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原理:
输入信号经由IC1-1、及外围元件所组成四阶低通滤波器进行变化斜率为24db/oct的低通处理(图中值fc=70Hz,A=82dB)后再由以IC2-1为中心的反相交流放大器进行10倍缓冲放大后输出。
被大幅度提升了强度的低频信号与原始信号分别由C4、C3送入IC2-3进行混合处理,由C5输出混合信号。W控制低频信号与原始信号的混合量,为了保证将W关完时C5输出信号为‘原汁原味’,本级增益设置为0dB。
元件选择:
决定低通截止频率的R,C 误差要小于1%,R2--R5可以从误差为5%的电阻中挑选,均用1/8W RJ系列;无极电容用CL系列,C4,C4,C5用钽电解;阻容元件最好能用数字表选测,IC用正宗TL084。
注意事项:
使用时将本电路串接于信号源与功放之间即可。
低音频段:
31 (建议+6——+8)这个频段单独听如果能量不是很强的时候人的耳朵是很难听清的,比较难听出细节部分,所以这个频段高了耳机容易过载,太低了声音就会没有力量的感觉
62 (+8——+10)这个频段对于重低音来说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频段,就是贝斯的频段,所以要重低音就要调的很高,建议要比31这个频段高一点。
125(+2——+6)这个频段的声音主要是架子鼓里的底鼓,如果太高了会感觉到鼓的声音很杂,反而会破坏低音的效果,容易把62的给掩盖掉。
扩展资料:
中音频段调节:
中低音
150Hz-500Hz,是声音的结构部分,人声位于这个位置,不足时,演唱声会被音乐淹没,声音软而无力,适当提升时会感到浑厚有力,提升过度时会使低音变得生硬,如再加上混响,则会严重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中音
500Hz-2KHz,包含大多数乐器的低次谐波和泛音,是小军鼓和打击乐器的特征音。适当时声音透彻明亮,不足时声音朦胧。过度提升时会产生类似电话的声音。
中高音
2KHz-5KHz,是弦乐的特征音(拉弦乐的弓与弦的摩搡声,d拔乐的手指触弦的声音某)。不足时声音的穿透力下降,过强时会掩蔽语言音节的识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低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衡器
车载重低音怎么调,需要找到设置,然后才找到音效设置,这里面有均衡器,通过均衡器就可调整了。有非常多车友基本都是喜欢在开车时听音乐的,这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
车辆的音效基本都是可以设置的,车友们只要调整均衡器就可改变音效了。
有些车友对车辆音响的要求非常高,这部分车友在买车之后会改装我们自己的音响。
假如要改装音响,那必需要去专业店家施工,不专业的店家会破坏原车线路。
提倡在改装音响以前,做一下全车隔音,这样子的话同样是可以提高效果的。
车载重低音怎么调,需要找到设置,然后才找到音效设置,这里面有均衡器,通过均衡器就可调整了。
有非常多车友基本都是喜欢在开车时听音乐的,这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
车辆的音效基本都是可以设置的,车友们只要调整均衡器就可改变音效了。
有些车友对车辆音响的要求非常高,这部分车友在买车之后会改装我们自己的音响。
假如要改装音响,那必需要去专业店家施工,不专业的店家会破坏原车线路。
提倡在改装音响以前,做一下全车隔音,这样子的话同样是可以提高效果的。
原则上都是将低音段调高。重低音一般指的是20Hz到80Hz的声音。以Windows7音频增强里的均衡器为例,重低音是31Hz和62Hz,将这两项拉高即可,同时要注意增强的幅度,防止爆音。
如果增强幅度不够,可尝试一下SRSAudioSandbox里的TruBass,效果很明显,还能自定义增强频率段。某些电脑Windows7 *** 作系统带有微软自己开发的PlayFx音频增强技术,其中的低音增强与SRSTruBass类似,效果不错。
图形均衡器,英文名为GraphicsEQ,又简称“EQ”,但是真正的“EQ”(均衡器)代表的意思更为广阔,即EQ包含“图形均衡器”。图形均衡器用滑动控制器(滑块)作为参数调整的多段可变均衡器。滑动控制器下的标识与其频率响应所对应。每个音乐播放器都有一个EQ,称为“调整音效”。如在千千静听、WindowsMediaPlayer和RealPlayer中均有一个EQ。EQ中每一频段的中心频率与带宽是固定的。
汽车多媒体音响设置里,就可以找到高低音调节。车厢内类似于一个音箱的混响室,个别歌曲可以根据车主喜好调节高低音,但是一般而言全部调放中音即可。相关介绍如下:1因为车上的硬件,特别是扬声器,因结构、成本的原因,导致高低音一部分发声能力相对不足,就需要对高低音进行增强。2每个人听音乐爱好不同,有的车主喜欢听清晰、明亮的声音,就调整高音旋钮,也有车主喜欢听浑厚、饱满的声音,就调低音旋钮。3有的音乐本身风格不一样,需要调整高低音,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体验。4一些车主喜欢的歌手声音特色,需要调整高低音来凸显。需要注意,高音不要调太高,对耳朵有伤害,因为耳朵接受高音的部位很容易受到损伤,而且是不可逆的伤害。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