版本LabWindows发布。伴随着这如今已成为旗舰产品的面市,NI提出了“软件就是仪器”的口号,开辟了虚拟仪器这一全新的概念。
此时的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已经拥有了100名员工,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每一份成就都会得到赞誉。在1987年,公司决定直接销售产品而非继续通过代理,于是在日本东京开设了第一家国际分公司。
1990年公司挪到了奥斯汀湖畔的一栋建筑里,并于1991年将其购置。因紧邻当地一座桥,又称为“硅丘桥点”("Silicon Hills = Bridge Point.")。1991年,公司通过LabVIEW获得了第一份专利。其后,他们相继发明了SCXI,LabWindows/CVI等,并开设了NI园区。
2002年,公司在匈牙利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开设第一家海外工厂。
http://baike.baidu.com/view/5314752.htm
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港交所:4335),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工程技术部和销售部以及6个芯片制造工厂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英特尔的创始人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原本希望他们新公司的名称为两人名字的组合——Moore Noyce,但当他们去工商局登记时,却发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连锁酒店抢先注册。不得已,他们采取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两个单词的缩写为公司名称。现任经营高层是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和总裁兼执行长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公司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擘。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另外还有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互联网交换架构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开发中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针对IA-64位编译器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编辑本段
创办起源
1955年,“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并吸引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异行为引起员工的不满。其中被肖克利称为八叛逆的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朱利亚斯·布兰克、尤金·克莱尔、金·赫尔尼、杰·拉斯特、谢尔顿·罗伯茨和维克多·格里尼克,联合辞职并于1957年10月共同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安迪·葛洛夫于1963年在戈登·摩尔的邀请下加入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由于仙童半导体快速发展,导致内部组织管理与产品问题日亦失衡。1968年7月仙童半导体其中两位共同创办人罗伯特·诺宜斯、戈登·摩尔请辞,并于7月16日,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而安迪·葛洛夫也自愿跟随戈登·摩尔的脚步,成为英特尔公司第3位员工。
在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传中表示,如果以他是公司第3位员工的角度来看,他是“英特尔创办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权来说,因未受邀1美元价格购股,而是以首位自愿加入员工。
微处理器发展史
1971年:4004微处理器
4004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明不仅成为Busicom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972年:8008微处理器
8008处理器拥有相当于4004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无线电电子学》杂志1974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采用了8008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 *** 作。
1974年:8080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采用了8080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Altair” 出自电视剧《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电脑爱好者们花395美元就能购买一台Altair。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
1978年:8086-8088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8088处理器成为了IBM 新型主打产品IBM PC的大脑。8088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500强的行列,并被《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年:286微处理器
英特尔286最初的名称为80286,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产品发布后的6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1500万台采用286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年:英特386?6?4 微处理器
英特尔386?6?4 微处理器拥有275,000个晶体管,是早期4004处理器的100多倍。该处理器是一款32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1989年:英特尔486?6?4 DX CPU 微处理器
英特尔486?6?4 处理器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从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的年代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 *** 作的全新时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技术史学家David K. Allison回忆说,“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台彩色显示电脑,并如此之快地在桌面进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尔486?6?4 处理器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
1993年:英特尔奔腾(Pentium)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真实世界” 中的数据(如讲话、声音、笔迹和图片)。通过漫画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宣传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95年:英特尔高能奔腾(Italium Pentium)处理器
于1995 年秋季发布的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设计用于支持32位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以及高速的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每一枚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在封装时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级高速缓存存储芯片。强大的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拥有多达550万个晶体管。不适应市场需要,过早夭折。
1997年:英特尔奔腾II(Pentium II)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 处理器拥有75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英特尔MMX?6?4 技术,专门设计用于高效处理视频、音频和图形数据。该产品采用了创新的单边接触卡盒(S.E.C)封装,并整合了一枚高速缓存存储芯片。有了这一芯片,个人电脑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捕捉、编辑并与朋友和家人共享数字图片;还可以对家庭电影进行编辑和添加文本、音乐或情景过渡;甚至可以使用视频电话通过标准的电话线向互联网发送视频。
1998年:英特尔奔腾II至强(Xeon)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至强处理器设计用于满足中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尔为特定市场提供专属处理器产品的战略,英特尔奔腾II至强处理器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专门设计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执行所需的商业应用,如互联网服务、企业数据存储、数字内容创作以及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基于该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可配置四或八枚处理器甚至更多。
1999年:英特尔赛扬(Celeron)处理器
作为英特尔面向具体市场开发产品这一战略的继续,英特尔赛扬处理器设计用于经济型的个人电脑市场。该处理器为消费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价比,并为游戏和教育软件等应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年:英特尔奔腾III(Pentium III)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I处理器的70条创新指令——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显增强了处理高级图像、3D、音频流、视频和语音识别等应用所需的性能。该产品设计用于大幅提升互联网体验,让用户得以浏览逼真的网上博物馆和商店,并下载高品质的视频等。该处理器集成了95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0.25微米技术。
1999年:英特尔奔腾III至强(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I至强处理器在英特尔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额外的性能以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及高端商业计算。该处理器整合了英特尔奔腾III 处理器所拥有的70条SIMD 指令,使得多媒体和视频流应用的性能显著增强。并且英特尔奔腾III至强处理器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速缓存技术加速了信息从系统总线到处理器的传输,使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该处理器设计用于多处理器配置的系统。
2000年:英特尔奔腾4(Pentium 4)处理器
基于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电影;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视频;使用实时视频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3D图形;为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该处理器最初推出时就拥有4200万个晶体管和仅为0.18微米的电路线。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4004的运行速率为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13秒。
2001年:英特尔至强(Xeon)处理器
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应用目标是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该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性能和低价格优势的全新 *** 作系统和应用选择。与基于英特尔奔腾III至强处理器的系统相比,采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工作站根据应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预计可提升30%到90%左右。该处理器基于英特尔NetBurst?6?4 架构,设计用于为视频和音频应用、高级互联网技术及复杂3D图形提供所需要的计算动力。
2001年:英特尔安腾(Itanium)处理器
英特尔安腾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64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该处理器能够为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的机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年: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Itanium2)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处理器
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是安腾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员,同样是一款企业用处理器。该处理器家族为数据密集程度最高、业务最关键和技术要求最高的计算应用提供英特尔架构的出色性能及规模经济等优势。该处理器能为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网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领先的性能。
英特尔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内含创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执行绪技术。超执行绪技术打造出新等级的高效能桌上型计算机,能同时快速执行多项运算应用,或针对支持多重执行绪的软件带来更高的效能。超执行绪技术让计算机效能增加25%。除了为桌上型计算机使用者提供超执行绪技术外,英特尔亦达成另一项计算 机里程碑,就是推出运作时脉达3.06GHz的Pentium 4处理器,是首款每秒执行30亿个运算周期的商业微处理器,如此优异的性能要归功于当时业界最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翌年,内建超执行绪技术的Intel Pentium4处理器时脉达到3.2GHz。
2003年:英特尔奔腾 M(Pentium M)/赛扬 M (Celeron M)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英特尔855芯片组家族以及英特尔PRO/无线2100网卡是英特尔迅驰?6?4 移动计算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专门设计用于便携式计算,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2005年: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时代。(绰号胶水双核,被别人这样叫是有原因的,PD由于高频低能噪音大,所以才有这个称号)
2005年:Intel Core处理器
这是英特尔向酷睿架构迈进的第一步。但是,酷睿处理器并没有采用酷睿架构,而是介于NetBurst和Core之间(第一个基于Core架构的处理器是酷睿2)。最初酷睿处理器是面向移动平台的,它是英特尔迅驰3的一个模块,但是后来苹果转向英特尔平台后推出的台式机就是采用的酷睿处理器。
酷睿使双核技术在移动平台上第一次得到实现。与后来的酷睿2类似,酷睿仍然有数个版本:Duo双核版,Solo单核版。其中还有数个低电压版型号以满足对节电要求苛刻的用户的要求。
2006年:Intel Core2 (酷睿2,俗称“扣肉”)/ 赛扬Duo 处理器
Core微架构桌面/移动处理器:桌面处理器核心代号Conroe。将命名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号比先前推出之最强的Intel Pentium D 960(3.6GHz)处理器,在效能方面提升了40%,省电效率亦增加40%,Core 2 Duo处理器内含2.91亿个晶体管。移动处理器核心代号Merom。是迅驰3.5和迅驰4的处理器模块。当然这两种酷睿2有区别,最主要的就是将FSB由667MHz/533MHz提升到了800MHz。
2007年:Intel 四核心服务器用处理器
英特尔已经推出了若干四核台式机芯片,作为其双核Quad和Extreme家族的组成部分。在服务器领域,英特尔将在其低电压3500和7300系列中交付使用不少于具有9个四核处理器的Xeons。
2007年:Intel QX9770四核至强45nm处理器
先进制程带来的节能冷静,HI-K的引进使CPU更加稳定。先进的SSE4.1指令集、快速除法器,卓越的执行效率,INTEL在处理器方面不断领先
2008年:Intel Atom凌动处理器
低至0.6W的超低功耗处理器,带给大家的是难以想象的节能与冷静
未来:Intel Larrabee计划
Larrabee核心是由1990年的P54C演变而来的,即第二款Pentium处理器,当然生产工艺已经进化到45nm,同时也加入了大量新技术,使其得以重新焕发青春。
Larrabee发布的时候将有32个IA核心(现在的样品是16/24个),支持64位技术,并很可能会支持MMX指令集。事实上,Larrabee的指令集被称为AVX(高级矢量指令集),整数512位,浮点1024位。Stiller估计Larrabee每Hz的理论单精度浮点性能为32Flops,也就是在2GHz下能超过2TFlops。
Intel TerraFlops 80核处理器
这里的“80核”只是一种概念,并不是说处理器正好拥有80个物理核心,而是指处理器拥有大量规模化并行处理能力的核心。TerraFlops处理器将拥有至少28个核心,不同的核心有不同的处理领域,整个处理器运算速度将达到每秒万亿次,相当于现在对普通用户还遥不可及的超级计算机的速度。目前,TerraFlops计划只接纳商业和政府用户,但是根据英特尔的计划,个人用户也会在将来使用上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多核处理器。
英特尔处理器核的特点在于具有称之为“宽动态执行”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工作功耗比为奔腾4提供处理能力的Netburst架构要低。“我们期望到今年底自顶向下百分之百地采用核微架构,”Otellini说,“今年全年,我们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取代所有的产品,甚至以核微架构的变种渗透到奔腾处理器和赛扬处理器的领域。这就赋予我们在每一个领域的性能领先地位,并赋予我们高度的成本优势。”
3月26日,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在北京宣布:英特尔将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兴建一座先进的300毫米晶圆制造厂。
2008年11月17日:英特尔发布core i7处理器
基于全新Nehalem架构的下一代桌面处理器将沿用“Core”(酷睿)名称,命名为“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称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而同架构服务器处理器将继续延用“Xeon”名称。
Intel Core i7是一款45nm原生四核处理器,处理器拥有8MB三级缓存,支持三通道DDR3内存。处理器采用LGA 1366针脚设计,支持第二代超线程技术,也就是处理器能以八线程运行。根据网上流传的测试,同频Core i7比Core 2 Quad性能要高出很多。
综合之前的资料来看,英特尔首先会发布三款Intel Core i7处理器,频率分别为3.2GHz、2.93GHz和2.66GHz,主频为3.2GHz的属于Intel Core i7 Extreme,处理器售价为999美元,当然这款顶级处理器面向的是发烧级用户。而频率较低的2.66GHz的定价为284美元,约合1940元人民币,面向的是普通消费者。全新一代Core i7处理器将于2008第四季度推出。Intel于2008年11月18日发布了三款Core i7处理器,分别为Core i7 920、Core i7 940和Core i7 965。
core i7的能力在core2 extreme qx9770(3.2GHz)的三倍左右。IDF上,intel工作人员使用一颗core i7 3.2GHz处理器演示了CineBench R10多线程渲染,渲染开始后,四颗核心的八个线程同时开始工作,仅仅19秒钟后完整的画面就呈现在了屏幕上,得分超过45800。相比之下,core2 extreme qx9770 3.2GHz只能得到12000分左右,超频到4.0GHz才勉强超过15000分,不到core i7的3分之一。
1. 基于Nehalem微架构
2. 2-8颗核心。
3. 内置三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
4. 每颗核心独享256KB二级缓存。
5. 8 MB共享三级缓存。
6. SSE 4.2指令集(七条新指令)。
7. 超线程技术。
8. Turbo mode(自动超频)。
9. 微架构优化(支持64-bit模式的宏融合,提高环形数据流监测器性能,六个数据发射端口等等)
10. 提升预判单元性能,增加第二组分支照准缓存。
11. 第二组512路的TLB。
12. 对于非整的SSE指令提升性能。
13. 提升虚拟机性能(根据Intel官方数据显示,Nehalem相对65nm Core 2在双程虚拟潜伏上有60%的提升,而相对45nm Core 2产品提升了20%)
14. 新的QPI总线。
15. 新的能源管理单元。
16. 45nm制程,32nm制程产品随后上线,代号Westmere。
17. 新的1366针脚接口。
Nehalem相当于65nm产品有着如下几个最重要的新增功能。
1. SSE4.1指令集(47个新SSE指令)。
2. 深层休眠技术(C6级休眠,只在移动芯片上使用)。
3. 加强型Intel动态加速技术(只在移动芯片上使用)。
4. 快速Radix-16分频器和Super Shuffle engine,加强FPU性能
5. 加强型虚拟技术,虚拟机之间交互性能提升25%-75%。
Nehalem的核心部分比Core微架构改进了以下部分:
Cache设计:采用三级全内含式Cache设计,L1的设计与Core微架构一样;L2采用超低延迟的设计,每个核心各拥有256KB的L2 Cache;L3则是采用共享式设计,被片上所有核心共享使用。
集成了内存控制器(IMC):内存控制器从北桥芯片组上转移到CPU片上,支持三通道DDR3内存,内存读取延迟大幅减少,内存带宽则大幅提升,最多可达三倍。
快速通道互联(QPI):取代前端总线(FSB)的一种点到点连接技术,20位宽的QPI连接其带宽可达惊人的每秒25.6GB,远超过原来的FSB。QPI最初能够发放异彩的是支持多个处理器的服务器平台,QPI可以用于多处理器之间的互联。
Nehalem的核心部分比Core微架构新增加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New SSE4.2Instructions (新增加SSE4.2指令)
Turbo Mode (内核加速模式)
Improved Lock Support (改进的锁定支持)
Additional Caching Hierarchy (新的缓存层次体系)
Deeper Buffers (更深的缓冲)
Improved Loop Streaming (改进的循环流)
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 (同步多线程)
Faster Virtualization (更快的虚拟化)
Better Branch Prediction (更好的分支预测)
2009年第四季度
Clarkdale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LGA1156接口,双核心四线程。它不但将是Intel(以及整个业界)的第一款32nm工艺芯片,也会是首次集成图形核心的处理器。与之对应的移动版本Arrandale采用类似的架构,只不过要到明年才会发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Clarkdale上只有处理器部分才是32nm工艺,同一基片上的独立图形核心(以及双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仍是45nm。
2010年八核处理器的诞生
2010年3月30日,Intel公司宣布推出Intel至强处理器7500系列,该系列处理器可用于构建从双路到最高256路的服务器系统。
芯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2396.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