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处理阶段:
主要工作是将头文件插入到所写的代码中,生成扩展名为“.i”的文件替换原来的扩展名为“.c”的文件,但是原来的文件仍然保留,只是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文件发生了改变。(这里所说的替换并不是指原来的文件被删除)
2、汇编阶段:
插入汇编语言程序,将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编译器首先要检查代码的规范性、是否有语法错误等,以确定代码的实际要做的工作,在检查无误后,编译器把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同时将扩展名为“.i”的文件翻译成扩展名为“.s”的文件。
3、编译阶段:
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指令,并将指令打包封存成可重定位目标程序的格式,将扩展名为“.s”的文件翻译成扩展名为“.o”的二进制文件。
4、链接阶段:
在示例代码中,改代码文件调用了标准库中printf函数。而printf函数的实际存储位置是一个单独编译的目标文件(编译的结果也是扩展名为“.o”的文件),所以此时主函数调用的时候,需要将该文件(即printf函数所在的编译文件)与hello world文件整合到一起,此时链接器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将两个文件合并后生成一个可执行目标文件。
c语言运行方式如下:上机输入和编译源程序。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程序,最后将此源程序以文件形式存放在文件夹内,文件用.c作为后缀,生成源程序文件。对源程序进行编译,先用c编译系统提供的“预处理器”对程序中的预处理指令进行编译预处理。例如,对于#include指令来说,就是将stdio.h头文件的内容读进来,取代#include行。由预处理得到的信息与程序其他部分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可以用来正式编译的源程序,然后由编译系统对该源程序进行编译。
编译的作用是对源程序进行检查,判定程序有无语法的错误。直到没有错误时,编译程序自动把源程序转换为二进制形式的目标程序进行连接处理。经过编译后所得到的二进制目标文件还不能供计算机直接执行。一个程序可能包含若干个源程序文件,而一次编译只能得到与一个源程序文件相对应的目标文件,
只是程序的一部分,必须把所有编译后得到的目标文件链接装配起来,再与函数库相连接成一个整体,生成一个可供计算机执行的目标程序,称为可执行程序,即使一个程序只包含一个源文件,编译后得到的目标程序也不能直接运行,也要经过连接阶段,因为要和函数库进行连接,才能生成可执行程序。运行可执行程序,得到运行结果。把f.exe输入计算机,并使之运行,得到结果。
作为一种编程语言,本身是谈不上工作原理的,实际上C语言所有的语法,正是C语言编译器的工作原理或者工作机制的具体实现。要细致的讨论起来是不可能,但是作为C语言程序员,必须了解这个大致的流程。一个程序,从C语言源码,到系统可执行的文件,一般经历四个过程。1、预处理阶断,这个阶断是文本处理阶断,有预处理器来完成,会将源码中的带"#"开头的预处理命令进行相应的处理,在Linux上C语言的预处理器程序是cp命令。
2、编译阶断,这个阶断是有C语言编译阶断,在Linux上C语言的编译器是cc命令,它将C语言源码转换成汇编指令。
3、汇编阶断,这个阶断是汇编编译阶断,在Linux上C语言的汇编器是as命令,这个阶断会将汇编指令编译成二进制机器码。
4、链接阶断,这个阶断是会将汇编阶断生成的机器码目标文件,装载成一个系统可执行的文件,在Linux平台以ELF格式进行组装,在Windows平台上以PE格式进行组装。在Linux平台上的链接器命令为ld,在windows平台上的链接器命令为linker。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