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迷你书本制作教程如下:
这里准备做的书的页面尺寸为25厘米x325厘米,但你可以随意更改这些尺寸。
首先取一张A4纸,沿一侧用铅笔标记,间隔25厘米。将金属尺放在两个相对的标记之间,并用工艺刀切割纸张。重复这一过程,将纸张切成25厘米宽的条带。从麦片盒上剪出纸板做成模板。模板需要有直角,尺寸为25厘米x 325厘米。
迷你书本
使用此模板将纸条切割成页面。放一块厚纸板,将模板放在几个纸页(大约5个)的顶部,将边缘对齐。
然后将图钉穿过模板上的标记点并穿过页面,在每个页面上的相同位置制作4个孔。现在需要从麦片盒中切出前后盖。使用已有的模板作为参考,因为封面需要稍微大一些。一旦你剪下一个封面,用它作为模板切出一张相同的作为封底。
封面要做一个向外的“铰接”结构,以便可以轻松访问内部页面。所以现在需要将前盖横向切割距离一边约075厘米。将后盖放在装饰纸的顶部,使其距离一条直边约075厘米。使用铅笔在卡片周围做出浅色标记,距离每侧约075厘米。
使用这些标记剪切出矩形纸张。然后你需要使用双面胶带或胶水将后盖粘在这张纸的中心。用剪刀剪掉纸片上的4个角折叠并将多出来的部分粘在后盖上,然后晾干。前盖板完全相同,但要留有一个非常小的间隙。间隙应该等于正在使用的纸板的厚度。
1纸板的使用
应选用专为精装书籍和画册生产的书封壳纸板,并且储存时间需达到半年以上。这种纸板的收缩率小,可减少制作书封壳时发生形变的可能性。在切纸机开料时,先在成品尺寸上每边加2mm余量,开出毛样后,对裁切斜边加工成光边,消除单刀切料产生的斜边,减少包边后起泡及包边歪斜。纸板尺寸长为书芯长加6mm,宽为书芯宽减2mm。
2中径纸的使用
一般选用80~240g/m2的纸张。如果将纸张按纵纹方向裁切,并作为中径纸的长,可防止其收缩后书背不平。中径纸长和书封壳纸长相等,宽为扒圆起脊后的书背弧长(方背书为书背宽加2倍纸板厚)。
3辅助材料的使用
(1)堵头布先用淀粉上浆。粘堵头布时位置要正确,不歪斜;堵头布的棱角边应露在书芯上下端切口的外边,且与切口平行;粘贴后挺直,要黏结牢固,两边余量一致。其长度比书背宽长1mm。
(2)纱布选用浆纱布。其长度比书芯短22~26mm。宽度比书芯厚多40mm。
(3)书背纸一般用100~120g/m2的胶版纸,使纵纹顺着书背的上下方,以方便分割。
(4)书芯带使用5~8mm宽的丝织带,以书芯对角线长为丝带长,一般粘贴在书背上15mm处。
4封面料的使用
客户要求使用漆纸类全布料的尺寸为:长是纸板长加30mm,宽是2倍纸板宽加中径纸宽再加44mm(包边尺寸取15mm)。材料备好后先烫印后制壳,以防止制好壳后因刷胶原因使纸板不平,造成烫迹花版、野金及亮度不够。
书芯加工的控制
各种书芯的结构不同,造型加工方法和步骤也不完全相同,但基础加工如书背刷胶、粘纱布、粘堵头布、粘书背纸等是基本相同的。经过前几道工序后进入压平工序。
1压平
因书芯压紧可消除应力,闭合针头,并使书背平整且呈直角,将书芯根部压紧和折页产品书芯破口边压紧,防止成书后出现台阶。并且每本书在此时进行普检,清查多帖、少帖,在书背上做检验责任记号,做到书芯无错帖。压平时将锁线后的书芯撞齐、放平、放正,压力适当,使书芯坚实程度一致,即保证书背厚度一致,并防止缩帖、压滋、压滚现象。
2第一次刷胶
书芯打好捆后,用稀薄的胶黏材料在书背面间隔地涂刷,构成一层柔韧的薄膜,使书芯基本定型,以在下道工序时不发生相互错位,完成第一次刷胶。
3切书
三面裁切要求书本方正,裁切误差小。
4扒圆
精装书籍书背的标准圆弧应以书芯厚度为直径,书背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约为130°,但书芯越厚其圆势应越小一些,书芯越薄则圆势应越大一些。为了统一加工后书芯的圆弧尺寸,每本书扒圆后要与专制的模具圆弧相比较,保证弧长及后道工序的飘口一致。手工扒圆时可用蒸汽熨斗,将书背朝上叠在一起,放上一条毛巾,用蒸汽来回熨烫几次,使书背胶发生软化,再用木榔头敲打就可用手工将圆扒好,此法能防止铜版纸插页受潮皱褶或粘边,提高装订质量。
最后按质量要求完成粘丝带及“三粘”工作。
书封壳制作的控制
制作书封壳时,首先调好蒙面架尺寸,在上挡规上做好书背宽标记,保证书背字居中。在放入纸板时,纸板要向左右两边靠,克服纸板在裁切时存在的误差,保证每个书封壳做好后尺寸一致。书封壳在按质量要求做好后,四边再用竹刮刮紧包边,防止包边不紧及起空。然后将两本书封壳的封二对封二叠放,中缝处各垫上与书封壳同样厚的纸板,使封面中径边下压。每堆刚做完的书封壳在控制压力的状态下压紧一次,再把封面分开,拿走垫条,朝一个方向摊平堆放,上面再压上重物,防止翘曲。在上书封壳前要将封壳竖起阴干,使其自然干燥。在梅雨季节还要在制壳胶中加入防腐剂,防止在自然阴干时发霉。
上书封壳工序的控制
上书封壳时,首先在书封壳的内槽刷胶,然后按书芯与书封壳的反正,进行试套壳,使天头、地脚、前口的三面飘口相等,用压槽机压槽后,传给扫衬人员进行扫衬,先压沟槽后扫衬,可防止吸湿能力较强的环衬纸吐衬。
接下来将上面的书封壳掀开,用7寸羊毛刷蘸适量糨糊,从环衬中间向四边均匀涂刷。然后将书本前口对前口错开堆放,进行压平,排除衬页与书封壳中间留存的空气,使它们黏结更牢固、平服。如果是铜版纸环衬,在两页之间还要垫上覆过膜的废封面,膜面朝向书芯,帮助吸湿,并可防止水分进入环衬,使书页打皱。另外要求套壳人员在环衬上盖上个人工号,防止将书芯颠倒。试套壳后的书要检查三面飘口是否一致,书背与书脊是否平服。扫衬人员要在毛刷快到边时将其提起,防止野胶以及产生切口粘连。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一般情况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传统的出书方式,找几家图书公司和出版社,合作出书,双方赢利,其合作方式有:一种是买断出版权、发行权,另一种是作者从每本书里抽取百分之几的利。即每买一本给作者多少等。这一种是出版社发行出版。
第二种是个人出书发行:首先排版、设计,然后找出版社申请书号(买书号),一本单本书号,在15万元,审稿费在几千元。当然要根据字数而定,这只是起价,如果超过百万字的话,最少也得3万左右。(审定时要复合出版社出的要求)等申请下来后,把整理好的稿件教给出版社,再由出版社的编辑进行审稿,一般情况都是三校一合红。他们要改三边,将文字的错误率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通过后,出版社最后给您版权页的CIP数据以及委印单合同,然后,你再拿着委印单给印刷厂,印刷厂根据你的委印单进行印刷。当然还有丛书号,一般情况3万左右,可以出10-15本类同的书。(不过这是一种打擦边球的书号,原则上没有丛书号。)
第三种是个人收藏类:只单单印刷几十本,送给朋友,或是自己收藏的。那就用不着书号。只需要付成本费和上机费,也就是短版印刷。当然,这样下来每本的成本大概在50元左右。(同样包括封面设计、正文排版、正文定稿等。)如何制作小册子书籍
自己动手,打造出单行本似的小册子,方法如下:
首先新建一个Micrusuft Word 2003的文档,点击“文件”→“页面设置”,d出一个对话框,
在对话框里面设置好页边距,再在“多页”中选择“书籍折页”即可以完成书籍折页的设置,
这里建议推荐使用五号字体,这样的排版比较紧凑,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
接下来就是页码的设置,单击“插入”→“页码”,这里推荐的是,“对齐方式”选择“外侧”,当然也可以选择“居中”。
最后就是打印了,打印也有相应的技巧,打印时,点击“文件”→“打印”,d出一个对话框,d出对话框后,不要忘记,一定要在“手动双面打印”前面的□里面点上√,最后点击“打印”,
打印全部的第一面后,会d出一个对话框“请将出纸器中已打印好的一面的纸取出并将其放回到送纸器中,然后按下‘确定’,继续打印”,
把打印好的纸张翻面并从新摆放好,单击“确定”,即可完成
过程如下:
一、 选题评估
拿到书稿,先要判定这个选题是否有出版价值。
不是能写成一刀厚厚的稿子印刷一下就是书了。出版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编辑需要有一定的洞察力,比如哪些会成为未来的热点。请注意,并不是当下的热点。因为书的出版周期起码要两三个月,当下的热点可能马上就过时了。
二 、审稿
一本书的出版要经历三审三校,三个轮次审核的人不能重复,以免看不出问题。
相对来说初审是最辛苦的,除了要看大家认为的“校对”的活——看错别字,有些词大家都在用看起来没错,但真的做编辑就会发现第六版的《汉语大辞典》和第五版某些字用法是不一样的,需要用最新的。
还要看前后逻辑是否正确,相关的知识性的内容有没有错误,都需要一一查对。比如某某国君的陵墓作者写的时候考古还没发现,写了位置不可考,但是如果在编辑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就要修改。
相对来说复审和终审时间会短一些,复审会对人名、地名等等进行再次核查。终审如果发现书稿中有不合适的内容会要求删除或者调整。
三 、出版方案&设计
虽然腰封是一个经常被吐槽的东西,很多人买来书第一件事就把腰封扔到垃圾桶里。但是对于现在很多书都有塑封、书店又不会拆开展示的情况下,腰封、封底文案还是非常重要吸引读者购买的因素之一。
在做出版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受众人群是什么、核心广告语是什么、前后勒口、封面封底文字有哪些、书的形态是怎样的等等。
四 、选纸
在做编辑前,我一般只会摸纸的手感好不好,什么克重、松厚度根本不知道的。虽然我以前也做过印刷的项目,一般也只知道一些常规用纸的种类和克重,而经过做书还要了解纸是什么原料做的,是不是顺纹,如果不顺纹书就不能平整地摊开。
五 、排版校对
版式确定之后就是排版,排完是三次校对。排版公司会进行一次折校,然后编辑进行校对,校对时还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改完之后就可以出蓝样了。如果蓝样没问题就可以下印了。
六 、营销
你以为一本书下印之后编辑就没事了?No!如果营销没做到位,就可能埋没一本好书。营销资料包括媒体资料、页面资料、新媒体文章。
首先说媒体资料,编辑至少要写新书信息、新闻稿、编辑手记,以及准备好各种、海报,海报上的文案不能随便写,一定要突出特点,在5秒钟内打动读者。很多编辑都是博士、硕士毕业,写出来的文案很漂亮,但是读者如果看不懂那就白搭。文案的关键就是要“说人话”。
其次是页面资料,现在的书,尤其是小说,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网上售卖的。所以编辑还需要写网页标题、编辑推荐语、准备精彩文摘等等。有多少个网站卖就得准备多少份。
最后是新媒体文章,要结合热点写软文、看这本书有多少个角度可以挖掘。写完文章还不够最好,还得自己找好分发的微信号、敲定推送的排期。
扩展资料:
活字版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寻找写刻的材料。最早书写材料都取自于自然界,如: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等,都是其例。但这些材料,各有缺陷,无法充分发挥文字的纪录功能。
春秋战国时代,知识日渐普及,着书立说,大行其道,为应需要,简书和帛书乃相继产生。是用竹或木制成狭长的条片,书写时,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续下来,然後再依顺序由右而左的排列,并以绳索加以编连,这样一部著作,便能连贯而完整。
帛书是丝织品写成的图书,由于帛性柔软又轻便,携带及阅读均感便利。只是简书笨重,帛书昂贵,都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人们又发明纸张来取代它们。
纸的出现,约在西汉时期,史书正式的纪录是公元一○五年。由于纸张具有轻柔及低廉的长处,因而,很快的成为生产图书最主要的材料。纸出现以后,虽然解决了图书生产方面的许多问题,但是生产图书,犹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写,既费时又费力,还是欠缺方便。
人们遂从长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经验中,启发了雕版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产图书方法,终于发明。以古法示范造纸过程。
雕版印刷术约在初、盛唐时代出现,由于它是手工业时代生产图书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广利用,成为五代、两宋以後生产图书的主力。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0四一~一0四八)又有人发明活字排版印刷。
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
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简策之後,中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型制约有:卷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
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 *** 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在中国早期即有了护书用的铜制护套。
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日的方式。今日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
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当然,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小人书
对口袋书没有完全准确的界定,大抵是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
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口袋书从此流行于世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 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 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 古代写本书 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 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