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第1张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硬件方面,计算机的外存只有磁带、卡片、纸带,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存储量非常小;软件方面,没有 *** 作系统,没有高级语言,数据处理的方式是批处理,也即机器一次处理一批数据,直到运算完成为止,然后才能进行另外一批数据的处理,中间不能被打断,原因是此时的外存如磁带、卡片等只能顺序输入。

人工管理阶段的数据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数据不保存。由于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保存上并不做特别要求,只是在计算某一个课题时将数据输入,用完就退出,对数据不作保存,有时对系统软件也是这样。

(2)数据不具有独立。数据是作为输入程序的组成部分,即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数据和程序同时提供给计算机运算使用。对数据进行管理,就像现在的 *** 作系统可以以目录、文件的形式管理数据。程序员不仅要知道数据的逻辑结构,也要规定数据的物理结构,程序员对存储结构,存取方法及输入输出的格式有绝对的控制权,要修改数据必须修改程序。要对100组数据进行同样的运算,就要给计算机输入100个独立的程序,因为数据无法独立存在。

(3)数据不共享。数据是面向应用的,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不同应用的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即使两个不同应用涉及到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无法相互利用,互相参照。数据不但高度冗余,而且不能共享。

(4)由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没有专门的软件进行管理,需要应用程序自己进行管理,应用程序中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和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因此程序员负担很重。

综上所说,所以有人也称这一数据管理阶段为无管理阶段。

2 文件系统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数据管理发展到文件系统阶段。此时的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大量用于管理。外存储器有了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在软件方面, *** 作系统中已有了专门的管理数据软件,称为文件系统。从处理方式上讲,不仅有了文件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联机实时处理是指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从存储设备中查询、修改或更新,因为 *** 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提供了这种可能。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1)数据长期保留。数据可以长期保留在外存上反复处理,即可以经常有查询、修改和删除等 *** 作。所以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

(2)数据的独立性。由于有了 *** 作系统,利用文件系统进行专门的数据管理,使得程序员可以集中精力在算法设计上,而不必过多地考虑细节。比如要保存数据时,只需给出保存指令,而不必所有的程序员都还要精心设计一套程序,控制计算机物理地实现保存数据。在读取数据时,只要给出文件名,而不必知道文件的具体的存放地址。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结构由系统进行转换,程序与数据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数据的改变不一定要引起程序的改变。保存的文件中有100条记录,使用某一个查询程序。当文件中有1000条记录时,仍然使用保留的这一个查询程序。

(3)可以实时处理。由于有了直接存取设备,也有了索引文件、链接存取文件、直接存取文件等,所以既可以采用顺序批处理,也可以采用实时处理方式。数据的存取以记录为基本单位。

上述各点都比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种方法仍有很多缺点,主要是:

(1)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当不同的应用程序所需的数据有部分相同时,仍需建立各自的独立数据文件,而不能共享相同的数据。因此,数据冗余大,空间浪费严重。并且相同的数据重复存放,各自管理,当相同部分的数据需要修改时比较麻烦,稍有不慎,就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比如,学籍管理需要建立包括学生的姓名、班级、学号等数据的文件。这种逻辑结构和学生成绩管理所需的数据结构是不同的。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进行学生成绩排列和统计,程序需要建立自己的文件,除了特有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平均成绩等数据外,还要有姓名、班级等与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文件相同的数据。数据冗余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当有学生转学走或转来时,两个文件都要修改。否则,就会出现有某个学生的成绩,却没有该学生的学籍的情况,反之亦然。如果系统庞大,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微小的变动引起一连串的变动,利用计算机管理的规模越大,问题就越多。常常发生实际情况是这样,而从计算机中得到的信息却是另一回事的事件。

(2)数据和程序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文件中的数据是面向特定的应用的,文件之间是孤立的。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上面的学籍文件与成绩文件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计算机无法知道两个文件中的哪两条记录是针对同一个人的。要对系统进行功能的改变是很困难的。如在上面的例于中,要将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从两个应用合并成一个应用中,则需要修改原来的某一个数据文件的结构,增加新的字段,还需要修改程序,后果就是浪费时间和重复工作。此外,应用程序所用的高级语言的改变,也将影响到文件的数据结构。比如BASIC语言生成的文件,COBOL语言就无法如同是自己的语言生成的文件一样顺利地使用。总之数据和程序之间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是文件系统的一个大问题。

文件管理系统在数据量相当庞大的情况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美国在60年代进行阿波罗计划的研究。阿波罗飞船由约200万个零部件组成。分散在世界各地制造。为了掌握计划进度及协调工程进展,阿波罗计划的主要合约者罗克威尔(Rockwell)公司曾研制了一个计算机零件管理系统。系统共用了18盘磁带,虽然可以工作,但效率极低,维护困难。18盘磁带中60%是冗余数据。这个系统一度成为实现阿波罗计划的严重障碍。应用的需要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文件管理系统面对大量数据时的困境促使人们去研究新的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了!例如,最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IMS就是上述的罗克威尔公司在实现阿波罗计划中与IBM公司合作开发的,从而保证了阿波罗飞船1969年顺利登月。

3数据库系统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数据管理进入数据库系统阶段。这一时期用计算机管理的规模日益庞大,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量急剧增长,数据要求共享的呼声越来越强。这种共享的含义是多种应用、多种语言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集合。此时的计算机有了大容量磁盘,计算能力也非常强。硬件价格下降,编制软件和维护软件的费用相对在增加。联机实时处理的要求更多,并开始提出和考虑并行处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管理技术进入数据库系统阶段。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反映现实世界的各类数据之间必然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为反映这种复杂的数据结构,让数据资源能为多种应用需要服务,并为多个用户所共享,同时为让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这些数据资源,在计算机科学中,逐渐形成了数据库技术这一独立分支。计算机中的数据及数据的管理统一由数据库系统来完成。

数据库系统的目标是解决数据冗余问题,实现数据独立性,实现数据共享并解决由于数据共享而带来的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及并发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数据库的运行必须有一个软件系统来控制,这个系统软件称为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程序员进一步解脱出来,就像当初 *** 作系统将程序员从直接控制物理读写中解脱出来一样。程序员此时不需要再考虑数据中的数据是不是因为改动而造成不一致,也不用担心由于应用功能的扩充,而导致程序重写,数据结构重新变动。在这一阶段,数据管理具有下面的优点:

(1)数据结构化:数据结构化石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在文件系统中,相互独立的文件的记录内部是有结构的,传统文件的最简单形式是等长同格式的记录集合。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储存空间

数据的结构化是数据库主要特征之一。这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至于这种结构化是如何实现的,则与数据库系统采用的数据模型有关,后面会有较详细的描述。

(2)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小,易扩充。数据库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和描述数据,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一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这样就减小了数据的冗余,节约存储空间,缩短存取时间,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和不一致。对数据库的应用可以很灵活,面向不同的应用,存取相应的数据库的子集。当应用需求改变或增加时,只要重新选择数据子集或者加上一部分数据,便可以满足更多更新的要求,也就是保证了系统的易扩充性。

(3)数据独立性高。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或转换功能,使得当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改变时,数据的逻辑结构可以不变,从而程序也不用改变。这就是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也就是说,程序面向逻辑数据结构,不去考虑物理的数据存放形式。数据库可以保证数据的物理改变不引起逻辑结构的改变。

数据库还提供了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与某类应用所涉及的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或转换功能。当总体的逻辑结构改变时,局部逻辑结构可以通过这种映像的转换保持不变,从而程序也不用改变。这就是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举例来讲,在进行学生成绩管理时,姓名等数据来自于数据的学籍部分,成绩来自于数据的成绩部分,经过映像组成局部的学生成绩,由数据库维持这种映像。当总体的逻辑结构改变时,比如学籍和成绩数据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数据库为这种改变建立一种新的映像,就可以保证局部数据——学生数据的逻辑结构不变,程序是面向这个局部数据的,所以程序就无需改变。

(4)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控制功能,包括数据的安全性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控制及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

数据库是多用户共享的数据资源。对数据库的使用经常是并发的。为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和正确有效,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一定的功能来保证。

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防治非法用户的非法使用数据库而提供的保护。比如,不是学校的成员不允许使用学生管理系统,学生允许读取成绩但不允许修改成绩等。

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兼容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保证数据库的数据满足规定的约束条件,常见的有对数据值的约束条件。比如在建立上面的例子中的数据库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保证输入的成绩值大于0,否则,系统发出警告。

数据的并发控制是多用户共享数据库必须解决的问题。要说明并发 *** 作对数据的影响,必须首先明确,数据库是保存在外存中的数据资源,而用户对数据库的 *** 作是先读入内存 *** 作,修改数据时,是在内存在修改读入的数据复本,然后再将这个复本写回到储存的数据库中,实现物理的改变。

由于数据库的这些特点,它的出现使信息系统的研制从围绕加工数据的程序为中心转变到围绕共享的数据库来进行。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也提高了程序设计和维护的效率。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和可靠性。当今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阵地。

产品数据管理(PDM)是以软件为基础,管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电子文档、数字化文件、数据库记录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包括审批/发放过程、工程更改过程、一般工作流程等)的技术。它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市场需求调研、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的信息管理,并可在企业范围内为产品设计和制造建立一个并行化的协作环境。

PDM技术最早出现于八十年代初期,目的是为了解决大量工程图纸、技术文档以及CAD文件的计算机化的管理问题,后来逐渐扩展到产品开发中的三个主要领域:设计图纸和电子文档的管理、材料报表(BOM)的管理以及与工程文档的集成、工程变更请求/指令的跟踪与管理。现在所指的PDM技术源于美国的叫法,是对工程数据管理(EDM)、文档管理(DM)、产品信息管理(PIM )、技术数据管理(TDM)、技术信息管理(TIM)、图像管理(IM)及其它产品信息管理技术的一种概括与总称。

PDM技术在全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机械、电子、汽车、航空、航天以及非制造业等。目前,汽车工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实施PDM技术(如福特、通用等),航空/航天工业用PDM技术对企业进行重组(如波音、麦道等),非制造业(如交通、商业、电子出版等)应用PDM技术的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 PDM系统在文档管理、变更控制、配置管理与信息跟踪等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把它作为支持企业重组(如技术重组、产品重组、信息重组等)、并行工程、虚拟制造等的使能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O—O技术的发展,PDM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M技术是目前世界上非常热门、且飞速发展的技术,据美国一家公司预测,今后五年内,每年将以30%的年增长率发展,带来的效益也相当可观。通过减少用户的信息查询时间、设计变更的通告时间以及设计人员之间方便的协作环境,可使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以上。

一、PDM系统的主要功能

PDM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宏观管理和控制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的机制和构架,其主要功能包括:

1电子仓库

它是PDM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它保存了管理数据的数据(元数据)以及指向描述产品的相关信息的物理数据和文件的指针,它为用户存取数据提供一种安全的控制机制,并允许用户透明地访问全企业的产品信息,而不用考虑用户或数据的物理位置。

2工作流或过程管理

用来定义和控制数据 *** 作的基本过程,它主要管理当用户对数据进行 *** 作时会发生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数据流向以及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内跟踪所有事务和数据的活动。它是支持工程更改必不可少的工具。

3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

以电子仓库为底层支持,以材料报表为其组织核心,把定义最终产品的所有工程数据和文档联系起来,实现产品数据的组织、控制和管理,并在一定目标或规则约束下向用户或应用系统提供产品结构的不同视图和描述。

4查看和圈阅

为计算机化审批过程提供支持,用户利用该功能可以察看电子仓库中存储的数据内容(特别是图象或图形数据),如果需要,用户还可以利用图形覆盖技术对文件进行圈点和注释。

5扫描与成像

把图纸或缩微胶片扫描转换成数字化图像,并把它置于PDM系统控制管理之下,为企业原有非数字化图纸与文档的计算机管理提供支持。

6设计检索和零件库

对已有设计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便最大程度地重新利用现有设计成果,为开发新产品服务。

7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在PDM系统中考虑的较少,许多PDM系统只能提供工作流活动的信息。一个功能很强的项目管理器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每分钟项目和活动的状态信息。

8电子协作

主要实现人与PDM系统中数据之间高速、实时地交互功能,包括设计审查时的在线 *** 作、电子会议等。

9工具与“集成件”

为了使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共享信息以及对应用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要求把外部应用系统“封装”和集成到PDM系统中,并提供应用系统与数据库以及应用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

二、PDM技术的发展趋势

1网络技术在PDM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

基于网络平台和Java语言开发的结构灵活、用户界面友好的PDM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在PDM系统中通过Web实现全球化的信息查询、浏览、创建与更新已逐渐成为现实,并以此来支持全球化的虚拟企业的信息管理。

2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模型的标准化

由于PDM系统所要管理的数据类型及数据模型的复杂性,要求系统有良好的开放性,采用O一O方法建立系统管理模型与信息模型,并提供面向对象的建模工具与开发工具,支持用户的二次开发。另一方面,由于各系统功能不一样,其信息模型也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功能,不同系统信息模型差别也很大,如何实现PDM系统信息模型的标准化,为不同系统之间提供信息交换带来方便成为当务之急。

3PDM与MRP的功能渗透

一方面,PDM与MRP分别服务于工程设计与生产制造。PDM系统源于CAD/CAM应用与工程设计的需要,所以它管理的重点为工程信息。而MRP系统源于制造业的经营与生产活动的管理,包括经营、生产、物料需求的计划与制造资源的需求计划的管理。两者的桥梁纽带为BOM表。目前,二者之间通过相互集成,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又互相渗。PDM厂商首先将工程BOM与制造BOM统一PDM系统中进行管理,同时将经营计划、生产计划集成于PDM系统中,而MRP系统也在设法PDM系统的功能归人其中。

4过程管理与配置管理功能的强化

为了适应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复杂过程变的需要,各厂商竞相开发出独立的工作流程管理块,且功能不断变强,以满足工程更改、并行化产设计所必需的过程管理的需要。以配置管理为核心,将数据管理、工作流程管理与变更控制集于一体,形成更为强大的PDM系统。

SQL数据库是具有数据 *** 纵和数据定义等多种功能的数据库语言,这种语言具有交互性特点,能为用户提供极大的便利,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充分利用SQL语言提高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一、SQL数据库的应用领域

1、多媒体数据库

这种数据库主要存储与多媒体有关的数据,如语音、图像和视频数据。多媒体数据最大的特点是数据连续、数据量大、存储空间大。

2、移动数据库

这种数据库是在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移动计算机系统上开发的。数据库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无线数字通信网络传输。移动数据库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访问数据,为一些业务应用和一些突发事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空间数据库

目前,这种数据库发展迅速。它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库(也称为GI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数据库。其中,地理信息数据库一般存储与地图相关的信息数据;CAD数据库一般存储机械、集成电路、电子设备设计图纸等设计信息的空间数据库。

4、信息检索系统

信息检索是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从数据库中查找相关文档或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用户。信息检索领域与数据库领域同步发展。它是一个典型的联机文档管理系统或联机图书目录。

5、分布式信息检索

这种数据库是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广泛应用于Internet和远程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数据库的发展更为迅速。许多网络用户(如个人、公司或企业等)将信息存储在自己的计算机中。

6、专家决策系统

专家决策系统也是数据库应用的一部分。因为越来越多的数据可以在网上获得,特别是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经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专家决策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SQL数据库现状

1、自主研发

国内自主研发关系型数据库的企业、单位基本上都是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而且都是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到今天,有代表性的厂商有:达梦–由华中理工冯玉才教授创办,完全自主研发。以Oracle为参照、追赶对象。

2、引进源代码

引进数据库源代码发展国产数据库,如今,经济发展,而且IBM也愿意迎合国人对于国产化的诉求,将搁置多年的Informix源代码拿出来,发挥余热。2015年以来,与IBM签订源代码授权的公司有华胜天成、南大通用(Gbase8t)和星瑞格。这三个公司成为以引进Informix源代码发展国产数据库的代表。

三、SQL数据库发展前景

1、产品形成系列化

一方面,Web和数据仓库等应用的兴起,数据的绝对量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另一方面,移动和嵌入式应用快速增长。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数据库正在朝系列化方向发展。

2、智能化集成化

SQL数据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企业和组织收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现实直接导致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ataMining)等技术的出现,促使数据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支持各种互联网应用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网络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支持Internet(甚至于MobileInternet)数据库应用已经成为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方面。例如,Oracle公司从8版起全面支持互联网应用,是互联网数据库的代表。

扩展资料:

SQL包括了所有对数据库的 *** 作,主要是由4个部分组成:

1、数据定义:又称为“DDL语言”,定义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包括定义数据库、基本表、视图和索引4部分。

2、数据 *** 纵:又称为“DML语言”,包括插入、删除和更新三种 *** 作。

3、数据查询:又称为“DQL语言”,包括数据查询 *** 作。

4、数据控制:又称为“DCL语言”,对用户访问数据的控制有基本表和视图的授权及回收。

5、事务控制:又称为“TCL语言”,包括事务的提交与回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QL数据库

文/陈根

现代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从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C)向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的转变。

全球商品链是围绕最终可消费的商品而发生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劳动生产的链式过程。而随着完整商品交易组织方式的碎片化,以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独立的生产要素体系的解构, 高度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片断得以在大规模精细化分工与重组的基础上实现全新的跨国链接 ,进而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国际生产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价值分析被引入了全球商品链,并进一步形成了如今的全球价值链 ——产品和服务在生产及出售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使产品增值的一系列阶段,其中至少有两个阶段在不同国家完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部门或公司参与了GVC的(至少)一个阶段,那么它就参与了GVC。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疫情与中美经贸摩擦互相交织,正在催化新一轮的全球价值链调整。

全球价值链从扩张到收缩

全球价值链被提出,用于解释在全球范围内将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等创造价值的环节分包到不同国家,企业通过参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来获取相应价值增值的贸易活动。 可以说,全球价值链是过去三十年间各国经济贸易融合的最重要的产物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关贸总协定升级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化大生产不断扩张,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巨大发展——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价值链长度也在快速延长。同时,中间品贸易开始超越最终产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发展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价值链和国际贸易的中心之一 。第一 财经 研究院的ULC数据库显示,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上,中国已超越美国、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大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几乎所有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中国。

麦肯锡研究院曾择取了20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分析了全球各国对中国消费、生产和进出口的依存度。其研究发现,伴随着中国制造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尤其是在电子、机械和设备制造领域,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既是扮演“世界工厂”角色的供应方,近年来作为“世界市场”的需求方角色也越发重要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全球价值链在1990年到2007年期间增长最为迅速,交通、信息和通信领域技术进步,以及贸易壁垒降低吸引制造企业将生产流程延伸至国境之外。并且,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中国、德国、美国为中心的亚洲、欧洲、北美三大区域价值链网络。

然而,这一全球价值链扩张趋势,在2008年后开始发生了转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这一年,全球价值链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达到了52%的巅峰值,而后,该指标呈现出了向下波动的发展态势。这一现象与全球贸易增长放缓同步发生。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2001年外,全球商品贸易增长量一直保持在全球GDP增长量的15倍至2倍的水平。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情况出现了变化——

2012年和2013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量相当于全球GDP增长量;随后三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量低于全球 GDP增长量;2017年和2018年出现了反d;2019 年,全球商品贸易在美国与其他国家持续的贸易紧张关系下陷入停滞,并在接近年底时出现下滑,总体小幅下降01%。

而今,全球贸易增长率比低迷的全球GDP增长率还要低,而在过去的景气时期,全球贸易增长率约为全球 GDP增长率的两倍。 2020年新冠疫情更是对全球贸易造成了巨大冲击,根据 WTO的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更是将大幅下降13%~32% 。全球价值链的转变成为基本事实。

多因素驱动全球价值链转变

全球价值链的转变有多方面的动因。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均未实现完全出清,产能过剩导致世界经济总量增速放缓,投资增速放缓尤为显著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过去二十多年高速发展所累积的经济 社会 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围绕人口、债务等问题的结构性矛盾被放大和激化,使得全球保护主义浪潮兴起。

其次,主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如中国,开始进行广泛的国内中间品替代国外中间品,使得纯国内生产活动代替全球价值链生产

并且,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APL)和单位劳动力成本(ULC,生产每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成本,数值上升代表竞争力下降)均出现了快速的上升,而在同期内,全球制造业第三、第四大国的日本和德国单位劳动力成本持续下降。 这也使得制造业迁出中国端倪初现,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价值链的变动。

其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多国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干预力度加强。 在美国转向“美国第一”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前,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已经造成发达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制造业回流现象。

2011至2014年间,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四国中,制造业回流最为活跃的前四个子行业分别是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电子电器产品和其他制造业,其中化学制品企业的回流最为显著。

美国所采取的加征关税、 科技 禁令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加了跨国贸易成本,大幅提高中间品及产业链成本,影响了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决策布局,加快了部分产业链回迁与转移,引发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重构。

最后,劳动力替代工具(如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制造业生产,进一步降低了在全球最低成本之地配置资源的必需性,也形成就业市场错配

根据马林和基里奇的研究,在金融危机前全球价值链与机器人使用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这意味着,在市场环境较好的时候,企业通过增加机器人使用和推动全球价值链两个手段来降低成本与扩大生产规模。

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价值链与机器人的使用呈现明显互相替代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在产能过剩时,机器人将更多地作为全球价值链的替代品而出现。他们进而发现,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不确定性上升300%和利率下降30%,那么机器人的应用率将提高76%,并导致全球价值链显著收缩。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全球价值链的挑战,旨在全球竞争与位阶重整中进行创新或者对整个价值链进行重新配置。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价值链重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疫情进一步冲击了全球价值链,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比如,疫情和疫情防控措施导致中间产品的生产及运输遭遇延迟或停止,使得企业无法获得关键投入品的风险增加。许多生产率较高的全球价值链参与者都依赖于及时交付投入和精益库存管理,但这些举措可能会导致身处全球价值链中心的国家成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此外,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认为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将影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进而影响全球价值链 。全球前5000家跨国企业(MNE)因疫情平均向下修正了30%的年内盈利预期,并且这个趋势仍将持续。

受打击最严重的行业为能源、基础金属、航空业和 汽车 产业。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盈利预期修正幅度最大,下修幅度达到35%,高于发展中经济体的20%。断崖式下滑的盈利前景将使全球FDI下降30%至40%,而跨国企业FDI是全球价值链进一步深化的主要推动力。

但同时要看到的是,疫情作为催化剂,也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部分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制造模式和组织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促使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分解、融合和创新,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发生严重变形,各环节的附加值发生相应变化

这为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增添了新要素,使得价值链逐渐向新经济体和链条的更高层次延伸,以 Al、5G、智慧物流、线上支付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已初现规模,其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全球价值链重构是一种兼顾价值链升级与价值链治理的国际分工活动。事实上,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发生是客观的必然,而疫情则为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增添了 科技 的要素。

如果说,早期探讨“全球竞争与位阶重整”时认为“重构”是价值链参与者在执行价值链活动中进行创新或者对整个价值链进行重新配置。那么, 现阶段全球价值链的重构还关系价值链分工在纵向和横向维度上的“伸”与“缩”及网络节点位移,并同时受产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全球经贸规则等变化影响

把握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契机成为现阶段的各国政府的共识。中国政府想要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浪潮,抢占经济与技术双重制高点,必须选取合适的重构路径,迅速做出链条转换和路径选择的战略设计和方针。

一是要认清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真实地位。 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的总体技术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依然明显。

当前,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总体上是相对于除美国以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提升,而非直接挑战美国的领先地位,中国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同主要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竞争会逐渐加剧。

二是要选取合适的重构路径 。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路径分为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被动接入国家价值链和主导创建区域价值链三种,并且根据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选取的路径也有差异。

根据国家“双循环”的宏观经济理念,各条路径并不是独立存在 。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趋向于全球化背景下选择被动接入国家价值链的重构路径,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趋向于自主创新的同时,创建主导区域价值链重构路径。

三是提升技术水平和完善国内供应链网络。 在同发达国家技术竞争逐渐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本积累,推进自主技术创新,同时通过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努力提升我国的整体技术竞争力。

从长期看,要坚持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开放,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增强我国企业对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适应能力,吸引高水平生产要素向中国集聚,为持续完善国内供应链网络、推进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疫情扰乱了全球价值链,也在危机中孕育着新机,顺势而为,以锻造升维竞争的全新赛道。

一、 数据库的发展:数据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层次型和网状型:

代表产品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的层次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IMS。

2、 关系型数据型库:

目前大部分数据库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提出了关系模型。其代表产品为sysem R和Inges。

3、 第三代数据库将为更加丰富的数据模型和更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为特征,以提供传统数据库系统难以支持的新应用。它必须支持面向对象,具有开放性,能够在多个平台上使用。

二、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1、 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技术对数据库发展的影响:

数据库研究人员借鉴和吸收了面向对旬的方法和技术,提出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2、 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组合:

3、 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SQL数据库的应用领域、现状、发展前景、陈根:从扩张到收缩,重构全球价值链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419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