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高频交易(HFT)的面纱,一个程序化交易的世界

揭开高频交易(HFT)的面纱,一个程序化交易的世界,第1张

你所认识的“ 高频交易 ”在大脑里是个什么样的概念?速度、频率、策略还是隐秘性?

究竟什么是“ 高频交易 (HFT)”?或许久经沙场的交易老将也难以赋予它一个具体的定义。即便是美国证监会(SEC)也只是泛泛地给予它几个特征描述,比如平均持仓极短、超高速下单以及大量发送和取消委托订单等。

另外,不知你发现没有, 高频交易 公司的重要人物都保持低调,尽量让自己不出现在镁光灯下,同时很少 高频交易 公司会公开交易业绩。这或许是其被称为“隐秘性”的原因吧。

高频交易 的起源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下历程:

17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功跨越国界在同一类证券价格上进行套利,他们使用信鸽传递消息,因此总是先于竞争对手。

1983年——彭博(Bloomberg)获得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Lynch)3000万美元投资,建立了首个计算机系统,以向华尔街金融公司提供实时市场数据、金融运算和分析。

199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给予电子交易所授权,这一步为执行速度是人工速度1000倍以上的计算机化 高频交易 服务铺平了道路。

二十一世纪交替之初—— 高频交易 已经达到数秒执行时间,到2010年时,这个速度已经下降到毫秒和微妙,2012年达到纳秒。

2010年美股闪电崩盘——2010年3月6日,价值41亿美元的电子交易引发了金融市场的闪电崩盘,道琼斯指数在单个交易日内狂跌1,000点,市值蒸发近1万亿美元。在市场走上恢复道路之前,市场依然能出现5分钟暴跌600点的情况。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认为HFT公司在这次崩盘中应负主要责任。

2011年——纳秒交易技术推出:一家名为Fixnetix的公司研发出微芯片,使得交易执行速度达到纳秒。(1纳秒=0.000000001秒)

2012年—— 高频交易 在美国股票交易中达到约70%的比例。

2012年——很多IT公司开始在HFT技术上投资数百万美元。一个特别为HFT推出的新电脑芯片使执行速度提高到.000000074秒;而一个价值3亿美元、横跨大西洋的电缆线项目正在建设中,目的仅是为了将纽约和伦敦之间的交易时间减少0.006秒。

2013年——在2010年的闪电崩盘后,经济学家就一直对 高频交易 的风险性争执不休。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Michael Spence认为, 高频交易 理应被禁止。

高频交易 公司分类

高频交易 公司会通过多种策略来交易,直至盈利。这些策略包括不同形式的套利,比如波动性套利、统计套利等,也有全球微观策略、做多/空股票、做市等等策略。

而交易的执行非常依赖电脑软件、数据处理的高速,将交易中的延迟降到最低。

如大多数人知, 高频交易 公司通常使用的是私人资金、私人技术和私人策略来实现盈利。要剖析 高频交易 ,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更多 高频交易 公司的类型、它们极大盈利所使用的策略。

大体上可以将 高频交易 公司划分为3大类:

最常见、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 高频交易 公司是独立的自营公司。自营交易公司使用的资金来自公司本身,而非客户的资金。因此,交易盈利也属于公司,而不是外部客户。

一些 高频交易 公司是经纪交易公司的一部分。我们会听说一些经纪交易公司设有自营交易平台,这就是执行 高频交易 的地方。这个部门的业务也通常和母公司的常规业务,它不对外开放。不过,美国2010年出台的“沃尔克法则”禁止投行设立自营交易平台或者进行此类风投基金投资,所以美国大型银行都逐步关闭了 高频交易 业务。

最后,是我们最熟悉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的主要目标是捕捉证券等不同资产类别报价的漏洞来进行套利 *** 作。

高频交易 公司如何盈利?

自营交易员使用的策略非常多,有些的策略很普遍,还有一些则备受争议。

高频交易 公司从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它们买入的同时,也会在高于现行市价水平设置限价单卖出,在低于现行市价水平买入。买入和卖出之间的价差就是它们的盈利。因此,这些公司青睐做市模式,以更好的从买卖差价中获利。这类交易是通过在高速运行电脑上使用算法交易来执行。

高频交易 公司的另一收入来源就是为电子通讯网络(ECN)和交易所提供流动性来获取报酬。HFT公司扮演着做市商的角色,它们提供买卖差价及部分流动性。

高频交易 公司也会寻找不同交易所的证券、外汇等资产类别的差价。这类套利交易也叫统计套利,自营交易员在不同的交易所寻找不一致的价格。通过超高速的交易行为,他们能够利用极小的市场波动盈利而甚少引起注意。

高频交易 公司还会利用造势来盈利。HFT公司刻意大量进行某种股票的交易,以此吸引到其它算法交易者来交易这种股票。这种“人为制造”的价格波动很快就会恢复原本的状态,而HFT公司就会在价格波动前建仓,在趋势回落前出场,以此获得盈利。

为什么说 高频交易 提高了流动性?

外汇交易者必须考虑货币对交易的买卖点差,这是他们交易的成本之一。一种潜在资产的波动性越大,点差就越大。而 高频交易 系统不断提供流动性,减小了点差,因此也就降低了滑点的可能性、以及交易者的成本。

如果说流动性是交易质量的保证,那么滑点就是交易者必须考虑的成本和风险因素。滑点就是你交易标的出现的价格变动。即便是在流动性高的主要货币对(比如美元/日元)中,滑点也是存在的,而次要货币对和稀有货币对(或者是比较冷门的货币对,相对流动性不足)的滑点相对更多。就交易时段来说,流动性较低的时段,滑点就越多。

大多数交易者都从高流动性中获利。但是这种获利依然是要需要代价的。在高流动性的外汇市场,这个代价就是有很多交易者正从创造这种流动性中获利。 高频交易 者提供了流动性,但是同时他们也从交易者身上带走了盈利。

此外,交易所也需要流动性来保证交易的执行,因此它们对 高频交易 者是有需求的。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共赢。

随着未来IT技术的升级,交易系统的提速肯定是一个必然趋势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所有斧头帮的人都掏出快q利斧头,对准了火云邪神!火云邪神淡然一笑,把q对准自己脑门,开了一q。慢镜头显示,子d即将击中他的头部时,突然被他的手指牢牢夹住。所有人都惊呆了。火云邪神霸气十足地说: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这一幕镜头不禁令人联想起现阶段期货公司的IT发展格局,联想起围绕期货市场交易的“军备竞赛”。

如今,众多投资者、投资机构和为之服务的期货公司创新发展的核心都是围绕着交易和系统的高速、稳定、安全展开。

从设备配置、网络环境到交易软件、交易策略、交易技巧的竞争,越来越聚焦到一个“快”字。如果说市场交易是投资者之间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则“唯快不破”正日益成为在这场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快”成为盈利的代名词

高频交易如风暴般席卷了华尔街,究其原因,无非是其“先发制人”的巨大盈利能力。早期有来自文艺复兴技术公司的西蒙斯,通过高频交易在2008年斩获25亿美元的利润,成为当年收益最高的基金经理。

再来看看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门的战绩:运用高频交易使其交易亏损日由2011年的31天下降到2012年的7天,至2013年,交易亏损日为零,令市场人士刮目相看。

2014年3月,全球顶尖高频交易策略公司Virtu更在招股书中宣称:过去4年所有交易日中,只有1天出现亏损。神一般的交易战绩让其竞争对手大跌眼镜。

传统交易技术关注的是水面上的波涛汹涌,高频交易关注的则是水面下的丝丝涟漪。高频交易利用的交易机会可能不为交易员所察觉,或者容易被交易员所忽视,但正是市场中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交易机会构成了高频交易的核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是高频交易的秘诀所在。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当武功的速度达到极致之时,往往不需要复杂的招式,只是简单的一招“先人一步”就可以克敌。

期货市场的高频交易速度是最重要的条件,是利用计算机从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的程序化交易方式。这种交易速度之快,往往到毫秒甚至微秒级,是人难以企及的。

高频交易正在渗透世界各地的许多市场,美国、欧洲是最突出的。但由于近年来采用这一方式的交易者越来越多,华尔街高频交易获利已慢慢变得困难。不过,在美国已经普及的高频交易在中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如何进入“快”的行列

期货实行T+0交易制度,再加上交易接口的公开性,极大地促进了程序化交易。交易所是每500微秒发送一次行情信息,高频交易者希望自己在收到行情之后,第一时间发送委托,将当前已经存在的买卖盘中的报价“抢”到手。更有高频交易机构寄希望于空气传播信号能进一步减少时间损耗。据测算,信号通过光纤电缆每秒钟的传送速度为20万公里,而通过空气为30万公里。美国的Jump Trading LLC公司斥资670万美元购买了退役的军用信号发射塔以提高传输速度。Tradeworx公司也正在兴建一连串的微波传输设备,来实现通过空气传送。

交易者对期货公司的交易速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量期货公司也以自身的所谓速度优势来吸引客户。在期货公司的宣传引导下,人工炒手也要求期货公司供应更快的交易通道,期望通过专线,甚至更靠近机房的方式来提升速度。譬如想将交易地点到机房之间的网络延时从3微秒 降低到1微秒。但对市场上绝大多数交易者,无论是人工还是程序化,这都是无意义的。据统计,通过互联网线路,到上期所机房的网络延时情况是这样的:上海5微秒,广州30微秒, 北京30微秒,海口45微秒,西安40微秒,成都35微秒。结合人工反应时间及其波动性可以看出,不管是多快的手工炒手,不管他是坐在上海靠近机房的位置,还是坐在中国其他城市,网络延时都不会影响其快速交易。网络延时上的差异,相比人自身的波动性带来的速度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现在期货公司在主交易系统之外,都为程序交易者供应专门的快速交易系统。期货公司将柜台系统和客户交易服务器放到交易所撮合引擎服务器所在的数据中心里(co-location),就是为了追求更低的延迟。整个交易环境相当于处在同一局域网内,以此达到最快交易速度。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公司都这样做的时候,仅仅做到co-location已经无法比竞争对手更快了。于是,在每家公司,如何减少系统中的延迟,使交易数据从策略所在的电脑到交易所的交易引擎达到双向最快,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是现在在华尔街常被提到的“Race to Zero(向0延迟的竞争)”。

“快”中蕴含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程序化交易获得应用,高频交易能在短时间内生成、修改与取消大量的买入卖出。鉴于高频交易的高速度与复杂程度,与其相关的高风险也如影随形。

2010年5月6日,计算机程序错误发出的交易信号导致美股市场出现异常,道指日内大跌1000点,近1万亿美元市值蒸发,之后又大幅回升。这一事件堪称华尔街历史上波动最为剧烈的20分钟。SEC和CFTC将此事故的罪责归咎于高频交易公司。

从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对于高频交易的监管来看,德国被公认为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5月15日,德国新《高频交易法》生效,这标志着程序化、高频交易正式被列入了监管范围。新法规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出了高频交易的资质与组织结构的义务,用来控制风险。新法规要求采用程序化交易技术的金融机构在自主交易金融工具的时候,首先须获得高频交易的资质,因为高频交易对自有资本规模有较高要求。另外,对于组织结构方面的义务,要求相关的股票交易公司、资本投资公司以及自行管理的投资公司确保其交易系统能承受住压力、具备足够的容量以及不被用作 *** 纵市场的工具。

高频交易者确实要为一些掠夺行为负责,因为他们在市场上,像其他交易群体一样,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行为的诱惑。但这些都是市场结构所导致的,并不能简单归咎于那些高频算法。当然,一个简陋的算法也会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高频使用者是否有 *** 纵市场的企图。

对于高频交易蕴含的风险,国际上的监管经验是,要为高频交易商分配识别代码;每日盘中或交易结束后及时分析其交易行为,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要识别并限制对市场和其他投资者有害的策略;分析交易策略的种类、理念、 *** 作手法及其在正常和极端情况下,所供应流动性的质量和对其他市场的影响,识别和限制通过损害其他交易者牟利的掠夺性策略,维护市场的公正性;在技术手段方面完善托管制度,公平地向市场供应托管服务,从多方面对高频交易建立监管框架。

“快”是一种趋势

弱肉强食的金融生态链上,狙击手永远在暗处潜伏待命,埋兵布阵设下无数圈套,猎物一出现即闪电搏杀,整个过程快、狠、准。他们就是高频交易者—创造了很多“麻雀变凤凰”的财富神话,也制造出不少“乌龙指”、“胖手指”这样的麻烦。市场的参与者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高频交易的扩张,也逐渐使用各种量化和高频工具。高频交易者对速度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狂热状态,个别基金甚至已达纳秒级别。

市场的缝隙就那么多,谁的速度快谁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国际上最顶尖的高频交易的团队,都是直接硬件编码,响应速度以微妙计算,而国内现在最快的交易柜台平台,差不多是毫秒级别,但依然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相信随着未来IT技术的升级,交易系统的提速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程序化交易与量化投资的区别

程序化交易是什么?量化投资又是什么?事实上,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尝试了解程序化交易和量化投资的正确概念,而是笼统地将两者画了等号。更多所谓的评论者则直接把高频交易与低延时交易混为一谈,指鹿为马,误导公众舆论行吸睛之实。

在最早期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定义中,程序化交易是指包含15只股票以上、成交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一篮子交易,2013年8月NYSE取消了定义中总价值100万美元以上的条件。在后来的市场实践中,程序化交易的对象扩大到各个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期货、期权等,是由电脑直接发出下单指令并自动执行的。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丰富,程序化交易成为机构投资的重要交易实现手段,解决了机构迫切需求的批量下单、全市场不间断交易、减少冲击成本等问题。这是一种技术手段,用软件下单替代了人工委托。机构采用程序化交易手段是希望在尽可能减少市场冲击的条件下,加速价格的形成,例如VVAP、TWAP等算法交易都是十分基础的程序化交易,其本身并不会放大涨跌幅。

量化投资的概念更加广泛一些,通常我们理解以数据模型为内核,以程序化交易为手段,能够自动识别投资机会并自动触发交易的系统性投资方法才是量化投资。不难看出,量化投资是投资的一种套路,而程序化交易只是一种客观的交易实现手段。极端一点来说,与场内喊单相比,投资者通过各种软件报单到经纪公司前置机,之后进入交易所撮合成交的过程其实也是程序化交易。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量化投资理解成程序化交易,更不能简单地把程序化交易理解成高频交易,量化是道,程序化是术,不应该被混为一谈,量化投资在国内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出台的一系列抑制过度投机的措施虽然将量化投资一并连累,但其出发点仍然是针对那些可能扰乱市场秩序的程序化交易行为,以维护市场公平性。具体的方法可以商榷,但厘清概念、区分种类对监管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程序化交易在争议中成长

在金融历史的多个时期,程序化交易与市场的剧烈波动都被联系起来,多个国家都曾经出现过打压程序化交易的阶段性举措,但同时也有众多的研究成果显示程序化交易并未破坏市场的稳定性,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程序化交易与市场价格波动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证据显示指数套利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金融交易史上从来不缺乏魔鬼交易员,胖手指事件可谓比比皆是,但为什么程序化交易会格外引发市场的关注呢?笔者认为,这与程序化交易一旦出问题,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并有可能引起整个市场的连锁反应密不可分。加之程序化交易的“黑箱”特性,经过媒体的宣传发酵之后,令整个过程更加扑朔迷离,比起简单的胖手指事件更具新闻性。

而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市场耳熟能详的几个恶性事件中,出错的程序化交易与魔鬼交易员相比并没有在破坏力方面更为惊人。

2015年6月,德意志银行在伦敦的外汇部门的一名交易员将一订单中的“净值”错误处理为“总额”,令德银向一家美国的对冲基金客户白白送出了60亿美元,紧急协商之后,德银于次日收回了这笔款项,震惊的德银马上运行了高管调整。

比起德银这一次的幸运,2010年5月瑞穗证券 *** 盘手在J-COM公司股票上的一次胖手指事件令瑞穗证券最终经济损失超过300亿日元。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事件是2005年6月,一名富邦证券公司的经纪人在接受客户交易委托时,将英文数字8000万(eighty million)元误听为80亿(eightbillion)元。结果当日11时33分至11时40分之间,台湾股市大盘指数从6284.82暴涨到6342.45点,百余股票涨停。

而在标志性的程序化交易事故中,首屈一指的当数骑士资本的交易故障,以及Sarao利用程序化交易导致2010年美股闪崩这两大事件。

2012年8月1日,当时全美最大的做市商、高频交易领先机构骑士资本在此前一天更新做市部门的交易系统时出现误 *** 作,向市场发出了许多针对NYSE股票的错误报价,导致150多只股票价格异常波动,在不到一小时内巨亏4.4亿美元。该事件的直接后果是曾经风光无限的骑士资本被竞争对手收购才得以避免破产。

2010年5月6日,美股市场神秘暴跌9%,道指在几分钟内大跌近1000点。漫长的调查持续了5年,直到2015年37岁的交易员Navinder Singh Sarao在英国被捕。美国司法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正在寻求引渡。据披露,美股闪崩当天,Sarao通过分层算法及spoofing算法 *** 纵标普500E-Mini指数获利90万美元,而美股投资者在几分钟内因闪崩损失了近1万亿美元。

此外,近年来包括西班牙股票交易所IBEX、东京交易所、CME在内的全球多家主要交易所也都曾出现过因系统问题导致交易暂停的事故。自程序化交易逐渐为市场所认知以后,各国监管机构对其运行约束与管理的措施就从未停止过,包括对于影响市场稳定的重大事件的责任人追诉民事责任。

总之,破坏市场交易秩序的并不是程序化交易技术本身,那些出问题的程序化交易与胖手指事件一样,背后的违法、违规行为,流程缺失以及交易机制漏洞才是这类事件的始作俑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79627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2
下一篇 2023-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