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对美国汽车工业充满了恐惧。
对美国汽车市场充满了渴望。
1950年,丰田英二曾在美国参观学习,当时福特的罗格工厂每天能够生产8000辆汽车,而丰田的Koromo工厂每天只能生产40辆,因此光从规模来讲,这两家公司实在是蚂蚁和大象的对决。
日本“非小说作家”野地秩嘉在《丰田物语》里面说,战前,有人问大野耐一对德国和美国生产效率的看法,大野耐一说:“日本与德国的生产效率是3:1,日本需要3个人做的工作,德国人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美国人的效率比德国还高,德国3个人做的工作,美国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日本人同美国人比,就是9:1。“如果美国汽车企业进来的话,日本汽车企业绝对无法抗衡。”
当时担任举母工厂制造系系第二机械工场主任的大野耐一认为:这并不是美国人付出了日本人10倍的体力,一定是日本人在生产中存在严重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只要消除了这些浪费和不合理现象,劳动生产率就应该成为现在的10倍。
野地秩嘉在《丰田物语》中说:“大野耐一之所以如此拼命地落实丰田生产方式,不只是出于对工作的使命感,更是因为他打从心底对美国企业来到日本之后可能会将丰田彻底摧毁这件事感到恐惧。”
当时日本汽车的质量也非常让人不好意思。1950年8月,极度困难中的丰田公司收到美军10亿日元的军用卡车订货,公司立即扭亏为盈。日本制造的卡车本来质量就很差,为了满足突如其来的大量订货更只能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车箱是用粗木拼凑的,车门也关不拢。日本人自己也感到有些有些过意不去,但美方却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们只要求开一个单程,把给养运到前线后,就把卡车烧了,不要了。”居然是一次性汽车。
1950年,神谷正太郎与亨利·福特二世谈判技术合作的全新合作伙伴关系。根据神谷的建议,双方一致同意在最初阶段,福特将会提供技术指导,而在第二阶段丰田则可以以授权的名义制造福特的小汽车。福特方面表示出了积极认可的态度,并希望以此作为建立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第一步。
神谷立刻赶回日本,向丰田喜一郎汇报了这些消息,喜一郎顿时深感欣慰,派丰田英二飞去底特律签署合作协议。就在神谷从东京羽田机场准备飞往美国的那一天,朝鲜战争爆发。神谷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一消息,但他没有料到这个事件竟然会影响到丰田与福特的合作。
就在战争爆发的当天,美国政府采取了极端措施,终止美国在国外的一切投资,并且不允许那些在特定行业内的技术专家去往国外,当初计划派往东京去提供技术指导的四位工程师当然包括在内。而这时丰田英二已经在来美国的路上。
神谷不甘心“竹篮打水一场空”,向福特提出“由于特殊情况,这次谈判的失败应该是情有可原的,双方都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协议草案的第二条明确指出‘福特同意让来自丰田的两个工程师接受培训’,至少我们双方应该能够让这一点得以执行。”
福特也觉得丰田“很可怜”,就同意了。丰田英二考察之后,认为美国汽车工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福特做的,没有丰田不知道的。”
早在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以后仅仅13天,通产省官员就召集各汽车公司负责人开会协商汽车工业再建问题。由于当时是美国占领时期,日本不可能实行市场保护,当时有人提出:美国生产的轿车都是大排量发动机,基本没有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日本生产排量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就可以避开与美国汽车厂的直接竞争。
这一战略,本来是被动防御,但是在石油危机之后,居然成为日本汽车占领美国汽车市场的关键武器。
丰田汽车始终把出口作为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从1955年起,丰田公司就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重点首先放在东南亚、中南美和中近东各国。当时确立了 3 项原则:
(1)必须把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放在首位。
(2)直接开辟市场,不让一般商社插手,避免中间环节。
(3)要尽量避免同美国汽车发生竞争。
1957年(有的资料说是1956年),丰田销售公司经理神谷正大郎赴北美、中南美洲考察,亲眼看到了欧洲的小型汽车象潮水般涌进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出现一种购买小型车作为辅助车用的苗头。1954年进入美国市场的欧洲汽车是3.2万辆,到1957年达到20万辆,占到整个美国市场的4%。神谷回国后,曾谈了如下的观感:“这次访美时,在纽约和洛杉矶看到了欧洲小型轿车在各处跑来跑去的情景,相当引人注目。所以我想,美国是不是也正在出现小型汽车的市场。”他指出,欧洲轿车已大量涌人,丰田公司如不抓住这一时机,一旦今后美国对小汽车进曰采取限制措施,丰田公司则将失去进口美国市场的机会。
但是丰田的干部们对神谷看法的反应非常冷淡,副经理大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神谷先生说想要向美出日皇冠牌轿车,全体干部都被吓得目瞪口呆,我也感到吃惊,都发言表示反对。”
但神谷正太郎的决心是坚定的。
1957年8月25日,首批两辆皇冠牌轿车装上停泊在横滨港码头的APL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丰田汽车销售公司负责在美销售业务的加藤诚之后来回忆说,“目送汽车离开码头,我心里充满了喜悦和焦急。”大约两周后,两辆皇冠车运抵美国,在洛杉矾“进口小轿车展览会”上展示,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同年10月,丰田公司又在美国设立了美国销售公司,委托美国当地的代理广告公司康普顿公司,以1个月3万美元的预算,进行广告宣传活动。
丰田的国内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准备迎接大宗的订单。但是生产线很快就被迫停了下来。
皇冠售出去了,但是使用不到1个月,就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动力不足,最高时速太低、无法上高速公路、油耗大、发动机过热……
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公司的雪弗莱·柯尔贝亚、福特汽车公司的小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勇士等一批小型车相继投放市场,使进口车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我们的梦想,就像一个有洞的气球,慢慢没气了。到1958年底为止,丰田在美国只卖出287辆小轿车。1960年,丰田公司又把1500CC的光冠轿车运往美国,仍然失败。”
丰田决定暂停向美国出口轿车。神谷经历了其一生当中最痛苦的时期。
重整旗鼓,卷土重来。1963年8月,丰田汽车制订了“丰田出口五年计划”,1968年出口要达到8.4万辆。1965年丰田公司把新推出的 RT40 型光冠轿车出口到澳大利亚,受到好评。1966年,这种车出口美国,获得了成功。丰田公司一鼓作气,1967年又将花冠轿车(1600CC)推向美国市场。
1965年,丰田公司出口汽车10.5万辆,超过了日产的出口规模(1964年是4000辆)。
1969年15.5万辆。
1971年40.4万辆。
1977年49.3万辆。
九
1981年是多事之秋。
中国有一句成语上屋抽梯:原意为等人上了楼之后,却把梯子搬走,使人无法再下来。但是美国人是另外一种意图:不想让别人也跟着上楼。李斯特曾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踢开梯子”理论,大致意思就是“一个人攀上最高峰以后,转身把身后的梯子逐一踢倒,以防后人追赶,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永远处于第一”。美国人一直是这么干的。
日本奇迹般的迅速崛起,超越传统西方国家,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点是美国始料不及的。
1979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7%,1980年快速上升到24%。丰田名车"花之冠"在1980年生产达到鼎盛,在高冈工厂中,三条组装流水线以65秒一辆的速度推出新车,年产85.6万辆。从这一年开始,丰田轿车每年生产总量均超过300万辆。
与此相反,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经营业绩直线下降。克莱斯勒接连三年亏损,1978年亏损2亿美元,1979年亏损扩大到11亿美元,1980年亏损更是高达17亿美元。福特公司1979年亏损10亿美元,1980年亏损增加到15亿美元,均创下历史最高亏损记录。通用1980年出现自大萧条以来第一次亏损,总裁羞愧辞职。
来源:《繁荣与衰退》
1980年也是美国媒体对日本汽车企业发动猛烈攻击的一年。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了一个"丰田入侵"的新闻特别节目,把底特律的停滞和丰田的繁荣兴旺做了详细的对比报道,节目以大量篇幅描绘了美国工厂的悲惨景象,25万美国工人被裁减:"底特律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艾伦·格林斯潘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合著的《繁荣与衰退》里说:“美国人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自满:久居世界之巅的美国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他们下面的世界已经发生改变。……通用汽车西海岸公司的公关经理罗恩·哈特维希给他在底特律的上司说,他看到公路上有越来越多的日本汽车。然而,他的上司在回信中嘲笑道:‘我刚刚从通用汽车公司大楼的窗户向外看,没有看到什么日本汽车。’当他们最终意识到落后的时候,却玩起了书本上最廉价的把戏:指责对手欺诈,要求政府为美国汽车工业提供保护。”
美日贸易战进行了“六大战役”
一、纺织行业战役(1957年-1972年)
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二、钢铁行业战役(1968年-1978年)
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三、彩色电视机战役(1970年-1980年)
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四、半导体行业战役(1987年-1991年)
结果:美国不战而胜。早在1986年9月,美日两国就签署了《半导体协定》,美国的核心策略是让日本的相关企业内斗的方式,拆散了日本牢不可破的芯片产业联盟,所以半导体战役还没开始打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失败了。
五、电信行业战役(1980年-1995年)
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六、汽车行业战役(1979年-1987年)
这场战役是“六大战役”的主战场。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有人说:美日贸易战中最壮烈的一场战役就是在汽车行业,日本汽车彻底惨败。我觉得不是这样,日本汽车工业不但没有“惨败”,反而占了便宜。
首先是UAW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使用201条款的保护。根据1974年贸易法201-204条款的规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进口至美国的产品进行全球保障措施调查,对产品进口增加是否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作出裁定,并在120天-150天内向总统提交报告和建议。总统根据法律授权,在收到USITC报告后140天内做出最终措施决定。总统批准与否还是其次,最多290天的流程走下来,一年的汽车出口就“颗粒无收”了。
1981年1月,参议院下属贸易子委员会的两位挂名议员约翰·丹佛斯和劳埃德·本特森于提出了一项配额法案。里根决定与日本开展VER谈判。
日本朝野为之震动,一旦美国国会通过这个法案,日本汽车产业将遭受严重打击。更为麻烦的是,欧洲各国也可能起而效仿。通产省还担心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可能把其它产业也牵连进去,这将对整个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日本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
日本首相铃木亲自出面调解。他一方面措辞谨慎地向卡特政府表示:此事的发生日本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另一方面,铃木要求日本的汽车厂商发扬"团队精神",无论如何作出些让步,以避免贸易战的发生。时任丰田公司社长丰田英二对此十分不平地说:"我们成了美国企业不景气的替罪羊!"。
日本政府于1981年5月主动宣布执行VER,将日本对美乘用车出口量限制在不超过每年168万辆,从1981年4月1日开始为期三年,至1984年3月31日。到期后,日本方面为了避免与美国业界的冲突,又独立做出更新VER一年的决定,将最高限额上调到185万辆。在1985年4月1日之后,VER以230万辆的上限再次延长,并最终于1994年取消。
那个时候,有一张著名的照片:美国汽车工会的工人正在砸一辆丰田卡罗拉汽车,周围的工人拍手叫好,车前立了一个牌子:“如果要在美国卖车,那就得在美国生产!”。
这里面的潜台词太多了。
美国人并不讨厌日本车,日本车还是有市场机会的。
美国汽车工人要就业。
最好在美国生产日本车。
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罗伯特·芬斯阙建立了一个质量选择的理论模型,通过比较自愿出口限制协议生效前后的变化,他发现:自愿限制出口后,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所销售汽车转向了更高质量和价格的车型,价格有所上涨高。在1983和1984年的自愿出口配额水平下,每进口一辆小汽车,美国实际支付的福利成本超过1000美元。以丰田在美国的销售额为例,在4500-6000美元价格范围内的新车销售份额,从1981年的36.5%下降到1982年的24%,而超过12001美元的新车销售份额,从0.5%增加到12% 。
80年代日系车集体“品牌升级”:1993年丰田创建雷克萨斯、1989年日产创建英菲尼迪;1986年本田成立创建讴歌,各公司将本就不多的进口配额更多分配给自家豪车。
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数量是下降了,但赚到的钱比之前更多。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哈夫鲍尔指出:事实上,VER通过控制销售量在美国和日本的生产商之间创造了一个“卡特尔” (指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通过集体协调,达到限产提价的目的)。VER对日本生产商产生了有利影响,因为VER迫使他们提升产品质量并使产品品种多样化,以便提高利润。最大的输家是美国消费者,因为VER迫使他们支付高价并缩小可选的产品范围。
根据哈夫鲍尔的估算,美国进口和国产汽车的价格分别上涨了11%和4.4%。生产者从约束措施中获益26亿美元,而消费者则损失了58亿美元。约束措施削减了55000个工作岗位。提高回报并缩减成本。估计对美国社会福利造成的成本为24亿美元。他们还展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估计1984年通过约束措施保住美国经济岗位的单位成本为100700美元;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当时美国男性的中位数收入24000美元。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出口约束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成本。他们还估算日本汽车生产商获益22亿美元。
十
塞万提斯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
而领导人的性格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风格。
丰田英二决策方式比较“肉”,需要深思熟虑各种因素,衡量各种方案的利弊,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如果条件不成熟,就耐心等待时机。
佐藤正明在《丰田领导者》一书中说:“在英二担当丰田社长的岁月里,他可以称得上是我所遇到的难度最大的被访者。他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考虑很长时间。而当记者开始丧失耐心,心想这位社长可能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时,同时因为担心采访时间不够,准备赶紧切换到下一个问题时,英二却突然开始回答起第一个问题了。一开始双方都会因此而感到颇为尴尬,大多数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是,一旦你意识到英二这么做是因为他天性就习惯要认真严肃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再次采访他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顺利了。你所需要做的无非就是闭上自己的嘴,甚至可以偷偷地望望窗外,静静地等待他开始回答。”
这就是丰田英二的性格。
1950年,丰田因为经济危机,不得不制定重建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销售公司独立经营,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1)新设的销售公司承兑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发出的票据。日本银行把这种票据看作商业票据,而且作为日本银行再兑现的合法票据。
(2)销售公司凭限期约两个月的期票,把车辆批发给经销店。经销店以按月付款形式出售,在接受买主交来的按期付款票据上背签后,转让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以此作为抵押担保,凭专用票据从银行借款。
(3)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只生产销售公司能够售完的辆数。
(4)精简过剩人员。
这个计划,实际是福特汽车金融公司的“仿制”,但是当时丰田根本不可能成立自己的金融公司。1950年4月3日,丰田汽车销售公司正式成立。
丰田英二
在实际运行当中,丰田英二感到非常“痛苦”(两个单位,协调不易),但是由于他当时负责的是技术部门,对公司体制不便“多嘴”,而且销售公司的负责人是元老级的神谷正太郎。丰田英二曾多次提出产销合并的问题,每次神谷正太郎都不同意。经过 32 年的分离之后,直到1982年7月,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和丰田汽车销售公司重新合并。这一年,丰田英二当选为会长,社长为丰田章一郎。丰田英二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说:“丰田的‘战后’结束了。”
本田公司被称为独行侠,是第一家在美国投资建厂的日本汽车公司。1980年12月,本田投资2.5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厂,这使本田在第二年率先冲破了美国对日本产品进口配额的限制。
据说本田花了二百万美金,请兰德公司研究可行性。兰德公司只说了一句话:你来美国设厂吧。本田就根据这句话在美国建起了汽车工厂。
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本田1977年就在马里斯维尔建立摩托车厂,建厂选址极其慎重,甚至租了直升机从空中盘旋,看厂区周围的情况。本田在建摩托车厂时,就和州政府打招呼:把旁边的地给我留着。而后来的汽车厂就建在摩托车厂的旁边。
1981年日产也在美国建厂。日产耍了一个小心眼,美国工厂一开始生产的产品是皮卡。
丰田英二说:“我们在等待时机,我们的行动并没有落后。”
丰田的小心谨慎是有原因的。1980年6月,美国众议院贸易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汽车企业不愿意在美国设厂的七大原因:
1.美国工资水平太高;
2.美国工人劳动生产率低;
3.美国劳资纠纷频发;
4.整车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联系少;
5.汇率不稳定;
6.投资额巨大,回报无法保证;
7.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开始生产小型车,美国汽车市场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1975年12月,美国总统吉拉德·福特签署了企业平均油耗法,该法令于1978年开始实施。为了符合这一法令标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投入800亿美元,相当于阿波罗登月计划投资额的三倍,福特董事长考德维尔称:“这是和平年代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工业革命。”通用公司将开发一系列小型车:以3000cc的X型开始,接着是1500cc的T型车,最后是1000cc的S型,每款车的规划产量都是100万辆。这些车型不仅在美国生产,还会在世界其它地区生产。
媒体开始用“日美小型汽车大战”这里的标题耸人听闻,这不能不让日本汽车企业神经紧张。当时丰田汽车的销量只有通用汽车的1/5。
丰田自动车工业社长花井正八(1978-1982年任社长)在干部大会上说:“最初我以为所谓的大战不过是小型车市场竞争而已,但是后来我的看法变了,这就是一场战争,你死我活的战斗,等待被征服者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后果,要么彻底破产,要么成为别人的分公司。”
“我觉得这场战争是丰田发展的极好时机。小型车是丰田的强项,没那么容易被打垮。”
佐藤正明(日经新闻社资深记者)在《丰田领导者》里说:“小型车之战在尚未结束之前,就以日本汽车压倒性的胜利告终,媒体一片哗然。三大巨头的失败不在于它们投入了多少资金,而是始终未能在生产成本上与日本汽车匹敌。”
虽然三大汽车公司都与日本汽车企业有合作关系,但是与通用合作的五十铃主要业务聚焦在卡车而不是乘用车,铃木的核心车型是轻四轮车,对美国市场来说又太小了。马自达公司内部许多人对和福特的合作持怀疑态度,因此双方合作没有多大成果。
三菱确实竭尽所能为克莱斯勒提供支援,但是按照双方的协议,三菱公司不能同时在美国销售自己品牌的产品,三菱公司的领导也感到非常痛苦。而克莱斯勒亏损额逐年增加:1978年2000万美元,1979年11亿美元,1980年17亿美元,克莱斯勒不得不聘请被福特逐出家门的亚科卡来力挽狂澜,但是亚科卡也没有起死回生之力,只能厚着脸皮求美国政府援助,豪无惭色地说:“克莱斯勒倒闭了,你们会过得更好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电子琴的发展史机械键盘乐器(主要包括风琴、管风琴、乐曲欣赏手风琴等有着悠久的历史。风琴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键盘乐器,它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的风琴曾是简单、朴素的,而且小得可以随身携带,以后逐渐发展得越来越大,由几百根大小不一的管子组成并用风箱吹气通过管子打开筏门来控制音栓而发出声音,这就是叫pipe an的管风琴;钢琴这种乐器的历史约有300年,钢琴的前身来自clavichord的击弦古钢琴和harpsichord的拨弦古钢琴。到1709年,意大利的克利斯托夫生产了一种可以由弱到强、靠手指触键就能d出轻而响的声音的新一代钢琴。与比较单薄的木结构的古钢琴相比,克利斯托夫制造出的这种新钢琴配上了特制的铁框架,以增强支撑力使之承受得起增加压力。当初,这种钢琴叫forte piano,意思就是从强到弱,简称“piano”,即钢琴。
乐器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电子技术的兴起,使一些机械的装置逐步电动化、电子化。科学技术上的这些变化及发展促进了乐器的发展,由此出现了许多新的电子乐器,如电子琴、电钢琴、电风琴、电子合成器、电吉它、电贝司等。
作为一种新兴的乐器,电子琴的历史不像此前的机械键盘乐器那样悠久。现在讲讲电子琴这种键盘乐器,它是1934年由美国人劳伦斯·哈梦特制造发明的,到现在只有50多年历史。当初发明它的目的是用它来代替巨大的管风琴(管风琴是乐器中最大的一种,最低的发音管有10多米长)。后来日本人在五十年代买下了这项专利技术,开始生产电子琴,并把它用于音乐教育。这样,电子琴就渐渐地在世界上普及起来。目前在我国普及的电子琴有两种:一种是带有脚键盘的立式电子琴;另一种是深受大家喜爱的、用于普及音乐教育的便携式电子琴。这两种电子琴都能在发出自己固有音色的同时,还能模仿其他乐器及自然界的一些声音。他们都带有自动节奏和伴奏功能,这是它有别于其它键盘乐器的重要特征。便携式电子琴和立式电子琴在教学方法上很接近,但在教材采用上则稍有不同:立式的电子琴则从自己的祖先管风琴那里得到丰富的训练体系,而便携式电子琴在训练演奏能力时采用许多钢琴练习的内容。
电子琴的历史电子乐器的产生,首先是模仿”乐器之王“管风琴(Pipe an)。管风琴发明于公元前,鼎盛于17世纪。它是靠水力或人力鼓风,吹响与建筑物一样高大的管子而发音的乐器。
管风琴是大型键盘乐器,结构非常复杂。管风琴有手键盘和脚键盘构成,有些手键盘多达4-5层。一架管风琴的演奏可以和一个管弦乐队媲美。管风琴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受演出场地、环境限制,不易搬动。
为了使之轻便,1907年,美国人T·卡西尔发明了用电磁线圈产生音阶信号的电风琴。1920年,苏联人利昂·特里尔发明了”空中电琴“。1939年,美国市场上开始销售”艾伦风琴“,这种电子风琴比管风琴轻便经济,普遍用于教学、音乐厅等,因而有一定市场。至1950年,美国年产电子琴达10万台,接近钢琴产量。1964年,美国人穆格发明了合成器。 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进口电子琴。1959年,由雅马哈(YAMAHA)株式会社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立式电子琴,取名为”伊莱克通“(Electone),它有三层键盘。1980年,随着电子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琴开始向小型化发展,雅马哈等厂家生产了便捷式单键盘电子琴(Portatone Portasound)。1983年,雅马哈生产的电子合成器DX7和电钢琴问世。1986年,HX系统高级历史电子琴问世。我们常见并熟悉的双排键电子琴是日本于1991年之后生产的EL,ELS系列以及便携式双排键DDK7。
在中国,1958年北京邮电学院研制了一台电子管单音电子琴。由于种种原因,至1977年后,我国才大批生产电子琴。1989年,我国年产儿童电子琴200万台,并出口39万台。中国的电子琴事业正在迅速发展。
电子琴发展很快,琴的各项功能日趋完善。音色和节奏有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几百种。除寄存音色外,还可通过插槽外接音色卡。合成器的某些功能,如音色的编辑修改、自编节奏、多轨录音、演奏程序记忆等也运用到电子琴上。
电子音乐发展史【 1876年 】 1876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可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
把1876年作为电子音乐元年其实一点都不牵强附会。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 1877年 】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土炮录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 1913年 】 意大利未来主义者Luigi Russolo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噪音的艺术”宣言。
他号召所有未来主义音乐家都用噪音来取代交响乐队乐器声音的限制。要知道那时候连打击乐都属于“噪音”的范畴。
【 1939年 】 John Cage写作了他的《想像的风景/第一号》。这首曲子用的是电子音符。
尽管John Cage不是纯粹的电子音乐家,但他每次搞搞新意思,现代音乐的发展就往前跨一大步。 【 1949年 】 法国人Pierre Schaeffer利用自己在法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职位便利创造了他的《为一个孤独者所作的交响乐》。
这是第一件具象音乐作品,也是第一个利用磁带的可能性创作的作品。“具象音乐”说穿了就是“剪刀加糨糊”(cut n' paste)的音乐。
今天所有搞电子音乐的都遵循这种前卫法则。封Pierre Schaeffer为电子音乐的老祖奶奶绝对贴切。
【 1951年 】 Les Paul的名字对搞摇滚的肯定很熟,电吉他就是这厮发明的。一架电子合成器与电子琴的区别就在于合成器里装了许多块效果器。
【 1956年 】 Stockhausen录制了《Gesang Der Juenglinge》(青年之声)。从此一位电子音乐巨星诞生了,到现在那些做电子音乐的小屁孩还尊他为电子音乐大师,他也无比臭屁地告诉他们:“你们玩的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全玩过了,你们歇菜吧。”
【 1958年 】 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应建筑师柯布西埃的邀请,法国音乐家Edgard Varese把电子噪音和飞机的声音拼贴在一起,创作出了电子音诗,在柯布西埃设计的菲利普展馆里播放。这可能是最早的ambient音乐,没有人会到处找演奏者在哪,走进建筑便是走进了音乐。
【 1963年 】 具象音乐开始走进大众。BBS电台长篇科幻剧“Dr. Who”,大胆启用具象音乐作配乐,把数百万英国家庭主妇吓得要命。
随后整个60年代便是电子音乐入倾流行音乐的小打小闹过程。The Beatles在白色专辑里运用了具象音乐;the Grateful Dead乐队在《Anthem of the Sun》磁带拼贴;Miles Davis和Herbie Hancock也把Stockhausen看作是帮助他们创造fusion爵士的重要影响…… 【 1974年 】 德国乐队Kraftwerk发表了《Autobahn》。
这首24分钟的长曲,完全用了电子声音模拟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一段旅程,成了当年的热门金曲。Kraftwerk最大的贡献是让电子乐彻底与摇滚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脱离了关系,在音乐分类上独立了出来。
【 1975年 】 Brian Eno遭遇车祸。这绝对是“塞翁失马”的现代诠释。
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Brian Eno在雨声与蚊样的竖琴音乐的交响中悟到Ambient的真谛。随后才有了他发气功一样的唱片《Music For Airport》。
【 1977年 】 Donna Summer发表了《I Feel Love》这算得上第一支完全用电子乐器制作的流行小调,用来当口水歌也可,用来跳舞也可。Donna Summer在电子音乐的背景上,假装 *** 迭起,于是张扬“性即是权利”的Disco音乐便从这首歌开始了。
【 1979年 】 当所有人都开始厌倦朋克的时候,一众欧洲艺术院校出来的青年将Kraftwerk式的电子音乐和流行小调混在一起,便有了Synth-pop(合成器流行曲)。Gary Numan的出现算是这种风格诞生的标志。
以后像Human League、Heaven 17、Depeche Mode都算是集大成者。 【 1981年 】 Grandmaster Flash激动人心地发现其实唱机并非只是唱片回放设备,通过意外在唱片上进行scratch(乱刮),获得了全新的音乐。
是他让唱机获得了新生。他便是历史上第一位Hip Hop DJ。
【 1982年 】 日本人大发飚的一年。雅马哈的DX-7合成器使用了数码技术。
同时日本合成器制造商Roland无可比拟的TR-808鼓机和TB-303贝司机发行。从此,日本机器开始了在电子音乐领域里漫长的统治生涯。
【 1983年 】 House音乐诞生了。美国的芝加哥Warehouse俱乐部,DJ叫Frankie Knuckles。
他把Donna Summer催情的Disco音乐加上廉价鼓机制造出来的节奏混在一起,把舞池里的男同性恋者搞得兴奋异常。第二天,所有人都跑到唱片店去对老板说:“我要他们在Warehouse里播的那种唱片。”
House就这么叫开了。直到这年Jesse Saunders发表了“On and On”才宣告第一张House唱片的诞生。
【 1985年 】 底特律人Juan Atkin发表的《No UFOs》被认为是第一张Techno唱片。其实Techno这个名字借用了未来学家Alvin Toffler在那本《第三浪潮》里的小标题“Techno Rebels”。
其实Techno也不是他发明的,1981年,Juan Atkin老听Kraftwerk的《puter World》,一心要做这样的音乐。于是和Derrick May以及Kevin Saunderson克隆了一把,便有了日后汹涌澎湃的Techno音乐。
【 。
钢琴的历史发展文化是怎样的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动琴槌以敲打琴弦。
从十八世纪末以来,在欧洲及美国,钢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键盘乐器。钢琴发源于欧洲,十八世纪初,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发明的一种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式乐器。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从键盘乐器发展的历史来说,现代钢琴是由钢琴的前身——以拨弦发音的大键琴与以撞弦发音的小键琴演进而成的。
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大键琴和古钢琴这两种键盘乐器逐渐盛行起来,直到十八世纪末,才被钢琴取而代之。 钢琴首次出现于1709年,在当时是一种既复杂又昂贵的乐器,只有皇室和贵族才有机会接触到。
一开始,Johann Sebastian Bach(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一些非常有声望的音乐家们并不欣赏钢琴的音色。但仅仅过了半个世纪,钢琴就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当Mozart(莫扎特)、Brahms(布拉姆斯)和Liszt(李斯特)这些极具创造力的音乐家投入钢琴的怀抱之后,热情便瞬时被引爆。 。
雅马哈的发展历程雅马哈的历史是从一台坏掉的风琴开始的。
那是在1887年,被日本滨松寻常小学视为宝贝的美国产风琴突然不响了,受到修理委托的是当时身为医疗器械修理工的山叶寅楠。第一次看到风琴内部构造的寅楠对这种乐器产生了兴趣,并萌发了自己亲手制造一台风琴的念头。
于是,他以修理中所观察到的构造为基础,与装潢工匠河合喜三郎一起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零件。经过63天的反复试验,日本第一台国产风琴终于诞生了。
为了让完成的风琴接受审查,两人用扁担扛着风琴徒步翻越过箱根岭,千里迢迢来到了东京的音乐调查所(现东京艺大)。但是,面对“风琴外形虽好,但调律不准,难以使用”这样残酷的评价,两人很失望。
“不能因为这点挫折就前功尽弃,让最初的志愿彻底实现吧!”就这样,寅楠留在了东京,以特别旁听生的身份在音乐调查所从零开始学习音乐理论和调律方法。1个月的突击学习之后,寅楠回到了滨松,开始日以继夜地专心致力于风琴的制作,终于完成了第二号风琴。
第二次的审查得到了“可以替代进口风琴”的认定。1887 山叶寅楠成功制造了日本第一台国产风琴。
1889年,寅楠成立了合资公司山叶风琴制造所。8年后,日本乐器制造株式会社成立。
翌年,确定“音叉”为社章、“衔着音叉的凤凰图”为商标。在当时的风琴上,都描绘着这幅凤凰图。
合资的山叶风琴制造所成立。1897 日本乐器制造株式会社成立。
山叶寅楠出任首位社长。1899年,寅楠远渡美国视察钢琴工厂,推进钢琴的国产化等很多举措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1900 成功制造了日本第一台立式钢琴。1902 成功制造了日本第一台三角钢琴。
1904 雅马哈钢琴在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名誉大奖。这是日本国产乐器首次在国外获奖。
1930 创立世界上首个音响实验室,向欧美派遣技术人员。1951 雅马哈公司大楼在东京银座落成。
1954 首个雅马哈音乐教室在东京成立;开始生产Hi-Fi播放机;开始生产摩托车,首款型号为YA-1。195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Yamaha Motor Co., Ltd)成立。
1958 第一个海外子公司在墨西哥建成。1959 雅马哈技术研究所成立;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风琴,即双排键电子琴(Electone)。
1965 开始生产管乐器,首款型号为YTR-1。1966 雅马哈音乐振兴会(Yamaha Music Foundation)成立。
1967 首个雅马哈度假村落成。1971 开始生产半导体产品。
1972 主办了首届少年原创音乐会(Junior Original Concert)。1976 开始生产电子产品和电子琴。
1980 雅马哈钢琴技术研究院成立。1987 创业一百周年,更名为雅马哈株式会社(即雅马哈集团)。
1991 雅马哈钢琴和管乐器的总产量均突破五百万台。2000 推出雅马哈钢琴100周年纪念版 *** 款钢琴;成立雅马哈唱片公司(Yamaha Music munications Co., Ltd)。
2001 在中国上海建立视听产品销售子公司——雅马哈电子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所有雅马哈生产基地都通过ISO14001认证。2002 在中国上海建立投资控股公司——雅马哈乐器音响(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003 推出“Vocaloid”数码声音合成技术。(现今网络上知名的虚拟明星——初音未来等,也均是由雅马哈公司推出的混音软件“Vocaloid”制作而成。)
中国古琴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古琴,原名“琴”,又称“七弦琴”,是我国历史久远的d拨乐器,唐宋以来才因其久远历史而被称为古琴。
从琴首到琴尾依次分布着:额、承露、岳山、弦、眼、颈、肩、腰、焦尾、龙龈、琴弦、徽位。琴底用梓木等硬质木料制成,以反射音响,分布着轸子、轸池、龙池、凤沼、雁足、托尾、龈托。
琴身上漆,年代久远的琴会有断纹——d奏时琴漆不断振动,年久而生成,根据形状不同分为梅花断、蛇腹断、牛毛断、龟纹、冰裂纹。古琴根据形状的不同(项、腰向内弯曲不同)分为仲尼式、伏羲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凤势式等。
我国古代文献传说琴是史前时代神农氏或伏羲氏所做,虽然无法考证,但是说明琴的起源能追溯到远古时期。 先秦时期:形制尚未确定,最初为五弦,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发展为七弦,也出现过九弦琴、十弦琴。
d奏以右手指法为主,左手指法极不发达。在这个时期,琴的_在环境由最初的宫廷逐渐发展到民间,d奏形式也开始由琴歌向器乐化发展,这两种形式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并行发展。
《尚+》记载“搏拊琴瑟以咏”,说明当时琴等乐器是为歌伴奏的,如当时的《诗经》三百首在当时都是士人 *** 琴吟唱的,称为“弦歌”,渐渐地出现了无人声的器乐曲,如《高山流水》等。周代:礼乐制度下的古琴为宫音乐一一用于祭祀、朝会、典礼等仪式的雅乐中。
贵族家里有专门的琴师,其职责是在仪式中演奏及为贵族d奏。 士以上阶层流行弦歌:春秋战国:开始在民间出现,演奏形式也向器乐化发展,说明演奏技巧有所提高,已经能脱离词来表现情、景。
当时的琴人有春秋时的琴师钟仪、师旷,战国时的伯+、雍门周等。琴曲代表作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丨汉魏南北朝:“七弦琴”形制确定;徽位出现——左手指法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包括隋唐时期,琴在瘅奏风格上声多韵少,追求“繁声促节”,以气势和力度体现粗旷、古拙的美。
琴为文人阶层所钟爱,文人琴家频出,多做有琴曲或琴论。琴f代表有汉代司马相如、蔡邕,魏晋蔡琰、嵇康、阮籍,南北朝戴顒、宗炳、柳恽、柳谐等。
琴曲代表作有《饮马长城窟》、《聂政刺韩王曲》、《别鹤 *** 》、《广陵散》、《梅花三弄》、《酒狂》、《碣石调幽兰》、《乌夜啼》。 于古琴的著述有蔡邕《琴 *** 》、桓谭《琴道篇》、刘向《琴说》、嵇康《琴赋》、谢庄《琴论》、麹瞻《琴声律图》、陈仲儒《琴用指法》。
隋唐:减字谱出现,曲目、演奏技法得到总结,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制琴技术高度发达,如雷公琴。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大量传人,琵琶等西域乐器的兴盛使琴受到必须抑制。 但听众少了,反而使琴人能够有条件潜心搜集、整理前代琴曲,总结和发展d奏技法。
尤其是减字谱的出现,大大简化了习谱、记谱的难度,这一切都为琴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内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同时,制琴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制琴能手,其中以四川雷氏技术最为出色,如雷威被认为是“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初唐琴师赵耶利著有《d琴右手法》、《d琴手势图谱》。盛唐琴师董庭兰继承唐代著名的“沈家声、祝家声”,擅d《大胡笳》、《小胡笳》。
薛易简可d大弄四十、杂调三百,著有《琴诀》七篇,擅d《三峡流泉》、《小胡笳》,《乌夜啼》、《别鹤 *** 》、《白雪》。晚唐琴家陈康士辑《琴书正声》十卷,集有琴曲《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风雷引》、《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等;撰《琴调》、《琴谱记》,并创作《离骚》谱一卷。
宋元、明清:d奏风格转向对韵、意境的追求;声多韵少,左手指法极为细腻,社会审美发生转变,上层结构自皇帝起开始寄情山水、向往遁世的田园生活;对个人气质的追求有隋唐时的外扬转为内敛,寻找内在的美,寻求在“平淡中见深义”,发掘意境、韵味。同时这一转变也深受当时戏曲声腔的影响和启发。
流派产生:北宋琴僧系统——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等。南宋浙派郭楚望;明代虞山派、绍兴派、 *** ;清代广陵派。
琴歌由兴盛走向衰落,琴曲则越发完善,出现大量艺术价值比较高的琴曲。北宋时期调子盛行,这是由琴人谱曲、文人作词合作创作的,文豪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曾参与其中。
明代江湖琴人将琴曲注音配字,诗词逐字配曲,作品具有必须的艺术价值。另外,明清刊印了大量古琴曲谱,这都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这一较长的古代历史时期中,统治阶级和文人阶层的广泛爱好和大力提倡,促成了古琴艺术发展的一次次高峰。
世界名琴哈德曼Hardman佩克钢琴发展史是什么哈德曼佩克钢琴曾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执政时期白宫的官方钢琴 哈德曼佩克钢琴同样是20世纪早期纽约大都会剧院的官方钢琴 性能一流--具备与销量为欧洲最知名的音乐会钢琴几乎相同的性能 小型哈德曼佩克钢琴能给人全尺寸钢琴的视觉印象,这是亚洲名牌钢琴不具备的。
三角的外缘宽度为全1/2,厚于畅销的日本品牌钢琴 哈德曼佩克钢琴的欧式风格外观,斯坦威式的平接线片及2 ?大型脚轮 哈德曼佩克钢琴配备的是德式触感的击弦机和琴槌---音色浑厚动听---有别于Yamaha及其他亚洲钢琴所设有的明亮音色 哈德曼佩克钢琴特色为双盖支柱---其他入门级钢琴只有单盖支柱(如 Samick) 哈德曼佩克钢琴琴盖斜边富丽堂皇---其他入门钢琴盖上无斜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