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嵌入式Linux *** 作系统

如何做嵌入式Linux *** 作系统,第1张

做一个嵌入式Linux系统究竟要做哪些工作

做一个嵌入式Linux系统究竟需要做哪些工作?也就是本文究竟要讲述哪些内容?我先介绍一个脉络,可以做为我们后面工作的一个总的提纲:

第一步、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没有交叉开发经验的读者,可能一时很难接受这个概念。首先,要明白两个概念:一般我们工作的机器,称为开发机、主机;我们制作好的系统将要放到某台机器,如手机或另一台PC机,这台机我们称为目标主机。

我们一般开发机上已经有一套开发工具,我们称之为原生开发套件,我们一般就是用它们 来写程序,那么,那什么又是交叉编译环境呢?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也就是在开发机上再安装一套开发工具,这套开发工具编译出来的程序,如内核、系统工作或者我们自己的程序,是放在目标主机上运行的。

那么或许有初学者会问,直接用原生开发工具为目标主机编译程序不就完了?至少我当 初是这么想的。一般来说,我们的开发机都是X86平台,原生开发套件开发的工具,也针对 X86平台,而我们的目标主机可能是PowerPC、IXP、MIPS……所以,我们的交叉编译环境是针对某一类具体平台的。

一般来讲,交叉开发环境需要二进制工具程序、编译器、C链接库,嵌入式开发常用的这三类软件是:

Binutils

Gcc

uClibc

当然,GNU包含的工具套件不仅于此,你还要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第二步、编译内核

开发工具是针对某一类硬件平台,内核同样也是。这一步,我们需要用第一步中建立的工具,对内核进行编译,对于有内核编译经验的人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

第三步、建立根文件系统

也就是建立我们平常看到的bin、dev、proc……这一大堆目录,以及一些必备 的文件;另外,我们还需要为我们的目标系统安装一些常用的工具软件,如 ls、ifconfig……当然,一个办法是找到这些工具的源代码,用第一步建立的交叉编译工具来编译,但是这些软件一是数量多,二是某些体积较大,不适合嵌入式系统,这一步,我们一般都是用busybox来完成的,包括系统引导软件init;

最后,我们为系统还需要建立初始化的引导文件,如inittab……

第四步、启动系统

在这一步,我们把建立好的目标、文件、程序、内核及模块全部拷贝到目标机存储器上, 如硬盘。然后为系统安装 bootloader,对于嵌入式系统,有许多引导程序可供我们使用。不过它们许多都有硬件平台的限制。当然,如果你是工作在X86,可以直接用lilo 来引导,事实上,本文就是采用的lilo。

做到这一步,将目标存储设备挂上目标机,如果顺利,就可以启动系统了。

当然,针对某些特别的平台,不能像硬盘这样拷贝了,需要读卡器、烧录……但是基本的方法是相通的!

第五步、优化和个性化系统

通过前四步,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可以正常工作的系统。在这一步里,就是发挥你想像的时候了……

本文的工作环境

项目根目录/home/kendo/project ------>我将它指定至PATH:$PRJROOT

子目录及说明

目录 内容

bootloader 目标板的引导加载程序,如lilo等

build-tools 建立交叉编译平台的工具源码

debug 调试工具及所有相关包

doc 项目中用到的所有文档

images 编译好的内核映像,以及根文件系统

kernel 各个版本的Linux内核源码

rootfs 制作好的根文件系统

sysapps 目标板将要用到的系统应用系统,比如thttpd,udhcpd等

tmp 存放临时文件

tools 编译好的跨平台开发工具链以及C链接库

工作的脚本

#!/usr/bin

export PROJECT=skynet

export PRJROOT=/home/${PROJECT}

export TARGET=i386-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s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PATH=${PREFIX}/bin:/bin:/sbin:/usr/bin:/usr/sbin

cd $PRJROOT

开机后自动运行用户的应用程序或启动系统服务的命令保存在开发板根文件系统的/usr/etc/rc.local文件中。有的开发板开机后自动运行图形界面程序,需要按住ctrl+c让开发板进入到linux的shell提示符界面。其实可通过注释掉rc.local文件中调用图形界面的命令,增加运行用户应用程序的命令,达到开机自动运行用户应用程序的目的。

下面以我做的实验为例,描述具体的实现步骤。该方法源于网络,我加以验证,稍做修改,此文相当于转载。

1.进入pc机的linux

*** 作系统,在/nfs/usr/下通过mkdir

lz

命令新建一个名为lz的文件夹,进入lz文件夹,通过mkdir

hello新建一个hello文件夹用来存放我们将要编写的hello.c文件和编译生成的可执行文件。

2.在/nfs/usr/lz/hello下通过vi

hello.c命令新建hello.c文件,编辑如下测试程序:

#include

int

main(){

printf("hello,test

arm-linux!\n")

return

0

}

完成编辑后通过:wq保存后退出。

3.主机通过如下命令交叉编译环境编译hello.c:

#arm-linux-gcc

–o

hello

hello.c

4.通过ls

命令可以看到在/nfs/usr/lz/hello/下已经生成了hello可执行文件,我们可以在开发板上通过./hello来测试自己编写的hello.c执行情况

5.修改rc.local文件,在文件的最后通过‘#’释掉启动图形界面的指令,增加执行用户应用程序hello的指令,具体实现如下:

#export

path=$qpedir/bin:$path

#qtopia

#/usr/qtopia/bin/qtopia

/usr/lz/hello/./hello

注:前三行是注释掉启动图形界面,最后一行是添加的执行用户的hello测试程序。

6.重启开发板,通过vivi参数配置让开发板通过nfs挂载主机上的文件系统,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超级终端看到开发板已经运行了我们编写的hello程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90133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