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滨河新区,新建工业厂房为框架结构,地上4层,总建筑面积19998.98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对促进张掖市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电力网:你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注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电力网
中国电力网简介:
国电力网于1999年正式上线运行,是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主办的全国性电力行业门户网站。
服务热线:400-007-1585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为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神舟五号于北京时间(UTC +8)2003年10月15日9时在中国甘肃的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9时10分进入离地面343公里的预定轨道。航天员杨利伟是中国首批12名航天员之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在发射前一天被挑选为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以及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中国是在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的工程的。
神舟五号在完成了14圈绕地球的飞行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离预定着陆地点仅差4.8公里。轨道舱将继续绕地球运行半年左右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飞行时间为5天。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自行重返地球。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共八类六十四种,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钱骥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之一。1947年,钱骥受聘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赵九章先生开创地球物理研究,管理研究所的业务,负责实验室及探测仪器。曾修理多台不同型号气象探测仪、真空管检验计和电子频率计。为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质量,钱骥提出应建立规范,进行定期仪器标定,研究制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气象仪器,是气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钱骥在开展地震研究工作方面,早期曾对地磁、地震波进行研究。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许多大型工程投入设计,急需地震裂度评估资料,地震观测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钱骥协助李善邦进行地震台站网布局规划研究,对地震台址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地震台站布局应综合多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按层次设置分级管理的设想。曾协助组织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表》,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地震活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数据。曾翻译了《测震学中几个理论问题》,系统地介绍地震仪器设计原理、标定技术,推动中国国地震观测仪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
1956年,中国科学院将地球物理学列为填平补空的重点发展学科,钱骥协助赵九章负责规划起草工作。他综合了地震、地球、物探、气象、地磁等方面的专家意见,提出制定远景规划不仅要依据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还应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要求,配合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和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的总目标,进行综合研究。他曾提出规划总目标、规划重点,地磁台、地震台、电离层台、宇宙线台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观测网,建立专业研究所促进发展,加速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的制定促进了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钱骥投入空间科学事业的创建工作。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钱骥开拓空间物理学新领域,认为人造卫星上天是空间探测的新里程碑。他协助赵九章对空间科学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国外信息。鉴于人造卫星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他积极倡导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负责组建空间物理探测机构,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探索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途径,1958年,钱骥参加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回国后更坚定了“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的信念。60年代,钱骥协助赵九章领导地球物理所二部工作,着手落实探空火箭研制工作。组织了箭头总体、遥测、雷达跟踪、天线、电源和环境模拟等探空技术的研制队伍;组织空间探测仪器的研制。他主持研制成功了探空火箭箭头,多次探测试验成功。探测项目不断增加,探空高度不断上升,探空技术逐步成熟。
火箭测高空风,是导d武器、核爆炸试验急需的项目。1963年在钱骥领导下,液体火箭将镀锌玻璃丝和铜丝抛入空间,成功地测得高空风。通过S波段雷达反射,跟踪金属丝云的飘移轨迹,从测量的坐标、速度、加速度及方位,可计算出高空风速、风向。这一方法,颇有创造性,1964年获国家科委科学二等奖。 1964年,中国尖端技术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经常到各研究所调查研究,了解卫星配套的预研课题进展情况,看到在力学、传热学、电子学、半导体、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成果,为卫星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10月下旬,钱骥陪同赵九章去酒泉发射基地,参观导d发射试验,充分了解到运载火箭技术进展情况,已可以把卫星工程提上议事日程了。他认为发射卫星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科学价值,还能为中国发射远程火箭提供空间环境资料。钱骥在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国科技、工业都有了一定提高,又积累了多年火箭探空经验,为卫星上马做了不少技术储备。同时发射卫星又可进一步带动促进中国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发射卫星计划。
1965年10月,钱骥在国家召开的卫星方案论证会议上,作了《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初步意见》的报告,就卫星系统方案、目的任务作了详细的报告。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钱骥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总体组全面开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分系统技术设计工作,拟定各分系统设计指标。为落实各项任务与技术要求,他还率领总体组到各研究单位进行协调,安排落实了近200个预研和试制项目,组织了卫星研制全国协作网。1970年4月24日,中国按计划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钱骥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60年代初期,钱骥在研究人造卫星的应用前景时,就提出人造卫星可对地球进行远距离拍照,然后携带胶片返回地球。1965 年初,在编写人造卫星规划草案时,钱骥从技术途径、发展战略等因素考虑,曾多次建议将返回卫星列入规划,还应作为重要发展的项目。
根据1965年8月中央专委指示,中国科学院可先按卫星规划开展工作。钱骥即开始探讨返回卫星方案,带领总体组到有关单位进行调研,征询对返回式卫星应用的需要。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以发展遥感应用为主的返回式卫星方案设想,对总体指标进行论证。重点抓遥感仪器、返回技术、测控跟踪、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在返回卫星立项决策的关键时刻,1974年钱骥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提出加速发展返回式遥感卫星,是符合国情的。这对返回式卫星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76年钱骥负责组织返回卫星总装和发射试验工作,卫星安全返回,达到任务书要求,圆满成功。他还为返回式卫星系列发展做了大量的技术组织领导工作。当返回式卫星取得有用价值资料后,他又积极宣传利用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发挥卫星综合利用的优势,不断提高卫星应用的经济效益。 型号研制、预研先行,这是卫星型号发展的基础。1979年4月,钱骥被任命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并相谜担任了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在此期间,他参与组织领导了返回式卫星等科学试验卫星的研制工作;组织论证、提出了“实践二号”卫星的设计方案,确定该卫星是一颗空间物理探测兼新技术试验卫星;论证,提出了加速发展返回式遥感卫星的重要建议,并力促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充分发挥科学试验卫星的经济效益。
在卫星型号系列发展、规划和预研的一些问题上,钱骥都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主持研究,统一步调,协调工作。有一些技术问题,通用性强、涉及面广,如果认识不一致,研究工作就难开展。钱骥主持会议进行研究,使各方面意见得到统一,推进了工作。在预研任务中,他较注意长寿命卫星的特点,安排了一批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他较重视预研项目的资料积累、情报分析、成果鉴定。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国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