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杨振宁扎根于数学,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对于物理学家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它既适用于以重力为主的极大王国,又适用于由量子所主宰的极小王国.物理学家在70年代已经在这方面获得进展.他们提出一个称为标准模型的理论.可是标准模型并没有将重力考虑在内.
目前,弦线理论可能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这个理论经过修改后要求十或十一维时——空,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四维时空,即时间这一维加上立体几何的三维.弦线理论提出来已经20多年,它在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很流行.可是杨振宁在晚年时是不同意这个理论的.杨振宁怀疑弦线理论或其派生的理论是否能将所有客观存在的现实都放进一个简洁的包装中.
杨振宁说:“弦线理论并没有得到实验证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问题部分地在于,为探索弦线的影响,需要极高的能量,更强的粒子加速.如何写出一个可以工作的理论,并从事十维计算也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提出物理学正经历一个过渡期.不断地寻找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晶片等的应用研究,将会比基础研究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他说:“很清楚,在未来的30到50年中,人们将更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其理由并不是因为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而是因为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变得愈来愈贵.”他又说,2005年国会决定中止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是一个信号,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经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超导超级对撞机是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造的一个基本粒子加速,它的直径将达54哩.
杨振宁预言,计算机工业的实际需求将会推动界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物理学的发展,他承认许多分析家们早已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物理学的世纪一样.是什么环境使杨振宁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呢听他自己说,在他的成功中,运气和抱负同样重要.
杨振宁早年处于一个更像是中世纪的而不是现代的社会.他得益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以及和同事与学者们的联系.这些为他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铺平了道路.反过来,他正通过不断努力在亚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回报.
杨振宁生长在中国中部一个围有城墙的城市——合肥.当时,这个城市的街道是没有路面的,城门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车开来时无法通过.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6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
杨振宁的祖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本人追随他父亲走上了学术道路.他说:“我很幸运,上百万和我同龄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军阀混战.”他住在北平一个学术性的社区内,沉浸在一个重视研究、重视知识的社区中.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杨振宁的祖父被迫离开北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的父亲继续走好运.几十年后年轻的杨振宁也进了这所大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中有些以后去了美国,其中包括陈省身.陈省身现在已经从伯克莱加州大学退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现在活着的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
在昆明时,杨振宁开始提高他的英文.他决定不用字典来念英文小说.他选的第一本小说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部小说里有和大海有关的俚语,因而很难念.他花了一个星期,念完了这本书,接着念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熟读这两本书以后,杨振宁说:“以后就容易了.”
杨振宁还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对美国初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很崇敬,富兰克林的自传激励了杨振宁.去美国后他取名为富兰克,并将第一个孩子的英文名字取为富兰克林.
1945年杨振宁的父亲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的父亲,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以后被称为氢d之父的泰勒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写好后只有4页.泰勒说服杨振宁,无论如何,一篇博士论文只有4页总是太短了,要他加长.他照办了,加到了23页.在物理学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后,他又转向远东.杨振宁将把他的文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而不是给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他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振宁也没有排除他搬回中国的可能性,因为回去后他和与他结缡已50年的妻子杜致礼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新近,致礼在石溪州立大学的医院动了三次肿瘤手术,结果良好. 杨振宁在长岛还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远离他的三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身边.他们三位都已得到科学方面的学位.杨振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很少.”长子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在是纽约州西彻斯特县的一位财务顾问.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住在纽约城,为J.P.Marg财务公司分析化学工业.女儿又礼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县的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说:“我们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有许多朋友.我们在两个社会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为他的退休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结束时,杨振宁谈到他在60岁时的一个“伟大和意义深远的发现”:“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纪的一位中国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世纪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杨振宁父亲的朋友译者注:朱自清 ,把这两行诗句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在历经一生对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后,杨振宁认为这一改造更精确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摘自5月1日《光明日报》,范世藩 杨振玉 译文
,杨振宁主要的学术成果是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方程,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非对角长程序,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杨-Mills规范场论,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1945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 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二十世纪末,杨振宁作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物理学家是很受人尊敬的,他和李政道、王贻芳一起被称为“华人三大伟人”。那他是如何获得这一荣誉呢?当时杨振宁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就,他主要是研究物质中能量,发现中微子并发现了李政道和王贻芳提出的量子力学基础思想、为以后提出相对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贡献出来而做出贡献。可以说后来杨振宁还开创了一个新领域——量子场论。
杨振宁主要做出了以下贡献:1、发现中微子,将理论与实验结合,并对中微子产生重要影响。2、率先对基本粒子作出重要解释。3、发展了广义相对论与狭义量子力学。4、在宏观物理化学方面,杨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杨振宁的工作主要是把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一些基础思想和方法结合起来,发展成一套新思路。
在八十年代杨振宁回国的时候,受到国家的邀请,回北京协助培养物理学人才,并且和当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研究中国的物理学问题。杨振宁从1980年开始为我国的物理学和技术发展做出重要的研究,他提出以弱相互作用为基础,在弱相互作用中,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物理学体系——暗物质学说。
1945年,杨振宁和其他学者提出了宇宙学的一个新领域,即宇宙学是在核物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宇宙学的新分支领域。宇宙学的提出标志着宇宙学开始从物理理论的研究阶段过渡到物理实践阶段。宇宙学已经成为世界物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