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Km/(210^8m/s)=05ms,所以传播延迟为:10005ms=50ms
要使得发送时延等于传播时延,那么就有100/C=05ms
所以,发送时延大概为:2000kbps
对于第二问:有源树是以多播源作为有源树的根,有源树的分支形成网络到达目的地址的分布树,有源树是以最短路径贯穿网络
共享树是以多播源中某些可供选择的多播路由中的一个作为作为共享树的一个公共根,即汇合点
对于问题三:没有考虑过哈,主要是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对于第四问: TCP序列号为32bit
则字节流发送数为2^32字节时TCP序列号回绕
2^32Byte=4GB数据
40Gbps管道=5GB管道
则回绕时间为 4GB/5GB=08秒
所以08秒便出现回绕
使用扩展的TCP选项时标解决回绕问题
设时标的时钟频率为1KHZ, 则每秒时钟滴答10^3次
对于32bit的扩展选项而言
一共有2^32个数字以供时钟滴答
则需要时间为2^32/10^3 秒
简单的估算为2^32/2^10 秒 (2^10=1024,约为1000)
约为410^6秒 大约46天回绕一次
对于第五问:不能
网络拥塞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数据流量超过服务器或线路的承受能力,从而造成的拥 塞。解决办法可以增加服务器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增加带宽。
网络资源是个泛指,网络上的信息,资料以及硬件软件等等都可以叫网络资源,与网络拥塞没啥联系
对于第六问:由于UDP和TCP的机制不同,有一下几个原因:
1最低开销。
2在最大数据从传输速率开始发送。
3不重复请求,所以就没有重传(一个单一的数据包丢失在一个的实时应用中并不重要)。
4低处理时间(low processing time)。不需要缓冲(No buffers)。
与TCP不同,UDP并不提供对IP协议的可靠机制、流控制以及错误恢复功能等。由于UDP 比较简单,UDP头包含很少的字节,比TCP负载消耗少。
对于第七问:数字签名可以用来验证文档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数字签名使用强大的加密技术和公钥基础结构,以更好地保证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受认可性。
对于第八问: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它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
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OSI网络标准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 *** 作的,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
原理如下:假设两个使用IP协议的站点A、B通过第三层交换机进行通信,发送站点A在开始发送时,把自己的IP地址与B站的IP地址比较,判断B站是否与自己在同一子网内。若目的站B与发送站A在同一子网内,则进行二层的转发。若两个站点不在同一子网内,如发送站A要与目的站B通信,发送站A要向“缺省网关”发出ARP(地址解析)封包,而“缺省网关”的IP地址其实是三层交换机的三层交换模块。当发送站A对“缺省网关”的IP地址广播出一个ARP请求时,如果三层交换模块在以前的通信过程中已经知道B站的MAC地址,则向发送站A回复B的MAC地址。否则三层交换模块根据路由信息向B站广播一个ARP请求,B站得到此ARP请求后向三层交换模块回复其MAC地址,三层交换模块保存此地址并回复给发送站A,同时将B站的MAC地址发送到二层交换引擎的MAC地址表中。从这以后,当A向B发送的数据包便全部交给二层交换处理,信息得以高速交换。由于仅仅在路由过程中才需要三层处理,绝大部分数据都通过二层交换转发,因此三层交换机的速度很快,接近二层交换机的速度,同时比相同路由器的价格低很多。
对于第九问:
P2P: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你的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就是对你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C/S结构软件(即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两层,客户机不是毫无运算能力的输入、输出设备,而是具有了一定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能力,通过把应用软件的计算和数据合理地分配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两端,可以有效地降低网络通信量和服务器运算量。由于服务器连接个数和数据通信量的限制,这种结构的软件适于在用户数目不多的局域网内使用。
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rowser/Server)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改进。在这种结构下,软件应用的业务逻辑完全在应用服务器端实现,用户表现完全在Web服务器实现,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进行业务处理,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这种结构更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e通管理系列产品即属于此类结构。
其实对于问题十而言:可以使NAT转换技术,将私有地址转换进入网络,这样方便的多,而对于以上问题而言,这个题就是使用CIDR技术进行求解就是了,计算还是比较简单,就是计算过程比较多。
A:市场部一直是16个 ,工程部开始有5个,一周增加一个,一年增加54个(一年好像是54个星期,我记不太清楚了)再乘以7,547+5=383个
至于销售部,地址分配都是考虑到以后发展的,所以根据发展的程度来决定地址空间的冗余度,算出7年后的总地址数N,2的M次方-2=N 求出M,M就是主机位,结果也就出来了
B:维持的时间,用函数简单计算就是了, 如果用完了,有两种办法:1 再去申请 2 使用NAT技术,3 因为得到的是B类地址,使用CIDR在重新分配就是了。
C:这个问就像最开始一样的,不用共有地址,就是内部使用私有地址,使用NAT技术就是了。1激光雷达测量系统技术原理
11激光雷达测量原理
激光雷达使用的是由激光器发射激光以光速传播,当激光发射到被测量物体的表面时,一部分反射激光被接收器所接收,计算出激光器发射点到反射物体的距离,再结合激光雷达系统瞬时位置与姿态,即可得到测点的三维坐标。
12激光雷达的系统构成
常见机载激光雷达系统通常由激光发射器,光学系统,接收器,GPS/DGPS,IMU(惯性测量单元),飞行计划和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等部分组成。
13机载激光雷达数据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通常包括激光点云数据、回波强度图像数据。另外,为了便于对激光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和应用,目前大多数的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中都集成有高分辨率航空数码相机,因此,航空数码影像数据亦可看作是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集的一部分。
2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1飞行区域的确定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工作与传统航空摄影测量类似,需要进行大量前期设计规划工作。在前期工作中,设计人员已根据卫星影像、历史数据及实地初步核实结果,确定了管道中线初步方案,以中线方案作为激光雷达航空摄影测量区域中线,以中线两侧各1km范围为飞行区域。
22数据获取
本实验中采用有人飞行平台,搭载LeicaALS70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搭配LeicaADS80航空数码相机,采用LeicaMissionPro进行飞行计划的编排评估,采用LeicaFlightPro进行飞行控制,并根据飞行计划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空域申请的工作。整个数据获取工作历时2个月,获取了整个测区原始激光波形数据、航片数据、GPS观测数据和IMU姿态数据,为后续数据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数据预处理
激光点云数据的预处理工作,是后续数据处理工作的基础。预处理的目的是将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获取的原始波形数据,通过检校场检校数据、结合GPS观测数据和IMU瞬时姿态数据进行联合解算,获得点云数据,并以交换格式进行存储的过程。在本实验中,还存在航空数码相机获取的航片数据,同样需要进行预处理。航空数码相机与激光雷达系统使用同源的检校数据、GSP观测数据和IMU瞬时姿态数据,采用相机自带软件系统进行自动解算。
3激光点云数据处理
31点云数据的分割
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是以Las文件为存储和处理单元。由于点云数据量非常大,而当前点云处理软件往往在容量上有限制,因此在处理点云数据前,必须先对整个区域的激光点云进行分块处理。以本实验为例,处理硬件为2GB大小内存,能够同时处理500万点,在实际 *** 作中,我们将分块大小设置为每1平方公里一个块。在本实验中,使用的TerraPhoto与TerraScan模块进行的自动分块。
32点云分类前预处理
分块后的点云数据在进行分类处理前,需要利用TerraScan模块进行一系列预处理,将精度较低的点数据从数据集中剔除,提高数据整体精度。(1)建立航迹线与点的对应关系。利用TerraScan中自带的宏命令,将航迹线和点进行对应。(2)建立自定义分类代码。TerraSolid系统内置了一系列常用分类代码。根据具体应用也可对分类代码进行增删和修改。本实验根据需求,重新定义了点云分类代码。(3)剔除低精度数据。在点云模型中,存在每条航带中偏离航迹线较远的点,由于这部分点变形较大,精度不高,所以需要在预处理中进行剔除。
33点云数据分类
激光点云数据的分类又称为滤波,是点云模型处理中最核心的 *** 作,其目的是将看似散乱无章的点云数据模型,通过数学算法和人工判读,按照规则进行分离,从而识别地面、建筑、植被、水面等不同地物对象。针对点云模型的自动滤波分类,已有较多的成熟算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自动滤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辅以人工分类。
321自动滤波
在TerraScan中内置了一系列算法,主要基于成熟度最高的形态学和坡度的滤波方法,能够完成50%以上的工作。(1)识别并剔除异常离散点。这些异常离散点是明显脱离整个模型的点数据,一般是数据获取和预处理时,由于软硬件系统及周围环境造成的异常数据,(2)识别地面点。剔除异常离散点后,局部最低点可认为是点云模型中的地面点和建筑表面点。(3)识别植被点。该步骤是将植被点从Default层点云中分类出来,并可根据需要将植被点进一步分类为高、中、低三种类型的植被点。
322人工分类
(1)制作快速正射影像。在人工分类之前,必须先生产快速正射影像,作为人工分类参考底图。快速正射影像的生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模型关键点(ModelKeyPoints)的生成。生成关键点后,再将模型关键点合并回地面点,以免影响后续 *** 作;2)快速正射影像生成。该步骤主要使用TerraTscan和TPhoto模块进行自动进行快速正射影像的生产。
34DEM生产
点云分类完成后,可利用TerraScan的导出功能进行DEM生产。在导出窗口中设置DEM间隔、坐标系统和导出文件格式后,可按照点云分块导出DEM,也可利用软件宏批量导出DEM。至此,基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DEM生产完成。
35DOM、DLG数据的生产
基于激光点云的高精度的DEM生产完成后,可采用传统正射影像生产流程进行DOM生产,并用DOM作为底图进行DLG的提取。
4结论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作为一种较新的航空遥感技术,已经在长输油气管道工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虽然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随着数据处理算法的逐步发展,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必将在管道工程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因公。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