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一种对事的胜任感、对人的信任感。
自信是一种心理上的能力感,或称心理能量。在成人,它首先来自自我的成就,再是被他人被社会的承认;在小孩,它首先来自他人的认同和重视,再是自己对自我能力的欣赏。可在许多人际不自信,或叫人际恐惧的案例中,我们无一例外的发现,在他们心路历程的过去,都有着自信的不幸际遇。用精神分析的话语说,人际自卑是有很深的对人的恐惧,这源于幼年的自恋(或自尊)创伤。
人的自信本应是天生的,犹如同情和善良,这是人生来具有之。但我们看到的,自信原来有着隐蔽的杀手,它们潜藏在个体内心的旮旯角落。人之所以想活下去,是因为有愿望、有追求,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有实现愿望的自信。然而,人对愿望很迷惘,因为追求它很艰苦,人的自信也很不幸,因为有那些隐形杀手,自信稍不留神就给夺走了。不过,理解可以使我们变得清醒和强大:
——理解自己的过去。人现在的生活,是由你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期待所构成。你活得怎样,取决于你对过去记忆的看法,和对未来期望的态度。自信也好,自卑也罢,这都是人常态的情绪感受。无论你在哪方面有深刻的自卑,它都可能跟我们过去的经历有关,我们需要看清它的来历和面目;更需要理解,伤害我自信的“他者”内心也深埋有自卑,他不懂怎样给予人信任。所以不是“他者”在伤我信心,而是外部世界弥漫的虚荣、竞争、嫉妒、面子在迫害我的自信。然后,需要学习放下,包括放下对造成不自信原因的了解。
如果你能这样理解自己,那么重拾你的自信是有希望的。
——理解现在的不自信跟自己有关。尽管我们分析种种不自信,是跟过去关系人的无意识伤害有关,但必须理解,也是跟自己性格缺陷有关的。虽说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过去,但我们的现在,有无数选择可以自主,比如选择理解还是否定自己的性别,选择谅解还是仇恨父母的养育方式,选择承受还是逃避痛苦,选择坚守还是改变观念,选择固恋还是分离过去。看待人生,如果你能这样回归自我,那么你的自信没被曲解。
——理解为自信争取权力。自信是自我内部的事情,它的存在,需要自己为自己履行责权:自信是一种成就的副产品,其获得,你得先对某成就有目标,有付出。比如与人交往的成就感,你得先确立目标是被人接纳,是流畅的表达,还是其他?为达到目标,你先要做到认同与接纳自己,而不自责自怨。无论你想拥有哪方面的自信,记住,它都是人在运用能力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可以说,自身能力是要点。也无论哪方面的能力,其能力是主导自己的之高权力。
若你能这样理解自信与能力的关系,那么你将从在意他人看法的催眠中醒来。
人,也只有在这样的清醒中,才可能防范自信的杀手锏肆意伤害自信。或说才有力量获取——自信与幸福。
自信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质。在社会活动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与信任感。但是,所有的行为都不完全是由人们自己的性格决定的。即使是一个自信的人,在特殊的情景或重大创伤面前,也可能变得不自信。
大部分的人类行为,都是由内在特质(包括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共同决定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换句话来说,就是你有多大程度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班杜拉认为,在某一情境下,决定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主要因素:
1.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
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
3.言语劝说: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的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
4.情感唤起: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有些人虽然条件(物质或非物质)优越,但还是自卑”,可见自信感并不完全单纯由自身条件而决定,也与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有紧密的相关。自我效能感理论背后的因素分析或许能告诉我们,自信心的形成由多方面影响着:既往的经历、所处的环境(包括重要的人际关系环境,是否能提供比较宽容、支持、理解的空间)以及自身的性格特质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