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现状,第1张

位于各国管辖海域之外的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为2517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约49%。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这一区域及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属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和协调。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的实际“规则”是捷足先登,谁投资谁占有,谁开发谁受益。只要有能力、有实力,开发就拥有优先权。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资金、技术上的优势,竞相争夺国际海底资源。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在深海大洋研究与开发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世纪和“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中,中国大洋开发要从发展战略、全球战略、大国战略来审视国际海底区域,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海底区域调查研究与勘查开发战略规划,从而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跨越。

中国在“八五”、“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开展了有效的国际海底区域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针对矿产资源紧缺的现实和长远发展战略考虑,通过9个航次调查后,于1990年12月向联合国海底管理局申请,成为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先驱投资者”,同时开展了多个航次的富钴结壳的调查和圈矿工作,并开始加强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调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国大洋事业的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241 大洋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

在“八五”航次调查基础上,“九五”期间,在东北太平洋1500万平方千米的开辟区,经过9个航次的调查,完成资源评价任务。在C-C区断裂带,经区域放弃获得一块面积750万平方千米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多金属干结核储量420亿吨(其中含Mn1117552万吨、Cu40640万吨、Co9849万吨),可满足年产量30000万吨多金属干结核开采20年的需要。“十五”期间,针对C-C区多金属结核开采的环境效应问题,开展了深海环境调查与评价。

1997~2005年,在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和中太平洋海山区实施了10个航次的富钴结壳战略性调查,在国际海底区域选择了20多个海山,并对部分重点海山进行了加密取样(拖网、电视抓斗、浅钻)和海底摄像调查,基本查明了重点靶区的结壳资源状况,为圈定和申请富钴结壳矿区提供了基础资料。

2003年,成功组织和实施了东太平洋海隆9°~13°N海洋热液硫化物资源初步调查,获得大量玄武岩岩石样品和重达130千克的多金属硫化物样品。2005年4月开始实施的“环球航次”调查中,开展对东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中脊两侧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初步调查。2007年3月1日,中国大洋19航次的“大洋一号”船,在水深2800米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上,发现海底正在冒浓烟的“黑烟囱”柱状体。探测结果表明,热液区直径约100米,是一个较大型的热液活动区。这将为今后圈定国际海底区域热液硫化物矿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242 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技术

“八五”和“九五”期间,成功研制和使用了无缆遥控水下机器人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AUV)”,标志着我国机器人的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世界上拥有潜深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少数国家之一。

“十五”期间,70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已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批准立项,并于2006年底前完成7000米深海试验,其调查能力范围可覆盖世界97%以上的洋底;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深海采矿系统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和多金属结核综合采矿系统通过130米湖泊试验;我国科研人员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深海探测设备“深海视像采样系统”和“深海浅层岩心取样钻机”已成功投入使用。另外,水深测量由传统的测深仪更新为全覆盖多波束测深仪;由单一的水下照相发展到深拖系统和深海水下机器人作业;由简单的海底土工测试改变为原位测试;不断增加了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和与按国际标准进行的深海环境基线调查技术,在勘探技术方法方面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且某些技术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自行研发了海底照片计算机判读处理及地质解释技术;多频探测数据处理与解析技术等。

243 大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技术

以大量海底调查资料为基础,创造性地运用分形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我国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的成矿控制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结核的粒径、丰度和覆盖率存在分形结构,主成矿元素存在分维吸引子,构造控矿作用明显,为探讨多金属结核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因素及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矿床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富钴结壳资源评估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方法,评估了2个海山区目标经济区及资源远景区富钴结壳的资源量,基本完成了富钴结壳申请矿区的圈定工作。

244 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该数据库集图像处理技术、GIS绘图技术和海洋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为一体。内容包括深海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磷块岩和天然气水合物。初步实现了海底矿产资源图像资料及有关数据的集成化和信息化。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两省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394平方公里(59万亩),建成区约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80万,建成区土地承载力8888人/平方公里。南阳历史悠久,古称宛,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南阳就是全国有名的冶铁中心,两汉时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之誉,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有“南都”、“帝乡”之称。现辖邓州市(代管市)、卧龙区、宛城区、方城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社旗县,共1市、2区、10县、236个乡镇(办)、4603个行政村,总人口1085万人,农业人口903万人,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

包建铎 党组书记、局长

王保湘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张清松 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书玉 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朱中道 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刘佳勤 调研员

王中昌 副调研员

张文秀 副调研员

王泽昆 副调研员

张国建 副调研员

包建铎简介:1958年9月生,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81年参加工作,历任南阳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南召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南阳市政府办公室工交科科长、南阳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南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政府机关党委书记;2007年至今,任南阳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内设办公室(信访科)、法规监察科、规划调控科、财务审计科、耕地保护科、用地审批管理科、地籍管理科、测绘管理科、土地利用管理科、矿产开发管理科、地质环境科、地质勘查储量科、人事科(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工作科)、纪检组14个科(室);设南阳市土地储备中心、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管理局、南阳市地质矿产宛城管理处、南阳市地质矿产卧龙管理处、南阳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南阳市地产交易中心、南阳市土地事务所、南阳市土地整理中心8个二级单位。其中,副处级事业单位2个(南阳市土地储备中心、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管理局)。2010年底,在职人员350人,核定编制261人,行政编制44人,事业编制220人,超编86人。

土地资源全市国土面积266万平方公里(3976万亩),占全省的163%。耕地面积1492万亩,占总面积的375%,其中,灌溉水田6023万亩、望天田1011万亩、水浇地37142万亩、旱地103512万亩、菜地1445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404%、068%、2491%、6941%和096%。人均耕地139亩,低于全国(141),高于全省(122)。耕地中划为基本农田的有1296万亩,保护率8679%,占全省的125%。全市土地承载力为404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584),高于全国(136)。耕地承载力为072人/亩,低于全省(136),等于全国。

2010年底,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农用地320069万亩,占总面积的8049%,建设用地规模43708万亩,占总面积的1099%,未利用地33895万亩,占总面积的85%。

矿产资源南阳已发现各类矿产84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总数的636%以上。石油、金矿、银矿、天然碱、高铝三石(蓝晶石、矽线石、红柱石)、石墨、铜、金红石、玉石、饰面大理石、饰面花岗石、水泥用石灰岩为南阳的优势矿产,天然碱、蓝晶石、金红石、银矿储量居全国首位,铜矿、石墨矿、蓝石棉、大理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石油、金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独山玉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天然玉品种。

2010年,全市生产矿山企业129家,开发矿种50余种,年产矿石量71566万吨,其中原油年产量172万吨,国有矿山年产矿石量18953万吨,其他经济性质的矿山企业年产矿石量52613万吨。全市矿业总产值100827556万元,比2009年增加19226116万元。国有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896157万元,占全市矿业总产值89%,其他经济类型的矿山企业总产值为11211856。其中石油开采业工业总产值为877618万元,占全市矿业总产值的87%。全市从事矿业采掘人数为20484人,国有矿山企业为11819人,其他经济类型的矿山企业为8665人,从事石油开采的人数为10667人。

耕地保护建立了2010年度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实施后可新增耕地118万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2008年两批13个新增费土地整理项目全部竣工并通过市局验收。总投资2367亿元、建设总规模150万亩的渠首土地整治重大项目通过国家、省审批,进入实施阶段。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制定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完成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库建设。新争取国家、省补助全市新增费24亿元,主要用于土地整理项目、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土地整治和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市、县、乡政府和村、组、农户层层签订了责任目标,耕地保护的责任体系日趋完善,各级政府管理土地、保护耕地的责任地位得到强化,耕地保护五项制度得到较好落实,耕地面积持续稳定在9941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持续稳定在8641万公顷,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国土资源总体规划管理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市级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分别由省、市政府批准实施。

2010年6月,市级矿产资源规划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的审查,全市8个矿产资源丰富县的县级矿产资源规划于2010年11月通过了市局初审。

2010年组织召开土地管理预审会议8次,分别对全市371个各类用地项目进行了预审查,预审通过用地项目201个,预审通过率为54%。严格规划和计划审查。审查上报批次新增建设用地12126公顷,审查上报单独选址项目14个,新增建设用地面积6724公顷,审查补办手续项目5005公顷,涉及新增建设用地4968公顷。

上报省厅入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规划5个,拆旧区总规模3248公顷,可新增耕地2957公顷;建新区总规模30618公顷,占用耕地2379公顷。

对全市辖区内的探矿权审批项目和采矿权有偿出让项目进行规划审查,全年共审查两权设置项目101宗,其中探矿权项目57宗,采矿权项目44宗。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全市累计处置批而未征、征而未供土地980公顷,已征收实施并移交国有建设用地54宗29422公顷,综合供地率达到100%,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788公顷,计划完成率达到83%,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粘土砖瓦窑厂整治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市累计拆除新建砖瓦窑厂24座,清理晾坯场16个,复垦土地面积30693亩,有效遏制了粘土砖瓦窑的反d问题。全市累计供应土地382宗,面积17703公顷,成交价款469亿元,其中,市中心城区累计供应土地102宗,面积2895公顷,成交价款1662亿元,纯收益113亿元。

土地储备和闲置土地处置建立中心城区大储备管理格局和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书记任主任,市长任常务副主任,21个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长助理任办公室主任,以市长令的形式出台了《南阳市土地储备管理规定》,将中心城区所有新增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储备,实施规模储备、连片储备、区域储备,实现了“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目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对中心城区各类闲置国有土地和新增建设用地实施全面储备的决策部署。全年上报新增储备土地111万亩,超出下达计划6600亩,争取匹配用地指标2453亩,征收储备土地1947亩,清理认定闲置国有土地102宗、4759亩。

地籍管理2010年,市区约400平方公里内的71个村庄的地籍调查工作外业全部完成并通过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预检。桐柏、内乡完成了村庄地籍调查招投标工作,唐河、西峡分别完成城郊乡朱庄村、五里桥镇北堂村村庄地籍调查的试点工作任务,试点调查成果全部完成并上报省二调办。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细化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图等成果齐全。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工作有序开展,市区共发放临时土地使用证69本,县市区共发放临时土地使用证419本,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手续完善部分的发证率分别达到了96%和865%。

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基础调查任务全面完成。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并将二次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了2009年12月31日的标准时点,农村部分成果全部通过省二调办预检。

全市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工作全部完成。国家核查后成果地方复核完善、基本农田上图成果的调整确认和批而未用土地的调查核实工作完成,成果数据已全部报全国土地调查办进行国家级汇总。全市市区、县城(市)区城镇土地调查涉及的357平方公里、乡镇政府所在地土地调查涉及的494平方公里的调查外业工作于2010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全市全年累计上报建设用地166个批次,779个项目,总报批面积31125612公顷。为社会保障性住房提供了282685公顷用地,为省市重点工业项目提供了9726367公顷用地,为国家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提供6836385公顷用地,为产业集聚区提供5531292公顷用地。做好省重大建设联审联批项目服务工作,为全省联审联批项目提供用地13310662公顷。建设项目用地主要满足了南阳姜营机场扩建项目、内邓高速公路、南阳市利用日元贷款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沼气利用子项目公司基地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南阳至驻马店天然气支线工程、永泰纺织、阳光油脂、通宇冶材集团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精炼引流剂等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

矿产资源管理2010年,市政府下发《南阳市重点矿种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完成了省厅部署的重点矿区重点矿种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采矿权整合任务,整合矿区数达到90%。完成矿业权核查任务,全市参加矿业权实地核查探矿权236家,采矿权487家,矿业权总数723家,实地核查矿业权723家。通过核查,完成了全市723个矿业权、723张单个矿业权成果、723份基本情况说明和856个加密GPS控制点的实地核查任务,核查率为100%。全市辖区内甲类矿产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率达到98%,动检覆盖达到100%,受到了省厅的通报表彰。编制了《南阳市落实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地质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对44个矿山企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进行了评审,全市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19352万元。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对全市108个地灾隐患点进行了逐个排查,淅川、方城、内乡三县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创建工作通过省厅验收,并报国土资源部待批。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评估,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

对口帮扶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提请市政府制订了《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上向移民安置点倾斜,向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县市区共拨付资金853099万元,用于土地综合整治。把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县市区作为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的重要区域,共投资27949万元,安排项目12个,做到每个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县市区都有项目。积极协调县市区整合县级财政收取的耕地开垦、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及部分出让金用于移民新村建设。

信息化建设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信息化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责。设立了规范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双向互动、在线政务处理、信息公开、一站式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建成了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系统”和“政务管理系统”,建立了“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制定了本系统涉农信息化政策和规划,建成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系统。

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2010年,对公文全部实行双签制,并按规定进行了公开目录的编制,建立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台账。对网站升级改版,增设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将信息公开目录、指南及信息公开网上申请表全部向社会公开。

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建立了《南阳市国土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编制规范》、《南阳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公开目录编制规范》、《南阳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等多项制度。

政务公开修订完善了《南阳市国土资源局窗口办文管理暂行办法》,将29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移交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国土资源窗口受理。制定了9项配套措施,细化了10项责任追究规定,确保实现“窗口围着群众转,部门围着窗口转”的目标。全年窗口共受理报件676件,收费14303万元,接受咨询服务2315人(次)。国土资源窗口连年荣获“红旗窗口”称号,得到了市政府、市行政服务中心领导的肯定,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执法监察认真开展第十次卫片执法检查,按照国家土地督查济南局和省政府豫政办〔2010〕6号规定,对违法用地依法完善了用地手续,已经省政府和市政府补办用地手续294宗,涉及土地面积511963亩(耕地450832亩),卫片执法检查符合补办用地条件的违法用地全部得到解决。积极做好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查处整改。全市共查处违法违规用地143宗,面积1501亩(耕地1423亩),立案143宗,结案130宗;收缴罚没款1505万元,拆除建筑物、构筑物30177平方米,没收建筑物27750平方米,复耕土地115亩;提出党政纪处分建议34人,移送司法机关29人。严肃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全市立案查处各类国土资源案件119宗,面积3006亩(耕地1662亩),结案114宗,面积2787亩(耕地1443亩),结案率958%。经过努力,全市年度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9%。南阳市国土资源局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推进依法行政及‘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称号。

信访工作2010年,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领导包案制度,坚持局领导每周一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共接待来访群众30余起。坚持群众来信局领导统一批阅制度,共批阅群众来信93封。进行11次矛盾纠纷排查,共排查矛盾纠纷109起,化解99起,化解率为91%。

规范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下发了《南阳市国土资源局信访稳定工作约谈办法》,认真落实督查督办问责制度,采取明察暗访、局领导包片包案督查等形式,重点对落实各项信访工作制度、信访事项办理等进行督查督办。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场所及侯访大厅面积超出100平方米,《信访条例》等各项制度上墙,工作人员配备电脑5台,电话2部。

开展特色信访工作,采取全面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重点督查督办信访问题突出的县(市、区),京、省、市三级立案交办的信访事项和省、市领导批示交办的重要信访事项。2010年,系统内无越级集体上访,无集体重复上访,无个人京省上访,无赴京非正常上访。

(许喜发 宋伟)

矿产预测和矿产勘查紧密不可分割,贯穿于矿产勘查工作的全过程,在矿产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各阶段都包括了矿产预测的内容,在矿产开采过程中也包括了预测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地质资料的大量积累,发展了综合信息预测技术,充分应用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提取矿产信息,圈定预测远景区,估算预测资源量。近10多年来,在矿产预测工作中应用了GIS技术,矿产预测工作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应用图形数据,进行空间处理,达到预测的目的,尽管方法技术在发展,但是矿产预测的目标任务并未发生变化。

一、矿产预测的目标任务

矿产预测的目标是以现代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基础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与矿产有关的信息,对全国或大区域范围内进行预测,提供有关矿种矿产资源量的估计数据,为编制国民经济各类中长期发展规划服务,在成矿区(带)范围内进行预测,目的是圈定预测远景区,提出预测资源量估算值,通过对比优选,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指导找矿;在矿产勘查区或开采区范围内进行定位预测,目的是预测矿床(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和推断矿床(体)规模,指导工程施工。由于目的任务不同,进行矿产预测的方法内容也有区别,本书主要解决后两个目标任务。因此方法内容主要是针对指导部署矿产勘查工作及指导工程施工的要求而编写。

二、矿产预测工作内容简述

矿产预测工作内容包括:技术准备,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并建立数据库,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综合解释以及地质找矿信息提取,综合信息研究,成矿规律研究,进行矿产预测,野外调查,提交成果报告。现概述如下。

(一)技术准备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工作,涉及各类专业以及GIS应用等各个领域的有关知识、方法、技术,因此需要比较充分的技术准备。包括技术培训、掌握技术标准、熟练使用GIS及其相关软件、收集各类地质矿产资料、建立基础数据库等工作。

1技术培训

(1)学习方法技术专著,掌握工作方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于2003年连续推出了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三套“方法技术”:“区域成矿研究方法技术”、“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技术”、“(全国分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数字化图件编制指南”。上述专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矿产预测方法技术,解决了应用GIS技术进行矿产预测的 *** 作问题。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全面掌握矿产预测主要内容、工作方法、 *** 作流程。

(2)计算机软件培训。

由于预测工作应用GIS平台,以计算机为基础工具来完成,计算机技术贯穿于预测全过程,因此必须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主要包括:MapGIS软件、ARCINFOR软件、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重磁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化探数据处理软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开发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ORAS系统)、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分析系统”(MORPAS系统)。此外,全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工作程度数据库还开发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成图辅助软件系统。预测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在矿产预测过程中有效地应用各类基础数据库的功能。

2收集并熟悉各类技术标准

矿产预测工作一般都在跨省(区)的地质构造单元范围内进行,而且往往需要进行全国汇总。因此必须严格遵照各类技术标准进行工作。

包括: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

DZ/TO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GB9649-8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

DZ/TO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GB/T17694-1999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

DDB9702 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

DDZ970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

GB/T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

3收集各类地质资料,编制工作程度数据库(图1-1)

(1)尽可能收集齐全工作区已有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物探、化探、遥感、专题科研成果等有关资料。包括成果资料以及需要的部分原始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工作,提出与矿产勘查工作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和重要地质问题,构思符合工作区具体特点的矿产预测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工作重点。

(2)编制工作程度空间数据库。填制预测区地质工作程度卡片,建立地质工作程度空间数据库,具体数据格式,可参照《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指南》。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写矿产预测工作设计书。设计书内容应包括两方面:一是矿产预测工作设计,包括预测工作的全部内容;二是各种基础数据库、综合信息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设计。

(二)基础数据库整理维护工作

矿产预测基础资料准备工作,过去主要是收集或编制地质图、矿产图、航磁原始数据系列图件、重力原始数据图件、化探多元数据图件、遥感影像图和地理底图。为了全面实现GIS技术在矿产预测工作中的应用,必须相应建立各类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库。近几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组织完成了全国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全国航磁数据库、全国区域化探数据库、全国1:25万遥感数据库、1:25万和1:50万地理图空间数据库等,在矿产预测中了解和掌握空间数据库的使用(图1-2)。这些基础数据库为开展区域矿产预测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对基础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工作:①补充采集各种新的数据资料,包括矿产预测所需要的大比例尺数据资料;②修改原来的数据库中的错漏;③有的地区存在局部数据缺失的情况,需要补充建库;④按预测工作的需要,对过去已经建立的各类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转换。最终应形成可以提取各类找矿信息的符合各项技术标准的基础数据库。

图1-1 矿产预测工作流程略图

图1-2 矿产预测数据库关系图

(三)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沉积岩区地质构造研究:岩相古地理概略研究;沉积建造古构造研究;编制沉积建造古构造图;根据情况编制概略岩相古地理图。

(2)火山岩区地质构造研究:划分火山岩系列;火山岩岩相分析;火山构造研究;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

(3)侵入岩区地质构造研究:岩浆侵入作用研究;侵入岩构造环境分析;编制岩浆构造图。

(4)变质岩区地质构造研究:区域变质作用研究;花岗绿岩地体研究;各类大型变形构造研究;编制变质岩地质构造图。

(5)地质构造综合研究:编制陆块区大地构造图;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图;地质建造构造图;岩性构造图;大地构造分区图。

(四)物探、化探、遥感综合解释以及矿产信息提取

(1)区域物探资料应用:重磁资料解释推断;绘制参数图;编制重、磁推断地质构造图;推断找矿远景区分布图。

(2)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区域化探资料解释;区域化探异常优选;编制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图;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

(3)遥感资料应用:开展遥感地质解译;提取遥感异常;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及遥感异常图。

(4)矿产信息的提取:在GIS平台上,提取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类信息以及各类找矿信息。提取的工作顺序和空间数据的连接见图1-1和图1-2。

(五)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填制矿产地卡片,编制矿产图。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分析控矿因素,研究区域成矿特征,划分成矿区(带),划分成矿系列,建立区域成矿模式,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图。

(六)矿产预测

建立区域矿产预测准则和找矿模型,圈定预测远景区,优选预测远景区,编制区域矿产预测图。

(七)野外调查工作

矿产预测工作除了进行室内工作以外,还应当开展必要的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中进行野外调查,补充关键性的实际资料。

(2)典型矿床解剖工作中,对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矿床或典型矿点开展野外踏勘工作。

(3)预测远景区优选工作中,对重要远景区开展野外踏勘工作,以增加优选的可信度。

(八)提交成果报告

1矿产预测报告

2矿产预测系列图件及其说明书

地质工作程度图,地质图,矿产图,物探、化探、遥感原始数据图,物探、化探、遥感推断地质构造图,综合地质构造系列图,多元信息综合地质构造图,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系列图,成矿规律图、矿产预测图等。

3附表

预测远景区登记卡,

资料登记卡。

4数据库汇总光盘及文档

(1)基础数据库类:

地质图数据库;

重力异常图数据库;

航磁平剖面图数据库;

化探多元素组合图数据库;

遥感影像图数据库;

工作程度图数据库;

矿产图数据库;

地理底图数据库。

(2)综合信息数据库类:

岩相古地理图或沉积建造古构造图数据库;

火山岩相构造图数据库;

岩浆构造图数据库;

变质岩区构造图数据库;

大地构造相图或大地构造图数据库;

地质建造构造图及岩性构造图数据库;

地球物理推断地质构造图数据库;

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图数据库;

遥感推断地质构造图数据库;

综合信息地质构造图数据库;

典型矿床数据库。

(3)成果数据库:

成矿规律图数据库;

矿产预测图数据库。

三、矿产预测工作程序

(1)矿产预测工作流程,详见图1-1。

(2)矿产预测数据库相互关系,详见图1-2。

参考文献

[1]孙明玺1986预测与评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王世称,陈永良,夏立显2000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和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3]肖克炎,张晓华,朱裕生等2000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北京:地质出版社

[4]肖克炎,朱裕生,宋国耀2000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顺序中国地质,(276):40~41

[5]赵鹏大,胡旺亮,李紫金1983矿床统计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

[6]朱裕生1984矿产预测方法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7]朱裕生,肖克炎等1997成矿预测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8]朱裕生,肖克炎,王全明等2002阿舍勒铜锌矿床及三维定位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由实践主体、实践的手段(工具)和实践的对象(客体)所构成的现实的感性活动。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活动过程。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认识是人们头脑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映,是意识的主要内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中介桥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同时,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毛主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287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而实践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从而促进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通过实践,还能推动我们思维的发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也促进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又服务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实践的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认识的方向。在实践目的的规定约束之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最终才有利于实践的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当我们通过实践经由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以后,这个理性认识是否真的是正确的,是否如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客观面貌,这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了检验这个理性认识是否正确,靠什么呢?不是靠别的,还是靠实践中检验。一般说来,在实践中成功的就是正确的,失败的就是错误的。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综上所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于矿产勘查工作来说,也是这样。矿产勘查实践是认识客观矿产的基础;没有矿产勘查实践,就无从产生对客观矿产的认识。所以,发现矿产依靠实践。

二、发现矿产依靠矿产勘查实践

地球在经过了长达46亿年的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化之后,繁育了人类。同时,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也给人们带来了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人类对于大自然这种慷慨的馈赠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的,而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加以认识的。当人类的祖先发现边刃锋利的燧石等石块,对于抵御野兽的袭击,砍砸制作人工工具,以至取火都较为有利时,便把燧石、石英等坚硬石块当作一种有用的矿产资源来加以利用。这里可以看出,燧石之所以能够当作资源利用,它的基础是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对矿物资源的需求,矿产勘查活动也随之发展。矿产勘查活动的发展与深入,人类不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可供人类使用的矿产资源,而且对各种矿产在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也逐步有了新的更多的了解。

矿产勘查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如果不进行实践,矿产勘查的效果就无从谈起,蕴藏在地下的矿产就不可能被发现与探明。也就是说,没有矿产勘查实践,就无法确定一个地区是否有矿。

在整个矿产勘查实践中,野外实地勘查是基础,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实地勘查,才有可能发现暴露在地表的矿产。或者只有通过进行实地勘查,如区域地质调查、化探、物探和重砂测量等工作,了解这个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才有可能分析证明这个地区可能存在的没有露出地表的矿产。在一个地区经过勘查发现矿产线索之后,还需要对该矿产地是否具有工业利用价值、有多大的价值、质量怎样、开采条件又怎样等问题,作出评价结论。为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详细的勘查工作,也就是说应该进一步实践才行。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出结论,发现矿产要靠实践,探明矿产资源同样也要靠实践。

综上所述,要认识矿产资源的客观情况,就需要开展实际的矿产勘查工作。矿产勘查活动(区域矿产调查,矿点检查、普查、详查、勘探)作为一种实践,它使客观存在的矿产直接作用于勘查者的大脑,产生了关于客观矿产实际状况的认识。它是勘查者的思维与客观存在的矿产之间的桥梁。通过矿产勘查活动来发现矿床,探明矿床,评价矿床,获取所需地质资料,供矿山企业建设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使用。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很少,仅12万吨,被称为“贫油”国,主要依靠“洋油”过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地矿部门和石油工业部门两支石油地质队伍,在390万平方公里的沉积岩分布区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油气勘查工作。1955年10月,在新疆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勘查中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1956年后,又陆续在柴达木盆地的冷湖等地发现了新的油气田。1959年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20世纪60年代前期在油田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又在华北盆地发现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80年代我国在东海(东海平湖一井)和南海(莺歌海崖BI-1井)等一连串工业油气井的发现,揭开了海上油气勘查的新篇章。

三、矿产勘查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人类的认识史表明,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没有实践,就不能产生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认识又具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一经产生,便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对实践就起着反作用。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需要的。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认识也需要而且能够指导实践,认识的功能也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科学理论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来源于实践,是根据大量实践经验的综合概括之后上升而成的,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方面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相当的适用性。充分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就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矿产勘查实践活动中,为了认识矿产的客观状况,实践具有第一位的首要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实践不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为了提高找矿工作的成功率,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李四光同志创立的地质力学以及关于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沉降带控制油的理论,连同黄汲清、潘钟祥等地质学家提出的陆相找油方面的理论,对中国大庆油田等一系列油田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年来,非构造圈闭储油理论、推覆体构造控制油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金属矿产勘查方面,斑岩铜矿理论、火山成矿理论、层控矿床理论、成矿系列理论等等,在国内外对找矿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20世纪70年代,斑岩铜矿的理论传入我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东北地区、西南滇藏地区和黑龙江等地,对找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和西藏玉龙铜矿勘查的成功都与此有关。地矿工作者在总结山东焦家破碎带蚀变型金矿的经验之后,运用这个规律性认识来指导找矿,不但扩大了胶东地区河西、大伊各庄等金矿的远景储量,而且在广东、海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找到了类似的大中型金矿。

世界上一些超大型金矿床也是在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例如世界著名的典型金矿——卡林金矿,是地质人员研究区域成矿规律之后,发现“构造窗”和逆断层下盘的碳酸岩类岩石及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体附近对成矿比较有利。据此开展了找矿,并很快获得成功。该矿探明储量约2000吨,已开采金约150吨。

我国一些大油气田的发现也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吸收国外先进成矿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国内的找矿经验,提出了含煤—含油气盆地新观点、大型生油坳陷内的沉积圈闭油气藏和逆掩断裂带找油等新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矿产勘查实践,在油气普查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1979年在珠江口盆地地珠5号井钻获工业油流,实现了南海找油的首次重大突破。又如,1984年在塔里木盆地以北雅克拉构造上沙参2井钻获特丰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找油具有意义的重大突破,再加上以后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在8个层系中获得高产油气流,已表现了塔北大油气区的前景,使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油气战略接替区的勘探基地,这对我国下世纪的开发西部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但是,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即使是正确的理论,如果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会成为僵化的教条。矿产勘查工作无疑要以各种地质学理论来指导。但是,在实际应用地质学理论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应该在实践中使地质学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找矿实践中的作用

找矿生产实践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物探、化探、遥感、钻探等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在找矿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矿产勘查实践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当它渗透到生产力3个基本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素质产生新飞跃,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而且会推动生产的巨大发展。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衡量人的劳动能力,更主要的要看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应用,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对象不断扩大和深化。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和获得新的劳动对象总是离不开科学技术,人们只有借助科学技术去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属性,才能发现适于加工的劳动对象。第四,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管理过程,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而且也改变了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矿产勘查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地质工作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各种测量数值系统的精度,尽可能向客观存在的矿产地质客体逼近,更加正确地反映它们、认识它们。

由于矿产勘查的对象通常深埋在地下,仅靠人们的感觉器官很难观测其全貌,这样就需要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来探寻我们需要的矿产。这里所说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现代的探矿仪器设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找矿的效率,矿产勘查活动必须要借助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在今天,人类的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地质工作水平的提高,找矿的难度越来越大,矿产勘查的成本越来越高。例如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石油钻井深度一般为1000~2000米,而现在井深达3000~5000米。70年代,固体矿产钻井成本一般每米为53元,而到90年代末为280元。因此,为了提高矿产勘查的经济效益,就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矿产勘查实践中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对于矿产勘查实践的重要性不仅在理论上有充分的依据,而且也为矿产勘查实践所证明。

以地球物理探矿技术为例。经地质工作者多年研究建立的以高精度航磁为主的综合航空物探测量系统和寻找隐伏矿的综合物探方法技术系列的推广应用,对研究区域构造和矿产勘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海洋地质调查和航空磁测,在我国附近海域发现了6个大型沉积盆地,为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查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指明了方向。固体矿产方面,我国大多数磁铁矿床都是通过磁法特别是航磁发现的。50年代至70年代,通过航磁发现了福建马坑铁矿、江西新余铁矿、山东莱芜铁矿、甘肃磁海铁矿、云南大红山等一大批大型铁矿;通过磁异常验证在湖北大冶外围找到了新的铁矿体,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外围戈壁滩下发现了西矿区,在四川攀枝花铁矿外围继续发现了与扩大了白马铁矿、太和铁矿与红格铁矿。运用综合物探方法找煤在华北以及南方缺煤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内蒙古二连成煤地区面积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掩盖区运用综合物探方法快速圈出了一批成煤有利的盆地;在吉林郭勒煤田,运用物探方法准确地在362平方公里内圈出了80余万平方公里的含煤富集地段,为后来施工的40多个钻孔所验证。运用物探方法寻找有色金属矿产,特别是在寻找有磁性矿物或磁性矿石伴生的有色金属硫化矿床方面效果良好,50年代至60年代根据物探资料分析并对异常进行验证发现了几十处大中型矿床,如青海果洛与赛什塘铜矿、黑龙江伊春铅锌矿、湖南桂阳多金属矿等。

在钻探技术方面,近几年在钻探设备、钻探工艺技术、钻头、泥浆冲洗液等方面都有重大进步。由于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用小口径金刚石钻工艺和绳索取心技术和多种优质钻头、优质泥浆工艺,大大提高了钻进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在推广小口径金刚石钻进工艺前,钻探台月效率为273米,而推广后为399米,提高了台效33%~135%,岩(矿)心采取率达937%~100%。新疆地矿局在黄山铜矿区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施工,平均深度为9286米的钻孔30个,最深的孔1506米,台效平均为664米,优质孔率933%,保证了质量,缩短了工期。近几年受控定向钻进技术实验的成功,使一位多井(即在一个井场一个井眼中深部施工几口不同方位的斜井)钻井成为现实,从而大大提高了钻进效率和经济效益。安徽冬瓜山铜矿区,采用螺杆钻的方法进行受控定向分枝技术钻进,完成深达840米以上的1个主孔和4个分枝孔,节省工作量4090米,节省台月费用30%,质量符合要求。吉林地矿局采用空气反循环中心取样(CSR)钻探技术,改变了砂金矿多年取心率质量不合要求的状况,快速优质地完成了勘探任务。

在地质测绘、地质制图和地质报告印制方面,由于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加快了速度,而且显著地提高了质量。如采用风点菲林减色技术负印制多色地质图,用色数由过去20~30个,减至4~6个,能同样保证地质图分色效果,印制效果提高1/3,成本降低20%,效果显著。

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地质找矿工作。近10年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岩矿样品的痕量元素分析体系和一些矿物的主、次、痕分析体系,研制出一批新的岩矿标样和标准分析方法,达到了国际水平,并在地质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原河南省地矿厅所属地勘单位和实验室率先在痕量和痕量金的分析主面取得了突破。他们用化学—光谱法检测岩石中的痕金量,10克取样中可检测出01ng的金(即百亿分之一),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快速发现金矿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之所以有许多金矿被发现,与金的分析技术的突破有很大关系。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矿产勘查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其范围已扩展到地学的各个领域。在地矿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成图系统、解释和预测评价自动化系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石油地质勘查工作中,电子计算机技术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整个矿产资源勘查作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勘查工作中的应用首先是以处理石油地震勘探资料为起点,然后推广到各个方面,包括野外地质数据采集及资料采集的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及数据管理、地质文件的测绘、地质资料的自动解释、油气资源数据库以及科学计算、数据通讯等。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矿产勘查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地矿工作现代化,而且提高了矿产勘查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总之,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由于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找矿理论、先进的找矿技术方法和先进的找矿工具进行矿产勘查实践,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我国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上就是关于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现状全部的内容,包括: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现状、南阳市国土资源局、 矿产预测的目标任务、程序及工作内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286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