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第1张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

马援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他年过花甲之际,仍向光武帝请求出征交趾,面对皇帝担其不能安享晚年之忧时,大义凛然地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大丈夫战死沙场上,死得其所,不安老死于户牖之下。

不过要讲原诗,应该脱胎于清末徐锡麟,他所创作的七言绝句《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而非通常所说的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徐锡麟

毕竟这样慷慨一句与"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既不合意又不押韵。

至于最终成句者,则是毛主席。当年他作为热血青年,从韶山冲走出时,为其有牺牲多壮志,而立下的豪迈誓言。

青年毛泽东

而后当毛岸英牺牲后,对于是否要把儿子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主席忍住悲痛,以这一句诗作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充分显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从此为国人所悉知了。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

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毛泽东写的,原文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

这句话引用东汉初期著名老将军马援的话,马援的原话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思男儿应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着尸体回来安葬,哪能睡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呢?

扩展资料:

毛主席说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背景:

毛泽东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毛岸英生前好友尤金时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

刘思齐、邵华后来又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请求,毛泽东沉默良久,引用东汉初期著名老将军马援的话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毛泽东没有同意她们的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毛岸英的尸骨为何没有运回国内安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392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