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什么能赚钱?
1996年末,华为公司在自己的《华为人报》上发表了《华为公司基本法》讨论稿,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定的一部系统的条例。它明确规定了企业的宗旨,基本经营政策,基本组织政策,基本人事政策和基本控制政策,特别是将公司在价值分配制度方面的成功实践写入了基本法。《华为公司基本法》的公布,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形成跻身世界级先进企业的管理体系,开始探索到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之路。本文从战略、机制和文化三个方面,对华为公司成功实践和我国企业管理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一、集中突破,系统领先——对华为公司经营战略的思考
90年代初期,我国为了加入关贸总协定,全世界承诺开放通信产品市场,结果全世界的通信巨擘都涌进了中国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中国的民族通信企业受到了强力的挤压,许多企业垮掉了,但也有一些企业却脱颖而出,华为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华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奥秘之一,就是当年实行的独特的战略(现在华为强调“管道战略”,战略思想也是一脉相承)。
华为的战略是:将公司的全部资源集中,重点突破,系统领先,改变在低层次市场上角逐的被动局面,在核心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产品。公司只选择资源共享的项目,产品或经营多元化紧紧围绕资源共享展开,不进行其他有诱惑力的项目,避免分散有限的力量及资金。
华为的经营模式是: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获得技术领先优势,通过大规模席卷式的营销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摆脱低层次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利用技术优势带来的产品的高附加值,推动公司高速和高效益地增长。
华为公司把这种战略称为“压强原则”,这实际上是中国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唯一正确的战略。联想到一些高技术企业,在取得一些初步的成功后,挡不住房地产、股票证券市场的诱惑,急功近利,什么赚钱干什么,最后昙花一现的例子,不能不使人赞赏华为公司的决心和气魄。
华为公司在政策上明确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10% ,而中国多数企业实行的政策,是在固定资产、生产设施上大规模投资,限制研究开发费和折旧费的提取比例。结果造成企业徒有规模,缺乏后劲;在资源配置上是中间大(生产系统大),两头小(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小),造成企业包袱沉重,反应迟钝。华为公司的资源配置结构恰好相反,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占员工人数的40%,市场营销人员占35%,生产人员仅占15%,其余是行政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结构既体现了公司战略的要求,又使公司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任正非说,我们是靠把所有生活和娱乐的时间都挤出来,是靠没日没夜地追赶来缩短我们与国外大公司之间的差距,我们不会分光、吃光,而是把一些分配的奖金、工资和股金转到企业的投资上去。同样的道理,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搞活,也要先把现有可动用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集中起来,从研究开发上突破。
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对华为公司价值分配制度的思考
企业经营机制,说到底是利益机制。而在企业的各种利益机制中,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最根本的。
华为公司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剩余价值的分配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华为公司,一个突破性的观点,是认为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共同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的创造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亚当·斯密认为这三者创造了全部财富。与此相对应的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劳动取得工资,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资本取得利润。到了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J B萨伊认为在资本这个要素中,还应作进一步的区分,应该区分为只提供货币资本的、纯粹食利性质的资本家和那些运用资本的资本家,也就是企业家。相应的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劳动还是取得工资,土地所有者还是取得地租,纯粹食利性质的资本家取得利息,企业家才应该取得利润。这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进入为世纪,J A熊彼特在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企业家理论,认为企业家是以创新的方式重组生产要素,充分肯定了企业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入当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新技术革命以来,知识以及技术进步对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而且日益关键。在这个大背景下,对知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就必须进行重新估价,那么,目前国外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实际上是一些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以及获得了突破性成果的人在寻找资本,寻找风险资本,寻找贷款,吸引资本向他的企业投入、参股。说得通俗一点现在不是资本雇佣劳动,而是反过来知识雇佣资本。这就引起了整个价值创造要素结构的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劳动这个要素进行区分。
但是我们现在在高技术领域里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要是正确估价知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估价企业家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去考虑一般的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作用。因为在高技术企业里,一般 *** 作性工人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以华为公司为例,生产人员只占15%,而真正在生产线上完成作业功能的人连10%都不到。这样的话,整个公司的价值到底是谁创造的?实际上不能以一般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来笼统地解释,而要特别突出知识和企业家在整个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华为公司为了建立它的价值分配体系,必须在理论上对价值创造的要素作新的确认。这种确认实际上突破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创造的理论,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这个突破为它的价值分配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那么,华为公司怎么给知识和企业家以合理的回报呢?因为知识和企业家在当期的创造和贡献通过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已经给予了回报,关键是对它的累积的贡献怎么回报。华为公司是用转化为资本的方式使劳动、知识、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得到合理的回报,也就是知识资本化和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资本化。
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资本化,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企业的全部资本归谁所有?
按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利润转增的资本归属最初的出资者,只要出资者不同意吸收新的股东。但任正非认为:其他公司过多考虑的是创业者的利益,而华为公司过多考虑的是共同奋斗者的利益,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如果我们坚持全部资本归属最初的出资者,我们就否定了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否定了智力(或知识)投入创造的剩余价值,公司就很难吸引、留住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样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华为这种高技术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华为公司应在符合现行法律的前提下,按照高技术企业的特点探索劳动、知识和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转化为资本的方式。
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要通过转化为资本的形式得到体现和报偿,必然产生股权的安排问题。华为公司股权安排的原则,是保持企业家群体对公司的有效控制和有利于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使公司可持续成长,而不是使创业者的收益最大化。
按照西方的产权理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当较大的企业规模被证明是有效的时,企业的有效控制与财富的分配不是互不依赖的。财富的分配与有效控制之间的联系引出了将企业的产权集中于一些所有者手中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偷懒行为也随之发生。很显然,如果要使偷懒行为能得到控制,必须有人既具有监督团体成员绩效的权利,又对他们自己不偷懒具有极大的激励。为达到这一结果,他们必须至少拥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别权利:
在向所有其他投入要素支付合约规定的数额后,他们还具有获取剩余的权利。
具有终止或修订团体成员资格的权利。
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资本化如果造成企业股权的平均分配,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企业家群体对企业的管理权威的合法性就会被削弱,企业就会失去控制,从而丧失效率,终将被市场淘汰。因此,知识资本化不是搞乌托邦,企业分配制度必须符合企业的使命和内在规定性。
三、中西合璧,根深叶茂——关于华为公司企业文化的思考
企业文化是管理中最软的东西,它最难表述,只能去亲身体验;但它又是无处不在的东西,企业的战略、管理、机制和制度,甚至典礼仪式,无不受到它的影响。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这种共同体的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观系统,这个价值观系统影响它的行为准则,影响它判断事物的是非准则,影响它的典礼,影响它的仪式,影响它的活动方式,这就是表现出来的文化。企业文化曾经热过一段,各个企业都可以看到类似“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标语,好像所有的企业都是一种文化。但是在这个大标语下有的企业搞得很好,有的搞得一塌糊涂,不是文化不起作用,而是不同的文化在起作用。
华为公司集聚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这么多高级人才集聚在一起,搞得好会形成人才的马太效应,人才越多,效益越好,效益越好,人才就更多,效益就更好。但是如果搞得不好,闹起摩擦,也是很可怕的。因此,公司十分重视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所以,在华为公司总裁看来,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政治,他说:国家讲政治,企业讲文化,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政治是同一个含义,当然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企业文化是带有功利性的,是为了企业获取商业利益而发挥影响力的,它必须把员工团结起来、集聚起来形成一个合力去推动企业发展,使企业产生效益。因此它不同于国家政治。但是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国家文化基础上的,它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企业不可能建立反国家的文化,否则它不可能有生存的土壤。
另一方面,在华为公司还有一句叫得很响的口号:“瞄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习日本的优良管理,融进德意志民族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华为公司是高技术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和开拓,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华为公司在其企业文化中广泛吸收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自成一家。
华为公司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中。在《华为公司基本法》中提出了四条准则:
以人为本,视人才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尊重个性,集体奋斗。
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崇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和爱自己及家人,决不让雷锋、焦裕禄吃亏。
在顾客、员工和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
可见,华为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蕴含着远大追求的文化,是一种实事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这就是华为文化真正有力量的地方。华为公司为什么敢于选择大市场,在通信领域肩负起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使命,就是因为它的文化中有这种追求,有这种价值观在里面,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里面。所以企业文化决不是一种口号和形式,也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口号或形式。
那么文化在企业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实际上文化有更深的层次,这就是它的假设系统。文化真正起作用的是它的假设系统,就是隐含在价值观背后的假设系统。比如,华为公司明确宣布实行自由雇佣制,但不等于不能终生为华为服务。其隐含的假设是,偷懒者和不胜任者将不能留在公司中。又比如,华为公司遵循“从贤不从众”的决策原则,它隐含的假设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公司的决策原则就不能是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服从多数就会压抑磨灭掉真理,这实际上是文化系统在起作用。
在核心价值观里提出决不让雷锋、焦裕禄吃亏,这实际上是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扭曲的假设的纠正,当然其目的决不是要挑战我们社会的假设系统。我们的社会中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英雄人物。但这些英雄毕竟是极少数的人,他们真正的假设系统是认为作雷锋、焦裕禄吃亏。当这个假设系统在起作用时,雷锋、焦裕禄的涌现就成为个别现象,即使涌现出来,也会被人们冷眼相待,甚至怀疑他们的出现另有企图。
那么怎么影响企业员工的假设系统?怎么培育有利于高技术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呢?华为公司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文化的建设实际上是企业制度的建设,有什么样的企业制度体系,包括企业领导制度、劳动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所以,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不是看这个企业的口号是什么,而是要看它的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在制度体系基础上的假设系统。另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文化,也就会建立和维护什么样的企业制度体系。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国有企业的改革步履维艰,根源在于我们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系统在某些方面起着阻碍作用。
图:2012425任正非出差,没保镖没随从,左手拉着行李箱,右手抓着摆渡车吊环乘公交(摄于首都机场摆渡车,拍摄者“柔柔如是”)。拍摄者与任总有交流:为什么不开微博?答:搞技术的不懂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不做基金?答:就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会作虚的。
华为公司是从自身的成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文化的作用的,他们更重视的是决定企业兴衰的管理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人是受动机驱使的,如果完全用利益这个动机去驱使他们,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斤斤计较的小事上去,相互之间也就没有团结协作,没有追求了。而文化的作用就是在物质文明和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人们超越基本的生理需要,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把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而在这种追求过程中,他与人合作,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承认,这些需要就构成了整个团队运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华为的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一种非常关键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的作用,因此,你一到这个企业,就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感受。
华为是一家高技术公司,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在技术上创新,也要在管理上创新,在企业制度上创新。
房地产泡沫处于什么境地呢?国家左右为难。破了吧,经济绷不住,而且财政收入窟窿太大;不破吧,人口没了,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得不到应有规模的资金注入。
百姓呢,买了房的不希望降,希望他升;没买房的希望他跌。房价下降就不会是一件主动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房地产兴衰史在每个国家都翻来复起的演绎,原因就是房地产本身,对国家而言,对人民而言都有不同的莫大吸引力
泡沫要维持住,首先房地产市场得有活跃的供需关系, 房子就是个共同认同价值,大家觉得他值钱,他就值钱。只不过我国的房子,还有政府的强力调控,不单单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国家高价卖土地,之前的种种行为都向着推高房价的地方走,这房价能下来才怪。
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不同。
其他国家如日本和美国,起码是知道泡沫有点大,会适时打压(加息等手段),以此期望获得房地产泡沫的“稳定”,虽然最后都凉了。
咱们国家是只有涨,出了相关调控房价政策,一看到房价下跌,立马解开限制,让房地产活过来。
我们国家收益最大的两个产业,金融和房地产。
世界是一个以国家为单位的竞争 游戏 ,和平年代比经济,比经济护城河;战争年代,比血和肉,钢和铁。
房地产,是国家作为龙头,人民作为跟风盘,不折不扣的共同价值认同体。
庞大到什么程度?我国的房地产是美国房市的两倍之多。
杠杠有多大?我们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的房价收入比全球最高,全球十大房价收入比城市,我国独占7座,短短十年,居民负债率翻了多少倍?2021年是62%(估计数值,预计2022年底78%),并且已经出现大量逾期(内循环 游戏 玩不下去了的前兆)。
金融和房地产能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底气所在吗?
美国说:我们有美元霸权,我们有 科技 绝对优势,我们有战争绝对优势,我们有资本主义联合帝国,我们是发达国家!我们有苹果、微软、亚马逊、高通等待人类各个领域不可撼动的 科技 领域灯塔。
中国自信道:我们房价高,我们有华为(这里只提华为,是我觉得华为差点突破了中国的短板———芯片行业的上层环节;不是说国内其他公司都不行)。
有些经济强大,是大家都认同的强大,比如华为, 科技 筑底护城。
有些经济强大,除了自己,没人认同。
早些年我们国家依靠微薄的小商品市场,迅速发展,薄利多销,创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上的标签。
这些年,国家尝到了卖土地,GDP高速稳固增长,还不费心的甜头。
资本跟风涌入,那其他真正重要的支柱产业,作为国家命脉的支柱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资金来高速增长。
现在呢,楼市泡沫中的资本限于困局,出不来。
楼市增值的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实际额外的价值,如果接盘侠足够多,这个 游戏 可以一直玩下去。
目前而言,楼市基本是有房者之间的 游戏 ,基本只有极少的新鲜血液输入了(中国负债率已经铸到顶了,逾期也迅速攀升,现在大部分买房的人都是加了杠杠在里面的)。
买不起房的,这几年的时间,并不会改变他的财产数量级,他们依然买不起。
市场的基本定理,永远不会变。
即便是国家的介入护盘拉涨,也只会增加市场某段时间内的支撑力
站在投资的角度,中国这支股票,世界寄予厚望,前期依靠人口红利,小商品市场等,一次次惊爆全球的期望,世界相信它会以更迅猛的方式突破新高,即便估值过高,国内外资本也会乐此不疲得注入资金。
当某一天大家发现,这个国家人口红利没了,小商品市场后也没有进一步在重要实业产业拿出亮眼报表。
当资本意识到你的成长停滞,估值过高,资本回撤得力度会大得超乎你的想象。
美国有一点做得比中国好太多:壮士断腕。
而如今,美国已经主动加息缩表,腰斩美股(目前已跌了三分之一),半只脚主动踏入了死门,以求生。
这种懂得自我修正的国家会衰亡吗?
有些人可能觉得我是漂亮国吹。
其实不是,我只是在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多之后,感到越来越无力。
我非帝都本地人,就我们这群人,看着帝都的房价也是无奈,出国留过学的同事,特别后悔一件事,当时为什么没留在美帝(他们班出国留学的,it行业的基本都留在了美国)。
这个现象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这批质量还可以的新生代都自认为无法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之内,就足以说明房地产已经是一个内循环了。
去年海淀区卖了两块地,卖多少钱你们知道吗?拿地楼面价为:67W /平方(拿地楼面价:出让土地价格除以该土地允许的最大建筑面积)。你以为国家只赚取了67W一个平方吗?不是的,购房者如果是30年按揭,国家还要收将近10W一个平方的利息(30年按揭利息基本等同本金)。
我其实在想,房地产这个行业,技术壁垒几乎没有(我的意思是,你让华为来造房子,我相信它也能轻松造出高水准;反过来,你让房地产那批人,去玩华为的技术,我觉得还是算了吧。其实金融行业也一样,真实门槛其实不高,但是它本身光环巨大,基本是想招谁招谁,所以就出现表面上的门槛奇高无比。在帝都,你没人人脉,没闪闪发光的学历,你想进牛逼的投行,基本做梦。)。
那么国家这么干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是:
20年前,我们家家户户基本都有存款,存是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概念,这对经济发展不利,前不参与市场,市场怎么得到血液不断成长?
我估计曾经是有先见之明的大佬提出,通过每个人都必须要买的房子,把大家的钱掏出来,带动房地产发展,并后续通过合理的调控,让百姓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到不只是房地产的市场中来。
---------------------分割线------------------
我们来聊聊这个房地产市场 游戏 。
基于这么几个个人主观的假设:
房地产新鲜血液可以忽略不计。
人均杠杠,且部分人杠杆筑顶(可以从人均负债率和负债逾期看出。)
以下买方和卖方特指投机者,不包括理性需求者。
描述群体,不描述个体。
极富群体有理性收益来源,他们会把钱放在自己高收益的渠道中,绝不会只有房市,而且这部分群体玩的房市跟普通人没有半点关系。
以下只是个人观点。
市场中的买方什么时候会执行“买”这个动作?
买家觉得价格低,符合预期;或者买家觉得有升值空间;这是主要的两大方便。
总结一下就是:买家觉得自己赚了。
市场中的卖方什么时候会执行“卖”这个动作?
卖家从低成本购入,并且自觉可以套现出场, 原因有很多种,概括来说,最主要的是:认为上涨空间不大,甚至会下跌,或者长期没起色,所以止盈。
总结一下:卖家觉得自己赚了,且盈利最大化。
大家一定要记住人性是贪婪的,尤其是在房子这种价值巨大的事情上,贪婪会得到无穷放大。
比如,你会认为,自己如果买了房子,单单靠升值就能让自己少工作好多年。(北京的房子,涨个百分之10,就可以让你少工作三四年)
之前的市场,大家都认为房价会不断上涨,所以就有了有能力上车的人,争先恐后的上车。
甚至,本来上不了车的,加杠杆上车。
已经上车的,加杠杆增加预期收益。
所以就有了全民负债的情形。
接下来就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全民负债,杠杆迅速筑顶,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的时代
在局内的人,加满杠杠的人在希冀房价继续上涨,否则他就面临逾期,或者去杠杆抛售房产。
但是抛售给谁?新鲜血液已经枯竭了。
当然是抛售给同为局内的其他人。
首先买方得看到有利可图才会买,你不降价,大家都看不到涨价的趋势,买房怎么执行”买“这个动作?
更何况,大家都是杠杆加满,买方力量很弱。
房价不降,房价成交量会不断下降,这个时候,看不到预期上涨收益的杠杆用户会去杠杆化,这种效应会像房价上涨时那么迅猛而有力
最近几个月各地政府开始陆续降低房贷利率。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总结一下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因为有了巨量的杠杆,所以一旦没有上升的势头,不在外界大资金介入下,房价下跌是必然(但是不会跌破成本价,比如政府的平均拿地楼面价)。
接下来会是什么?可能会不断放松房贷资格,也可能会接着不断降低贷款利率。
你们看看这是一个什么剧本?
有房子的人和国家其实都不希望房价跌,所以是房地产的实际参与者,都是利益获得者。
尤其是国家,真的只是嘴巴上说说降而已,实际还是在护盘。
我感觉我们国家的房价没有软着陆的可能性,如果有下跌的可能(香港就是个例子,多少年了,也没有下跌),只有可能是暴跌。
只有国家遇到了巨大的变故(比如人口下降实在太离谱了,房价与人二选一的时刻),才会不情不愿地选人。
房价和人口之间,如何选择。
对于国家而言,会优先维持现状;非要做一个选择,也会选择稳住房价,稳住中上层阶级经济;没资格选,才会让房价自由落体。
我觉得国家会能不选就不选,保持现状;非要选,也会选护住房价;实在没资格选了,才会看着房价暴跌。
有些概念就是笑话,当贫富差距拉开之后,你的任何政策都很难照全两边人,而且你的屁股也会不由自主挪向舒服的一侧。
贫富差距一旦产生,就如人口下降问题一样,是没法治的。
泡沫只有在经济这只巨浪充满活力翻腾的时候才会茁壮成长,等到什么时候这只巨浪病了,翻腾不起来来,就是泡沫退场的时刻。
聊聊宏观看法
房地产只是国家提高收入的手段,只要国家花钱的效率一直不变,花钱的口子不变小,现在房地产给百姓的重担只会变个形式而已。
有一些很奇怪的原理。
国家是一个组织,它的意志是许多个体呈现出来的。
然后对于国家而言,很多决定短期来看副作用不小, 长期来看收益巨大的事情;或者短期来看收益大,长期来看潜在伤害更是巨大的事情,很难实现或者规避。
为什么?道理其实很简单。
对于一个个体或一群个体而言,他们出于长远考虑,为国家做了一个决策或建议,导致短期内政绩没有上升或者是负的,他们如果没有牺牲精神,断然不可能做这种自毁前程,福泽后人的事情。
所以,竭泽而渔是大多数人都会趋向于做的一些事情。
我以前经常想,为什么问题总要到很严重的时候,才会有人站出来去解决呢
宏观经济关于总量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有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我这里写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实际总供给,一个是潜在总供给,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GDP,而讲总供求关系,实际上讲的是总需求和潜在总供给的关系。潜在总供给增长速度叫潜在增长,我们假定在一个时期内经济潜在增长率8-9%,潜在增长率是指一个经济可以持续的供求基本平衡的不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也不发生通货紧缩的增长。对应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潜在总供给。潜在总供给是社会现在总的生产能力。研究总需求、总供给,按照增长率概念来看,在现实当中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最后实现的供给,那两条曲线讲的就是实际供给,实际GDP在不断的波动,实际上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有d性的,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实际的供给会偏离你潜在的供给,实际的生产规模会偏离供给能力持续的规模,这是大概的概念。
实际总供给既然是一个生产能力,是由什么决定呢?这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由技术、资本、工人教育水平、体制状况等等影响,潜在总供给的概念也就是社会生产能力概念,是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技术提高了制度改进了效率提高了,以前是5%增长,现在8%的增长,或者其他的因素提高潜在供给能力。我们用图的概念来讲,随着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实际能力会提高,不仅每年都在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会提高。
我们研究管理、研究制度、研究政策、研究资本市场或者要素市场,所有的改进都跟能力有关系。但是请注意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改进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时,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管理改善等这些都是长期的事情,特别是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而供给的波动却是短期的事情。比如说美国技术进步每年生产率提高3-4%,而我们技术进步提高1-2%,要赶上美国的水平可能要花几百年的教育投入、科研投入等。生产的波动,宏观经济研究的波动问题是短期问题,经济学假定在一个特殊时期,比如说04或者05年,潜在供给能力是一定的,可是现实中生产能力是波动的,会超过或者小于生产能力来生产东西,如果现实的生产能力低于潜在生产能力,现实的供给小于我们可以生产能力所提供的供给,那是什么情况呢?失业和箫条,就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前两年通货紧缩,企业闲置设备停止生产大概都是30%-40%。而超过呢,也就是说生产能力可以短期内加班加点超负荷使用,可以推迟正常的维修,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是有d性的,会超出可持续的水平。这几年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经济过热时期出现的超负荷运转。有记者采访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矿井这么多事故,可能跟矿井基本大修推迟有关系,设备的疲劳过渡利用,过度开采,现在国际上各种矿产一时半时老是供求关系缓解不了,现在关键是前期的勘探没有了,能够开发的储量都用上了。因此供给不是固定的数,但是会在短期内发生多一点或者少一点的波动,就出现了实际供给和所谓可持续供给有差异。我们后面会讲差异产生的后果。
我们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在哪里呢?也就是动态效率的概念。经济波动较小,我们前面说了经济有很多方面跟效率有关,一个是资源怎样最好的利用,成本最低,生产出最多的东西,还有配置效率,有限的钱用在哪些项目上利润率最大,还有宏观经济学讲的动态效率,波对较大,最后效率较低,我们最后可以实现的增长其实较低,波动较小宏观效率最高,因为损失较小。我们可以看到增长率大的波动会在两个方面造成效率损失,第一个效率损失是在过热时期,有疲劳使用、过渡开采,本来一个东西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一个矿好好开可以开很多年,现在推迟维修,一下子出了很多事故,设备很多都在疲劳使用,都会提前报废,产生无效率的情况。这个无效率严格起来还是小数,真正的损失在哪里呢,当泡沫破裂的时候,如果动荡发生、振荡发生时,从高谷下跌,出现大量的设备闲置、人员闲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就象前两年我们通货紧缩的情况,明明知道我们能够生产这个能够生产那个,但是市场没有需求,当经济危机来时,还会破坏毁灭生产能力,这个损失是动态无效率最重要问题。泡沫总是要破裂的,有多大的泡沫最后就会有多大的箫条,这就是波动,波动小前后损失都小,波动大前后损失都大。如果你波动较大的话,你实际最后实现的增长较低,如果波动较小的话损失较小浪费较小,最后实现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就会较高。
就拿中国的例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感觉经济也在波动,但是回想起来基本平稳,因此八十年代的增长较好,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每年创造新增就业一千七千万。现在大家都说发展以人为本,八十年代由于增长比较平稳,动态效率比较好,平均每年新增非农就业一千七百万。八十年代的情况,用图来说,就是上面这条曲线。而九十年代怎么样,九十年代初期就来了大泡沫,92、93年一个大的过热,当时每年提供新增就业可以是二千万,然后马上是宏观调控,经济开始下滑,加上后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失误,最后两年调控过度,一直到97、98年出现真正的通货紧缩,包括政府扩大内需、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启动,一直也没有启动起来,又启动了两三年,所以九十年代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波动。这个大波动最后算总帐,九十年代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只有八百万,八十年代是一千七百万,八百万刚刚够城市人口增长的就业。九十年代后期大规模有职工下岗,多大规模啊,九十年代末加2000年初,加在一起全国是二千五百万人口的下岗,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下岗,就跟我们创造就业少有关系。我们要使波动平缓一些,整个水平高一些,如果波动大,其实最后的水平低。
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实际的供给、实际GDP生产,会高于或者低于社会供给能力所提供的东西。这就是由需求来决定的,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所说的需求决定论,是需求的大小决定了最后实际的曲线是高于还是低于潜在曲线。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是供求关系,在现实当中,潜在总供给是多少当做既定前提,研究在这个既定前提下为什么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宏观经济学不研究我能够生产出多少东西,这是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为什么生产出来的东西会一会儿太多一会儿太少,经济为什么一会儿太热一会儿太冷,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波动,也就是供求关系。
我们围绕这张图来解释“经济波动、宏观效率与长期经济增长”。我们从需求大于供给来说,需求大于我们的生产能力会怎么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的状况,需求大于供给通货膨胀就会发生,需求小于供给通货紧缩就会发生。总有人说通货膨胀有什么可怕,不过是价格发生变化,只要经济高涨就业高涨有什么可怕的呢?问题不在于静态的看待价格高给大家造成的损失,比如说去年粮食产品价格上去了,一些低收入阶层明显感觉收入降低,以前一百块钱可以买十斤粮食,现在只能买五斤粮食,社会会产生动荡什么的。但是今天我们不讨论,因为引起的后果还不严重。真正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第一出现各种紧张关系,各种供求短缺、价格上涨的供求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全面的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少部分的紧张关系,导致少部分行业或者一些行业,刚才所说的疲劳使用、过度生产等发生。要说判断过去几年热不热,要看这种短缺关系发生没有发生,过去几年最突出的一个短缺关系是停电,电力紧张,03年全国24个省停电,04年全国26个省停电,浙江一般一个星期停三天,福建有严重的一个星期停四到五天。很多人不服气,认为电力短缺是电力政策错误的结果,有没有错误?有,但是到03、04年中国电力潜在总供给就是那么大,但是三年五年不建电厂的背景是前一轮波动时,九十年代那一轮波动时电力短缺然后拼命建电厂然后卖不出去电时,中央政府定下的政策,然后加上预期错误,没有想到中国二十一世纪重化工业成为有竞争力的行业,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卖化工产品了。还有我们在搞城市化,全国都是大工地,全国都是开发区、大学城,投资规模扩张,大家都要用钢材、水泥,电突然紧张了,表现出就是供求缺口。总供给不是表现在所有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首先是在经济结构上一些瓶颈,比如说电。我们说木桶原理,一个一个木片扎起一个木桶,木桶能够装多少水由最短的木片决定,所以现在我们电力成为最短缺最供不应求的东西了,03、04年增长首先表现就是电的供求关系紧张。有人还不服气,说如果过去几年将电厂建好了,就不会出现电的供求关系紧张问题了。那好吧,我们就假定不缺电,企业都开足马力生产了,下一个会短缺的是什么?钢材。在这么缺电的情况下,钢材还是非常紧张,价格一直猛涨。现在钢铁行业上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价格好,拼命在上钢材项目,而且世界的钢材原材料都在拼命上涨。国外有一个报道说伦敦下水道的井盖丢了,为什么?因为中国要进口废钢材。在中国电力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连伦敦的下水道井盖都会丢,如果不紧张连纽约的井盖可能都会丢了。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现在的问题是紧张状况什么时候能够解除,我们需求下来了,但是还是有8-9%的增长,现在国际上都在讨论原材料市场这次的周期有多长,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总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需求高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之后,就出现了各种供求关系紧张的状态,通货膨胀、价格高涨、物品短缺,而且首先短缺的都是生产资料。我刚才说了,首先要观察的是投资增长速度,第二个要观察的是投资物品的价格,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指示器。消费品的价格还是很靠后的事情,过去几年老有人说消费品价格没有涨,中国经济没有过热,而消费品的价格在整个周期过程中是很远的事情,需求一膨胀之后,发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假定从过去一开始供求关系比较平稳,或者我们从通货紧缩时期刚刚出来,在各个经济活动中,从供给的角度发生的第一件事远远不是消费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而是存货下降。存货消化掉了,01年上半年存货的下降速度,从原来占GDP的11%占到4%,01年上半年是复苏的开始。然后需求进一步上涨,开工率提高,原有设备这时没有投资增长,原来开工率是60%,现在是80%,然后开工率进一步增加,这时投资开始,需要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如果再进一步增长,价格进一步上涨,投资就要上涨,整个社会投资一上涨,就使得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品价格就开始上涨,就见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2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开始上涨,引起投资的进一步上涨,这就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的价格上涨,大家利润上涨,对这些紧缺行业的投资又进一步上涨。消费品的价格一直要到两方面的因素扩大,一方面是投资扩大导致了就业的增长,消费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另外一方面投资品价格上涨,使得成本上涨,在这之后才有消费品的价格上涨。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不一定是开始就平均大于,可能就是由某些部门引起、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这样的过热时期,使得整个经济波动。这两年有一个大的争论,一个是消费品价格没有涨,整体不热,就几个部门热不算经济过热。这不对,钢材、水泥、电解铝之所以热,第一是因为投资总量扩大,第二是因为一个部门的过热会有连锁反应,会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过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扩散。历史上多数的泡沫,多数的经济过热都是由一个部门带动的,美国最近的这次宏观经济最需求的扩大,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就是因为信息产业泡沫的问题,历史上的汽车泡沫、航天泡沫、化学泡沫,这都是一个部门带动的,一个局部引起的。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经济周期,最早的一次景气到箫条,就是在十七时期荷兰郁金香泡沫,花就可以使整个经济折腾一遍。
这次中国的情况,几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扩张周期,加上我们整个投资问题,投资总量来讲各种投资,包括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过大,引起钢材、水泥、电解铝规模投资加速,相对独立还有两个,一个是纺织,纺织因为出口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订单好前景好拼命增长,有一段时期纺织总会的人告诉我,纺织业投资增长03年上半年600%,还有一个因素,03年年底美国重新对中国一些产品进行制裁,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暴露。还有一个问题汽车,汽车前两年50、60%的增长,导致投资过大,这几个投资过大引起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大,每个产业都是问题,搁在一起更是问题。
研究整个需求扩张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非常重要,看到这个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中国经济不过热,必须要解释为什么中国电力这么紧张,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都涨的那么高,宏观调控一来内陆地区反d的非常厉害,叫的最厉害,沿海地区过热我们不热,都是沿海地区搞的,我们刚刚起步还穷呢,可是热不热你想一想,你的电力是不是也紧张,你的生产资料、原材料价格、工程造价是不是也翻了一番。如果等泡沫破了,你那儿的产业是不是首先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这是总体的问题,这些东西的变化对方方面面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每个地方都会产生影响。要通过这些现象看到经济过热的趋势,判断总供求关系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判断是不是出现过热。
高涨时期的问题在哪儿呢,并不是高涨有什么不好,短缺也没有什么不好,增长率高一点也没有不好,就业也增长,税收也增长,就象前面说的,过热本身对经济周期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真正的问题是下一轮、下一阶段。什么问题呢?过热本身会引起过渡投资,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高涨,因为产品短缺,所以我就投资,这时投资看起来很有道理,价格这么好、机会这么好,我就扩大生产能力,真正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会引起过渡投资,而且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现象,处在价格高涨的时期会比较长,前面也说了,生产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缓解和改变的,需要投资,甚至从勘探、开采、建厂房、引进设备开始的,建电站也不是一二天,也需要两三年的周期,这两三年中电的紧缺状态都会存在,大家在这两三年紧缺时期都在投,各种矿产资源、各种原材料现在在全世界,我参加过几次会,全世界矿业巨头也在开会,那十几个人决定的价格我们就要接受,因为这是真正的寡头垄断行业。按照这些人的说法,现在要扩大生产,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矿业的生产能力才能扩大到跟现在的供求关系比较平衡时,什么意思呢?从现在开始三四年,这三四年的时间价格都会比较高,短缺口比较大,大家都看着机会比较好,都会投啊投啊。寡头垄断的坏处在于他不投就等着价格高,他就为了保持高价格,石油垄断组织就不扩大生产能力将价格搞的高高的,当然他不反对竞争,但是他会约束竞争。这是对我们来说的坏处。但是好处在于这些人会使投资比较稳定,不至于大起大落。但是在多数行业,不是那么十几个人的情况下,大家相互之间不知道,拼命都在往里投,就会出现过度投资和未来过剩生产能力,这是过热的最大危害,为未来的经济箫条种下了种子,过热的最大问题是在过热时期会创造出未来的过剩生产能力。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全世界都是这样,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这样,由于经济高涨,由于需求高涨,由于供求关系紧张,于是大家投资投资,导致泡沫破裂,出现箫条。最近美国出现IT泡沫破裂,就是因为最初的投资过热,比如说宽带,这次IT技术主要体现在网络发展,因此大家都预见未来宽带的需求量会增加,未来的经济就是网络的经济,最初这个技术出现时,大家都需要使用宽带时宽带确实比较紧张,于是大家投资铺宽带,那几年各种IT设备,其中包括IT宽带就过热了,在过热的情况下价格又高前景又好,大家就铺,铺到一定阶段突然发现,用美国人自己话说,到99年美国人铺下的宽带,一百年都用不完,当然后来有人争论,不是一百年是五十年,反正是一下子投资宽带过多了。然后经济就出现下滑了,宽带的设备需求突然停止,生产这些设备材料的部门投资突然停止,对其他部门的需求突然减少,经济开始进入箫条,开始谁都不投资,需求开始萎缩,价格开始急剧下降。所以过热可怕不可怕,过热本身不可怕,过热所产生的后果最可怕。
前年年底有经济学家辩论,说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我说我也同意,企业都怕冷不怕热,但是要想想冷是怎么来的,天下的经济危机都是由经济过热造成的,冷都是前面过热造成的,这是研究动态过程核心的概念,天下一切过剩都是由于一切过度造成的。泡沫就是要破的,而一切经济危机都是由前面的泡沫造成的,前面的泡沫小,后面的箫条经济冷的程度低,前面的泡沫大,后面经济箫条的程度越大时间越长,日本二十年房地产金融泡沫用了十五年现在还没有走出来,前二年刚刚说走出来,有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也是用了几年走出来,中国上一次的泡沫,92年泡沫用了好几年才走出来。我们要防冷的前提是要防热,是要从动态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要注意,一旦供求关系失衡,它会有一种加速度的效应,叫做恶性循环,你就收不住了。什么叫加速度,什么叫恶性循环,大家在生活中都知道这一点买涨不买跌,需求越大,价格越上涨,我越买东西,需求就越大,需求越大价格越大投资越多需求越多价格越涨,这就恶性循环了。所以我们要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防止真正出现过剩,只要有一个部门不投资了,全社会最后可能不投资了,这时失业就是问题了。
研究供求关系我们要看到他们相互之间是影响的,是动态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一个周期,前面过热和后面过冷是关联的。供求关系失衡不仅仅是当时静态的一种现象,供求关系失衡有一系列动态后果。上午课间还有人说动态波动是什么造成的,是不是政府政策错误造成的,肯定也有,我一会儿会讲政府政策错误可能会市场错误还大。最近二年有一个说法,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就不会过热,以前我们过热是因为国有企业花大家的钱、花公家的钱反正也不在乎,需求就是过热,投资永远饥渴,现在是民营企业了,花自己钱了,不会过热了,没有需求不会投资。这个说法不对,西方经济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那是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一个波动接一个波动,一个危机接一个危机,那可都是民营企业搞出来的。凯恩斯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就是企业家的非理性预期引起的,一样会引起波动,市场经济本身是会波动的。
更有一种说法,说市场经济了,就让市场经济去波动,让它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因此政府不要管,波动都是政府搞出来的,政府不要管,政府确实也能搞出波动,但是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行不行,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只有市场经济,这个波动会有多大,这个后果会是什么?我觉得需要分析。要说没有政府这件事,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这件事,西方市场经济历史上,几百年的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基本上多数时间没有政府,一直到1930年之后,才有了宏观调控,政府才插了一杠子。在这之前的情况是七八年来一次经济箫条,两三年时间经济高涨、投资高涨,然后进入危机箫条二三年时间,然后二三年时间走出低谷,然后又是一轮。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是强制性的销毁一部分生产能力,使供求达到平衡的过程。现象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砸机器倒牛奶,为什么这样,强制性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重新实现平衡,又出现增长,这是经济周期的性质。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所有者是企业,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就意味着消灭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企业有一千个办法守过去,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先优胜劣汰淘汰一部分。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直到1930年大箫条,大箫条的结果最后消灭了全人类50%的生产能力,加上一次二战大战,最后实现供求平衡,全世界经济重新增长,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结果,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这是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想竞争要想有效率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要想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结果就是这样,本身它就有波动。
波动来波动去,波动一来人类就难受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讲的基本问题就是创造就业,人最痛苦的就是感觉自己没有用。人类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几个解决办法,老是波动来波动去也不是办法,箫条七八年来一次就很讨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是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联合起来计划着搞,就不会出现总供求关系失衡,就不会有波动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针对市场经济波动的第一个解决方案,而且那时看着还有这么多穷人吃不上饭,你那儿砸机器倒牛奶,太说不过去了。最后大家发现这套制度有这套制度的缺陷,大家没有积极性了,创造性没有了,另外这种经济也会大起大落,两个原因,一个是计划者自己要犯个错误后果更大,大跃进一来可能死的人比市场经济波动死的人还多。一个是国有企业没有产权约束,永远都想多投资,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经济永远处于过热的冲动下,永远想多花钱,没有人从亏损的角度考虑,总是过热一段政府出来调控一段,微观没有效率,宏观上发现其实也没有效率,所以后来全世界都同意回过头来搞市场经济,这是历史的过程,前提就是市场经济波动。
然后到了凯恩斯,1930年代,在大箫条的背景下,一个英国的经济学家写出这样的书,在消灭50%生产能力的过程中,1936年凯恩斯写完了《通论》,讲的是宏观经济学,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箫条,提出了宏观调控政策。从此有了格林斯潘每天在那儿调来调去,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有宏观调控,认为市场经济机制本身是好,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需要进行一些政府干预,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来创造一种稳定增长的环境。通过政府在总供求关系上的调节,熨平经济的波动,实现经济的增长,为大家创造比较稳定的增长环境,避免经济大波大动,才有了现在所说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宏观政策的调节,而且要认识到发展初期的市场经济更需要政府宏观政策调节,我们不应该回国象西欧、北美一样走一遍历史,七八年来一次经济波动,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危机,我们说句实在话真的很容易进入那种经济危机的状态,甚至很容易进入大箫条的状态,我们一有危机,恶性循环一来,就不知道哪儿去了,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增长都是问题了。前两年的情况,当然没有热太多了,现在大家都说了,钢铁还没有怎么着,按照当时钢铁的劲,如果不去插一杠子管一管,最后钢铁形成的生产能力不知道多少,现在在建的电力项目过两三年也会过剩,现在汽车已经过剩了,如果各行各业都不去干预,比如说汽车已经出现这么大过剩,假如说没有政府,2003年10月份汽车生产能力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各个大汽车商都开始压缩汽车生产,沿海地区一个省在一个月里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准的汽车厂投资项目40项,这一项都不是几万辆,现在上汽车厂都是上百万辆的规模,都是几十亿的投资,几年几年内达到一百万辆都是这样的口气,一个月一个省再上40个项目,全国多少省多少个月上多少个汽车项目,中国汽车泡沫破下去怎么办,西方汽车泡沫破过,中国汽车泡沫破了不得了。我们现在都不研究研究,一个大项目就上去了,没有人审批可能就开工了,这样的情况下确实需要一点干预,不见得都对,但是没有政府看看总量平衡供求关系,中国大波大动起来太容易了,去年已经达到14%的增长了,如果现在不搞宏观调控,恐怕还是15%-16%的增长,可是再往后,这个过剩生产能力破掉,难以想象,银行坏帐能有多少,金融危机太容易了,中国这样的金融体制,又是发展初期,又是第一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不会出现泡沫呢,这种情况下出现危机和箫条太容易了,在我们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初期,不需要重新走一遍,落后国家很多都是劣势,但是有一个优势就是后发优势,别人已经遭过的罪我们就不要再受一遍了,别人犯过的错我们就不要再犯了,我们能够走捷径,发展的更快一些。
现在大家都承认需要宏观调控,但是下一个问题了,怎么调控?在什么时候开始调控?用什么手段进行调控?调控的后果是什么?这是需要讨论的。
1、性质不同:低泡型水基型清洗剂是由多种表面活性剂、渗透剂及助剂复配而成。泡沫清洁剂主要用于清洁IT周边硬件设备和数码产品。
2、效果不同:低泡清洁剂有渗透、乳化、分散、剥离功能。泡沫清洁剂主要利用纳米表面活性技术和生态绿色环保配方进行生态抑菌的技术,本身去污能力达99%。
3、特点不同:低泡清洗剂属浓缩型产品,低浓度稀释使用,平均清洗成本低。高泡清洁剂则相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先摇匀。在距离清洁部位约15cm处均匀喷射,保留约15秒,用软布轻抹即可。
2、用于纤维和皮革,先在隐藏部位喷上清洁剂使用是否引起褪色或起斑点,如有以上现象请慎用。
3、用于玻璃与金属,需在清洁泡沫干透前擦拭清洗,可防止斑点出现,如泡沫已干可用清水清洗。
4、在使用前,要对地毯和窒内空间进行彻底真空吸尘,除去所有松散的污物,另外在使用前要取一小块地毯材料进行不褪色试验。按照15:1的比例依次加入水与清洁剂。从地毯的一个角落开始清洗,然后垂直重叠清洗。在泡沫干燥前要及时将真空吸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泡沫清洁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低泡清洗剂
以上就是关于华为集团靠什么赚钱的呢全部的内容,包括:华为集团靠什么赚钱的呢、房地产泡沫会直接破解还是慢慢压缩,可能以什么方式结束泡沫、就业与总供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