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区块链项目TDC创始人娄胜利受邀出席,并参与主题为“未来可预见的区块链行业变化”的圆桌论坛,在回答主持人提出的目前中美贸易战可能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做了精彩发言。
他认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波浪理论,中美贸易战既是我们这一代的挑战,也是另一种幸运——因为我们又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制高点。在这种背景下,推动各类技术服务、赋能于实体经济,才能迎来快速发展。
会后,娄胜利先生接受了IFIC现场采访,分享了TDC 交通大数据推动未来交通落地的建设者角色。
1 刚才的圆桌会议上您提到在开始TDC这个项目之前是在山东高速集团工作,负责整个山东高速的养护维修。您能再详细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专业背景和行业经历么?
我是2000年步入大学,本科学的交通工程,对物流管理也有所涉猎。大学那会儿一直是学生班主任,需要负责学生专业的引导,当学生的导师。所以在和他们谈专业的时候,要先建立自己的专业信息。因为在2000年以前,以及2000到2010年这十来年,整个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我们就会反过来想,那么高速公路建完了,甚么专业最吃香,那肯定是围绕着高速公路所建立起来的安全和信息化所针对的方向,所以说基建会逐渐进入夕阳产业,然后又上了软件工程的研究生,针对交通安全的信息化来进行行业的瞭解。
毕业之后到山东高速集团工作,负责高速建设、运营和养护工作,在山东高速工作了12年。11年时开始担任山东高速驻京办主任,当时和交通部的部委们接触比较多;同时还担任公路绿色、智能养护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副秘书长,这个平台是中交一公院发起的,和超过20个省省份的交通厅和公路运营单位合作,负责给省属交通厅做创新的项目。2016年正式辞职创业,开始做公路信息化这类的项目。现在TDC这个项目,把物流、交通安全、计算机信息都融合在了一块,也算是我个人资源的一个最大化运用吧。
2 根据您刚才的一个分享,我们大概瞭解到TDC这个项目是交通+区块链的模式。结合您的专业背景,又是甚么契机让您进入到区块链行业呢?
从小的层面说,我经历过车祸,这使得我对道路环境造成的交通安全问题深有体会。从那之后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如果说我出门我就能知道,未来的路况是甚么样的,哪里有危险,对面会过来一个甚么样的车,这些信息能掌握在我手里,我就可以很好的去控制风险。
从大的层面说,目前社会上,交通行业是资本非常关注的一个行业,今天也有很多嘉宾在讲无人驾驶,在讲未来交通。经过这么多年,公路行业在大量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下,我们的路网基本形成。现在交通行业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走不了、走不快、货物运不出,转变到现在怎样走得好、走得安全、货物运得畅通。对于公路来说,如此大的路网都形成了,怎样才能用更好的手段来解决我们交通行业走得好、走得安全、货物运畅的矛盾?实际上,交通是由人、车、路、环境四个因素组成的,作为目前的社会技术的发展来说,我们的车已经很智能了,而且我们的人也很聪明。但如果路满足不了交通需求,保证不了通行安全的话,那么交通也无从谈起。
TDC这个项目所做的就是站在路上,站在公路运营方的角度来看,怎么样让路变得聪明起来?为甚么这么说?因为目前我们的路它是既聋又哑的,首先他是个聋子,甚么的车要经过我这条路,我不知道。它还是一个哑巴。路况问题比如说她路上有坑,桥要塌了,路上结冰了,路上有易撒物这些问题路本身知道,但是它说不出来。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大挑战就是庞大的数据采集量和采集工作量,在对区块链技术初步瞭解之后,我们发现区块链这种方式,从技术层面,能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有效解决数据安全和共享的问题;从经济层面,能建立交通安全数据采集和应用的生态体系,链接B端和C端的数据交互,奖励机制促进了数据采集、转换和应用,提高全民采集共享交通安全数据的积极性,刚好可以快速简便的帮助我们采集交通实时大数据、交通状态,把数据服务于我们这个行业,解决现在交通行业的主要矛盾。
3 好的感谢娄总,您刚才提到TDC旨在解决现在交通行业的主要矛盾,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TDC这个项目具体是怎么运行来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好的。TDC项目核心是采集实时交通数据并反馈,实现车路协同。
第一个点是通过分布式计算这项技术来提高交通数据采集的效率,降低数据采集的成本。我们目前正在推进行车数据采集仪器的研发,这个仪器核心是人工智能芯片,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识别多种类别的交通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后,可用数据上传需求带宽要求将大幅降低。
第二个点是分布式存储,上传后的数据按照调用频率,存储在不同服务器中,降低大数据量对服务器硬盘的压力。同时根据实时数据类型进行加密,分为链上ID,分布式加密存储来对TDC进行赋能。
第三个点是经济激励,整体而言,交通数据体量庞大,利用率低下,更别说实时数据应用了。传统交通数据需求方获取数据耗时长,投入大;以高德为例,他比百度要多采集车,但是它最快是三个月才能采集一遍道路的清路实景数据。而道路通行方,例如客货运输相关企业,在TDC项目经济模型中通过上传有效行车数据能获得相应奖励, 降低自身出行成本,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对交通数据需求方而言,数据来源将不仅限于自身数据采集设施,这样一来降低了采集成本,提高了采集效率。
4 听起来TDC这个项目落地场景已经非常明确了。在您看来,这个项目能推进的信心从何而来呢?
目前的话,我们交通数据研究合作成员单位包括交通运输部大数据中心、路网监测中心、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东南大学;项目核心团队由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包方勋教授指导,多名经验丰富、高水平的视频算法工程师、交通工程专家组成;我们是华为1+N智慧交通生态合作伙伴,针对这个项目,双方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技术层面,我们和地平线这家优秀的国产芯片公司正在合作,目前正在利用大量数据训练TDC的人工智能芯片,预计TDC初代数据采集“矿机”能顺利在9月面世。
5 瞭解,那您对TDC这个项目,乃至整个交通行业的未来有甚么样的展望可以分享一下么?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在全球排第一,而中国高速公路的效率却并不是很高,中国在基础设施的投资上跑在了世界的前沿。所以我们考虑的是车和路未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仅仅是路归路、车归车?还是可以把路和车通过某种技术连接起来,让车与路处于同一个系统当中、更加融合,从而让车的驾驶能够更安全,路的通行更有效率?
甚么是车路协同?车路协同是基于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进行车路信息获取,并通过车车、车路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达到优化利用系统资源、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车路协同的技术内涵有三点,一是强调人-车-路系统协同,二是强调区域大规模联网联控,三是强调利用多模式交通网络与信息交互。这项技术是信息技术与汽车和交通两大行业相融合的结果,TDC将践行未来交通建设者角色,通过实时交通大数据持续为交通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化程度必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得到极大的提升。
后记:随着更多区块链技术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落地,整个区块链行业将迎来更为良性的发展。浪潮退去,深耕行业的人们,绝不会裸泳。
文稿中的 “x” 请被采访人根据真实情况替换
后端:x月x日,当时我正在吃饭,突然发现手机收到严选监控平台xx 发来的告警信息,显示当前负载已经超过阈值,超过双十一的流量峰值。
A 本采访要配 1 个视频片段( 需要后端同事提供数据 )
后端:我们随机立即召集相关同事,按照平时演练的应急方案,紧急扩充了紧急扩容118台虚拟机,非关键服务做了紧急限流10次,以此应对大流量的冲击。
A 本采访要配两个视频片段,展示程序员紧急扩容的工程场景( 需要后端同事拍摄 )
后端:之后在微博热搜的带动下,第二波流量高峰随之而来,我们的服务器的可用性重新回到 99999%。
前端:x月x日,产品提出开发摇号系统。开发团队闻令即动,组建项目突击队,我们于x月x日拿到需求策划稿和视觉稿,一共有 x 个同事投入开发,连续几天加班加点,于x月x日提交测试,只花了 X 天,一共完成了 X 个页面,x 个子页面。相同的需求工作量,在平日我们需要 x 天日,但是疫情严峻,督促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摇号系统的开发;
测试:为了尽早交付,我们在开发的末期就介入测试,于x月x日测试通过,立即上线;
栾青认为, AI是把现实世界数字化的重要工具。有了人工智能,就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更快生成人、物、场景,大大降低元宇宙的构建门槛和成本 。AR/VR与AI的结合,能跨行业解决很多不同问题。除了 游戏 、社交外,在工业、建筑、医疗等产业数字化领域,也有比较多的应用空间。
不过,栾青也指出,目前相关产业还是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硬件体验、内容生成平台,还是所涉及的经济系统、授权认证系统等均需时间来建立。 五年通常被认为是硬件的一个迭代周期,而最终的成熟时间依然很难预测 。但在终极的数字世界建立之前,会有比较多的雏形形态,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持续把现实世界数字化
栾青:不管是称其为元宇宙,还是叫混合现实,或者数字世界也好,类似的概念已经存在非常久了。目前来看,AI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人需要拥有一个新的身份,AI将帮助大家以数字分身Avatar,更好地进入到虚拟世界里;其次是虚拟世界的多模态人机交互体验,即这些数字人对不同的虚拟世界、不同服务进行人机的交互;第三,虚拟要与真实结合,AI可以更快速地构建虚拟世界。
《科创板日报》:当下已经有哪些落地的应用场景?
栾青:目前所基于的载体是各类屏幕、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电脑、大屏,当然还有开始初步应用的VR和AR眼镜。
在To C的应用方面,包括了各种各样的VR社交应用、会议系统等。在To B的方向,较为常见的是通过智能数字人,来替代某一项服务的重复性劳动。比如在商场、银行、医院等,数字人可以帮助前台来完成刷卡、来访登记等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
AI还能实现三维内容的快速生成,比如通过无人机或者手机快速扫描,就可以把现实场景在数字空间里建立起来。这在智慧城市的管理,智能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多了。
在今年冬奥会期间,我们就对冰壶赛场冰立方的整个场馆进行了三维数字化。通过AI技术捕捉冰壶在三维场景中的位置,成功实现了在超大空间范围内,远距离精准检测并识别定位跟踪可能被遮挡的运动冰壶。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在现场大屏和咪咕视频还原冰壶的运动轨迹曲线。这不仅可以帮助运动员分析研判对战形式,适时调整战术,还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冰壶运动的精髓。
《科创板日报》:完成对水立方场景的三维数字化重建,大概需要多久时间?
栾青:我们在场馆内走一圈的时间大概是十几、二十分钟,然后在两个小时之内就能把整个水立方冰壶比赛场馆进行完整建模。这还是普通服务器的建模速度,如果使用性能更强的服务器,还有可能会更快。
《科创板日报》:AI为现实世界数字化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您有没有相关的数据?
栾青:比如, 过去建立一个数字人,平均时长大概剩3-4个月。通过AI的优化之后,在初步情况下可达到一个月以内。未来我们还将会把整个流程优化到以天为单位的级别 ,这样可以让很多行业高效率使用自己的虚拟形象代言人,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可以说,现实世界数字化,是AI最核心在做的事情。如何更快生成人、物、场景,降低成本和门槛,而不是需要专业的设计师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完。
《科创板日报》:所谓现实世界数字化,在产业化场景也有应用空间,比如说像工业领域一直在提的数字孪生。
栾青:是的, 三维建模和数字化管理是比较通用的技能,可以跨行业解决很多不同问题 。在工业、建筑、医疗等等,都有比较多的可能性。
其中,工业是非常典型的场景。我们也实现了许多工厂,包括对工业园区、工业厂房等的快速三维建模。通过快速三维建模后,对现有的各种摄像头设备或者其他分配的信号进行连接,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数字孪生场景。
AI的优势在于,不需要设计师进行场景的三维重建 ,这是一项较为劳动力密集的工作。我们用 普通的民用摄像头产品,甚至手机围绕现场走一圈就可以把场景快速地建立出来 。
而且这些部署的摄像头,可以实现三维高清定位,快速地标定至三维的空间位置中,这样不管厂区还是园区的数字化管理就会非常高效地进行。
数据化和硬件体验是两大挑战
《科创板日报》:“AI+XR”的结合应用还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您觉得可能还存在哪些挑战?
栾青: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验。这是需要全行业一起解决的事情,包括大家常说的VR或AR内容生态,依赖整个行业一系列的技术提升,把整个体验和内容建立起来。
其次则是数据化。虚拟世界或者说数字世界的存在,最终要帮助到真实世界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挑战在于,很多的场景是具有长尾效应。比如在工厂,有些设备是在别的厂区见不到的,或者在这个特殊行业才拥有的,那就需要进行一系列长尾内容的数据化。 如何高效率低成本识别不同的内容,并且实时的数据化到我们系统当中,这也是一大挑战 。
《科创板日报》:虚拟现实应用要真正发展起来的话,可能涉及到哪些关键产业链?
栾青:首先 硬件的产业链肯定是第一步 。必须采用大家习惯、能够日常使用的体验方式,才能普及。就像手机如果非常重,又很昂贵,那么大家不太可能用起来,很多应用也无从落脚。
所以,硬件成本的降低,以及重量、散热、耗能等的提升,仍然要不断去攻克的瓶颈。由此来看, 光学显示,包括轻量化的芯片等,应该都会有较强的发展空间。同时,基于硬件的各种智能化,包括手势识别、面部驱动,三维人建模等内容工具,也亟待发展 。
内容生成平台也非常关键 。三维比二维的内容制作要复杂很多。以前可能只有 游戏 厂商,需要做复杂的三维内容,但投入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我们希望走向全民普适,比如银行、商场、办事大厅等,都进入到三维数字世界之中,你发现成本就会变得非常巨大 。各种各样高效的内容生产工具和平台也会有一轮需要被突破的过程。
此外,如果所有人都需要在三维互联网进行更深入地交流,那么大规模云端的协同性计算,也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当然,还包括经济系统、授权认证系统等,都要在这个体系下被建立起来。
看好数字文创和数字人
《科创板日报》:您预估成熟期需要多久呢?
栾青:现在还比较难预测。不过, 在终极的数字世界建立之前,会有比较多的雏形形态,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比较多的问题 。
比如刚才提到的数字人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已经可以消除很多服务体验和效率上的难点。并不一定非要有全新的硬件或者不同的内容生产生态。只要在专业领域做得比较好,就可以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这种行业级别的应用,我们认为已经到来了。
而 全民的、普适性的三维互联网级别,可能还需要一定的发展周期,大家常说5年是一个硬件迭代周期,我们也拭目以待 。
《科创板日报》:目前比较有前景的应用,除了数字人之外还有哪些?
栾青:数字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内容,人是一方面,物是另一方面。把很多现实物品进行数字化,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体验环节。
在这方面,数字文创拥有比较大的发展契机。我们已经与敦煌、故宫等大型IP合作,来进行数字内容的体验提升,更好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事实上,数字世界可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展示现实文创产品展现不了的内容。 过去是数字赋能实物,现在是实物赋能数字,通过AI/AR的方式,把虚拟的数字内容附着在实体上面,这是我们对数字文创的定义 。
《科创板日报》:您在人工智能从事研究工作多年,您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而言,所具有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栾青:人工智能本质上模拟了人类大脑处理信号的方式。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化的信号,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依然需要人对这些信号进行解析,才让其变得有意义。
人工智能出现,首先是把现实世界数字化。这样计算机在很多领域就能看懂现实世界的信号,而不用依靠人力。计算机可以自动地、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这样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其核心是解决了信息入口的问题。也就是原先需要人进行输入,现在整个世界的数据信息不断自动地流入到计算世界里。
当然,人工智能不只是解决入口问题,还要进行各种三维数字内容生成,这是另一价值所在。这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把许多重复性劳动替代掉,也是我认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5月7日晚,历经1年多的等待,极狐与华为强强联合的车型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车型终于上市,新车售价3979-4299万元,相比于目前在售的阿尔法S,阿尔法S全新HI版拥有了更高阶的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在发布会上,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北汽新能源董事长刘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纷纷为极狐站台,两人也在会前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左: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北汽新能源董事长刘宇;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用刘宇和余承东的话来说,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的上市,是极狐家族高阶产品的首秀。而对华为而言,是HI大规模商业化的标志,对智能汽车行业而言,是量产车智能化水平的标杆。
据悉,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在研发过程中,双方工程师合作超过1200天,泛化测试里程超百万公里,并经历两年多、共三轮、近三百种方案的底盘调校,以及各种天气路面的数十万公里的充分测试与验证,在激光雷达的布置、5G天线的集成以及前风挡的优化等众多方面实现技术首创和领先,为行业积累了大量、全新的正向研发经验,在性能、品控、成本等方面,在智能汽车量产应用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牵动产业供应链能力升级。
与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不同,在问界品牌上,华为拥有更强的主导权,从产品到营销,大多都由华为自身的团队完成。而极狐与华为的合作更像是一次深度“跨界”合作,极狐提供硬件平台架构、负责把控产品品质及后续的营销销售工作,而华为则主导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进行适配,从而达到强强联合的结果。
在这其中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所搭载的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可以带来高速、泊车和城区全场景的极致智能驾驶体验,余承东更是直言这套系统是当前高阶智能驾驶的标杆,业内最强,没有之一。
此外,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搭载华为鸿蒙 *** 作系统,可以与手机、电脑、PAD、智能家电等产品无缝衔接,真正打开“移动生活”的想象空间,让汽车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同时,它通过OTA升级能不断成长、不断增强功能体验。
不仅如此,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还首次搭载750V的高压超充技术,实现187kW的至高功率,10分钟即可补充197km的续航里程,从30%到80%只需要15分钟。
以上种种前沿的技术,都在回应着发布会的主题slogan:两个奋斗者伙伴,一部世界级好车。
当提及销量预期时,刘宇则坦言希望可以“卖到断货”,在当下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状态下,产能问题已经不再是某个行业的专属困扰,尤其是以芯片、电池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品影响更甚,多数车企纷纷减产或停产,这也使得极狐在面对产能的问题时只能用“尽力去抢资源”作为应对措施。
以下为采访实录:
Q:虽然这款车亮相时间比较早,但隔了一年才推出,当时的数据、算力、激光雷达等现在还领先吗?还能不能支持先行者的角色?此外基于城市路况的深度智能驾驶,请您做一下解读。
余承东:去年我们发布这款产品以后,因为疫情和各方面的技术验证,上市的时间就往后延了延。直到一年后,我认为这款车的智能驾驶系统还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这个系统的硬核能力还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很多企业宣传的AI算力数字更大,但不代表实际情况。我们这款车是能够走向商用的,是智能驾驶武装到牙齿的一个最高规格的车。除了三个激光雷达,再加上毫米波雷达和十几个摄像头,加起来34个传感器,加上400TOPS的算力。我们这款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能力和基础架构能力应该还是当今最强大的。
高阶智能驾驶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测试、仿真、AI学习,所以需要一个逐步完善、不断的迭代的过程。当消费者拿到这款车,智能驾驶能力只是一个起点,软件版本也在不断迭代,新的软件版本带来的体验将会变得越来越好。就像一个驾驶员一样,刚开始是新手,开的车越多,学习和训练越多,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需要时间来完善。
我们的智能驾驶也是使用高精地图,目前正在测试和制作,高速公路都可以比较快地搞定,要做城区的高精地图可能需要时间,同时中国的道路也是在不停地改变。我们希望未来通过大量的数据和AI训练能够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未来的机器人、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就像人的眼睛一样,都靠自己判断和学习。智能驾驶车辆越多、路况越复杂、覆盖面就越广,车辆的能力和经验就在积累。作为驾驶员经验是不能分享的,但我们智能驾驶车辆的经验都是可以共享的,随着时间的发展,体验变得越来越好。
应对中国这种复杂的道路,要求安全性、可靠性,要有更多的时间磨炼我们的AI智能驾驶系统。这款车有多种融合感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相当于提高了硬件的备份可靠性。即使AI没有识别出来,激光雷达马上就会识别和检测出来。另外,毫米波雷达对静止物体识别是非常难的,但现在我们的毫米波雷达对静止物体也能够识别,虽然识别的分辨率没有那么高,但激光雷达就可以帮助化解。因此我们的硬件能力是融合感知,就是把多种传感器进行融合降低风险,提高安全系数,降低故障率。
总结来说,这款车的智能驾驶能力至少在今年年底之前不会有比我们更强的,包括硬件、感知和算法系统以及其它能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体验肯定会越来越好。
Q:随着发布会的临近,北汽蓝谷的股价已经连续上涨好几天了,充分说明了市场对华为和极狐这次合作的认可,余总有什么绝招不辜负市场对华为的认可和期待?您这次专程来到极狐的发布会背后是什么原因?您有什么特殊的“料”给到极狐吗?
余承东:华为和北汽的合作时间比较久,北汽蓝谷在新能源领域积累了很多年,有了很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三电方面、电动化方面的积累可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外观设计、软件和智能化是华为擅长的,所以华为和北汽新能源有很强的互补性。北汽是华为合作最早、最深入的一家公司,华为会坚定地支持合作伙伴的商业成功。
过去做汽车零部件的厂家的合作模式和今天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时代合作要求不一样。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需要系统不断运营、不断迭代,OTA版本不断升级,AI集群服务器也需要不停训练。因此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要和车厂紧密合作。今天华为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时代,和车厂的合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这款车的整车设计都是极狐团队主导,华为只是协助,但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扮演的角色会更多一点。
刘宇:像刚才提到的识别红绿灯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挡风玻璃后面的摄像头需要通过视觉读取,而且需要在雨天雪天的时候也能够读取。极狐原有的车辆玻璃是无法读取的,雨雪天会有重影,分不清楚2和8。双方团队在一起四年,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就是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极狐阿尔法S车身防撞梁是15毫米,但由于激光雷达的安装工艺需要提高到05毫米,这样对整个冲压、焊接甚至尺寸都有关系,但我们都一一克服。我们从2018年到现在就是走过了这个过程。
Q:在华为的几个重要合作伙伴中,极狐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未来有没有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可能?HI版本会进驻多少华为的渠道?您对这款车的销量有怎样的预期?
余承东:华为和北汽蓝谷(极狐)的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我们率先合作的高阶智能驾驶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为很多技术都是最新的,包括激光雷达和智能驾驶算法。华为将会全力支持北汽蓝谷的商业成功,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发力,包括电机电控,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这款车采用国内首个800V高压量产车平台,充电功率最高187kW,10分钟即可补充近200km的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能达到35s。
HI合作模式中,极狐是运营主体,华为是协助,这款车的部分零售可能会由华为销售,但主体还是极狐和北汽的销售网络和销售体系,华为只是提供部分零售店。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华为和合作伙伴一起决定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华为都会尽全力、力所能及地帮助合作伙伴取得商业成功。
刘宇:两个合作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产品出来之后会持续迭代。至于销量,要卖到断货,没有库存,无论说多少都不足以支撑这么好的技术、这么好的产品。
Q:请问刘总,刚才提到HI的销量预期,您说到卖到告罄为止,您对今年新能源市场的整体预期是怎样的?极狐和北汽整体销量是怎样的?同样的问题也想问一下余总,之前您在微博上呼吁过,因为上海的疫情,今年整体车市不是那么乐观,不知道您的判断现在有没有改变?您对新能源车市场的整体判断是怎样的?
刘宇:我觉得如果没有疫情,今年应该进入以纯电为主的新能源车的普及期,之前都是尝鲜型消费。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就是16%,一个新技术驱动的产品渗透率超过16%就会进入普及型消费,家家都会使用,就像数码相机最早就是一些爱好者使用,慢慢地普及到大部分行业。去年市场20%都是以电动车为主导,所以今年应该是井喷的状态。去年年终的时候我们看今年的市场,大家认为400-500万辆左右。为什么说我有信心能够卖断货?就是因为在井喷期供应链肯定跟不上,但加上疫情的因素就变得很扑朔迷离,整个供应链都会出现滞胀。我们也在克服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复工复产,产能由原来日产100%到现在日产10%,慢慢地向20%-30%恢复。北汽新能源现在主要还是要解决资源需求,所以今年市场需求应该不是太大。电动车有“毒”,一旦开上手之后就很难放手,要是再回头去开豪华的内燃机,那不是动力的问题,而是大部分电动车、轿车的思路都是基于用户和持续迭代,不是一个硬梆梆的汽车,这个分水岭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内部总是说电动车有“毒”,就是这个原因,上手了就不会放手。
媒体记者:今年您会对北汽新能源的目标有所调整吗?
刘宇:不会,我们现在还是努力地抢资源,争取抢到越来越多的资源。
余承东:因为我们在和多个车企合作,每个车企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依赖于上海以及周边的供应链,因此今年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有的车厂用的上海供应链比较少,受到的影响就小,但用得多的话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到现在为止还在探讨和解决。供应链的各个方面都是相关的,整个行业都在努力。华为会尽一切努力、想一切办法,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提升产能。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 (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eg:
采访提纲
远程教育工程
余胜泉博士:
您好!
一、关于网络教育的技术支持
1据您了解,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状况,特别是改造后教科网在世界上居于怎样位置,还存在哪些不足?
对于科教网,若只针对主干网速度25G的主干传输速度,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但它支线连接速率、连接普及率、开放的程度、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还远远不够 。与其它主网络互联互通的速率还是比较低。
2教科网主要应用功能之一就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那么,改造后的教科网能否满足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技术上的需要,并将为其提供哪些方面的保证和支持?
还远不能满足。目前,CERNET只是在一些重点大学之间的连通性较好,它无法为社会普通民众提供廉价快速的接入,而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针对对象就是社会普通民众,而不是针对校内全日制的学生。改造后的科教网,还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大量的工作:(1)大范围的拓展分支节点。向中小学、社会办学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延伸,使其有广泛的连通性基础。(2)大力加强与其它网络的互联和互通,使得其它网络的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科教网的资源,充分利用其它网络接入的普及率。对于CERNET的主干节点,尤其要注意与当地城市的综合带宽网络互联互通,尽可能提高教科网的可访问性。(3)将各校园网络服从管理机构改变成公众服务机构,使其能够真正为普通用户服务,提高网络的差及率和使用率。其中,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是网络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4)获取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为教育网络争取更多的免费连接,降低网络学习所需的高昂资费。
3目前来看,普通高校大都建立了技术比较先进的校园网,在校园网的内部上网学习和从该校园网的外部上网学习对一个学校的网络的要求是否一样,为什么在网络硬件平台建设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要求是不一样的。校内学习对网络速率的要求,是很容易满足的,因为是一个局部的范围,网络速率都很高,一般的校园网均可满足要求。需要调整的话,只是小范围内的事情。只要有很强的需求,就会很快得到满足。但校外学习,速率瓶颈不在于校园网内,而在于校园网与外部网络的互连上,它要求学校网络有很高的外部连通率,而且最好不只是有一条连通路径,而是要有多个连通出口。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络外连出口不能满足大规模的远程学习需求。学校在建设校园网时,要满足远程教学的要求,就要注意与外部网络的连通性问题,要多设几个连通出口,最好是主纤直通主干网。
4要实现远程教学实时交互和在同一时间内多人调用网上课件,改造后的教科网、试点学校的技术条件对其支持程度如何
在科教网上实现实时的视频交互,若在主干网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处在分支网络上的话,是无法实现的。多人并发访问网络课件,若是网页形式的课件的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若是大数据量的视频流,并发60人以上访问,一般都会出问题。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器处理瓶颈,这可以用服务器集群的方式解决;一是网络带宽的问题,一般通过多设几个出口或提高出口速率都能解决。我认为目前大部分试点学校的网络设备及其网络互联速率都不具备实施大规模的网上教育(10000人以上)的实力。但目前哪一个学校的招生规模都不可能这么大。若真到了这么大的规模就是强大的市场需求,就有资金支持,网络技术的支持是不会有问题的。若有充裕资金的话,通过提高主干网速率,提升网络设备的性能与档次,服务器集群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解决。
5据您个人看来,今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技术模式和发展途径?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远程教育,近二十年内不可能回采用单一的技术形态。目前,常用的远程教育的技术有:电视广播、视频会议、互联网络、电视逆场传输(VBI)、有线电视、卫星数字频道等。它们各有优势,各有劣势。使用这些技术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异步/同步、有交互/无交互、低廉/昂贵、简单/复杂,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络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优良的表现。而其它技术则都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所以,从总体来说,技术应用的主体应该向互联网络发展,也就是说,未来的远程教育中,互联网络将是教学传播的主体,其它技术手段只是一种补充、辅助的作用,而是随着互联网络的技术的发展,其它主流技术的特征将包括在互联网络之中,如:视频会议系统。就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来说,新型的远程教学机构和远程教学点,应该选择互联网络为主。我可以肯定,我国互联网络规模和速率的发展,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肯定会超前(或者至少是同步)于新兴远程教育机构技术需求的增长的,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而不能以静止不变的思维来处理事物。我们还可以从成本/效益比的角度来决定技术形式的应用。对于新兴远程教育机构,选择互联网络无疑将是有最佳的成本效益比。但选择互联网络是不是意味着要排斥其它技术呢?不是的,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置换的关系,现阶段可以采用多种应用技术,尤其是对于已经采用传统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机构来说,更是这样。比如中央电大,它有很好的教育电视的频道资源,将电视和互联网络的结合,将是现阶段最佳的解决方案,用电视解决授课问题,用互联网络解决教学过程的反馈和控制问题。现阶段,电视、互联网络、VBI、镜像教学点等措施,将是比较现实的组合,其它技术代价过高,难于大范围内使用。
二、关于网络教学模式
1据您个人了解当前关于网络教学模式有几种形式,您对各种形式有什么看法,比较适宜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形式是什么?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详细介绍,请参阅附文一。
比较适宜于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模式为异步式讲授模式。异步讲授传授知识,问题解决训练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异步讲授模式决不仅仅意味着老师只准备讲课的材料,教师必须经常在网络上主持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将基本的教学环节在网上实现,如:作业、考试、答疑等。
2教育部已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几所普通高校举办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您是如何看待试点学校的网络教学模式
四所试点院校采用的都是视频会议系统(清华采用卫星传送),其授课形式是传统课堂授课的延伸,无实质性的交互(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有多少人通过视频会议交互),与现有电大电视授课无实质上的区别。现代远程教育应该重新界定教师的教学活动,以辅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并据此来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重新界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并将其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关于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的重新界定。请参考附文二。
3据您了解,目前试点高校在网络教育中采用了怎样的学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体系和考试形式,您对此是怎么看的?而且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体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改,还是重新考虑、安排,为什么?
据我所知,试点高校基本上延用了在校学生培养的学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考试形式,我认为,是不适合。在此方面需要比较大的修订,应适合参与远程学习的学习者特征,加大学习者的灵活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剃度,我认为网上教育采取自考的形式比较合适,控制关键点和关键模块,最终成绩应由几部分构成:学习的参与度,平时考试和作业情况,过关考试成绩,各成绩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度。作业和考试应以开放题为主。
4您个人认为网络教学怎样运作才能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原则?网络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不同,网络教学更注重什么?
网上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授课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育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它要求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帮助者、促进者,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活动,从课堂授课转变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网上答疑、网上布置/批阅作业、网上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等;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点和学习方法,从主要接受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主学习为主,从以课堂听课为主的学习活动转变为网上听课、课后答疑、讨论、测验练习、浏览相关课外资源、笔记记录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
要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教学(学习)活动的大转变,有两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从教育观念上转变,从重视“教”到重视“学”,从“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等指导“教学”的教学理论转变到“建构主义”等指导“学习”的学习理论,要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从新定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次,要有一套能够很好地支持网上教学(学习)的支持工具,要能够使教师能很方便的实施新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很方便在网络上进行学习。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和关键就在于授课模式的转变。如果网络教学只是传统课堂老师讲课的网上搬迁,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关键在于实施以问题为驱动的学习,不要直接阐述问题的解决,而是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案例资源帮助。教师要改变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活动。在这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有很多的启示,关于这方面的理论论述,国内已有很多学者论述过了,但缺乏实践支持,我们需要在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方面做大量实践工作的。还需要强调一点的,网上教学(学习)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并不是一门课程只是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单纯知识性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授式的方式,而对于复杂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思维的训练,则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的学习模式。
网上学习与课堂授课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师生在地理位置上的分离,这从而导致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讲授转变为网络课件的开发,网上答疑,组织网上讨论,网上布置作业,批阅作业等等。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单纯的课堂听讲变为网上的积极地、主动地、发现式的学习。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网上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高低,是与主讲教师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主讲教师要真正在网上主持学习,不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孤独感,他要感受到老师的存在,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要与老师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流。对于老师来说,网上教学决不意味着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往网上放就可以了,更多是开始教学后,后面的教学主持与参与工作。网络教学的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教学的参与度与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5目前,有人提出要建立“虚拟校园”,比如给参加学习者安排宿舍、座位等,据了解,学习者对一些校园内的社交、联谊活动等不是很有兴趣,您对此是怎么看待的?哪些方面采取“虚拟”环境会对学习者有帮助?
激发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去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到教学实践中调查、总结和研究后,发现规律,制订对策希望有更多的一线教学教师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有两点激励机制是很明显的,也是很有效的。一是学习的评价,二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紧密度。对于学习评价,绝对不能单纯以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作唯一评价,而是要记录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一些基本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比如学生上网学习的时间提交的作业数讨论过程中发表的文章数,提供的学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等。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在网上实施教学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的优劣,也可以通过网上记录的一些基本数据来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网上向学生发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相关的教学情况的数据。
创建让学习者有成就感和归属感的学习环境,肯定是学习者所需求的。
6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您认为如何解决实践性教学环节问题?另外,有人认为远程教学包括网络教学主要是知识性的内容,素质教育和培养总是落实不到位,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网络教育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
网上教学的实践性环节是其最大的局限性所在。解决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面授和网上授课相结合,对于一些确实需要实践教学调节支持的教学内容,而且是需要高精尖的昂贵仪器的支持的,就必须采用进驻校园面授的方式。但对于一些普通的实践性的内容,比如编写程序,做社会调研等,完全可以在网络上组织实施。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是通过软件仿真,实现虚拟实验。目前,虚拟实验教育技术界前沿的研究课题,实用还需一段时间。
网上教学绝对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内容,网上教学比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空间来实施素质教育。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自主思维能力,小组的协作学习可以实现人际间的协作交流,培养人的情绪智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网上能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若单纯的课堂教学网上搬家,那就无所谓素质教育,但若能在网上实施创新教学模式,则能实现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
附文三介绍网上三种学习模式及其支持工具。
三、关于网络教育管理机制
1在网络教育宏观管理中,政府应侧重哪几个方面?
2网络教育涉及面比较广,需协调的部门也多,您认为办学单位应如何进行统筹协调管理?
3据您个人看来,关于网络教育的教学、教务管理机制是什么样的?办学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应强化哪些方面?
关于网络教育的管理机制,我认为应该强调学制、学分的灵活性,强调要依据教师教学过程的信息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评价,不能以单纯的结果作一次性的评价。
4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如何建设国家与办学单位相合结合的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四、关于网上资源建设
1请您大致介绍一下目前网上资源建设进展情况,在网上资源建设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2网上资源建设工作侧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3在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课件的开发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网上教学支持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我们认为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发布,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空间上的分离,这种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图书馆、笔记记录等,都应该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好的支持。所有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关键教学环节的支持,都需要一些专用的工具来支持,而现有Internet技术并没有提供这些工具,因此需要进行工具开发。此外网上交互式的程序设计,是一般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所难以做到的,因此,需要开发了一套网上的教学支持平台,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屏蔽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使得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于教学,也使得网上教学从简单的教学信息发布变成一个充满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系统设计应遵循如下基本构想:
1.一体化管理
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集成,应该实施一体化管理,而不是相互分离的系统。目前,Internet上的一些现成工具,如电子邮件、 WEB、新闻组等,都有一定的教学功能,还有一些大学也开发了一些教学支持工具,如用户注册系统、讨论组、聊天室等,但这些工具都是与教学内容相分离的,是一些相对独立的系统,对教学的紧密性要求支持不够,象某些系统,要学习几门课程,就需要登录几次,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一体化管理就是要使教学支持系统真正符合教学的要求,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可以完成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而不需要来回在几个系统之间切换,降低 *** 作的复杂度及学习的难度。
2.完全开放
远程教学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大,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网上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支持某些专用工具开发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支持某些文件格式。本系统将采用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支持所有能够在网上运行(包括需要插件的文件)的课程内容与文件格式,不对课程开发工具作限定要求,只要求该工具开发出的课程内容能够在网上运行即可。
3.简化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我们认为,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在网上发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互,从而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由于师生在物理空间的分离,师生之间的交互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这种交互的广度与深度,是决定网上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网上教学包括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发布、作业、答疑、考试、讨论(同步/异步)、作笔记等等,而现有Internet工具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些活动,需要教师进行复杂的交互性程序设计,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无法完成的。教学支持平台就是要解决这些交互式工具支持问题,使得教师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开发程序,就可以很方便获得很好的交互性支持,从而可以专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教学支持平台的首要功能就是降低实施网上教学的技术难度,提供方便实用的教学工具,简化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4.支持多种教学策略
网上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习者已经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加上教师与学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下,传统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相当一部分已经不再适用,网上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它不能完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引进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支持平台必须能够充分体现这些新思想与新方法,必须能够支持探索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辩论式学习等适合网络学习环境的新教学策略,应该提供实施这些教学策略的实用工具。
4您个人认为关于网上资源建设应采取怎样运作机制在具体项目开发中,您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既能统筹规划,又能充分调动积极性?
5要真正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您认为还应该着重做好哪些工作
另外,在上述四个方面中,您个人对哪一个方面或其他方面感兴趣,有想法,请以此为主深入谈一谈您的看法、见解。如果您认为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纳入该范围,有的问题提法不合适,请按照您的意思行事。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
2000、5、2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