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公司 职位:首席架构设计师
毕业院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1971年出生,汉族人。1993年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1993年-1995年就职于浙江省宁波电信局,1995年-1996年就职于Sybase广州公司,1996年-1997年就职于广州飞捷公司,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现在任网易首席架构设计师。
从一个普通的网民到大名鼎鼎的网易老板,年纪轻轻的丁磊无疑使人们再一次看到了Internet的神奇。28岁的丁磊,是个迷。
创办网易
关于网易的名字由来,丁磊的解释是觉得当时用网络的人很少,而其中原因是网络太不适合中国人了。的确,那时中文网站很少,上网费很高,上网是件很让人生畏的事,而网易要做的就是使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变得容易些。
免费邮件系统的成功使网易赢得了一笔宝贵的资金,也和丁磊创办网易的营收计划一脉相承,但丁磊却并没有在这条路上走下去,1998年9月,网易改版,推出一个类似美国AOL的门户站点。
“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丁磊
“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丁磊
美国《财富》杂志推出的2003年全球40岁以下40位富豪的排行榜,中国内地有6位榜上有名,网易创始人丁磊位居第14位。在今年的《福布斯》“中国百富榜”中,丁磊以持有网易公司58.5 %的股份(当前市值约合人民币76亿元),位居“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一名。但丁磊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据说,他一个月的生活开支很少超过4000元。
丁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探寻他成功背后的故事,他的经历和经验,相信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借鉴和无形的力量。
敢于挑战的创业时代
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电信局旱涝保收,待遇很不错,但丁磊觉得那两年工作非常地辛苦,同时也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恼。1995年,他从电信局辞职,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他选择了广州。后来,有朋友问他为什么去广州,不去北京和上海?他讲了一个笑话:广州人和上海人,其实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比较,如果广州人和上海人的口袋里各有一百块钱,然后去做生意,那上海人会用50块钱作家用,另外50块钱去开公司;而广东人会再向同学借100块钱去开公司。
初到广州,走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如织的行人和车流,丁磊越发感到财富的重要性。最现实的是一日三餐总得花钱吧?也不可能睡在大街上成为盲流吧?那时,丁磊身上带的钱不多,他得省着花,因为他当初执意要打破“铁饭碗”,现在根本不容许自己混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还要靠父母接济。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钱少一点,但总比漂泊着强。
不知道去多少公司面试过,不知道费过多少口舌,凭着自己的耐心和实力,丁磊终于在广州安定下来。1995年5月,他进入外企Sebyse工作。
最初的日子是艰难的,后来,一位熟知丁磊的女性朋友说,他后来精湛的“厨艺”和“古筝”d奏,从某种程度说,就是那段日子 “苦中作乐”的明证,也可以说是这种乐观和勤劳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这位“首富”。
丁磊喜欢吃上海菜,但那时收入不高,不可能每天都能到馆子里去潇洒,而且很多广州做的上海菜都不是原汁原味,于是他亲自到市场去买菜,亲自下厨。平时工作很忙,他就利用周末时间,给自己做个“醉鸡”或者清蒸鲫鱼,算是犒劳自己。
在Sebyse广州分公司工作一年后,丁磊又一次萌发离开那里和别人一起创立一家与Internet相关的公司的念头。在当时他可以熟练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
离开Sybase也是丁磊的一个重要选择,因为当时他要去的是一家原先并不存在、小得可怜的公司。支撑他的唯一信心就是,他相信它将来对国内的Internet会产生影响,他满怀着热情。当时,除了投资方外,公司的技术都是他在做。也许是在1996年他还只有技术背景,缺乏足够的商业经验,最后发现这家公司与他当初的许多想法发生了背离,他只能再次选择离开。
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公司。此后,在中国IT业,丁磊成了足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出名后的丁磊对于金钱的要求,还保持着当初到广州时的艰苦作风。他说年轻人少花点钱,也许就少了一样诱惑,但老人不同,他现在琢磨的是怎么找个放心的人,教会父母花钱——因为他每次汇给家里的钱,父母都给他存着,他们认为孩子在外面挣钱不容易,攥着的话,还能在他需要的时候排上用场。到现在,老家的电话还是个无绳的,煲水的壶用了七八年还没换成热水器。
网易移居北京后,在公司队伍建设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没有很多股东在背后指手画脚,也不存在历史积淀或创业者本身带来的消极因素,公司发展很快。在公司经理层会议上,CEO丁磊经常受到批评,说他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对,他总是能谦虚的接受,“有人批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一举成名的财富时代
2001年初的丁磊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想把网易卖掉,但没人敢买。到了9月,想卖也卖不掉了,网易因涉嫌财务欺诈,停牌长达4个月。
丁磊下定决心将网易的三大业务重点锁定为在线广告、无线互联和在线娱乐。由此可见,网络游戏在丁磊的战略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2001年底推出《大话西游》以来,网易已经从网络游戏领域的“小人物”变成该领域的巨头之一。事实证明,尽管网络游戏市场竞争激烈,网易的投入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网易成功了,2002年是中国短信“爆炸”的一年,而在遍布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正尖叫着大把花钱。2002年8月后,这家公司变成暴利企业。随后是网易股价连续暴涨,当年逃离网易的老员工现在动辄唉声叹气。
现在看来,停牌事件是网易业务的转折点。2002年1月1日凌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纳斯达克计划于2002年1月2日上午10点恢复网易公司的股票交易。悬空多时的“网易事件”突然峰回路转,网易历经财务风波安然无恙。
经历了如此变故的网易现在对于财务问题更加谨慎。财富的聚集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对来说,互联网与其他的新经济企业有一个共同的背景:他们所创办的企业的运营环境无论是从其内部的管理机制来看,还是外部的市场环境来看,都要比中国多数的传统行业更为规范。更关键的是,这些人的财富来的极端透明、清楚,谁都能看得见,说得明白。当网易在近3个月内从不到10美元一路撑杆跳到36美元的时候,谁都能看得见丁磊那张笑脸,也就是说,财富暴长的过程就发生在每个人的眼皮底下。
丁磊的个人财富在与网易股价一起飙升,丁磊的纸面财富也跃上了50亿人民币的台阶。他的创富速度在中国史无前例,网易刚满6岁,而他自己也还不过32岁。
许多人都还记得,1999年初,当时的网易已经创立两年有余,正在向门户网站迈进,与新浪、搜狐相比还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小网站。那时丁磊奔走于京粤之间,为互联网、为网易摇旗呐喊,俨然一个互联网旗手。那时,《互联网周刊》还收到了一篇题为《我和网易》的投稿,作者丁磊细心的附上了标准照和详细的个人档案,如今,想采访丁磊绝对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时过境迁。丁磊已厌倦拿股价去计算财富,“我又不能一股脑儿把股票都卖掉,首富头衔毫无意义”。
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某电视台的几个记者去网易采访,想找一间靠窗有阳光的办公室架机位,网易的接待人员就推荐了丁磊的办公室。扛着机器的摄像师说,好呀,顺便可以参观一下中国互联网行业最豪华的办公室了。但故事的结局使摄像师大跌眼镜:那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空间,和所有员工一样的桌椅,一些唱片,一台普通的桌面音响。如此而已。
一位熟悉丁磊的人说,丁磊不善于理财。更有意思的是,丁磊有时会向一起出去的人借钱,因为他根本没有在身上装钱的概念。自从福布斯和胡润的两张富豪榜都把丁磊评为“中国大陆首富”,丁磊恨不得所有人都忘记丁磊的存在。
怀抱理想,不言放弃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勤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从创业到现在,丁磊每天都在关心新的技术,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他的邮箱有数十个,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
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丁磊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四五岁的时候,也很淘气,但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整天在外面调皮捣蛋,而是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丁磊的父亲是宁波一个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后来丁磊迷上无线电,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初一的时候,他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这项发明,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都说丁家出了个“神童”,长大以后一定是当科学家的料子。
丁磊现在没有成为科学家,他成了富有的企业家。但他本人还是在技术方面动脑筋,他所在这方面有一点聪明之处,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没有在技术方面不停地摸索,也不会有熟能生巧的本领和一些创新。
丁磊的大学时期,用传统眼光看,他并不是一个好学生。除了第一个学期他每天按时作息之外,其他三年多时间,第一节课他是从来不去上的,因为他很困惑,难道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才会吗?同时,他觉得眼睛还没睁开就去听课效率一定不好。
丁磊说,大学四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而思考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强灌输进去的。
因为没有听第一堂课,又不得不做作业,所以他会很努力的去看老师上一堂讲的东西,会很努力的去想老师想传达什么样的消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思考的技巧。
后来在接触到Internet的时候,他才知道这种技巧对他是多么的重要,因为Internet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的告诉你Internet的整个结构,里面的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丁磊最苦的日子是2001年9月4日。这一天,网易终因误报2000年收入,违反美国证券法而涉嫌财务欺诈,被纳斯达克股市宣布从即时起暂停交易。随后又出现人事震荡。丁磊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也曾心灰意冷过,但家人的鼓励起了很大的作用。父亲说:人生哪能不遇到挫折,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你还年轻,有点失败的经验未必是坏事。苦难终于没有把他压倒,直到2003年6月6日,网易再创历史新高:每股34.90美元。
从垃圾股到今日的中国概念“明星”,网易的转变让人觉得像个神话。对此,丁磊说:“我已经32岁了,从意气风发的时期到了成熟思考的阶段。因此我的心情不会随股价的涨跌而变化,特别是我个人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影响到我的未来生活、工作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对于有网站评选“金牌王老五”把他名列第三,他则一笑了之。
据有关才市专家分析,造成高学历人才需求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前在人才市场要人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际 *** 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和学历高低并无直接联系,这类岗位大专甚至中专毕业就完全可以胜任;二是由于目前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在知识构成、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缺陷,不少单位认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表现出比低学历人才明显高出一筹的水平,却增加了单位的用人成本,所以索性用专科生更“实惠”。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发现,一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招聘的8个岗位,包括总经理助理、公关、文秘、编辑等,无一例外都只要求中专、大专学历,负责人事的梁先生坦言,这几个岗位实践性较强,用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同时公司规模不大,招收较低学历的人才可以降低人力成本。
高学历人才遭遇的“困境”,是否意味着本科生、研究生现在已经出现“过剩”?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专家李晏墅教授认为,掌握职业技能的专科人才在才市上的重新走俏,反映了企业用人观的理性回归。中小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劳动者、生产者,过去不管企业大小、工作特性,一味争抢高学历人才,实际上是把高学历人才当做了“门面”,是走进了用人误区。但据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在高学历人才已经过剩了,甚至片面地以为“学历越高越没用”。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特点不同,才市主要反映的是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大中型企业、非生产型企业来说,对高学历人才仍有较大需求。因此低学历比高学历“吃香”,并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趋势。李教授还特别提出,用人需求的“打摆子”现象,也提醒我们的教育部门要正视用人形势,更加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前几年受一窝蜂争抢高学历人才的影响,不少地方忙于学校升级,职校教育、专科教育全面萎缩,有的高校甚至将大专、本二都全部“砍光”,造成了人才供应的单一,加剧了现在的用人矛盾。人才培养要同市场需求更有效地衔接,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确定不同规格人才的合理比例,既要培养专门性的高层次人才,也不能忽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殷秀梅,当代著名戏剧女高音歌唱家,祖籍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1956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1970任鹤岗市文工团独唱演员;1976年任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198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1983年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中央“心连心”艺术团独唱演员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是她演唱的名作,由她首唱的《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妈妈教我一支歌》、《中国大舞台》等歌曲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歌曲。
七十年代末,当电视机替代了广播,作为一个新的文艺传播载体,走入到全国百姓的家庭生活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她。她以浑厚的嗓音,高亢的热情,把一股源自于北方的人性直率,揉入到了自己的歌声中来,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了时代的激情与精神的愉悦。
她就是殷秀梅,一个从70年进文工团工作活跃于舞台近40年来给人以隽永不变质感的长青歌唱家,她那分不清民族还是美声的独特唱腔正像是她性格的反映:果敢而坚韧,洒脱而恢弘。她所演绎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党啊,我亲爱的妈妈》、《青春啊青春》、《妈妈教我一支歌》、《中国大舞台》、《永远是朋友》无一不是影响整个时代的不朽经典,她扎实而饱满的演唱风格更是让她成功坚守艺坛二十年不倒,成为了无数人难以企及的一个典范。当《艺术人生》栏目组认真筹备她的这期特辑节目的时候,仔细翻看了她这二十多年来的周遭过往,不仅是那些与数字相关的成绩簿令所有人为之折服,而她那富有童话色彩的人生经历也不得不让人暗暗称奇。
也许,这一切都只该用“传奇”一词来概括形容,而这个用传奇一词来概括的“艺术人生”,也正是由她那坚韧而倔强的独特个性所一举缔造的。
殷秀梅的演唱音色纯净明亮、音质圆润浑厚、音域宽广;她那融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于一炉的歌声高力流畅、行腔自如、吐字清晰、极富艺术感染力。她擅长演唱气势恢宏的艺术歌曲,能准确把握从中国传统民歌到西洋歌剧等各种歌曲的风格。在歌唱领域属艺术表现广泛的实力派歌唱家。
因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中国大舞台》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而受到亿万人民喜爱。她的歌欢快活泼《谷穗上的蝈蝈》,大气磅礴《长江之歌》,深情无限《感谢大地》,如泣如诉《梅娘曲》,哀怨婉转如安《风萧瑟》。不仅这样,她对一些外国作品也能做到处理得当,游刃有余。实属实力派歌唱家。除了她的歌声外,打动歌迷的还有她那大方亲切的台风,别具一格的服饰和永远灿烂靓丽的笑容。从她早期的《我歌唱希望》、《理想之歌》、《青春啊青春》,到《亲吻祖国》、《致祖国》,殷秀梅的每一支歌都深深的感染着喜欢她的歌迷,我们愿她取得更的辉煌!
生在“煤乡”
1956年1月,殷秀梅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一户普通基层干部家庭,由于父亲是专搞地质测量的干部,而家乡地处煤矿又比较受重用,所以她的家境也算比较殷实,至少在当地已经算得上是中上水准。这和我们通常所想像的情形有点不一样,少年的殷秀梅,是没有感受到多少生活的艰辛。在家里,她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所以比较受宠一些,过得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和同时代的许多同龄人比较起来,她的家庭条件已经足以让许多人为之称羡。
小时候的殷秀梅并没有什么远大的艺术抱负,和许多同时代的孩子们一样,当兵穿军装,才算是自己最大的志向。那时候她所在学校的上空经常有飞机经过,她经常是跑到 *** 场瞪大眼睛眼巴巴望着天空,羡慕得不得了。这个时候的她觉得,以后要能做个飞行员该有多神气,这该算是她最初的人生理想吧,只可惜,过往这么多年来,她似乎从来就没有接近过这个梦。
她走进文艺团体的经历,似乎也只是极为简单的一个形式而已,其中并没有什么过于曲折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个特有的时代因素作祟。由于当时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大搞文艺战线,此时间恰好鹤岗市成立文工团,因为殷秀梅在学校唱歌唱得比较好,所以就惹来了团里的注意,特地跑到学校里把她招收了去,做了鹤岗艺术团的学员,那一年,她仅仅只有14岁。
14岁的殷秀梅,就这样早早站在了人生的大舞台上,可以说家庭生活优越的她,是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将这条路一生走下去的,那时候的她只是为了早早解决就业问题而已,其余的理想啊、发展啊,在她的心中也只是一层看不清摸不到的水雾而已,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都懒得想。
那时候团里每天都在筹备演出,通常都是要求演员要身兼数职,不停地变换角色,以便适应演出的特殊需要。殷秀梅既要做声乐演员,也要适不当地客串一下舞蹈演员,而且每天也要坚持练功,辛苦程度当然是显而易见,但是又必须默默忍受。
就有股子倔脾气,心里的委屈往往不明说,但是也要找个机会宣泄一下。在排练歌舞剧《白毛女》的时候,自己既是要练唱又要排练舞蹈,辛苦得吃不消,所以就跑到团长那里打退堂鼓,硬是不想跳,然而团里却一直坚持意见把她按回去,这让她心里憋闷了满满的委屈,说什么也要找个法子捉弄一下领导,给他们出个难题。所以就穿了一副黑呢绒袜子上了台,《白毛女》中的喜儿从来都是一副白袜子,结果一转眼就出了这么一出黑袜子的噱头,团长极为恼怒地找到殷秀梅质问,结果她一甩头,倔呼呼地说:“如果你再让我上去,我还不知道给你穿个什么呢!”
这就是殷秀梅,脾气秉性带有着北方女子那特有的耿直与倔劲,让人奈何不了。不过发脾气归发脾气,舞蹈还是得照样排练,为了排练芭蕾舞,苦练基本功,她经常是和大家伙一样,忍受足尖疼痛,惨到半年之内都看不见自己的脚趾。由于苦练足尖站立,脚指头全被磨破了,上面涂上了药以后,全拿纱布或者棉花都包上,即便是洗脚的时候,也只能洗后面,一直等到前面的疮疤结痂好了以后,才能将纱布完全摘掉。之后就是穿鞋的时候,所有的脚指头都是用纱布包紧的,然后再拿一个棉花套套上,才能穿上鞋子,如果不是这样,即便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了那种痛。
惨被辞退
就这样在文工团中风里雨里地熬过了五六年,总算熬出了点工龄,工作也趋于稳定。但是殷秀梅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也会面临下岗的难题,遭遇人生第一遭意外的挫折。
1975年的时候,鹤岗煤矿矿物局搞了一个运动,这个运动就是1971年以后毕业参加工作的人就一律辞退。运动的大意,就是杜绝一些干部子弟走后门参加工作的歪风,但是没想到,居然也把早年被招收的文艺骨干殷秀梅也牵连在其中。
事实上殷秀梅是70年参加的工作,与1971年这个界限无关,是不应该被包括在辞退名单中的。但是意外的是她也没有幸免,也被按照政策辞掉了,那时候辞退以后,等于就是没有了工作,也没有工龄,这段时间没有人给你写任何证明,你这几年你都干什么了,谁也不知道。
按照当时的政策条件,只有具备两年以上工龄的人,才能被分配上班,但是这两年工龄又到哪儿去找,办法只有下乡这一条路,说法就是到青年点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殷秀梅没有做这样的选择,而是一直消沉地躲在家里,虽然说自己是稀里糊涂地丢了饭碗,但是她却显得一脸不在乎,没有像其他伙伴那样伤心欲绝,上下申诉,而只是一个人在家保持沉默。
在赋闲在家的几个月里,正好赶上搬家,所以就反反复复地收拾屋子,也分散了很多注意力。那时候的她多半会拿着一个半导体,每天站在厨房,对着收音机学着唱样板戏,连过门都学得很纯熟,每天都是如此,好像是一份工作一样,不停地这么唱着。这就是殷秀梅,一个乐天而淡薄的人,虽然说遭遇了人生的第一遭不公平的磨难,但是她依然无动于衷的样子,好像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一样。
好在十个月以后,由于社会舆论压力,地方上打算调整政策,重新落实先前的辞退决定。由于被牵连在其中的殷秀梅已经是一个焦点话题,所以最先被考虑进来,市政府决定将她与其他几个1971年以前参加工作,被意外牵连进来的人复职,继续回文工团上班。
大胆闯舞台
重新被落实工作了的殷秀梅并没有直接回到文工团上班,而是接到了黑龙江歌舞团的通知,说要借她代表黑龙江到广交会上去做汇报演出。当时一接到通知,殷秀梅立马就走了,没有来得及没回团里工作,谁也想像不到,就这么一走,她就再也没有回到鹤岗市文工团报到。
参加广交会,代表黑龙江去做汇报演出,这是多么诱人的事,但是事实上整个环节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完全不是原本想像中那么回事。在黑龙江地区,它首先要从各个地方团,市团,包括县一级的文艺团体中筛选,而且还要包括艺术院校的文艺骨干,一起在台上进行选拔赛。
殷秀梅一看,马上就犯了倔脾气,硬是嫌弃他们在电报中没跟自己说清楚。因为事先没有做准备,既没有演出服装,也没有乐队伴奏,看到人家都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排练,心里觉得特别不是滋味,所以就说什么也都不上台,坚持不唱。
殷秀梅撂了挑子,但是却连累好多人陪着遭殃,由于那天省里领导审查节目,所以必须找到她上台表演,所以黑龙江歌舞团劳师动众满哈尔滨地找殷秀梅,像一群无头苍蝇一样忙活了一整天。由于当时没有很及时有效的联络方式,只从别人那里听说她姐姐在电梯厂上班,所以一群人就跑到电梯厂上下打听,实在没有着落,就无奈到厂区宿舍那块绕圈,到处喊。
好在这时候有人走上来问,说:“你们找谁呀?”两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要找一个姓殷的职工,她的妹妹是个唱歌的,因为那时候殷秀梅在黑龙江经常参加汇演,大家对她还是很熟悉,所以就有人把他们带到了楼里的单身宿舍。临了这两个人就跑到三楼就开始狂喊殷秀梅的名字,结果恰好殷秀梅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马上出门来看个究竟,结果一头撞见那两个千辛万苦来找她的人,你看,还真够不容易的。
两个人好歹把殷秀梅生拉硬拽到了省歌舞团,团里领导立即张罗着借了一套演出服,临时找了一个手风琴伴奏,结果仓促上阵,也没做什么准备,忙乱中居然抢在了报幕员前头跑上了台,自以为是应付场面的随便一唱而已,结果等到第二天出结果的时候,所有人都呆住了,原来现场只有殷秀梅一人被选中,成了最让人意外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幸运儿。
参加了广交会,让年轻的殷秀梅重新有了一番见识,由于是主唱女高音,恰恰被安排在头一把交椅上,所以说无形中对她增添了许多精神压力,看到别的歌舞团精彩的发挥,自己心里难免敲上了边鼓,由于自己是闭幕演出的重头戏,所以就紧张得要命。
初出茅庐的殷秀梅,天生就有着一股子倔强的个性,越是压力大,越是精神足。虽然说演出之前的晚上还是紧张得没睡着觉,但是还是做好了准备,股足勇气走上台去搏上一下。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不仅是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获取了人们如潮的掌声,更是让许多来自于中央的文艺团体对自己青睐有加。这其中既有下定决心吸纳人才的中央广播艺术团,也有处在观望阶段的中央乐团。
进京工作
胡宗仁指挥的一席话,殷秀梅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想到要进京工作,自己简直是做梦也都无法想像的事情,所以只当是说笑,根本就没上心。结果在广州演了一个多月以后,来自于中央乐团的长途电话让她得知了一切,原来广播艺术团已经在给殷秀梅办理转调关系,所以中央乐团这边也跟着使上了劲。 结果,殷秀梅还是选择了广播艺术团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地,原因很简单,她只说最先看中自己的是广播这边,做人做事一定要有个先后,不能坐秦望楚,左右摇摆不定。这就是殷秀梅的做人原则,也正是这种踏实而朴实的作风才使得她日渐走向成功的巅峰。
殷秀梅的倔脾气,在圈子里是人所共知的,这一点,还是广播艺术团的老前辈姜昆老师是最先有的体会。
在离开广州抵达鹤岗的时候,原本是想好好在家休息一阵子,毕竟已经离开家乡几个月时间,不想广播艺术团已经来人给办理工作调动,这个人就是姜昆老师。原本就特别想家的殷秀梅,非得赖着不走,硬说不行,怎么也要在家多待几天。姜昆说你要想再回来,就是12月份把我的户口什么全落完,你再回来都可以。结果殷秀梅还是拗着一股劲,最后还是哭哭啼啼地就被他拉走。
在车站买车票的时候,殷秀梅赌气一声都不吭,也不说话,也不搭理姜昆。姜昆这时候就特别纳闷,心说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倔呢。平时一有人听说进京,都兴高采烈的不得了,可是像殷秀梅这样赌气不想走的却是很少见。如果不是团里赶着吸纳人才,自己还真懒着千里迢迢折腾这么远来领人,尤其是自己还赶着回去结婚呢,心里急得也是像火烧一样。
好在,费劲了周折,还是把她给接来了,姜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连忙交人办手续,就一溜烟赶着回家办亲事去了。
上大学
殷秀梅被大家认可,是在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被热播传唱之后。那是1979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有一个青年》成功播出,殷秀梅演唱了剧中的主题曲《青春啊青春》。之后又录制完成了《妈妈教我一支歌》,这两个歌,成为她成功的基石,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正当殷秀梅的演艺事业日渐平坦的时候,结果她却意外地选择了上学,暂时离开了艺术团。
殷秀梅说,自己那时候是想踏踏实实系统学一下,让自己的基本功更扎实一些,这样才有更多说服的力,另外自己很多外国歌曲都不会,因为小时候听得太少,所以就决定去大学深造,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了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
就这样,殷秀梅又经历了三年的大学时光,学习之后的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比以前来讲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显著的飞跃与突破。这时候的她学习了系统的歌剧唱腔,以及专业的美声唱工。所以在77年以后,殷秀梅已经频频参加出国访问演出,去往欧洲的那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进行巡演。
在国外演出的时候,舆论界评价殷秀梅和彭修文指挥是最多的,所以经常有国外艺术家跟广播艺术团的团长说:“这个人很有前途,应该让她来国外学习。”在意大利,在德国,都是如此。那时候没有什么音响,都是在大剧场做现场演出,所以人们觉得殷秀梅的声音条件很是有功底,特别希望她去国外留学。那时候的殷秀梅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色彩斑斓,有着36尺的长摆,报纸上写着醒目的标题,说“殷秀梅带着公主的嫁衣”,溢美之词跃然纸上,各方面的评价都很高。
说到出国留学的事,殷秀梅倒是并不在意,她说中国这块个土地已经辽阔得不得了,自己几乎哪儿还没走,即便是走遍了中国,那也得需要很多年时间,如果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做一个非常好的演员,就已经是很伟大的成就了,即便是到其它国家,也会赢得喝彩,为什么就一定要选择去留学这条路。
做人民的歌手,是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最高志向,而世界的概念,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容易被人青睐。殷秀梅没有头脑过热,这一番人生选择,她到今天也从没后悔过。
法国丈夫
殷秀梅的第一次婚姻,是极为失败的。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就是两人举行婚礼的那一天,她自己其实就已经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跟这个男人分手。一切都是那么草率,很像是在应付到场的朋友和双方的家人那样,殷秀梅的逆反心理自此开始埋下了根,最后决定了这次婚姻在一拖再拖的几年后潦草收场。
也许,是两人的性格差异太大了,缺少一种心照不宣的感觉,而只是像机械一样每天安排任务再继续完成任务,两个人很难有沟通的方式,很多话根本说不通,为了不让这个失败的婚姻影响自己的事业,她没有选择任何补救的措施,而是毅然选择结束。 自此以后,殷秀梅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单身生活,在这段时期,她不仅仅要忍受寂寞的苦闷,精神上的压力,还要承担起更多生活上的种种负累。 但是,她并不后悔,独立而坚韧的个性决定了她的人生选择,虽然有点残忍,但是殷秀梅却已经习惯。
好在一位来自法国的先生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中,他就是殷秀梅丈夫菲利浦,两个人认识得也特别的蹊跷,只是在飞机上的一次偶遇而已。这一次偶遇,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它不仅让一个法国男人在异国他乡寻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还令苦守十年单身生活的殷秀梅,重新弥补了自己心灵上的失落。
那个时候,殷秀梅正在坐在飞机上与李娜聊天,菲利浦总是在盯着这个穿着很独特的中国女人,并主动搭讪,一段一见钟情式的爱情童话,就这么不经意之间开始了。
菲利浦在这么一次邂逅之后,就下定决心开始苦学汉语,为的只是让这缘分能很好的继续下去,一切都像是早已准备筹划好的一样。几个月之后,菲利浦请殷秀梅吃了一次饭,但是大家也只是简单的寒暄一下,并没有特别的进展。然而一年半之后,令人惊讶的一幕打动了她,菲利浦主动给殷秀梅打电话,用一口纯正的汉语邀请她吃饭,吓了她一跳,用殷秀梅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根本不敢相信这人会说了汉语,有种突然他突然会说话了的感觉。这种惊奇,决定了两人以后的交往,更决定了这一段爱情能够开始并继续。
一次邂逅,一直到两个人举行盛大的婚礼,一切都像童话一样富有传奇色彩。1998年,殷秀梅和菲力普在法国里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中国驻法国使馆官员作为殷秀梅的“娘家人”前往祝贺并证婚。就这样,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心思细密的菲利浦恰好是她心理最为体贴的呵护者,一切是那么周到的照顾着她,不仅要迁就她那独立而倔强的大女人个性,还要把一份男人少有的细心给予这段美好的家庭生活。 人家都说法国人浪漫,而殷秀梅说自己的心并不是被菲力普的浪漫所打动,而是被他生活中的细腻所感染。“他跟我讲话总是希望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我们’来做什么;而且他很尊重我,很细心地注意一些我的喜好。”
结婚来,朋友们都说殷秀梅被老公宠坏了。在家里,菲力普给殷秀梅取了个外号叫“本希萨”,意指“本·拉丹、希特勒和萨达姆”,三合一的威力有多大,足以超越了“专横跋扈”的含义。说她在家“霸道”,殷秀梅不同意了。“比如说他穿了一套西服,他总要问我领带打什么颜色。有时候他自己打了一条领带,我告诉他今天这个领带不合适,他就会说,我都穿好了,你又让我换。我说可以不换,他又说我一定要换,因为只要你喜欢。”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究竟“霸道”与否,谁也说不清。
菲力普的父亲得知儿子娶了位中国媳妇,对殷秀梅也喜爱不已,甚至把家里祖传的一枚代表着家庭荣誉的戒指送给了自己的儿媳。在法国,公公怕儿媳妇不习惯西餐,自己凭着对中餐的理解写好食谱,给殷秀梅做好吃的。虽然炒饭经常是从烤箱里烤出来的“烤饭”,但那饭包含着公公的一片心意,殷秀梅吃在嘴里怎么样都觉得香喷喷的。
有一次殷秀梅想,自己也得亲自下厨,给公公做一顿地道的中国饭呀。想来想去,馄饨挺容易的。“我就做一次馄饨吧”,殷秀梅想。自从招待公公吃了一次馄饨后,公公永远记住了“馄饨”。后来每逢进中国餐厅,馄饨成了公公的必点菜。如果说没有,他就不高兴了,说“没有馄饨,这叫什么中国餐厅。”
日子就在这幸福和欢笑中逝去,十年后的选择,殷秀梅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属于自己的温暖港湾。
性情中人
殷秀梅那一番特有的北方大女人个性,让很多人吃不消,用菲利浦的笑言形容,就是有点“本希萨”。什么是“本希萨”呢,就是本拉登、希特勒、萨达姆的合称,一方面说殷秀梅的个性有点武断、独裁,甚至是有点霸权主义的色彩,一方面也说明她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往往都是以一副强势的姿态示人,让人有点发憷。
身边的朋友们评价殷秀梅,总是喜欢叨念她嘴上一贯不离的口头禅,就是“熊样、去一边去、找抽呢”,可以说在这些年来活跃在娱乐界的所有女性演员当中,她的性格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她说话历来不绕弯子,对于身边的朋友们来说,她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虽然说有时候她说话的直率难免会容易得罪人,但是大家却都无比喜爱着她,把她当作自己的大姐一样看待。
出身于北方煤乡的殷秀梅,不仅以自己的歌声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更以一种朴实而火辣的个性,感染着身边所有的亲人与朋友。正像大家评价的一样,她在这二十多年来的演艺生涯当中,无愧于一面旗帜与模范的褒扬,而做人也一样。
荣誉
1984年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奖1986年“神州歌坛十二星”称号
1992年专辑《党啊,亲爱的妈妈》获第二届金唱片奖
1987年和1993年两次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歌唱演员”美声金奖
1989年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金奖
2004年第一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十大金曲奖
十年优秀歌曲奖
优秀影视歌曲奖
新时期优秀歌曲演唱奖
广播优秀歌曲四十年演唱奖
全国首届新时期优秀歌曲十佳奖
音乐电视美声演唱奖MV大赛金奖
最佳演唱奖,金碟奖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