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信企业信息化事业部 傅诣
目前垂直的部门管理模式对“以客户为中心”、“零不爽”要求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在当前市场需求瞬息万变,需求要求快速支持的背景下,需求无法高质量的实现,首先表现在需求实施的效率与速度上,无法快速支持需求。其次表现在需求实施质量上,需求上线问题较多,带来很多次生问题,需求质量业务单位与分公司都不满意,影响IT口碑。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启用矩阵式需求管理,建设高、精、尖需求界面团队,在企信部设立后方资源池,深入需求一线,让需求一线指挥炮火,实现需求小前端,大后端,前端综合化、后端专业化,后端全力支持前端。
现状:目前企信部采用传统的垂直化组织架构,各域组织界面分明,容易形成部门壁垒,需求由需求前置团队接收,分派到各个域,较为复杂的联合需求由各域分别评估,各域再进行联合确认,再与需求业务单位进行沟通,期间反馈多次,效率较低,特别是在部分需求细节存在问题时,往往需要多次开会共同确认,在实现方案上各部门也往往各执一词,耽误需求实施时间,也影响需求实施质量。
措施:
1采用需求矩阵式管理:针对重要需求,采用项目制管理,由各部门部门负责人、技术专家、实施人员、厂商组建临时需求实施团队,此团队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采用承包方式,将需求承包给虚拟团队,每个需求团队负责人拥有可以“呼唤炮火”的权利与“签署责任书”的义务,做到权责对立,平衡(后面会详细说明)。这样就可以整合事业部各部门的专家优势,打通部门壁垒,快速实现需求。该方式也就在事业部层面就形成了一个垂直于传统部门的需求实施矩阵,与各域的生产维护形成互补。
2“黄金四边形”:黄金四边型目标是建立贴近需求一线的敏捷化组织,在事业部层面对外形成统一的界面,能灵敏捕捉到公司领导及一线的关键需求,找准需求“痛点、关键点”,迅速调动资源,建立专项团队,灵活快速实现需求,打破部门壁垒,突破原始需求流程的烦冗。团队必须包含“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团队”、“方案设计实施团队”、“后期维护支撑团队”四个关键团队,形成黄金四边型。
各团队职责如下
(1)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团队的****,是需求的第一责任人,拥有“呼唤炮火”调度资源的权利,同时,也是需求目标达成的第一责任人,签署需求实施承诺责任书,在需求完成后接受事业部对实施情况的考评。厂商负责人也纳入项目经理。
(2)需求分析团队:需求分析人员是与业务单位接触的排头兵,是第一接触人,首要任务是找到需求的“痛点”或“题眼”,其次是需求实施的桥梁,对外,负责引导业务单位按照IT“先上菜”进行推进,引导业务单位采用IT推荐的需求实施方案与分布实施的时间计划;对内,负责将需求与方案设计实施团队沟通,形成需求支撑方案,并与前端沟通。再次,在需求实施全生命周期中对需求变更进行管理。分析团队工作必须量化,每个需求必须要有需求分析说明书,每次需求会议必须要有需求沟通(或评审)会议纪要,每次需求变更需要有需求变更记录。
(3)方案设计实施团队:由各域的专家与执行人员组成,负责需求实施方案的落地,并与需求人员一起对实施方案向业务单位沟通,达成一致,最后由此团队的实施人员完成需求上线(执行人员可能与后面的“后期维护支撑团队”人员重复)。方案实施团队必须输出每个需求的方案,方案由事业部形成统一的模板输出,方案质量纳入管控。此环节是当前需求实施中的短板,很多需求在完成需求分析后,直接丢给厂商实施,实施方案中功能部分内容没有评审,界面部分在实施中也没有DEMO,没有也业务单位沟通,导致质量不被业务单位认可。该点如何提升,建议如下:
首先把需求分为5个层次,要求在方案模板中必须都进行说明,底层为功能需求,仅仅针对功能本身;第二层为服务需求,本层包含业务及流程,提升服务能力的需求;第三层为体验需求,考虑到客户感知的需求,含易用性, *** 作性,感知方面;第四层为关系需求;顶层为成功需求,即满足公司组织成功,有效推动业务发展。我们现在往往注重第一层的功能需求,对其他层次需求不够关注。即使在第一层功能需求中,还存在“简单功能做不好,复杂功能做得好”的情况,原因就是以IT惯性思维技术为导向,没有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没有抓住需求“痛点”,将IT功能做得复杂。后续,我们要多放精力到第2至第5个需求层次中,更加注重易用性, *** 作性,快速支撑。
(4)后期维护支撑团队:目前我们往往“重建设,轻维护”,需求上线后,就算完了,监控、作业计划没有跟上,上线后也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往往前端发现问题后,已经晚了,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对此,后续维护支撑团队,首要任务是建立需求上线初期的监控保障手段,用数据说话,证明新需求上线后的运营情况,提前于业务单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对新需求上线后的监控,作业计划进行实施,对新需求上线后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为一线提供支撑。
前面说了,我们建立了矩阵式需求管理制度,组建了高、精、尖的需求团队,那么如何进行运作?
1小前方,大后方:需求分析团队直面业务单位,但我们后面有一个强大的支撑保障团队(各域专家、实施人员、战略合作伙伴等),各域整合资源形成整体支撑大平台,提供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才能让小前方需求分析人员有底气,有引导需求,主导实施的资本。
2一线呼唤炮火:当需求人员或需求预沟通发现重点需求时,一线要迅速做出反应,立即呼唤炮火支撑,后端将根据需求难易程度,配备必要的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补充人员,必要时采用王牌团队或王牌专家,快速应对需求,落实方案,稳步推进。
实现小前方、大后方,一线呼唤炮火的措施:
(1)呼叫的炮火要集中在一点原则:集中在“痛点”或“需求题眼”上,才能实现“闪电战”。这也是中心领导说的先上关键“菜”。虽然我们呼唤到了火力,但是如果针对整个需求的方方面面,无法显示出火力的局部优势(火力被分散了),这就要求我们的需求项目团队,与业务单位沟通,集中火力先上关键“菜”,这个原则的度一定要控制好。
(2)组织人员保障:按不同域对不同人员进行打标,定义他们的责任,为他们指明发展方向,形成人力资源池。按照需求项目管理,需求实施需要管理者、需求分析人员、技术保障人员、上线后维护支撑人员。需要对各部门人员打标,属于哪一种角色,形成专家库,为随时组建队伍做准备。
(3)需求考评机制:事业部拟定出台《需求实施承诺书》,包含权利与义务。权利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配资源,承诺为需求完成的目标,在完成目标时对应的奖励与惩罚。项目经理代表团队签署承诺书,并在需求上线后1个月内接受事业部考评,并进行奖励或处罚,并给团队及成员等级评定。
(4)团队及专家等级晋升机制:各种人才打标后,均成为此类型的专家,需要对组建的团队与专家根据需求实施效果进行考评,采用军队的晋升方式。通过考评筛选出王牌团队与王牌专家,在遇到重要需求,疑难问题时,优先使用王牌团队与王牌专家,使其成为“特种部队”。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事业部目前的“屯兵模式”提升为“精兵模式”,让不确定、困难复杂的关键需求,由精兵完成,提升感知。通过此方式,还可以建立企信部的战略预备队,为IT队伍的后续发展提供帮助。
(5)仲裁(指导)委员会:仲裁委员会设立的目的就是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具备横向传递沟通及协同作战能力。前面说到,项目经理作为需求项目实施的第一负责人,具有一定的动态调配资源的权限,但如果在需求实施工程中,出现与职能部门的壁垒或冲突,或遇到其他管理问题、人力资源问题,由仲裁委员会仲裁决定。建议仲裁委员会由事业部领导及部门领导组成,针对非技术性问题进行协调仲裁。
(6)技术委员会:事业部技术委员会负责需求实施中遇到的方案问题解决及支撑,特别是对在哪个系统实施较优方面进行确认。在需求遇到技术难题时,技术委员会将对技术细节进行指导。
(7)需求管理平台(缺失):事业部目前使用门户及ITSM系统结合对需求流程进行管理,但缺失一个统一的需求管理平台,各部门目前均使用EXCEL对需求进行管理,哪些需求已超期,哪些需求为事业部当前重点需求,哪些需求不合理,没有一个需求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以,建立一套需求管理分析系统,迫在眉睫。
(8)会议管理系统(缺失):以业务部为例,上周业务部有10个会议,其中需求会议6项。业务部目前通过人员进行管理,罗敏每周五发会议周报,列举会议清单,从安徽学习后,业务部要求每个参会的人员出具会议纪要,由罗敏汇总。简单会议出简单的会议纪要,重要会议,出详细的会议纪要。我们希望有一个会议管理系统,将每次会议的纪要进行上传,纳入系统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杜绝需求、专项工作进度上下不一致的情况。
(9)需求变更文档化:加强需求文档管理,这里重点强调一下需求变更管理,由于一些重要需求是公司领导需求,需要业务单位按照领导要求细化,并不断与领导沟通,这样必然会多次变更需求,IT为保障需求尽快上线,必然存在需求在实施中多次变更的情况。这就要求,每次需求变更必须文档化,把整个需求变更的情况记录下来,也要求需求团队与方案设计团队、后续维护支撑团队做好沟通,将每次确认的内容文档固话。这里建立事业部出具需求变更模板。
(10)需求模式固化:先选取少量需求试点此方式,在积累经验后,迅速固化实施流程,并将流程清晰、重复运营的流程及工作模板化,抓住主要的模板建设,再把相关的模板流程串起来,不断优化。形成知识库,事业部通过呼叫炮火的方式,集中支持,集中处理,解决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的解决要形成知识库,在后续遇到类似问题时,快速支撑。
(11)需求透明化:月初,需求版本部署会议,与业务单位沟通本月需要实现的需求;月中,由事业部整体出面(或各需求项目经理)与需求业务单位就需求进度进行沟通;次月上线后,与需求单位进行需求后评估,对需求后续维护及问题解决进行落实,对需求后评估结果进行沟通。
(12)加强需求过程管控:在建立此机制后,需要进一步加强需求过程管控,授权不等于放任,必要时实时监控。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为了充分发挥生产、使用、科研、教学和监督检验、经销等方面专家的作用,更好地开展各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技术委员会,下同)。
第三条 技术委员会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负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所负责的专业技术领域,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四条 属于综合性的、基础的和涉及部门较多的技术委员会,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管理;属于产品方面的技术委员会,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关主管部门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和管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必要时,可对委托的主管部门进行调整。
第二章 工作任务
第五条 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本专业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建议。
第六条 按照国家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针,负责组织制订本专业标准体系表,提出本专业制定、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
第七条 根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协助组织本专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复审工作。
第八条 组织本专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送审稿的审查工作,对标准中的技术内容负责,提出审查结论意见,提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第九条 受标准制定部门的委托,负责组织本专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宣讲、解释工作;对本专业已颁布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作出书面报告;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本专业标准化成果奖励项目的建议。
第十条 受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等相应技术委员会对口的标准化技术业务工作,包括对国际标准文件的表态,审查我国提案和国际标准的中文译稿,以及提出对外开展标准化技术交流活动的建议等。
第十一条 受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认证和评优等工作中,承担本专业标准化范围内产品质量标准水平评价工作。受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可承担本专业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工作,并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标准化水平分析报告。
第十二条 在完成上述任务前提下,技术委员会可面向社会开展本专业标准化工作,接受有关省、市和企业的委托,承担本专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审查和宣讲、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第十三条 受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办理与本专业标准化工作有关的其他事宜。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十四条 技术委员会的组成应以生产、使用、科研、经销等方面的科技人员为主体,其中,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的科技管理人员一般不得超过八分之一,使用和经销方面的科技人员不得少于四分之一。
每届技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为五年。
技术委员会的组成方案,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五条 技术委员会一般设委员二十五人左右,分技术委员会设委员二十人左右,其中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一至三人,秘书长一人,必要时可设副秘书长一人。正副主任委员和正副秘书长以及委员应由在职工作人员担任,分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一般应由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需要时可聘请在本专业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一至三人担任技术委员会的顾问。
第十六条 技术委员会委员(简称委员,下同)应由本专业生产、使用、经销、科研、教学和监督检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熟悉和热心标准化工作,能积极参加标准化活动,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担任。正副主任委员、正副秘书长、委员和顾问的产生,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其中正副主任委员和正副秘书长应各有一名从秘书处所在单位推荐,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聘任,颁发聘书。委员可以连聘连任。对不履行职责,无故两次以上不参加技术委员会活动,或经常不能参加技术委员会活动及因工作变动,不适宜继续担任委员者,技术委员会可提请有关主管部门重新推荐人选,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聘任。
委员应积极参加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如对本专业技术标准的审查,对国际标准提案提出意见等)。委员在本技术委员会内有表决权,有权获得本技术委员会的资料和文件。
第十七条 技术委员会可设单位委员,单位委员人数包括在委员总数中,但不得超过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本专业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中,技术力量较强、标准化工作较突出的单位,可提出申请作为单位委员,其代表须经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聘任、颁发聘书。
单位委员应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技术人员为代表参加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单位委员的代表在本技术委员会内有表决权,并有权获得技术委员会的资料和文件。
第十八条 技术委员会还可设通讯成员。通讯成员由本专业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提出申请,技术委员会批准。通讯成员人数不限。
通讯成员的代表可被邀请列席技术委员会的会议,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但无表决权。通讯成员有权获得本技术委员会的资料和文件。
第十九条 单位委员和通讯成员应向技术委员会交纳信息、资料费,交费办法由各技术委员会规定,技术委员会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 技术委员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应设在本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或有能力承担秘书处工作的单位。该单位受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委员会的主管部门委托,领导和管理秘书处的工作,委派工作人员担任秘书,为秘书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秘书处的工作应纳入该单位的工作计划。
秘书处在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领导下,负责处理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技术委员会和秘书处的印章,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必要时,技术委员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对秘书处承担单位进行调整。
第二十一条 专业范围较宽的技术委员会可建立分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设置和组建,由技术委员会的主管部门与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协商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分技术委员会应遵守本章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聘书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分技术委员会及秘书处印章,由技术委员会的主管部门颁发。
各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由技术委员会进行领导和协调。
分技术委员会,应定期向主管部门和技术委员会报告工作。
第二十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技术委员会可建立标准制定工作组(简称工作组,下同),负责标准的制定、修订的具体工作。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委员会的主管部门,派联络员负责与技术委员会保持联系。
专业范围有交叉,或专业范围联系较密切的技术委员会,可互派联络员参加技术委员会的活动,以加强彼此工作的协调。
第四章 工作程序
第二十四条 技术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制定、修订标准计划的要求,提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项目的建议。行业标准的计划建议,报行业标准归口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经行业标准归口部门协调后列入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国家标准的计划建议报技术委员会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经协调后,列入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
第二十五条 技术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协助组织计划的实施,指导和督促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或标准主要负责起草单位进行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第二十六条 工作组或标准主要负责起草单位在调查研究、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附件),分送技术委员会有关委员以及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工作组或标准主要负责起草单位对所提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后,对标准进行修改,提出标准送审稿,报秘书处。
第二十七条 秘书处将标准送审稿送主任委员初审后,提交全体委员进行审查(可用会议审查、也可用函审)。
秘书处应在会议前一个月或投票前两个月,将标准送审稿(包括附件)提交给审查者。审查时原则上应协商一致。如需表决,必须有全体委员的四分之三以上同意,方为通过(会审时未出席会议,也未说明意见者,以及函审时未按规定时间投票者,按弃权计票)。
对有分歧意见的标准或条款,须有不同观点的论证材料。
审查标准的投票情况应以书面材料记录在案,作为标准审查意见说明的附件。
第二十八条 审查通过的标准送审稿,由工作组或标准主要负责起草单位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按要求提出标准报批稿及其附件,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工作组或标准主要负责起草单位应对标准报批稿的技术内容和编写质量负责。
第二十九条 标准报批稿经秘书处复核,秘书长签字后,送主任委员或其委托的副主任委员审核签字报下达标准项目计划的主管部门审核。国家标准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行业标准报行业标准归口部门,批准发布。
分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标准报批稿,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按本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技术委员会对分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标准报批稿,有权提出复议和修改意见。
第三十条 技术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可与审查标准结合进行),总结上年度工作,安排下年度计划,检查经费使用情况等。技术委员会应每年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一次工作。
第五章 经 费
第三十一条 技术委员会的活动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筹集和开支。
第三十二条 技术委员会的活动经费由以下几方面提供:
(一)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活动经费;
(二)单位委员和通讯成员交纳的费用;
(三)开展本专业标准化的咨询、服务工作的收入;
(四)有关方面对本专业标准化工作的资助。
第三十三条 技术委员会的经费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委员会会议等活动经费;
(二)向委员提供资料所需费用;
(三)有条件可对制定、修订标准提供补助;
(四)标准编写审查费。
第三十四条 制定、修订标准所需经费,按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办理,主要由计
划项目的主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标准补助费。
第三十五条 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应指派专人对技术委员会的经费进行管理。经费的预、决算应由技术委员会审定,秘书处执行。秘书处应每年向全体委员作经费收支情况报告,并书面报告技术委员会的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每个技术委员会均应冠以专业名称。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代号分别冠以TC、SC,对外可用CSBTS/TC×××,CSBTS/TC××/SC××,各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顺序号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注。
第三十七条 各技术委员会可根据本章程,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章程和秘书处工作细则以及内部的规章制度。
第三十八条 本章程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章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局1986年10月15日颁发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即行废止。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正在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是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芯片的运算能力及性能价格比继续按几何级数的定律增长,从而为大规模、多领域的数字化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交流创造了条件;二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芯片和计算机硬件具有了智能,从而成倍地扩大了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三是在微电子、软件和激光三大技术的推动下,通信技术加快了从模拟向数字、从低速向高速、从单一语言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四是计算机、通信与媒体技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正在将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IT定义及分类
1定义:
InformationTeachnology信息科技的字母缩写,涉及与信息产业相关行业,以电脑为代表。
IT业大体来说就是电子类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投影机,打印机,及所有的电脑周遍设备都称之为IT产品。IT行业指的是经营这些产品的行业,另外还包括网络,软件等都称之为IT行业。总之包括内容挺广泛的。
2分类:
1)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此标准是由联合国于1989年制定并审议通过,各国政府进行国际间统计数据比较时使用的统计分类标准。此标准为各国提供了用于各种经济活动分类比较的基本框架,使之成为国际间统计数据对比和交流的工具。
2)球行业分类标准:
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于1999年联合发布。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都是美国的金融投资公司,而球信息技术业发达的地区也在美国,所以这两家公司在99年公布的《球行业分类标准中》将信息技术业详细进行了分类和划分,是互联网实验室制定IT上市公司分类标准重要的参考之一。
3)国内分类标准:
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统计局于94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于2002年5月进行了修订,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于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起用。新标准中增加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一门类,其中分为3个大类、10个中类和14个小类。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这是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的,其目的是为证券行业内的各有关单位、部门对上市公司分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其他相关工作,为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进行指导,此标准规定了上市公司分类的原则、编码方法、框架及其运行与维护制度。
综上所述,IT增值服务类,IT制造类,IT综合类,IT概念类
三、中国IT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IT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的推广应用等。经过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国电子工业总产值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主要电子产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其中收录音机、电话机、彩电、彩管、音响设备、VCD和一些基础元器件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位。
但是相比较欧美IT企业以及后起之秀的日本、韩国,中国IT制造业还处于产业的下游。中国许多从事加工、装配的IT企业深受价格战、高额专利费等问题的困扰。同时,随着世界上其他不发达地域的开发,中国IT制造业原来具有的劳动力和资源便宜优势也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竞争。
与IT产业紧密相关的中国电信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从1989年到1999年业务总量增长了3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3%,为同期GDP增幅的4倍以上。同期公用电信网的总资产增长了大约35倍,以每年43%的速度在增长。
中国已初步建成了8纵8横的光缆传输骨干网和大部分本地光缆网。通信网完成了从人工向自动,从模拟向数字,从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北大青鸟回龙观计算机学院认为整个通信网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公用电话网的规模扩大了15倍,十年间电话普及率由1%提高到13%。
以上就是关于IT需求如何主动支撑,快速支撑,高效支撑全部的内容,包括:IT需求如何主动支撑,快速支撑,高效支撑、名字解释:全国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TC、IT行业现状怎么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