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芯片生产厂家怎么找,我要买?

二极管芯片生产厂家怎么找,我要买?,第1张

国产芯片一站式展销平台,让国芯网和您一起来了解一下国产芯片吧!

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泰和特电子

北京世纪金光半导体有限公司

北京芯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福星晓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京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威盛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

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瑞萨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

普乐锐思(北京)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北大众志微系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凹凸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时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

墨濎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麦格希尔微电子有限公司

美芯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六合万通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昆腾微电子有限公司

北京华大信安科技有限公司

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

北京宏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汉微联合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伊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大唐半导体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电华瑞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天一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高拓讯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瑞萨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南瑞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和芯星通

东方联星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创北方

恒宝股份有限公司

石家庄天林石无二电子有限公司

河北新华北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同方国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飞腾

天津国芯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宏晶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伊丰电子封装有限公司

合肥工大先行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优迅高速芯片有限公司

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桂林斯壮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有限公司

武汉昊昱微电子有限公司

长芯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融和微电子有限公司

大连连顺电子有限公司

丹东华奥电子有限公司

丹东安顺微电子有限公司

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青岛航天半导体研究所有限公司

山东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

晶恒集团

高云半导体

山西国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深亚电子有限公司

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西安芯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亚成微电子有限公司

西安展芯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西安景程微电子有限公司

西安航天民芯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航天华讯科技有限公司

乐山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凯路威电子有限公司

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方舟微电子有限公司

强茂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智多晶微电子

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合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验证)

南京拓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无锡市日晟微电子有限公司

无锡市星球电子有限公司

南京全波微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聚元微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南通皋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纳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无锡迈尔斯通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苏州明皜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微盟电子有限公司

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

苏州敏芯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君旺微电子有限公司

宜兴市东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禾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南通康比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银河电器有限公司

无锡力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星海电子有限公司

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

无锡创立达科技有限公司

中科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芯朋微电子有限公司

张家港凯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亚瑟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扬州扬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通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异能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龙众创芯

苏州美思迪赛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无锡迈尔斯通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无锡禾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无锡市日晟微电子有限公司

南京米乐为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通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泰科源贸易有限公司

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上海芯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芯龙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玮舟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宇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新茂半导体有限公司

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晟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光宇睿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芯敏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裕芯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春黎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

深迪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罗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锐迪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锐星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芯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谱瑞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

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新相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南麟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向日亚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山景集成电路技术有限公司

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矽诺微电子有限公司

弥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明达微电子有限公司

卓胜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麦歌恩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巨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上海岭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镭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京西电子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上海盈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华力创通半导体有限公司

钜泉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豪芯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聚辰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富瀚微电子有限公司

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复控华龙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钰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芯强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得倍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华润矽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云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智浦欣微电子有限公司

启攀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迦美信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广芯电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71)

博通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

晶晨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爱信诺航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凌阳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

泰凌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安陆信息

上海思立微电子

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

大恒科技

杭州友旺电子有限公司

威睿电通(杭州)有限公司

绍兴芯谷技术有限公司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杭州士兰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绍兴光大芯业微电子有限公司

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美卡乐光电有限公司

湖州明芯微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杭州立昂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宁波达新半导体有限公司

士兰微电子

宁波达新半导体有限公司

深圳市宇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市矽普特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七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市和兴健电子有限公司

晶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深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矽格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南海赛威科技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尚阳通科技有限公司

瑞斯康微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市泉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安森美半导体公司

深圳纳芯威科技有限公司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南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

广东健特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中微电科技有限公司

汕头华汕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芯邦科技有限公司

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广东华冠半导体有限公司

深圳市桦沣实业有限公司

佛山市蓝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辉芒微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电通纬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万源创宝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佰维存储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艾科创新微电子有限公司

建荣集成电路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安凯(广州)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宝砾微电子有限公司

泰斗微电子

桂格半导体

珠海全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华之美半导体有限公司

深圳芯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于连成 现为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副总。

张 飙 现为中国科技日报社总编辑。

徐汉京 197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

闫铁昌 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二所所长。

李胜年 现为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二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贾同金 197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

唐刚斗 196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装置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航天二院长峰集团总经理。

谢良贵 199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航天部二院院长。

宇仁录 现为民航总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郭福华 196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智文广 现为广联集团(中国)总裁。

杨义先 现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李云山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激光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朗迅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朗讯全球服务中国区光网络。

杨国安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省科技厅厅长、省委委员。

郝康理 1988年毕业于我校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现任成都市委常委、成都市宣传部部长,同时担任中国雷达协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四川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青年名誉主席。

陈 伟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副司长。

朱志宏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润生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29所所长。

陈 浩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9研究所所长。

曾 利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所长。

彭泽忠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美国凯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世六 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24所所长。

王俊波 199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吴旭峰 196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6所所长。

蓝 戈 现为中国兵器工业209所所长。

曾贤麟 196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四零一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中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 荣 198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欧阳茂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波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锦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晋蜀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邬 江 现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

张华生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广元081总厂厂长。

王 凌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物院九院院长助理。

蒋世杰 现为成都国光电气总公司总经理。

何一平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宋 帆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真空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广东福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志宏 199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

周春林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3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张冬辰 现为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宋绍华 现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胡先发 196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电子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58研究所所长。

赵建坤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固体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无锡华晶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正茂 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

曹国民 现为贵州省信息产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陈营官 196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长途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福建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唐 俊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水从容 现为电子部38所副所长

陈亚平 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鼎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谭宜成 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钢 现为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超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郭爱平 198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TCL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黄章勇 196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真空)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飞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李平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

林永平 现为广州世纪华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董事长

李山林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广东湛江中国人民解放军91388部队总工程师.

刘建新 199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路与信号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天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肖庆 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世强电讯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英儒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环球电子导报主编.

申志强 现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副总裁,董事局成员.

高德铭 196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六一基地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

陆剑侠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固体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东北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 高工.

陈永俊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53研究所所长.

孙涛 197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国营第七六五厂) 党委书记.

沈长河 196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西安飞机设计所党委书记.

周建波 现为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陈荣水 196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福州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

邹自立 199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第34研究所副所长.

陈倜嵘 现为亚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

曾黄麟 199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四川轻化工学院院长。

李晋德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波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省广播电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柏华 王柏华: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优网通联合资讯有限公司中国区业务副总

王庆宗 198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总装计划部预研局局长。

葛卫平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华日液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晓林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子学 现为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

张占勇 现为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长儒 现为总装备部电子信息部总经理。

高福安 现为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

葛程远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机关第二服务局局长。

刘新华 现为国家计委外经贸司副司长。

林仲闽 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福州卫通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贺中春 199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精密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厦门爱声音响有限公司(厦新电子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梁敏强 现为深圳市中房房地产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 飞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TCL阿尔卡特有限公司CEO。

尹子琴 现为昆明爱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江 199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杨永 现为昆明浩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漆联邦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三九佳和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长江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拜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吉来 现为国家计量局副局长。

梁鸣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所长

万永乐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七所副所长、广州市弘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樊均洪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珠海邦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东宏 现为深圳市创远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红星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真空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市世纪大吉网络通讯有限公司集团总裁。

田进 197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短波与超短波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京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进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合力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伍荣生 196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测量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

瞿洪桂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刘济东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副所长。

干益民 198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上海天成宏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戴克勤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秘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总裁助理。

周万幸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侦察与干扰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电科技集团14所副所长。

邱培曦 196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长途通讯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富士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芬平 现为深圳市钻石商业广场总经理。

李晓白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集成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Integroth Canada Co.,Ltd.CEO、加拿大中国商会常务理事兼IT分会会长。

彭正能 原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王远辉 现为四川省德阳市副市长。

杨伟 现为成都市教育局局长。

蒲含友 197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58研究所党委书记。

罗天文 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董事长、研究员。

何健 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共产党乐山市委员会常委、乐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补建 现为成都三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邵立肃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四川记者站站长。

张安弟 197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器件与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电视台副台长。

姚军 197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短波与超短波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

王彬 198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新雷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孙伟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 剑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公司总裁。

李结义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公司副总裁。

马晓健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金光涛 现为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任 江 199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小我 现为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 浩 长沙浩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子精密机械专业,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总裁

陈 可 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激光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上海晓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华东区销售总监。

季宗棠 现为上海校友会会长。

徐伟国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上海菲力克斯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白建川 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南京熊猫集团总工程师。

胡波 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美国安科特纳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

李开芹 196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武汉校友会会长。

朱世平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长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同伟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西安新浪数码有限公司总经理。

燕林豹 198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智勇 现为贵州华城实业(集团)执行总裁、贵州华城楼宇科技董事长、贵州华城大酒店总经理。

胡爱民 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6所所长。

廖建新 廖建新:1965年生于四川宜宾。1996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

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

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宇航员

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 *** 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的41岁农历

生日。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时间轴

以下时间使用协调世界时(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 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10月12日

00:27 火箭发射塔 *** 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 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03.583 神舟六号发射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 火箭抛弃逃逸塔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43(点火后第583秒) 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分离成功

01:09:52 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 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10月13日

02:10 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 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话。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 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 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 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 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 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

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

19:43 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 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 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 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 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 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 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 着陆场站测控设备发现飞船

20:19 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 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 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 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 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 两名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

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

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在轨

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

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10月13日4时开始,航天员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

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在进行了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

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

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

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6.5秒,将

飞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

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着陆

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飞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神舟

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

层阶段、着陆阶段。在此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

将继续在轨飞行六个月时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由于第一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在太空只飞行了一天,主着陆场的天气变化可及时

准确预测,因此未曾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将在太空飞行多天,气象难以准确

预测,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副着陆场将启用作后备着陆地点。为迎接飞船随时可

能返回,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副两

个着陆场外,国内外还有11个应急着陆场。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

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

个分系统。

参与航天员搜救的装备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机、搜索救护直升机、搜索摄录直升机、

指挥调度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工程运输车、航天员运输车、返回舱吊车和小型搜

索车。

为保证神六和两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设计了4把巨型降落伞。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

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3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4把备份伞

。太空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主伞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开,否则会被高速气流吹破,返回舱也会被摔烂。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万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策安全,返回舱落地一刹

那间,舱上的切割器会自动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

走。

另外,根据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提出的意见,为使神舟六号着陆时对太空人的冲击

降至最小,舱内太空人的座椅还首次安装了“赋形减震座垫”——根据太空人形体不

同特征量体制造的吸能座垫,可在发生撞击瞬间迅速分散人体的应力,避免人体损伤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

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

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

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

,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

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

计相差仅1公里。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

2人可以自行出舱。

与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不同,费俊龙首先穿着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工

作人员招手。聂海胜亦爬出舱门,走下铁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员献花,

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及热爱,费俊龙表示,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他们在太空舱内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现在身体状况不错。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是神舟五

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最长的时间,圆满结束中国首次

“多人多天”特点的太空旅程。费俊龙及聂海胜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机接走,跟着由

专机送返北京,暂时被隔离14天。

技术改进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

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

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

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

,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

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

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

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搭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

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实验用途

一些鸡蛋、蚕卵和云南普洱茶将随“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飞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和贴壁伸展的成骨细胞的24个细胞培养盒,航天员

和地面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研究空间环

境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并通过空间实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

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航天员分三个时段 *** 作24个样品盒, *** 作时,航天员将

把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时段,挤破分别装着激活剂与固定剂的两种胶囊,

激活或固定活体细胞,考察在飞船入轨前与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

变化。

纪念用途

有10克特别的泥土,由9克大陆泥土和1克台湾泥土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国和

平统一。

飞船数据

飞船名称: 神舟六号

发射: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飞: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着陆: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飞行时间: 115小时32分钟

轨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飞行中如何逃生?

用于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有三种模式保证航天员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安全逃生。这三种模式是:低空逃逸、高空逃逸和船箭应急分离。

低空逃逸是指起飞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即火箭抛逃逸塔前,包括在发射台上的逃逸。低空逃逸是通过逃逸塔来实现的,故称“有塔逃逸”。逃逸塔安置在火箭最顶端,长约8米,形状酷似一根巨大的避雷针。当发射阶段火箭出现灾难性故障时,它可携带轨道舱和返回舱迅速飞离火箭,飞行至安全区域,然后抛掉逃逸塔和轨道舱,返回舱乘降落伞自行返回着陆。此次火箭成功升空后的第一个关键动作就是抛掉逃逸塔,这是为了避免白白消耗运载火箭推力。

火箭抛逃逸塔(起飞后120秒)到整流罩分离前(起飞后200秒),可实施高空逃逸即“无塔逃逸”,由4个高空逃逸发动机和两个高空分离发动机为整流罩提供动力,从而带飞船离开箭体。

整流罩分离后到船箭分离前(起飞后约584秒)如发生故障,可实施船箭应急分离。飞船成功逃逸后,将降落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到陕西榆林约800公里的范围内。

专家介绍,载人航天飞行中若出现致命故障,最大的可能是在火箭点火、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

返回阶段,航天史上最典型的救生成功的例子是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起死回生。1970年4月11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升空56小时后,服务舱储氧箱发生爆炸,3名航天员面临葬身太空之灾。但他们临危不惧,按地面科学家们精确计算的轨道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手动 *** 纵飞船,使用登月舱的氧气和动力,于4月17日成功返回,创造了航天史上死里逃生的奇迹。(新华社)

学会开门、关门

———攸关航天员生死的大问题

据新华社电 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出轨道舱,是神六区别于神五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打开和关好返回舱舱门就成了成功飞行、甚至保障航天员生命的关键。神舟六号飞船舱门设计了多道“门槛”,以拒意外于“门”外。

第一道坎———防误开锁。门会不会因振动被振开?航天员会不会把关好的舱门误打开?防误开锁解决了这些问题。航天员须把拉手转到一个固定位置,门才能被打开。

第二道坎———多道密封措施。太空中没有空气,如果舱门密封性能不好,导致舱内气体泄漏,压力变异,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设计师在舱门上采取了多道密封圈措施,密封性百分百达到要求。

第三道坎———助力点。处于失重状态下的航天员能使出的力气是很有限的,舱门稍微重一点,都可能影响其开关,于是设计人员在舱门附近为航天员设计了助力点。

第四道坎———快速检漏。设计师研制了快速检漏设备,可以在关闭舱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确认舱门是否关好。

第五道坎———舱门清洁布。设计师们花了三个月时间研制成功一块“太空抹布”,以防舱门密封面上一个微小多余物———头发、皮屑、小纤维影响其密封性能。

举头望太阳 低头是故乡

长征火箭首装两只“千里眼”

据新华社电 用于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搭载了图像实时测量系统,这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首次装上的“千里眼”。

据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智介绍,图像实时测量系统主要用于分离辅助判断。在以前的飞行中,火箭的关机、分离等动作都是靠相应的遥测参数来体现的。而通过新增加的图像实时测量系统,地面可以看到火箭从起飞到船箭分离等动作的实时画面,更加准确地判断火箭状态。

图像实时测量系统由两个摄像头、图像压缩处理器、图像综合控制器等设备组成。一个摄像头朝向火箭尾部,用于观测助推器分离和一二级分离;另一摄像头朝上,用于观测整流罩分离和船箭分离。这样,在火箭上升过程中,我们既可向下看到越来越远的地球,也可向上看到太阳或星星,是真正的“现场直播”。

舱内航天服

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员舱内航天服。航天服是航天员必备的个人防护救生装备。由于搭乘神舟六号的两名航天员没有出舱活动的任务,因此他们只配备了舱内航天服及配套装置。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专门负责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在选训和飞行试验中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务保障,研制航天服、太空食品和其他个人装备,以便为神舟号系列飞船的载人飞行提供航天员的人力支撑保证。(新华社)

数字神舟

2: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进行多天飞行。

8:飞船总长8米多。

9:飞船轨道舱航天员有效空间约为9立方米,可以较为自如地转身,做各种 *** 作。

13:飞船系统共有13个分系统组成,按照功能分别被命名为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热控制、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电源、数据管理、测控与通信、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乘员、回收与着陆、仪表照明、应急救生。

21摄氏度:飞船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1摄氏度,上下偏差各为4摄氏度。

60分贝:航天医学研究表明,飞船飞行时绝对安静会对航天员心理产生影响,但也不能太高。神舟飞船太空飞行时舱内仪器噪声约为60分贝,相当于站在没有汽车行驶的普通商业街上。

52台:飞船的三个舱上共有52台发动机,其中推进舱有28台发动机,返回舱有8台发动机,轨道舱有16台。各舱发动机都是偶数,其中都有主机和备份机。

90分钟:飞船每绕地球一圈需要90分钟,圆形轨道时每圈飞行距离约为4.2万多公里,每天飞行距离约68万公里。

300公斤:飞船共有电缆线300余公斤,总长度约30公里。

343公里:飞船飞行时距地面的距离。

600台:全船共有设备600余台。

10万:飞船共有10余万个元器件,来自数千家工厂。

数字“神箭”

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用通俗的语言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有关数字作了一番详解。

0.97、0.997: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479吨: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他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

8吨: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

3.35米: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7.5公里: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发射时为何掉碎片?

据新华社电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壮观景象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然而,如果稍加留心,人们也许不难从电视画面或是摄影图像中发现,火箭在托举飞船飞离发射塔架腾空而起时,身上在不断地掉落一些碎片。那么,飞船发射时为什么会掉落碎片呢?

据航天发射专家介绍,进入10月份以后,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开始频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明显下降。位于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早晚温差加大,夜间气温已达到零度以下。“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理论温度是零下20摄氏度,但是,低温可能导致某些产品出现低温效应,如密封件失效、电缆插头接触不良、输送管路堵塞等故障,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发射时的致命“杀手”。

为了尽可能减小低温对火箭发射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会在火箭测试发射过程中采取一些保温措施,例如,吹热风、套防寒服、电灯泡照射及贴泡沫塑料等。其中,在火箭箭体上贴泡沫塑料是最常用也最简便的一种办法。火箭点火升空后,大气的剧烈摩擦会将这些泡沫塑料从箭体上剥离下来,这就成了人们看到的从火箭身上掉下的碎片。

神六两位航天员如何分工?

据新华社电 神舟五号只有杨利伟一位乘客,神舟六号为什么要上两位航天员?他们如何分工?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的规划,神舟飞船作为未来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器,应该具有将多位航天员和少量货物送往空间站的功能。因此,工程为神舟飞行设计的基本状态就是多位航天员、多天飞行,但考核要一步一步地进行,而这次的神舟六号飞行,就到了考核多人多天的时候了:作为工程第二阶段的第一次试验,这次飞行要证明多人是否能在空间进行多天的工作和生活。

飞船 *** 作技术训练子系统的主管设计师胡银燕说,两位航天员一起上天执行任务,需要在 *** 作上分工配合。正常飞行状态下,航天员需要进行110多项手动 *** 作,01号航天员费俊龙负责大部分指令的发送,与地面的通话,以及左侧手控面板和手柄的 *** 作,02号航天员聂海胜负责右侧手控面板的 *** 作。此外,两位航天员的工作和休息也都有分工:一人在轨道舱内进行空间科学实验 *** 作时,另一个必须在返回舱值班;一人休息时另一人则值班。

胡银燕说,两名航天员虽然分工不同,但对他们的技术要求是一样的。

神六会有防热瓦问题吗?

据新华社电 3个多月前,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发生了防热瓦失效的险情,“防热瓦”一度成为国际航天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飞船系统热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范含林指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采用一次性烧蚀材料防热,而航天飞机上的防热瓦是重复使用,我们不会出现类似故障。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时在空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5月14日,事故调查委员会称,哥伦比亚号起飞时遭到外力撞击,结果导致防热瓦出现裂缝,超高温气流乘虚而入,造成飞机解体。2005年7月2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几经推迟后终于发射升空,却不幸又在防热瓦上出了问题。一块防热瓦被撞失效,全世界都为之担忧,好在发现及时,宇航员通过太空行走对其进行了修复。

范含林介绍,防热瓦是疏松、轻质呈脆性的陶瓷材料,耐高温、质量轻,高温下不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故可重复使用。然而它在连接和受力等方面却存在着天生的弱点。整个航天飞机上的防热瓦达数万块,一块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航天飞机在重复使用过程中,防热瓦的气动外形必然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隐患就越大。

飞船防热层乃至整个飞船都是一次性使用,从这一点上说,飞船的功能虽然不及航天飞机,但可靠性却远远超出航天飞机。神舟飞船以及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返回舱返回时也会与大气产生磨擦,在表面产生数千摄氏度高温,这个过程要比航天飞机剧烈。不过,飞船上使用的是成分和工艺都极为复杂的烧蚀材料,通过它的燃烧把热量带走。烧蚀材料都留有较大的余量,不会出现烧光的情况。据了解,这种材料,我国在生产工艺等方面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在很多技术指标上也领先于俄罗斯。

河北“太空药材”今如何?

本报记者 刘丽普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之际,“中国药都”安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这里的中药材种子曾经搭乘神舟一号、三号和四号飞船遨游太空。实验也证明,这些种子的试种已初步获得了成功。

12日上午,安国药都公园、安国市科葳种子有限公司的试验基地。孙忠进经理告诉记者,这里栽培的板蓝根、荆芥等中药材不同于普通的中药材,都是“太空药材”,用搭载神舟飞船的药材种子繁殖、培育出来的。“与普通药材相比,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药材在枝叶和产量等方面都占优势。”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这里栽培的豆角、黄豆、樱桃西红柿等与常见的也有很大差别:豆角的大小竟可以与黄瓜相媲美,如果不是被提醒,还看不出来那就是豆角。“樱桃西红柿的苗可以长到小树那么高,结出来的果实也特别多,口感与一般的也有所不同。”具体联系和努力实现安国药材种子搭载神舟飞船的李小月说。

回忆安国的药材种子搭载神舟飞船畅游太空一事,李小月说:“那时候,我还是安国市的副市长,正好一位战友在北京药用植物研究所主持中药栽培方面的工作,了解到如果提升中药的药品质量,主要通过组培和搭载来实现。既然是市里的相关领导,提升‘药都’药品的质量也是自己的责任,便与战友说了‘搭载’的想法,后又结识了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航天育种试验基地的有关人员,没想到通过努力,还真实现了。”

李小月介绍说,从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升空,到2002年底神舟四号发射,安国先后三次、共有152克中药材种子和粮食、蔬菜种子遨游太空,其中绝大部分是中药材,蔬菜和粮食只占极小比例。目前,太空药材板蓝根、荆芥等已经育出千万颗种子,收获板蓝根、藿香、草决明、荆芥籽种各数十公斤。

据专家介绍,目前,这些“太空药材”正处于试验、观察阶段,还不能明确何时能推向市场。

■背景资料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d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99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